书城童书人类地球未解之谜
4563100000014

第14章 当代的奇妙现象(4)

生存是大自然中一切动物的本能,自从我们这个蓝色的星球上出现生命体以来,它们无时不在利用自己的优势做顽强的努力和抗争’或保护自己,或侵食异类,以求得生存、繁衍和发展,然而,在世界很多地都不断出现关于动物自杀的骇人报道,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1905年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在印度东部阿萨姆邦的偏僻小村——贾迁加村里,一些村民为了寻找一头失踪的牛,在黑暗中举着火把四处奔走。走着走着,人们忽然发现一群群飞鸟像雨点一样莫名其妙地从天上掉下来,纷纷云集在红色焰火的四周,任凭人们捉它、赶它,它都不会飞走。犹如飞回到自己的家园。人们把捉来的鸟儿带回家,它们竟不约而同地绝食,不到两天时间,这些鸟儿便全部死去。

此后,贾迁加村的村民发现了一个规律:每年八九月间,当人们在漆黑的雨夜点燃火把时,便会有几百只鸟成群结队地飞进村子,它们完全迷失了方向,昏头昏脑地到处细。

贾迁加村的村民因这种奇特的现象而兴奋不巳,他们把一年一度的捕鸟活动当作狂欢节。“落鸟村”的名称也由此而来。但是,贾迁加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奇特的现象呢?

1971年,印度动物考察学会专家苏丁·森古普塔博士前往贾迁加村,在那里作了长期考察。他把考察结果写信告诉美国和欧洲50多位着名鸟类学家,许多科学家对这种地球上独一无二的奇观表示浓厚的兴趣,也纷纷慕名而至。1982年,印度林业部门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帮助在贾迁加村落难的鸟儿,在村子一头竖起一座钢塔,并在塔上装上高亮度的灯泡,以期把鸟儿们吸引到塔上,然后再放回大自然,然而引来的飞鸟却寥寥无几,大多数的鸟仍一如既往地飞到村里去了。

难道村子里有股神奇的力量吸引鸟来轻生吗?

随着人们不断的观察研究,有些动物自杀的现象是可以找到答案的。譬如,鲸鱼的自杀。在各种动物自杀事件中,最悲壮的要数鲸群的自杀。

自古以来,世界上许多沿海国家都有关于鲸群自杀的记载。我国早在公元前4年记载了莱州湾有7头巨鲸集体自杀;在国外,最早的记载是1784年3月13日有32头抹香链在法国奥栋港集体自杀。鲸群在集体自杀时,会不顾一切地往岸上冲,随后就一头接一头搁浅在海滩上。鲸鱼的骨骼结构很不坚实,一旦着陆搁浅,身体的重压使骨豁变形乃至断裂,从而使内脏受压或受伤,因此必死无疑。

那么,躯体庞大的鲸群为什么会自杀呢?科学家们最早的解释是:鲸类同其他动物一样,没有思维意识,只是本能的驱使,当一头鲸鱼因受生命威胁而发出求救信号时,其他的鲸就会赶上去营救,形成连锁反应,致使整个鲔群遇难。

有人解释说錬的“集体自杀”是一场恋群悲剧,是鲸类的不可思议的互助特性所致。爱成群结伙活动的鲸类,常常组成一个团结友爱的集体,当其中的某个成员不慎搁浅,痛苦挣扎,甚至发出哀鸣时,其他的鲸便奋不顾身地前来营救,以致接二连三地搁浅。

环境科学家是这样解释的,对于鲸群自杀,气候异常与环境激素造成了它们被迫集体自杀,太阳黑子活动异常及人类造成的海洋污染,形成的环境激素都有可能是造成鲸鱼自杀的因素。

最近,科学家们又提出新的解释:鲸类因身上的回声定位功能失灵导致搁浅自杀。由于钟类自杀的地点多为低洼海岸、7JC下沙质浅滩、砾石或含淤泥的冲积土地段,当鲸类进人这些地方时,由物体发出的回声就会受到障碍,使之不能准确返回,甚至根本返回不到鲸的身上。另外,链类的喷水孔不能侵到水里也影响它的回声定位所能力。倘若再遇着刮风下雨,回声信号就会受到更大的干扰与破坏。

