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神奇的地球现象
4562900000008

第8章 自然奇观(7)

1613~1624年,这个亭子不断被扩建并增加了很多附属建筑。在北面的“冬屋”中克里斯钦安四世悬挂了他从安特维普买来的75幅油画,该房间的布局至今未变。在“长厅”中曾被放置了24幅克里斯钦安用来教育子孙的油画。

早期的罗森堡宫在1634年定型。丹麦皇家的建筑大师斯腾温克尔在城堡的东面加建了一个塔楼。这个塔楼结构紧凑,四面封闭,布局合理;整个楼用的是荷兰在文艺复兴时期所惯用的红墙缀以灰色砂石的风格。整个城堡被一整条护城河围绕,北面的一座吊桥通向城堡的主人口,但通过城堡南面建在花园内的“绿桥”也可以离开城堡。

除了上述1634年建成的塔楼之外,城堡其他的建筑可能都是克里斯钦安四世设计的,并且很可能他监督了整个建筑的施工。罗森堡宫是他钟爱的住所并于1648年于此辞世。

1705~1707年,弗雷得里克四世将“长厅”的装饰改变为现在人们看见的反映战争和政治主体的绘画穹顶。这次改变使“长厅”

的装潢成为欧洲最美丽的巴洛克风格室内装潢之一。

1710年起,由于弗雷德里克宫的建成,罗森堡宫不再作为皇家住所。早在1658年弗雷德里克三世时,罗森堡宫就被用于存放皇家的私人珍宝。这也是罗森堡宫现在的主要用途。

1833年弗雷德里克六世将城堡改为了博物馆并于1838年对外界开放。现在罗森堡宫由丹麦国家所有,陈列了大量的珍宝,包括丹麦皇冠珠宝和丹麦皇家收藏品。

莫斯科的地铁

1935年5月14日,莫斯科地铁建成并投入运行。从索科尔尼基公园到高尔基公园,这条总长11.6千米、沿途设13个车站的地铁是苏联的第一条地铁。

莫斯科早在1901年就制定了修建地铁的方案,“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于1922年提出在莫斯科建地铁的问题。10年后,莫斯科地铁动工修建。

这是一项极富远见的决策,因为当时莫斯科人口不过300万,街上车辆稀少,似乎并不需要地铁。但是在数年后的卫国战争中,莫斯科地铁发挥了重要作用,站台在晚上成了数十万老弱妇孺的防空洞,有一个站甚至成了最高统帅部大本营的通信枢纽。

如今,莫斯科地铁可谓旧貌换新颜。它已成为仅次于纽约、伦敦、巴黎和东京的世界第五大地铁系统。线路由1条增加到11条。地铁站多达161个,总长度为262千米;当初地铁运行时速仅23千米,目前区间最高时速可达90千米;当初每天客运量仅1万人,目前则超过800万,即平均每个市民每天坐一次地铁。

到莫斯科旅游,绝不能错过参观这个城市的地铁站。原因有三:它是世界上堪称最古老的地铁站;是世界上效率最高的地铁站;它也是世界上最深的地铁站。另外一个原因也可能是最重要的原因,它保留了浓厚的斯大林时代色彩,是世界上最美丽、最宏伟的地铁站。

从1935年5月15日清晨7点钟第一名乘客算起,至1999年6月为止,地铁乘客人次已高达770多亿。

地铁站是斯大林计划用来显示共产主义在机械工程方面的成就与实力,当时除了为着快速运送城市的工人,另一个目的是用作防空壕,因此许多车站,都建得特别深。

在150个地铁车站里,总共有506部电动扶梯、137814级台阶,每天将800多万名乘客装载到78如辆列车上,列车行驶总长度是244千米,每小时耗电40万度。

地铁站等候列车的长廊,竟是拱形圆顶雕梁画栋,水晶吊灯,简直可以与宫殿媲美。

最叫人赞叹的是,地铁站也是一个艺术陈列馆。一幅幅歌颂革命或中古世纪的油画,镶在石膏框嵌入墙里:一些描绘革命情景的巨幅作品,也用砌墙的方式展现,令人强烈感受到斯大林时代的气息。

瓦西里·布拉仁教堂

俄罗斯莫斯科的瓦西里·布拉仁大教堂看上去像一座仙境般的城堡。尽管它现在仅作为博物馆,但其明快的色调洋葱形的穹顶以及红色的砖石都表明它是一座基督教堂。

教堂是1555~1561年奉沙皇伊凡四世之命的建造的,用于感谢上帝帮助伊凡在其近期的作战中取得胜利。

教堂的原名是“代祷教堂”,但直至俄罗斯圣愚瓦西里被埋葬在教堂墓穴后,它才以“瓦西里·布拉仁大教堂”的名字闻名于世。大教堂实际上包括9座教堂。

教堂中间的塔楼高33米,环绕四周的8座小教堂由一高高升起的长廊连接在~起。

中间的一座大教堂被8座略小一些的教堂护卫着。人们从外面看到的是这些小教堂的塔楼。每个小教堂的顶部形态各异,而且分别以伊凡在战争中获胜的那些宗教节日的圣徒名字来命名。

