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国地理未解之谜
4562800000022

第22章 雄关宝刹未解之谜(3)

小雁塔的自裂自合共有三次,这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近年来有人推测:小雁塔的离合和西安地区地面裂缝的发展和消亡的道理是一样的,是地壳运动在不同物体上的不同表现,是一种“同质异相”,即地裂、塔裂,地合、塔合。一般裂开时要快速猛烈一些,容易被人们注意到。而合拢起来时则要缓慢得多,地壳在均衡和调整应力的作用下,会自动缓缓的合拢。由于合拢的速度小,所以一般不为人们注意到。

这种以地壳运动引起小雁塔的离合之说,还不能完全令人信服。因为除了小雁塔之外,西安地区在同小雁塔离合的三次地震中,并没有其他自动离合的例子出现,为什么独独小雁塔会四离三合呢?也许当科学更发达的时候,小雁塔离合之继就会被揭开了。

千古之谜一佛灯

在峨眉山、青城山、庐山,共同有一种奇特的自然现象——佛灯或称圣灯、神灯,千百年来,闪烁变幻的佛灯、神灯作为一种罕见的自然奇观,使这几座风景名山更为遐迩闻名,吸引了无数人前往览胜探谜。

至今青城山上清宫旁还有神灯亭,所谓的神灯就出现在对面的大面山。如果登临峨眉山金顶,幸运的人能看到舍身崖下的圣灯;庐山观佛灯的地点在大天池旁的文殊台。这些地方偶遇月隐之夜,山下黑漆漆的幽谷间,会倏然涌现突荧亮光。亮光时大时小,时聚时散,忽明忽灭,忽左忽右,或近或远,好像一尽盖灯笼。“灯”的颜色是白色或青色,有的时候微带绿色。僧道们都说这是过路的神佛手提灯笼穿行在天地之间。

古今有很多人对佛灯作出了自己的解释和猜测。范成大《青城行记》:“夜有灯出四山,以千百数,谓之圣灯。圣灯所至,多有说者,不能坚决。或云占人所藏丹药之光,或谓草木之灵者有光,或又以谓龙神山鬼所作,其深信者,则以为仙圣之所设化也。”有人说佛灯是丹药发出的,有人说是草木搞的鬼,有人说是鬼神所为,总之没有确定究竟是什么造成的。

清朝蒋超亲眼看到过佛灯之奇,还特地在《峨眉山志》中撰写了一篇《佛灯辨》:“若佛灯一事,或云是古木叶也,或云是千岁积雪精莹凝结也。余疑之,而未敢遽信。……爱是暝钟初息,沙弥来报灯现。余急趋顶上,乍见一二荧荧处,犹然诸说横据胸中。未几,如千朵莲花,照耀岩前,有从林出者,有从云出者,有由远渐近,冉冉而至者,殆不可数计。始叹耳闻不如目睹也。”当蒋超看到美妙绝伦的佛灯时,以前听到的各种解释都浮现在脑海中,究竟该信哪个,恐怕他自己也没有了主意。

1961年秋,着名气象学家竺可桢在游庐山时,曾将佛灯作为庐山大自然的三大谜题之一(另外两个谜,一是庐山云雾为何有声音,一是庐山雨为何自下往上跑),向庐山有关研究所提出来,希望科学工作者能予以研究。近人的解释也是五花八门的:有的说这是山下灯光的折射,有的说是星光在水田里的反射有的说是一群大萤火虫在飞舞,还有的说是山中蕴藏着能发出荧光矿石。最占上风的说法是磷火说,认为佛灯即民间听说的“鬼火”,系山中千百年来死去的动物骨骼中所含的磷质,或含磷地层释放出来的瞵质,在空气中自燃所造成的。

但有的研究者认为,磷火说的破绽也不少一是磷火多贴近地面缓缓游动不可能上升很高,更不会“高者天半”或“有从云出者”;二是磷火的光很弱而庐山文殊台和青城山神灯亭的海拔指在千米以上,峨眉金顶更超过三千米,不可能看得那么清晰。

