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神奇的地球现象
4562900000016

第16章 奇闻轶事(8)

如果说《旧约全书》上的文字引发的几次探险是失败的,但我们还是能从《古兰经》关于大洪水的传说中得到更多的线索,即使它们尚未有明显的科学依据。事实上,据这本圣书记载,诺亚方舟可能停泊在土耳其一座被当地人称’为古迪·达哥的山上,这座山被西方人称之为朱迪山,也叫哥尔迪雅娜山或尼布尔山,但现代的地图上对这座山几乎从未提及。它位于亚拉腊山以南300公里。重要的是,这座山与尼尼微这个考古景点非常近。在那里找到了一些刻有楔形文字的泥版,上面记载着《吉尔伽美什史诗》。尼尼微距底格里斯河只有40公里,那个地区经常发洪水。这块土地在《圣经》中被称为“亚拉腊地区”。

实际上,《创世纪》中记载诺亚方舟并非停泊在一个山峰上,而是位于“亚拉腊山脉”。英国的女考古学家格特鲁德·贝尔对这一地区进行了探测,并辨认出一种令人想不到的诺亚方舟的石头结构。这种罕见的结构早就被当地人称为“诺亚方舟”了。

这个物体长170米、宽45米,形状像一条船,同《创世纪》中所描绘的诺亚方舟相似。一个国际科学家小组对这里进行了6年的考察研究,他们拍摄了空中照片,并用一架特殊的仪器对这个地区实施勘测。这架仪器使用比一般雷达系统更高的频率工作,因此可以“看见”冰层以下更深的地方。他们假设它是5000年以前制造的,甚至一些人还认为它是《圣经》中那条船上层的甲板。

在《古兰经》的指引下,大卫·德索尔德称,在海拔2300米高的朱迪山辨认出了石化了的诺亚方舟残骸。同样是在这一地区,他还找到了11块古代航海者巨大的压舱石。在这一地区附近采集的一些其他数据似乎证明了诺亚方舟的存在:这些数据首先显示了它有一个不寻常的氧化铁层,它们可能是用来加固船体的铁链。其次便是从一端挖掘出的巨大物体,它们可能是“压舱石”,古代的船只都拖着这些东西,以便行驶更加平稳。纽约大学的大卫·法索尔德肯定地说:这就是诺亚方舟。然而,由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劳伦斯·柯林斯领导的一个地质学家小组却给他泼了一盆凉水,认为这可能是一种天然的岩石结构。土耳其政府发起的挖掘工作和用放射性碳深人分析的最终结果会给我们一个满意的回答吗?

尽管许多科学家都对诺亚方舟进行了科学的探索和大胆的推测,但诺亚方舟的存在与否至今还是一个问号。

据《圣经》记载,上帝造人时,用黏土创造了男人亚当,然后又在他身上取了一根肋骨,创造了夏娃,是个女人。由于亚当夏娃在伊甸园中偷吃禁果,被上帝驱逐出去,来到凡间,从此有了人类的生生不息。在人们追寻伊甸园下落的同时,人们对上帝用亚当的肋骨做成夏娃的情节也产生了疑问。既然上帝有很多泥土,可以用泥土创造男人,那么也就可以用泥土创造女人,为什么非要用亚当的肋骨来创造女人不可呢?

古巴比伦文献也许可以为这个问题提供一些答案。

原来,在苏美尔神话中也有一个乐园,名叫迪尔门。水神和智慧之神恩奇引来清澈的泉水灌溉着乐园,地母宁霍萨格使乐园长满各种奇异的植物。但是,恩奇虽然号称智慧之神,却十分贪吃。他趁地母不在之时把这些奇异的植物统统吃光了。地母听说后勃然大怒,恶毒地诅咒恩奇,要他立刻死掉。于是,恩奇病倒了,危在旦夕。这时,众神也束手无策,幸亏狐狸巧施妙计,诱使宁霍萨格创造了8位神只,分别治疗恩奇的8脏,使之恢复健康,恩奇这才逃脱此难。在宁霍萨格创造的8位神只中,有一位女神宁姬,她的名字在苏美尔人语中便有“来自肋骨的女人”或“赋予生命的女人”之意。古代犹太教祭司在改编苏美尔神话的过程中,很可能误将“来自肋骨的女人”说成是上帝用肋骨创造女人,而这女人名叫夏娃,则正好与宁姬的另一含义相同。

人们不禁会问,既然上帝已经警告亚当不准吃善恶树上的果子,吃了必定要死,那么,亚当和夏娃违禁之后,上帝为什么不把他们杀死,而只是将其赶出伊甸园了事呢?