16世纪时。教堂地下室曾经被用作国库。两个贵族知道以后,决定于1595年抢劫这里的财宝。他们密谋在城市周围放火,以调开警卫。倒霉的是他们的阴谋失败了,两人最终被处死。

帕特莫斯岛的天启洞穴

位于佐泽卡尼索斯的帕特莫斯小岛,由于圣约翰神学家创作的《福音书》和《启示录》而驰名。10世纪后期,一个献身于“亲爱的基督教信徒”的修道士,发现了这个地方。从此,它便一直作为朝圣的场所,也是希腊人严格遵奉犹太风俗、不断学习之地。在这个岛上有许多宗教的和非宗教的建筑物,其中有占据着主导地位的杰出寺院和焦耳城的古老住宅的建筑。1999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被列人世界文化遗产目录。

圣门徒约翰于公元95年在这里登陆,从此便使帕特莫斯成为具有历史意义的圣地。圣约翰的《启示录》就是在这里写成的。当时圣人着书立说的岩洞,如今业已成为雪白建筑的宗教圣殿。圣约翰修道院在它所处岩洞的山顶上。1088年,东正教修士克里斯托多劳在这里宣扬、歌颂圣约翰,重伸基督精神。修道院建筑在岛的制高点上,风格完全是军事堡垒式的,它的庄重和严肃同圣约翰的情调十分和谐。在厚重的、深褐色的高墙环绕下,修道院与其说是一座圣殿,不如说更像一座中世纪的古堡。克里斯托多劳是奉了皇帝盖有金印的旨意在这里建起修道院的。从那时起每年的宗教节日,尤其是东正教复活节,岛上便挤满了从希腊各地前来的信徒香客。

修道院的建筑风格是拜占庭式的,共有五个小堂,珍藏着它的缔造者克里斯托多劳的遗骸及其他几位圣人的遗骨。修道院内的主教堂内和神父餐厅都有古老的壁画,这里的珍宝是全希腊都公认的。最有价值的是修道院的藏书楼,内有2多部书,其中包括古老的手写本和绘有袖珍圣像的经册。这里还藏有东罗马皇帝给克里斯托多劳的带有金印的旨令。藏书楼中最珍贵无价的是那33页用金汁和银汁手写在紫红色羊皮纸上的经文,它大部分内容是《马可福音书》中的段落。这里曾藏有iOOO年之前的哲学着作手写本,他们在克里斯托多劳督建的围墙里逃脱了土耳其人的黑手,但却没有逃过18世纪末欧洲野心勃勃的学识满腹的“旅行家”们鹰一样的眼睛,终于被英国人爱德华·拜拉克洗劫一空萨摩斯隧道

在古希腊工程中萨摩斯隧道鲜为人知,或许这是因为隧道建于地下而被人们遗忘了。直到19世纪,它才重新被发现。

大约公元前525年,隧道建于希腊的萨摩斯岛上。它的直径为2米,穿过一座山超过1000米之长。

当时萨摩斯的统治者波利克拉特斯命令开凿隧道,将水从山的另一侧引到自己的首府。在波利克拉特斯的城市围墙内没有水井,波利克拉特斯清楚地意识,如果自己的城市遭到攻击,他将被迫投降。

尤帕利努斯是负责隧道设计的工程师。隧道挖掘工程分头从两端开始。尤帕利努斯可能在山上布置了一条标杆线,以便确定每一侧挖掘的起始起点。在两端的挖掘工人相互靠近之前。工程进展一切顺利。最后,竟然发现两端未能会合。但是,它们的距离已非常近,隧道拐个U型被连接起来了。

波利克拉特斯认为,在他的城市受到敌人围攻时隧道将能挽救城市。但是这只有在远处的隧道入口加以隐蔽并严守秘密的情况下才行得通。一旦敌人知道了隧道人口,他们就能切断供水。并利用通道作为人侵之路。公元前439年,雅典人正是这样攻击并洗劫了波利克拉特斯的城市的。如今,人们仍然可以参观萨摩斯隧道,它几乎保存完好。

圣彼得大教堂梵蒂冈的圣彼得大教堂比该城其他建筑的屋顶要高。对罗马天主教而言,圣彼得教堂是最重要的宗教圣地。它以耶稣十二门徒首领圣彼得的名字命名。教堂的规模之大令人惊叹。它能容纳5万人,占地面积达1.51万平方米。在1989年以前,它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教堂。

