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神奇的地球现象
4562900000007

第7章 自然奇观(6)

撇开五角大楼在军事上的功能性不谈,其建筑本身独特的背景与艺术结构。就足以令人感到其深邃的内涵。该大楼1941年9月动工兴建,原本预定楼高为4层,初期以4000名建筑工人采取三班制日夜赶工,1942年建筑工人激增为15000人,施工后期又临时决定加盖一层。因此整幢大楼工程耗费16个月,1W3年元月完工(按正常情况,五角大楼的施工需要4年),占地23.5万平方米,建造的费用为8300万美元。由于考虑战时物资缺乏,这幢5层楼的建筑完全使用强化混凝土,其所节省的钢筋足以打造一艘战舰。当时这幢造型特殊的建筑物堪称一绝,直至今日五角大楼仍被视为建筑界的经典之一。

五角大楼本身俨然是个小城市,除了拥有自己的发电机、储水排水设施外,也有专属的警局、消防队、幼儿园、医院、图书馆、咖啡厅、教堂、健身房、小型超市与快餐店。五角大楼从1976年庆祝美国建国200周年起对外开放参观,民众反应良好,至今每年将近有10万人次窥其神秘色彩。

凯克里望远镜

海拔4205米的冒纳凯阿(MarinaKea意为“银色的山”)休眠火山是夏威夷大岛上的巨人。这里终年积雪,在冬天甚至可以滑雪。冒纳凯阿火山顶上有世界最好的天文台,因为这里天空湛蓝透彻。没有空气污染,而且海拔高,大气密度仅为地面大气密度的40%。世界各地的天文学家得提前数月预定这里的望远镜。

对昂贵的科技设备而言,火山顶绝对不是一个适宜的安置地。然而在美国夏威夷州冒纳凯阿火山顶上却分布着十几台望远镜。它们始终如一地对着天空,探索解开宇宙奥秘的办法,寻找天体中的生命。冒纳凯阿火山为研究天体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因为它高达4270多米。山顶上有一台望远镜,即凯克望远镜,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光学望远镜,镜片直径达10米。凯克望远镜安置在一座高高的、保护性的圆屋顶建筑内。

凯克望远镜巨大的镜面使它使用起来非同一般,不只是因为它的大尺寸,还因为它是由36个直径为1.8米的六边形小镜片组成的。一台计算机每秒钟两次将所有的镜片排列在0.00003毫米以内,而电视监视器可使科学家们看到望远镜所看到的一切。

凯克望远镜开创了基于地面的望远镜的新时代。它的规模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帕落马山上的海耳望远镜的两倍,后者在前几十年内是世界上最大的望远镜。有人曾认为制造如此之大的望远镜是不可能的,但新的科学技术把不可能变为了现实。

自由女神像

自由女神像位于美国东北部的纽约。自由女神像坐落在纽约赫德林河口的自由岛上,是法国为纪念美国独立战争期间美法联盟而赠送给美国的礼物。

自由女神像是法国雕塑家奥古斯特·巴托尔迪用10年时间在巴黎构思并制造的。据说雕像的模特是他的妻子。雕像的面部是他母亲的脸形。铁架由巴黎艾菲尔铁塔的设计师艾菲尔设计,基座由美国建筑师里查德·莫里斯·胡思特设计。自由女神像于1884年在法国制作完成,1885年运到美国组装。

1886年10月28日,美国总统克利夫兰在纽约港主持揭幕仪式。雕像高47米,它虽然是由固定在铁架上的铜片拼成的,但由于做工精细,看上去是一个完美的整体。身着罗马式长袍的“女神”,右手高擎着火炬,左臂抱着一本象征美国《独立宣言》的书本。上面刻着宣言发表的日期——1776年7月4日,脚下散落着被挣断的锁链。

自由女神像内有22层,电梯开到第10层,再沿旋梯爬12层,就可到达女神像顶端的皇冠处。这里四面开着小窗,临窗俯瞰,纽约景色尽收眼底。

自由女神像基座内设有介绍美国移民历史的博物馆。1972年开馆。第一部分介绍美国印第安人的祖先,从亚洲漂越大西洋,来到这块未被勘探的大陆。接着介绍了现代的大规模移民情况。通过播放影视,展示模型、摄影图片、绘画、服装,提供详实的材料,介绍来到新大陆的每一个群体。包括作为奴隶,被用船贩来的西非人,19世纪大量移民而来的爱尔兰人、意大利人和犹太人。爱玛·拉扎露丝从自由女神像汲取灵感,创作了着名诗篇《新的巨人》,描述金门桥畔的女神高擎火炬欢迎被旧世界所抛弃的、挤作一团的平民到来的情景。