原来,在古代社会,把某个成员驱逐出社区,就是最重的处罚了。它相当于今天的剥夺公民权,等于判处死刑。因此,上帝把亚当和夏娃驱逐出伊甸园,也就标志着他们在伊甸园的“公民权”被取消了,这和现代意义上的判处死刑实际上是一回事。他们从此之后就要单枪匹马地去和上帝创造的那个充满危险的世界搏斗了,正因为如此,在古代一些民族中,都有安土重迁的情结。像印度古典名剧《沙恭达罗》就有这样的诗句,表达了人们对故乡的怀念。

“你无论走得多远也不会走出我的心,黄昏时的树影再长也离不开树的根。”

关于伊甸园的故事,人们过去总以为它只是希伯来神话,其实,这个故事还来源于古巴比伦神话。巴比伦神话也认为人类有了识别善恶的能力、智慧,又能长生不老,可以和神平起平坐,因此,巴比伦的众神不允许人类拥有智慧和长生不老。在巴比伦神话中,人们对蛇也抱有很大的偏见,认为蛇是最狡猾的动物。

为什么对蛇会有偏见呢?

在《吉尔伽美什史诗》中可以找到这个答案:苏美尔的英雄吉尔伽美什历经千辛万苦,获得长生不老的仙草之后,本想拿到家乡与父老乡亲共享,但半途却被蛇偷吃了。因此,蛇每年蜕皮后变得更加年轻,而人却因为蛇的罪恶而无法返老还童,注定要衰老死亡。这样狡猾的蛇怎么能不让人厌恶呢?

不久以前,考古学家在两河流域古城遗址的废墟中,发现了一幅奇怪的刻。雕刻的正中有一棵树,树上盘着一条蛇,树的两端分别有一男一女。人们推测这大概就是亚当和夏娃故事的原型。

在伊甸园的传说中,有一棵神奇的生命树受到了不应有的忽视,这大概是《圣经》偏爱智慧造成的。其实,在古代两河流域,生命树比智慧树更受重视。例如,在亚述宫廷的浮雕中就有生命树的图案,亚述的主神手持毛刷,正在采集生命树上的圣液。在古波斯宫廷的浮雕中,也有生命树的图案。这说明生命树更重要,也更流行。它与古代西亚的极乐鸟、长生鸟共同构成了人们对美满、幸福和吉祥的追求。

太阳门

在蒂瓦纳科一片散乱的远古建筑和废弃的石块中,耸立着一块重逾百吨的超巨型石雕——太阳门,它是南美大陆最具盛名的古代文明奇迹之一。

太阳门高3.05米、宽3.96米,用一块完整的巨型安山岩凿成。每年的秋分时节,黎明的第一束阳光总是从这座石门的中间射向大地,这就是太阳门这一名字的来历。

凡是看到过太阳门的人,无不为它的雄伟壮观惊叹不已。更耐人寻味的是,太阳门不仅是个庞然大物,而且它上面还雕刻着极其精美的图案。在太阳门的门楣中央,刻着一个谜一般的人像,据说它代表造物主维拉科查。人像双手持着鹰头装饰的节杖,每只手只有4个手指。其两旁平行排列着3排共48个较小的神像。其中上下两排刻有长翅膀的勇士,中间那排则刻着某种人格化了的飞禽。此外,还有众多至今难以了解其含义的符号。

对太阳门惊叹之余,人们必然要产生种种疑问:首先,古代的印加人为何要不惜巨大的劳动力来建造这巨大的石门?或者说,太阳门究竟是干什么用的呢?