人们现在所看到的教堂已经取代了公元325年左右由罗马皇帝君士坦丁修建的老教堂,在原址重建一座新教堂。新建的圣彼得大教堂呈十字架形,有一个巨大的圆顶。在建造过程中曾多次修改建筑计划,因为有10位不同的建筑师从事教堂的设计。他们每个人都对教堂的外观风格有所改动。1615年,圣彼得教堂终于竣工。

贝尔尼尼是圣彼得大教堂的建筑师之一。他为该教堂创造了一个奇妙的场景。在教堂的前面,他设计了一个大型广场。在这个楠圆形广场内有两个喷泉,广场的两侧各有一组半圆形的柱廊。

贝尔尼尼对教堂内部的风格进行了多样化的设计,其中之一是厚实的青铜华盖。它置于大祭坛上26米处,据说是为了标出圣彼得陵墓的确切地点。制造华盖所用的青铜是1633年从万神庙的屋顶移来的。圣彼得大教堂位于世界上最小的独立国家梵蒂冈内。梵蒂冈是罗马天主教皇的住所,面积仅44万平方米,大约只有一个城市公园那么大。

雅典卫城位于耸立在城市之中的一座高高的岩丘上。卫城的希腊名称叫阿克罗波利斯(Acropolis)。是指一切建在山丘顶部或城市附近的宗教和军事遗址。这种建筑遍及全古希腊。公元前480年雅典遭波斯人攻击。当时雅典的许多建筑被毁坏了。在这之后,雅典人在卫城上建造了一批宏伟的新神庙。

巴台农神庙可能是古希腊神庙中最为精美、最为着名的一座。它于公元前447~前432年间建造,全部采用白色大理石,外围都是色彩鲜明的浮雕,装饰着神庙的三角墙(廊柱以上的扁带饰)。厄瑞克忒翁是雅典卫城上一座较小的神庙,建于公元前421~前406年。它同样颇为着名,6根雕刻成女人形状的柱子支撑着神庙的门廊,山丘顶上还留着许多其他神庙和神殿的遗址。它们曾全部被一道城墙围住,通过一个称为“雅典卫城人口”的门厅进入。

巴台农神庙在其历史上曾有许多种用途。大约公元500年,它成为基督教教堂。15世纪时,土耳其人攻占雅典城,巴台农神庙变成清真寺。后来,它在1687年时又被用来储藏火药。在威尼斯人攻击期问,巴台农神庙遭到破坏。

几个世纪以来,人们一直谈着在英吉利海峡下面建造隧道的事。这条狭窄的海峡把法国与英国分隔开来。

1994年,随着海峡隧道的建成启用,这个设想变成了现实。现在,乘客乘坐火车只需几个小时便能从伦敦到达巴黎。海峡隧道长48千米。

大约有35千米是在水下,这使它成为世界上最长的(水下部分)隧道。实际上海峡隧道共有3条,供火车用的两条和两者之间一条较小的服务隧道。尽管整个隧道的修筑从1987年持续到1994年,但开凿隧道口仅用了42个月。

海峡隧道工程于1994年完工以前,隧道内的建筑工人们与轨道铺设齐头并进。11台钻孔机不停地以每小时4.6米的速度在3条隧道中挖掘岩石。挖掘是从两端同时进行的,为了保证隧道在中间相遇,挖掘机都由计算机来控制。驶过隧道的列车在其双层车厢内装载着小汽车,另外车厢内还载有卡车、大客车以及步行的旅客。目前世界全程最长的隧道是日本的青函隧道,它连接日本本州与北海道这两个岛屿。隧道于1988年建成,长53千米,但只有22.5千米在水下。

英法海峡隧道

英吉利海峡的涡石灯塔

涡石灯塔耸立在英吉利海峡波浪不断冲刷的涡石礁上。距离英格兰普利茅斯市海岸22千米。它不是唯一建在那里的灯塔,原先的一座灯塔才是最早建在海里而非陆地上的灯塔。这座灯塔是由哈里温·斯坦利设计的,于1696~1699年用木材建造而成的,但在1703年的一次大风暴卷而去。

第二座灯塔用木材和铁建成的,1755年毁于火灾。1756·1759年间,约翰·斯米顿全部用石料建造了第3座灯塔。这座灯塔一直使用到1882年,此后建造了目前的涡石灯塔。

现在竖立在涡石礁上的灯塔高出海面40米。像当今绝大多数灯塔一样,它不再由人操作,而是用机械装置来运转。因此,不再需要人长期孤独地住在上面来照管灯了。

每个灯塔发光形式不尽相同:有的发出固定光束,有的发出闪光,有的发出红色的光束。海员可以根据光束来辨认灯塔。涡石灯塔孤零零地竖立在英吉利海峡距陆地22千米处的一块礁石上。

用灯塔来帮助海员航行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但自从20世纪40年代以来,随着电子导航装备的发展,灯塔已变得不再那么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