与此同时,两位美国科学家也提出:鲸的耳朵里藏有大量寄生虫,它们侵袭了鲸的中耳和平衡器官,从而使回声定位系统出了故障,鲸鱼便如没头的苍蝇般撞上海滩。个别鲸落人海滩后,便以群居习惯向同伴呼救。喜爱群居并具有保护物种本能的鲸群便纷纷去救助。岂料这种忘我的救援行动不但不能奏效,反而使整个群体遭受灭顶之灾。

英国伦敦大不列颠博物馆自然历史部的两位研究学者凯瑟林.帕里和迈克尔.穆尔俩曾对数十具在英国海滩搁浅死去的鲸鱼尸体进行解剖,结果发现在鲸鱼的耳朵中都有一种身长仅为2.5厘米的小虫,这种虫产生于被污染的海水中,目前尚不知它们是怎样钻人链鱼耳中的。鲸鱼靠自己耳内的天然雷达发射和接收超声波以测定方位,而耳内一旦钻进了小虫,发射和接收工作便受到了干扰,“雷达”一失灵,这些无法测定方位的庞然大物,就像没头的苍蝇在大海中到处乱游,直至撞到海滩上,在那儿搁浅死去。

近年来,随着不断有鲸鱼结队冲上沙滩自尽的消息见诸报端,人们在为鲸鱼惨死扼腕痛惜的同时,也对它们不合常理的古怪行为感到困惑不解。

美国海洋生物学家在对加勒比海巴哈马群岛的殉难鲸鱼做尸体解剖时发现,这些鲸鱼的内耳普遍有出血现象。他们认为这极有可能是造成鲸群丧失辨别方向能力,最终酿成集体自杀悲剧的直接原因。至于说到谁是真正的幕后元凶,参与调査的一位女科学家达琳·凯顿认为可能是美国海军舰艇上使用的大功率声纳。

达琳·凯顿长期从事鲸鱼的行为研究。她说:“每当发生鲸鱼冲上海滩事件时,附近总有海军舰艇在游弋,这种时间和地点上的一致,不能不令人怀疑两者之间存在直接的因果关系。”2000年5月15日至16日,先后有16头鲸鱼在巴哈马群岛的阿巴科岛冲上海滩,虽经岛民奋力相救,但仍有7头不幸死亡。

另据2000年出版的《自然》杂志报道,雄性驼背鲸鱼在听到声纳波时,会延长唱歌求偶的时间来对受干扰的歌声进行补偿。科学家担心,海洋噪声有可能影响鲸鱼交配。鲸鱼的听觉灵敏度极高,在深海漆黑的水中,它们的眼睛基本上不起作用,只能用耳部复杂的声音探测接收系统辨别方位,寻找食物。但也正因如此,超强的声波往往会对它们的听觉系统造成损害。

声纳是一种利用超声波在水中的传播和反射进行水下导航和测距的设备,在军事上具有侦察和反潜等用途。用于在水下搜索潜艇的军用声纳其声波有时高于235分贝。而据海洋学家报告,迄今为止他们所探测到的最大一次水下岩石崩裂产生的噪声,也没有超过这一指标。也就是说,军用声纳已成为海洋中噪声污染的第一本来源。在巴哈马群岛发现馆群集体自杀事件时,美国海军正在邻近海域进行反潜装备实验。针对学术界的指责,美国五角大楼海军发言人无意反驳,只是说,军方的实验关系到国家最高利益,海军已成立了一个专家组,准备必要时出面支持军方的立场。发言人同时表示,美国海军将积极寻找对策,以保证今后不再发生类似的悲剧。