有人认为,从太阳门秋分时节射人第一道太阳光这点来看,太阳门上刻的是历法知识。如果真是这样,那它将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历法之一。然而这些图案与符号是如何表达历法的呢?古印加人又是如何测算出秋分时节太阳与太阳门位置关系的呢?

美国学者贝拉米与艾伦在《蒂瓦纳科的偶像》一书中,对这些符号作了详细研究,认为上面记载了大量的天文知识,并记载了27000年前的天象。这些知识是建立在地球为圆形的观念上的。那么,古代印加人是如何知道这些知识的,又是如何了解到地球是圆形的呢?还有,建造太阳门的安山岩产于的的喀喀湖上一个名叫珂帕卡班纳的半岛,它是怎样被搬运到蒂瓦纳科来的?玻利维亚的科学家们作过实验,用木筏在水上只能运输较小的石块。如从陆上运输,6名士兵才能拖动一块半吨重的石头,而太阳门的重量在100吨以上,该用多少人来拖动?并且,要把这么庞大沉重的石门立起来,必须要用大型的起重机。

而当时的印加人连车辆都没有发明,他们是怎样把这巨大的石门立起来的呢?

太阳门吸引了众多学者的目光。尽管许多人进行了努力的研究仍无法解释。

巨石阵

在英国古老而广漠的平原上,矗立着许多奇特的巨石建筑,它们默默地在风雨中经历了几千年,注视着人间的沧桑。

这就是令人百思不解的古代巨石阵遗址。这些雄伟壮丽的神秘巨石阵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们来此观光、考察。

着名的巨石阵遗址位于英格兰南部沙利斯伯里,主体是由一根根巨大的石柱排列成几个完整的同心圆。石阵的外围是直径约90米的环形土岗和沟。沟是在天然的石灰土壤里挖出来的,挖出的土正好作为土岗的材料。上岗的内侧由56个等距离的坑又构成一个圆,坑用灰土填满,里面还夹杂着人类的骨灰。这些坑是由17世纪巨石阵的考察者约翰·奥布里发现的,因此通常称之为“奥布里坑群”。

巨石阵最壮观的部分是石阵中心的沙岩圈。它是由30根石柱上架着横梁、彼此之间用榫头榫眼相连、形成的一个封闭的圆圈。这些石柱高4米、长2米、宽1米,重达25吨。沙岩圈的内部是5组沙岩石塔,排列成马蹄形,也称为拱门,两根巨大的石柱,每根重达50吨,另一根约10吨重的横梁嵌合在石柱顶上。这个巨石排列成的马蹄形位于整个巨石阵的中心线上,马蹄形的开口正对着仲夏日出的方向。巨石圈的东北侧有一条通道,在通道的中轴线上竖立着一块完整的沙岩巨石,高4.9米、重约35吨,被称为踵石。每年冬至和夏至,从巨石阵的中心远望踵石,日出隐没在踵石的背后,更增添了巨石阵的神秘色彩。

根据科学家实地考证,巨石阵最早建于新石器时代后期,约公元前2800年,那时已建成了巨石阵的雏形——圆沟、土岗、巨大的踵石和“奥布里坑群”。公元前约2000年开始,是巨石阵建筑的第二阶段,整个巨石阵基本形成。

这个阶段的主要建筑是石柱群和长长的通道。巨石阵的第三期建筑最为重要,约在公元前1500年建成了沙石圈和拱门,巨石阵已全部完工,这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雄伟壮丽的巨石阵遗址的全貌。需要指出的是:整个巨石阵的工程需要150万个工人,而整个建筑过程中,始终没有用轮载工具和牲畜的痕迹。

从现在来看,巨石阵的建筑规模和工程难度对于早期人类来说,简直是不可思议的。它的建造时间比埃及最古老的金字塔还要早700多年,然而究竟是谁建造了这雄伟的巨石阵,现在仍然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是当地早期居民凯尔特人建造的墓穴,也有人认为是古罗马人为天神西拉建造的圣殿,还有人认为是丹麦人建造用来举行典礼的地方,然而这些虚无缥渺的想象都没有确凿的证据。

