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国地理未解之谜
4562800000036

第36章 山川湖泊未解之谜(7)

贝加尔湖还有许多未解之谜。例如,湖水一点不咸,也就是说它与海洋不相通,但却生活着地地道道的海洋生物。海豹、海螺、海鱼和龙虾。又如贝加尔湖里长有热带生物,像贝加尔湖藓虫类动物,其近亲就生活在印度的湖泊里,贝加尔湖水蛭在我国南方淡水湖里才能见到,贝加尔湖蛤子,只生存在巴尔干半岛的奥克里德湖。而最使科学家感兴趣并且迷惑不解的是,贝加尔湖中生活着许多地地道道的海洋生物,如海豹、鲨鱼、海螺等,这也正是贝加尔湖的不同寻常之处。世界上的淡水湖中,只有贝加尔湖湖底长着浓密的“丛林”——海绵,海绵中还生长着奇特的龙虾。

可是,人们始终不明白,贝加尔湖的湖水一点也不咸,为什么会生活着如此众多的“海洋生物”昵?对此,科学家们做了种种推测。

最初的时候,一些科学家认为,地质史上贝加尔湖是和大海相连的,海洋生物是从古代的海洋进入贝加尔湖的。苏联科学家维列夏金认为,这是地壳变动的结果。他根据古生物和地质方面的材料推测,中生代侏罗纪时的贝加尔湖以东地区,曾有过一个浩瀚的外贝加尔海。后来由于地壳变动,留下了内陆湖泊——贝加尔湖。随着雨水、河水的不断加入,咸水变淡,而现在的“海洋生物”就是当时海退时遗留下来的。

这些海洋生物从哪里来的呢?上个世纪50年代初期,人们在贝加尔湖附近打了几口很深的钻井。但从取上来的岩芯样品中,人们没有发现任何关于中生代的东西。也有一些材料证明,没有中生代的沉积层,只有新生代的沉积岩层。贝加尔湖地区长时间以来一直是陆地。贝加尔湖是在地壳断裂活动中形成的断层湖,从而否定了湖中海洋生物是海退遗种的说法。

那么,湖中的“海洋生物”到底从何而来昵?它们又是怎样进人湖中的呢?目前科学界的两种说法虽然都不是定论,但是你认为哪一种更为合理呢?无论如何,我们始终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自然认识的不断深入,这个谜团终将会得到圆满答案。

泰山名胜的来历之谜

泰山上有很多名胜古迹。来历颇为复杂,比如“回马岭”、“无字碑”的由来,至今莫衷一是,不过细细考察一番有关历史,倒也颇有意思。

回马岭位于泰山登山中路的中段,壶天阁之上,中天门之下,海拔八百米,古名石关、瑞仙岩,这里山重水复,峰回路转,景色十分优美,现有石坊一座,额刻“回马岭”三字,东西崖勒刻清乾隆帝爱新觉罗·弘历《回马岭》诗三首,是泰山风景区着名景点。关于这“回马岭”之名的来历,历来众说纷纭,至今仍是一个难解之谜。最主要的有三种说法。

宋真宗赵恒回马说。此说流传最广,与清乾隆在乾隆十三年(1748年)登泰山时在此赋诗题刻有关,“瞳咙日照紫芙蕖,石登盘行路转徐,传是真宗回马处,当年来为奠天书。”现在摩崖石刻保存完好。清宋思仁编写的《泰山述记》中记载:“回马岭,重岩叠嶂,一名石关,应劭谓之天关,至此马不能行矣……相传宋真宗回马处。”

可是,从历史记录来看,宋真宗赵恒来泰山封禅并不是骑马上山的。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立于泰山脚下岱庙的《宋真宗封祀坛颂碑》中记述:

“上乃乘轻舆,陟绝嗽,跻日观,出天门。”登山是攀盘道石阶,“轻舆”应是指山轿而不是马车,也就谈不上回马。而且早在唐朝由道士郭行真立于岱庙的《唐岱岳观造像记碑》中就有“回马岭”之名:“山人王昌字大历十四年二月二十七日登泰山时,真君道士卜皓然、万岁道士郭紫微各携茶果拱候于回马岭。”

可见,“回马岭”之名并非始于宋真宗赵恒封禅泰山之时。

明萧协中着《泰山小史》(1932年版)和1986年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泰山导游》认为,“回马岭”之名是唐玄宗于开元十三年(725年)骑马登封泰山时,至此山势高峻陡拔,马不能上而得名。李白和唐玄宗李隆基是同时代的人,他的《泰山吟》六首流传很广,其中一首描绘唐玄宗李隆基骑马封禅泰山的情景:“四月上泰山,石平御道开,六龙过万壑,涧谷随萦回,马迹绕碧峰,于今满青苔。”由此可见,唐玄宗李隆基骑马登封泰山是确信无疑的,不过认为“回马岭”之名源出唐玄宗登泰山又有牵强之嫌。