1996年,当北约军队在某海域进行反潜训练时,也曾发生过12头鲸鱼集体自杀的惨剧。批评者指出,“几十年来,美国军舰在世界各个海域都在使用类似的声纳。”还有消息说,美国海军正在开发一种功率更大的主动式低频声纳,批评者认为这将对馆鱼以及其他海洋生物带来更大的损害,要求军方停止发展这种新型声纳。不过,美国海军显然不会采纳他们的意见。“军队需要这种系统去探测更加隐蔽的柴电式潜艇,以保护军舰免受对手的攻击。”一位海军军官这样说道。考虑世界各地的舰艇活动和鲸群自杀现象,可以说,假若海军舰艇是鲸群自杀的元凶的话,集体自杀的悲剧性在其他种类的动物身上也同样存在。

1868年的一天,天气晴朗。在浩浩荡荡的挪威海面上,一艘游船正破浪前行。突然,站在甲板上的游客看见前面不远处的海面上,有一片黑糊糊的东西在缓缓地蠕动。

船渐渐靠近那片黑物,人们终于清晰地辨认出,那是一群数以万计的老鼠,只见它们从岸边拼命向海中游去,游在最前面的老鼠,因精疲力竭沉入海底,后面的鼠群便越过鼠尸继续前进,真是前赴后继’视死如归。

此后,每隔三四年,在挪威海和巴伦支海或北冰洋一带,人们总能见到投海自杀的旅鼠。它们迅猛八而惊慌地从山上冲出来,奋不顾身地直奔海边,继而投身大海。

这是一种生活在北欧寒冷地带的旅鼠,与一般田鼠差不多大小,只是尾巴略短,黑褐色的毛中有斑斑白点的点缀。它们的繁殖能力极强,雌鼠每年至少可以生10只小鼠,生下来的小鼠在6周之后又进入繁殖期。这样,一只母鼠一年能繁殖3000~4000只。

然而,旅鼠为什么会逃避瘟疫似的集体自杀呢?一些地理学家认为:古时候,波罗的海一北海一带比较狭窄,老鼠因常常泅水过海寻觅食物而被称为旅鼠,后来海面宽了,旅鼠仍然继承着祖辈过海觅食的传统。旅鼠因死守规律,不能审时度势而铸成大错。

而一些考古学家们则认为:远古时候,在大不列颠海岸以南的大西洋里,有一块沉没的大陆一大西洋洲,那里是挪威旅鼠的故乡。远征的旅鼠在大西洋海面转圈游动,是在寻找它们的故乡。

生物学者们则认为:上述的理论都缺乏充足的证据,因而有牵强附会之嫌,就像馆群自杀一样,旅鼠的集体自杀可能与一种纯生物机制有关,与地理位置毫无这大概是以“人类”之心,度“动物”之腹吧!

解读海豚的智慧

在浩澈无边的大海里,海膝是人类最可爱的朋友。早在2000多年前,一些靠海为生的民族就把海藤视为能带来好运的吉祥动物,甚至把它们尊作神来膜拜。在20世年代,西方的报刊上曾登载过大量的文章,把海豚比喻为“大海中的人类”、“人类的海洋兄弟“大洋里的智能动物”等等。有人甚至夸张地提出“人与海豚,谁更聪明”之类的问题。

这一切起源于美国神经生理学家琼·李里在加勒比海的圣托马斯岛上对海豚所做的大量测试。通过试验,李里惊异地发现海豚非常聪明,以致他情不自禁地向人们宣称:海豚可称为地球上唯一能与人交流的动物!与此同时,李里的追随者也向’人们声称:或许有一天,尊敬的“海豚老师”会用“宇宙语”来给我们讲授导航课程!李里本人更做了一次惊世骇俗的创举:在美国科普杂志《科学》上介绍其测试(结果时,居然专门“对海豚伙伴所给予的合作表示感谢”!