1892年以来,前呼后拥的移民船抵达自由岛旁的埃利斯岛。德国人、爱尔兰人、意大利人、斯拉夫人、犹太人操着各自的语言,嘈杂声四起,忐忑不安的焦虑与希望和激情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热烈的氛围。20世纪初,平均每天通过大厅的刚到达的移民人数为2000人。1907年为顶峰,埃利斯岛办理了100多万人的人境地事宜。1954年,移民站关闭。现正在修复之中,它将成为国家纪念馆加德桥建于公元前夕,是为了长约50千米的高架渠横跨加德河所建。这座桥共三层,设计出这座桥的水利工程师和罗马建筑师创造了技术上同时也是艺术上的一件杰作。高49米,长273米的加德桥位于法国加尔省的尼姆附近,于公元前19一20年建成。

公元前12年是奥古斯都全盛时期,当时古尔南边的尼姆是在罗马的统治之下。公元前27年,奥古斯都在此建立了一个城镇,公元前19~20年,阿格里巴占有这个城镇及周边地区。当时,城内有许多天然泉水,但要保证城内居民的饮用水得到足量的供应,还必须从尼姆以北50千米处修建渠道,将泉水运送到目的地,加德桥便是这一工程中很小的一部分。许多渠道是修在地下的,经过周密谨慎的计算和设计,使其有高低不平的段落。这就是运用一个简单的地势落差避免了安装、设置压力系统来排除水流动过程中的障碍和促进水流动的动力。位于地表的一段横渠需跨越加德河,于是加德桥被建造。它是这个输水工程的一部分,当然,也是跨越加德河的通道,供敞篷双轮马车、行人通行。

加德桥是罗马建筑师和水利工程师创造的技术上同时也是艺术上的一件杰作。

加德桥的杰出之处还在于它的拱及拱顶都是泥石结构,而不像现在的钢筋混凝土结构。

桥是三层的拱门形式,高49米。下层为人行道,有6个半圆形拱,中层11拱,最上层35拱,水渠从其顶部穿过。三层长度自下而上递增,由142米增加到275米。此桥乍见好像是水平的,其实每千米有34厘米的坡度,以保证水流畅通,这样精巧的建筑技术在罗马时代即巳具备,着实令人惊叹不已。两千年来,加德桥几乎毫发未损,仍巍然屹立。那些可观的巨石有些重达6吨,却能完美地拼接起来,不借灰土或水泥之力,表现了罗马工匠们精湛的工艺技能。古老的加德桥堪称罗马帝·国建筑技术的典范,也是古城尼姆的永恒骄傲。

198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加德桥列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具有欧洲巴拿马运河之称的科林斯运河,是从雅典去迈锡尼的必经之路。

科林斯运河穿过被称为科林斯地峡的一小段陆地,它提供了一条从爱琴海到爱奥尼亚海的捷径。从远处看,运河像一条狭窄细长的水道,但当船只逐渐靠近并进人运河以后,它的规模才显现出来。然而,对于容纳现代航运中的超级油轮和集装箱船而言,这条运河还是太小了。

科林斯运河只有5.5千米长,但深度达79米,是世界上开凿最深的运河并且是极少数在坚硬石区开凿出来的运河之一。因此,通过运河的船只始终处于海平面上。

运河于公元67年罗马皇帝尼禄统治期间开始挖掘,据说当年这项浩大的工程是罗马皇帝尼禄国王亲自下的第一铲,然后就由来自罗马帝国在犹太殖民地的犹太囚犯来开挖。由于罗马帝国的其他地区发生动乱,工程于公元68年停工,这一停就是1000多年。

直到19世纪90年代,科技的发展4使工程得以竣工。1892年,一家法国公司开始修建运河。一座公路桥和一座铁路桥横跨在运河之上。1893年才完成了这项工程。

运河的开通,科林斯大桥就成为希腊大陆与伯罗奔尼撒半岛之间的唯一通,道。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派遣了4个师帮助希腊作战,但还是被德国的装甲部队和空军打得一败涂地。希腊第2集团军和驻希腊的英联邦军队在德军的大举进攻下。由伯罗奔尼撒半岛向南撤退,试图从海上逃往克里特岛和北非,组织部队在科林斯大桥上设防抵抗德军。为了阻止希军和英联邦军撤退,德军一个伞兵团在科林斯运河空降企图夺取科林斯大桥,断其退路达到围歼之目的。

军心巳乱的英联邦军队面对德军空降兵无心再战,迅速炸毁了科林斯大桥以赢得逃跑的时间:已通过科林斯大桥的英联邦军队和希腊军队向莫内姆伐西亚等港口集中撤离半岛。此一战德军伞兵仅阵亡63人。负伤158人,英军却损失近千人,希腊军队损失近1500人。科林斯大桥失守的次日,希腊首都雅典沦陷,德军占领了除克里特岛以外的希腊全境。