无数学者长年累月地找寻着巨石阵的建造者。学者们慨叹巨石阵与埃及金字塔一样神秘莫测,有人提出巨石阵的建筑石料均是从160多公里外的地方运输而来的,开采、运输、安放如此巨大的石块,除了具备高超技术的巨匠外谁的也不行,于是他们认为巨石阵与金字塔都是出于同一位巨匠之手。

2003年,在巨石阵附近又有了新的发现。据美联社5月22日报道,英国考吣古学家在巨石阵旁不远处发现了6具(4个大人、2个小孩)古人的尸体,被发球现的这些人生活在公元前2300年左右,而这个年代正是巨石阵建造的时间。%该报道还说,2002年,考古学家也曾在距离巨石阵大约5公里处,发掘出一名弓箭手的遗体。这位弓箭手的尸体也是根据他身边的燧石箭头而被辨认出象来的。根据其墓穴中出土的器物考古学家推测,他生前一定地位显赫,也许还参与了巨石阵的建设。于是,对于巨石阵到底是谁建造的,人们又有了新的猜测。有人认为,巨石阵“可能是由一位来自欧洲大陆的地位显赫的移民组织修建的”。

但无论人们怎样推测巨石阵建造的时间和建造者,都只能是推测,目前尚无一个权威结论能让巨石阵的真相大白于天下。晨曦中,人们面对那幢幢神秘的巨影,除了好奇、敬仰,也会有一种无法探求其解的无奈。

金银岛

1883年,英国作家史蒂文森的小说《金银岛》一经问世,就迅速进入了千家万户。《金银岛》的成功,不全是因为史蒂文森想象力丰富,文辞优美。他虽然从来没有去寻宝,更不知道海盗的宝藏藏在哪座岛上,但他手中确实有一幅藏宝图,确实有一份残缺的古代手稿,其中讲述了着名的海盗首领如何劫掠商船、如何埋藏珍宝的故事。

《金银岛》讲述了这样一个脍炙人口的探险故事,主要描述了以海盗和船长各自一群人为争夺荒岛宝藏而展开的惊心动魄的拼斗。在尾声中,作者暗示仍有一大笔财宝隐藏在荒岛的某一处。

长期以来,没有哪个寻宝者认真看待过史蒂文森的小说,全都认为他笔下的金银岛纯属子虚乌有。其实,只要将此岛与加勒比海中的实际岛屿进行认真比较,就不难发现,史蒂文森的金银岛与古巴南部沿海的皮诺斯岛有许多令人惊奇的相似之处。它们都形体浑圆,都像尾巴着地的黑龙,都有深邃曲折的港湾,都有细长的海峡屏障,连3座教堂的名字也一模一样:福克教堂、比桑教堂与格罗特教堂。

从1520年到1830年的300余年间,皮诺斯岛是加勒比海上海盗的基地。令远航人闻风丧胆的约翰·豪金斯、弗朗西斯·德赖克、梵·霍伦·格拉弗、“黑胡子”、拉菲特、奥里鲁阿等海盗头目的船只都曾在这里停泊过。他们之所以对这个小岛感兴趣,是因为这里离连接欧美大陆的主航道很近,常有商船过往。

岛上有淡水和成群的野兽,不仅可以不愁吃不愁喝,还会让偶然来此寻找淡水的远航新手自投罗网。再加上这里洞窟幽深,更是埋藏珍宝的理想处所。

美国人戈尔顿几乎对所有的宝藏传说都信以为真,连史蒂文森本人也声明i是小说的《金银岛》,他也认为确有其事、确有其岛。他将《金银岛》中的细节与他不知道从哪里弄来的所谓的海盗宝藏说明进行比较,得出一个新奇的结论:海盗宝藏说明与《全银岛》中所述的宝藏说的是同一码事、在同一个地方。换句话说,古巴南部海域中的皮诺斯岛就是史蒂文森笔下的金银岛,就是当年的海盗藏宝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