李里对海豚的推崇虽然不无哗众取宠,却向人们证实了海豚的确是海洋动物中最聪明、最善学的种类之一。这种善解人意的动物在古代就赢得了渔民的好感。古罗马的勃里尼在他的《自然史》中就写道:“地中海的海豚会把鱼群围逼在海湾里,让渔民享受到丰收的喜悦。所以当地的渔民每次收获后都不会忘记犒劳这些‘海洋’助手公元2世纪,希腊学者艾·克拉夫基在他的《动物世界》

里也描写了海豚帮助埃维厄岛的渔民在夜间捕鱼的故事。

在欧洲西部的北海,就曾发生过这样的趣闻:一天,一艘拖网船无意中捕到一头大海豚,对海豚素有好感的渔民立刻将它放回了大海。从此,这艘船一来到北海海区,这条知恩图报的海豚立即会来迎接,然后久久地在渔轮旁边伴游。有一次’这条海豚忽然带来了大群同伴,它们围着渔轮慢慢地游弋,似乎有什么心事要告诉渔民。不一会儿,其他的海豚相继离去,只剩下当初被放回去的那条海脉仍在船边焦急地翻腾勘贩。渔民们不明白怎么回事,幸好测探员及时打开了回声探测仪。原来,有好大一片鱼群正围拢着在船的周围。渔民们立即下网,终于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丰收!海膝不仅是渔夫的好帮手,还是人类救命的天使,它们会奋不顾身地抢救溺水的人类。

海藤为什么会如此“行侠仗义“救死扶伤”呢?难道它有高度的思维?

我们不妨来看一则关于海豚由来的古希腊神话:一次,酒神狄俄尼索斯在伊卡1里亚岛租了一艘渡船去纳克索斯岛。不料船主却是海盗’而海盗也不知道他们的顾主是一神仙,因而暗中打着如意算盘~~一要把这位英俊的年轻人当作奴隶贩卖到亚洲。

不久,船到了纳克索斯,却没有靠岸。酒神看着鬼鬼祟祟的船主,很快识破了他们的伎俩,于是施展仙术,将船桨变成毒蛇,又用盘根错节的葡萄树藤缠满船帆。海盗们见此情景,吓得魂飞魄散,纷纷跳海逃命。谁知一到水里,他们全变成了海豚。狄俄尼索斯因而责令它们不得再危害人类,而要对人友善。就这样,海豚成了人类的朋友。所以在二世纪,希腊诗人沃比安曾颂扬道:在这样聪明的动物,因为它们原本就是人类。

然而,不管听起来多么美妙,神话总归是神话。如今,科学家们不仅痴迷于海豚惊人的智力,还热衷于它非凡的游泳本领。根据理论计算,以海豚这样的体形游泳最多能达到时速20千米,可实际上,海豚的最高游速却是每小时50-60千米。为此,各行各业的专家纷纷对海豚进行观察、试验和训练:造船专家对它那光滑细腻、与流水摩擦力极小的皮肤格外关注,以期制造出类似性能的新型材料来提高轮船的航速;而潜水专家们则在琢磨:它们靠什么生理机能在水中如此迅速地上下游弋,全不在乎海水压力的大起大落?声专家则希望能从海豚的超声搜索能力中找到改善水下通讯的办法。而神经专家呢?他们关注的是海豚的头脑如何工作问题。

说到这里,不禁让人联想到海豚的睡眠。生活中,人需要睡眠,动物也要睡眠,这是再简单不过的道理。可是,多少年以来,谁也没见过睡着了的海豚。难道日夜与风浪搏击,它们就不会疲倦吗?

为了解开海豚睡眠之谜,科学家们将微电极插人海豚的大脑,一边记录脑电波的变化,一边详细测定了它头部个别肌肉、眼睛和心脏的活动情况及呼吸的频率。通过长时间的观察,他们发现海豚的睡眠同其他哺乳动物一样,也是充裕的。与众不同的是,海豚在睡眠中依然是继续游动,这种游动并非无意识地随波浪漂流,而是有意働在海面上不断变换着各种姿势。

通过进一步研究,科学家们又发现睡眠中的海豚,它的大脑两半球处于明显不同的两种状态之中:当一个大脑半球处于睡眠状态时,另一个却在觉醒中,并且每隔十几分钟,它们的活动状态便要更换一次。

尽管目前人们还未真正看到睡眠中的海豚,但是这些旷古未闻的发现却使科学家们坚信:研究海豚的睡眠,将为揭示人类睡眠的奥秘提供新的启示。

也许有一天,在生物学家的帮助下,我们可能像海豚那样,大脑两半球轮流处于睡眠状态,从而使工作和学习的时间大大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