还有人认为,东汉光武帝刘秀于建武三十二年(公元56年)登封泰山时,在此回马,遗名“回马岭”。这种说法的主要依据是《泰山封禅仪记》的记载:刘秀“上山骑行,往往道峻峭,不骑,步牵马,乍步乍骑,且相半,至中观留马”。此文的作者是随汉光武帝刘秀一起登山的泰山郡守应劭,可信性较大。以此推断汉光武帝刘秀在此回马有一定的道理。

回马岭暂且搁下,来看看泰山上另外一个有趣的东西——无字碑。泰山极顶玉皇殿门外,有一方高六米、宽一点二米、厚零点九米的长方形石表,白中透黄,形制古朴,石上无字,因此人们称之为泰山“无字碑”。

对这方巨碑,古人曾有吟咏,“本意欲焚书,立碑故无字”,意思是说秦始皇在泰山树立无字碑的目的在于焚书。诗人总是想象力异常丰富,泰山无字碑果真是秦始皇所立吗?未必。

封禅是封建帝王祭天地的大典,传说从上古至周成王时,有七十二王到泰山封禅,《封禅书》只记下无怀氏、尧、舜、周成王等十二君王。可以断言,泰山无字碑绝不是七十二王中的某王所立。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开始第二次出巡,当他进入今山东省邹县后,“上邹峄山,立石,与鲁诸儒生议,刻石颂秦德。议封禅望祭山川之事。乃遂上泰山,立石封祠祀。……刻所务立石,其辞日:皇帝临位,作制明法,臣下修饬。二十有六年,初并天下,罔不宾服。亲巡远方黎民,登兹泰山,周览东极……”这段记载提供的证据确凿,说明秦始皇在泰山上立碑是刻有文字的,绝不是无字之碑。

秦始皇的泰山碑早已不存。现存岱庙的秦碑,是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胡亥诏书,丞相李斯篆书镌刻的。该碑原立于玉女池旁,高不过四五尺,有二百二十二字。宋代刘跤曾摹其文,当时尚可辨认一百四十六字。

明嘉靖年间将碑移至碧霞祠时,仅剩二十九字。这方石碑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文字石刻之一,也是保存李斯手迹的珍品。元代郝经在《太平顶读秦碑》诗中盛赞李斯的书法“拳如钗股直如箸,屈铁碾玉秀且奇。千年瘦劲益飞动,回视诸家肥更痴。”可见其艺术价值之高。

泰山无字碑不是秦始皇所立,这是毫无疑义的。那么,这方石碑究竟为何人所立呢?

汉武帝很有可能是立碑之人。

汉武帝即位不久,就有封禅泰山的念头。据《西汉会要·封禅》记载,“武帝:初即位,尤敬鬼神之祀。汉兴已六十余岁矣,天下艾安,缙绅之属皆望天子封禅改正度也,而上乡儒术,招贤良。赵绾、王臧等以文学为公卿,欲议古立明堂城南,以朝诸侯,草巡狩封禅改历服色事未就。窦太后不好儒术,使人微词赵绾等奸利事,按绾、臧,绾、臧自杀,诸所立皆为废。”这段记载说明汉武帝即位之初其所以未能如愿封禅,一是巡狩、封禅的仪式未制定好,二是窦太后暗中所阻,迫使鼓吹封禅的儒生赵绾、王臧自杀,以惩一儆百。这样,封禅之事便暂时搁下了。

着名文臣司马相如死后留有一封遗书,力劝武帝上泰山封禅。司马相如的死,使汉武帝有了旧话重提的机会。于是,汉武帝召集五十余名儒生,讨论起草封禅仪式。然而数年拿不出好的方案来,因此,封禅之事又暂搁下。

武帝自公元前W1年即位,三十余年后,即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终于走出皇宫,踏上登泰山封禅的旅程。武帝到泰山是在公元前109年初,当时“泰山之草木叶未生,乃令人立石之泰山颠。上遂东巡海上,四月还至奉高,上泰山封”(《封禅书》)。这说明武帝确是在泰山顶竖过碑的,但史籍上只载“立石之泰山颠”,却没有“刻所立石”的记载,这又证明武帝所立的是一方无字碑,这方无字碑与现存的无字碑位置相似,是在泰山极顶,极有可能泰山的无字碑就是汉武帝所立。

《泰山志》载《阮氏封泰山论》上也说,如果不是开国皇帝,是没有资格在泰山刻石纪号的。因此,汉武帝只能立石而不能刻字。但是,汉武帝可以援引秦二世的方式大颂他的文治武功,他不会大老远跑来只是为封禅而封禅,而放弃在泰山碑上留下文字的机会的。

也有人认为,泰山无字碑原是有字碑,只是饱经风雨,字被风化剥蚀殆尽,以致无迹可寻。可是,现存无字碑石的风化并不严重,这个说法也不尽可信。由于石碑距离今天的时间太久远,解答这个问题还需要专家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