上世纪80年代初,有一位当过海军航空兵的郭宪玉又提出一个别出心裁的看法,认为佛灯是“天上的星星反射在云上的一种现象”。他说,夜间五月亮时,驾驶飞机在云上飞行,铺天盖地的云层就像一面镜子,从上向下看,不易看到云影,只看到云反射的无数星星。飞行员在这种情况下易产生“倒飞错觉”,就是感到天地不分,甚至感到是在头朝下飞行。他联想到在月黑星灿的夜晚,若有云层飘浮在庐山大天池文殊台下,天上的星星反射在云上,就有可能出现佛灯现象了。由于半空中的云层高低不一,飘移不定,所以它反射的荧荧星光也不是固定的。也许在这个角度反射这一片,在那个角度就反射另外一片,从而造成闪烁离合、变化无穷的现象。

然而,为什么在其他山区就不能见到这种云反射星光的现象呢?而且就是在庐山、峨眉山和青城山上,也只有特定地点才能一窥佛灯、神灯的风采,可见这种说法尚不足以定论。加之佛灯不常出现,就是居住在山上几十年的人也难得看见一次,因而这一千古疑案至今悬而未决。

塔尔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的诞生地。相传在他降生后,剪脐带滴血的地方长出一株白檀香树,树上长出十万片显现出狮子吼佛像的叶子。明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年),宗喀巴母亲依儿子信中嘱咐,以这株白檀香树和宗喀巴所寄狮子吼佛像为胎藏,砌石筑塔,以此纪念宗喀巴大师,塔尔寺由)此得名。到明嘉靖年间,这里又先后建起一座坐禅静房和一座弥勒佛殿,塔尔寺初具规模,藏名称之“衮本贤巴林”,意为“十万身像慈氏洲寺”。

藏传佛教圣地塔尔寺之谜

塔尔寺经明朝以来历代陆续增修扩建,逐步发展成有众多殿宇、经堂、佛塔、僧舍组成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风格的古建筑群,全寺占地六百余.亩,殿堂五十二座,僧舍等九千三百余间,僧人最多时达三千六百余人。

塔尔寺在佛、法、僧学、文化艺术、外事、供给、组织管理等方面,是一个非常发达完备的寺院系统。由于它在历史上的政治特殊性和宗教地位,使之成为西北地区佛教活动中心,而且在遍布全国的藏、蒙、土、裕固、纳西等民族群众中有广泛的影响。四百多年来,这里香火繁盛,人文荟萃,历代王朝政府对它关心备至,大力扶持,封授塔尔寺高级僧侣以各种尊号,给予优厚的赏赐。许多藏族历史上着名的高僧大德也对它特别厚爱,他们生前在这里讲经弘法,建殿造像,捐献大量法器,死后也在这里立塔埋骨,给塔尔寺留下大量珍贵文物,圣物法器。

塔尔寺四山环抱,殿字雄伟,佛像庄严,梵塔棋布。其中大金瓦寺、小法会之际,当地人称为“四大观经”。祈愿法会是寺僧向诸佛、菩萨献供、祈愿、金瓦寺和大经堂为全寺主体殿堂。大金瓦寺初建于明嘉靖年间,建筑面积四百五十六平方米,大殿为三层通高十九米的歇山式建筑,殿顶覆以镏金铜瓦,殿脊安置有“金轮”、“金幢”、“金鹿”,飞檐四出,各具形式。墙面用琉璃瓦砌成,图案精美,殿内有被誉为“世界第一庄严”的大银塔,殿堂正门上方悬有清乾隆皇帝御题“梵教法幢”匾额。整个大殿拔地而起,突出于周围建筑物之上,金顶红墙,灿烂雄伟,威严庄重。这里是主供宗喀巴和做法事的重要场所。小金瓦寺初建于明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为“四合院”式布局,藏式双层平顶建筑,覆以镏金铜瓦的金顶,顶脊置有法器圣物,殿内主供各护法神像陈列有被护法神制服的代表恶魔的熊、野牛、野羊等标本,这里充满威严、神秘的气氛。大经堂初建于明万历四十年(公元1612年),1912年失火焚毁后重修,总建筑面积二千七百五十平方米,经堂为平顶式建筑,是全寺面积最大的殿堂,气势宏伟,经堂内矗立的一百六十八根藏式愣柱对称排列,外裹有彩绘毛毯,柱间悬挂各种堆绣的卷轴画和幡幢、宝盖等,正上方供有无数佛像、藏文经典,设有达赖、班禅以及法台座,地上铺以地毯坐垫,可供三千僧人集体诵经。这里是全寺的经堂,也是塔尔寺显宗学院所在地。