站在科林斯大桥上,脚下就是刀削斧劈般的科林斯运河,远远地看着船只缓缓的驶人。象征和平的橄榄树并没有唤醒战争狂的良知,代表智慧、推理和纯洁的智慧女神雅典娜也没有守护住文明古国希腊。希腊被罗马帝国、土耳其人轮番统治……希腊总是因其儒雅和文明而受辱,谱写着她两千余年的沦亡史。

朗斯河拦潮坝海洋是一个永久、安全、清洁、廉价的潜在能源库。许多年来科学家们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即海洋的能量是否可以转化为人类可利用的能源?1966年,在法国朗斯河口为潮汐发电站而建造了一座巨大的拦潮坝在河口或狭窄的海湾,海水随着潮汐的涨落而涌进涌出。朗斯河拦潮坝并不阻止海水的流动,为了使海水通过,它安装了一些巨型管道。

管道内装有涡轮机。当涨潮时,海水涌人管道,推动涡轮使之转动,以驱动发电机发电。当退潮时,涡轮机再次转动。朗斯河拦潮共装有38台这样的涡轮机。强大的海洋潮汐使朗斯河拦潮坝正常运转成为可能,因为河水可以流入潮位变化大的海域。

潮汐发电站只有在潮差大的地方才会高效工作,并没有很多地方具备这个条件。在加拿大芬迪湾曾建有一座实验性潮汐电站,这里潮差约15米,是世界上潮差最大的地方之一。

伦敦的水晶宫

水晶宫可能是有史以来最大的玻璃温室。人们都见过花园里用于种植花齐的玻璃温室或商业性的大型作物温室。但是,这些玻璃房都比不上水晶宫的规模。

水晶宫是为维多利亚女王的丈夫尔伯特亲王筹办展览会而建造的。展览会于1851年5~10月在伦敦举行。展览会期间,共有来自全世界的1400家参展商和600万参观者。

水晶宫由约瑟夫·帕克斯顿设计。这座建筑物之所以引人注目,不仅在于它巨大的规模,还因为它是一座用预制构件搭成的建筑,包括一个支撑明净玻璃墙的铁杆框。

后来,水晶宫迁到伦敦南部,被安置于精致的园林中。它仍然是有名的景点,附近的一条铁路运来伦敦的观光客。

展览会结束后,水晶宫被拆开运到伦敦南部,按照更精致的设计重新组装。它成为一个举行各种演出、展览会、音乐会和其他娱乐活动的场所。1963年11月30日晚,一场大火水晶宫几乎全部被毁。残垣断壁一直保留到1941年。

约瑟夫·帕克斯顿因这一水晶宫工程被封为爵士。他以建造铁和玻璃建筑而闻名。1840年他在査茨沃思设计了一座植物温室,附属于英国德比郡公爵的豪华别墅。1820年,帕克斯顿又在那里建造了另一座玻璃温室。用以养护公爵的珍稀花卉。

泰晤士河的防洪闸

泰晤士河防洪闸厚重的闪光翅片升出水面,看上去像一条长长的海怪。防洪闸建于1972~1984年间,用来保护伦敦,使它免受泰晤士河洪水和大潮的危害。防洪闸位于距离伦敦中心13千米的下游河段上的伍利齐。它延伸521米,横穿泰晤士河。重量从406一3760吨不等的10个巨大的可移动钢闸门,由外面包钢的混凝土桥墩连接起来。闸门提升起来可以挡住几百万吨水的重量。泰晤士河防洪闸的闸门通常躺在河床上,河面上船只的正常运输可由桥墩间通过。

闸门底部是圆形的,像四分之一的月球形状。通常它们随轴转动,平躺在河床上,使船只可以从桥墩间通过。如果遇到任何洪水的威胁,18米高的闸门可通过提升巨大的摇杆卷轴来阻拦洪水。泰晤士河水位由于暴雨或大潮上升时,就将防洪闸的闸门升起。泰晤士河最近一次主要的大潮发生在1953年。防洪闸使伦敦免受了一次最严峻的洪灾,但泰晤士河的下河段因海塘不足以抵挡洪水曾造成了300人死亡。

罗森堡宫1606年2月,克里斯钦安四世在哥本哈根东北面的城墙外购置了46块私人土地。他将这些土地联合起来建成了一个休闲花园(也就是后来的罗森堡宫花园)并在园中修建了一个亭子。这个两层楼高,顶部装有塔楼和旋顶的亭子于1607年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