除主体殿堂外,还有弥勒殿、九间殿、三世达赖灵塔、释迦殿、依怙殿、祈寿寺、居巴扎仓(密宗学院)、曼巴扎仓(医明学院)、丁科尔扎仓(时轮学院)、如来八塔、时轮塔印经院、活佛府邸、大厨房等建筑。其中令人称奇的是位于东北角上的大厨房,内设五口大生铜锅,据说这五口锅可容一石米、十头牛、二十只羊、五斗葡萄及蕨麻,不过只有在全寺僧人举行诵经等集体宗教活动才能派上用场。塔尔寺除有各种精美的佛像、法器、卷轴画和匾碑外,还保存有宋代的瓷坛、明代的龙瓷瓶、清代的龙鱼瓶、玉雕观音等众多珍贵文物。

塔尔寺吸引大量香客游人是在每年农历正月、四月、六月、九月举行的祈愿诵经的法事活动,会上除进行一般的宗教仪式外,还有晒佛、跳欠、转金佛、晾宝等富有特色的宗教活动。

“晒大佛”是四月观经的农历四月十五上午和六月观经的六月初六上午,在寺东侧的莲花山坡展开所藏巨型堆绣佛像一幅,佛像长三十米,宽二十米众僧在大佛前演奏法乐,诵经祈祷,游客蜂拥而至,信徒顶礼膜拜,气氛甚为隆重庄严。跳欠是一种独特的带有浓厚宗教色彩的舞蹈形式(起源于藏族的土风舞),俗称“哑社火”。常见的有在正月十四、四月十四、六月初七演出的“法王舞”和四月十五、六月初八、九月二十三演出的“马首金刚舞”两种。演员身着各种舞衣,头戴面具,舞姿独特,其表演旨在驱逐魔鬼,驱除不祥之物。六月初八上午举行的“转金佛”,是僧众所谓祈愿来世佛弥勒菩萨降临人间的法事仪式。众僧簇拥一乘玲珑精巧、四角饰有飞檐、内供弥勒金像的彩轿,彩旗幡幢蔽日,法乐喧天,在仪仗队前导下绕寺一周,寺僧各执寺中宝物一件尾随,香客游人云集,鱼贯而行,场面十分壮观。九月法会的二十二日,寺院开放所有佛殿及文物库房,供僧俗瞻仰,称为“晾宝”。此外,尚有十月二十五日宗喀巴诞、忌辰的“燃灯节”和年终辞旧迎新的祈祷会等。

塔尔寺是藏文化艺术的宝库。塔尔寺在大经堂建成之时首建显宗学院,讲经开法,系统学习因明、般若、中观、俱舍、戒律等显宗经典,到清嘉庆二十二年(公元1817年)又先后创建起了密宗学院、医明学院、跳神院和时轮学·院,从而形成系统正规的学经制度,字习密宗经典和天文、历算、医学、法乐、舞蹈(跳欠)等方面的知识。现存有数以万计的有关佛学、藏族历史、文学、语言等方面的文献图书,是藏学研究的珍贵资料。此外,塔尔寺被誉为艺术“三绝”的酥油花、壁画和堆绣,当之无愧是藏文化园地中的奇葩。

中国的“比萨斜塔”之谜

世界上最着名的斜塔毫无疑问是比萨斜塔,但在其他国家或地区也有斜塔,只不过没有比萨斜塔那么有名罢了。在我国上海南面的天马山上,就有一座斜而不倒的塔——护珠塔。现在护珠塔向东南倾斜六度五十一分五十二秒,有人认为它比世界着名的意大利比萨斜塔,倾斜得还要厉害,是世界第一斜塔。当然,这个说法没有被世界公认,但说它是中国第一斜塔,恐怕没有人反对。

当你登临天马山颠,环顾四野,阡陌纵横,河流如带,村镇星罗棋布,远山皆在脚下,令人心旷神怡。近看护珠塔,只见塔的底层已有三分之一的块砖没有了,整个斜塔仅靠三分之二不到的底层砖墙支撑着。塔的顶部早已没有,各层腰檐木结构的痕迹,还是隐约可见。塔旁写着危险的警告牌。走进塔内,空无一物,抬头仰望,极目苍天,加上山顶风大,好像危塔马上就要从头顶倒下来似的,令人胆寒。

护珠塔又名宝光塔,建于北宋元丰二年(1079年),是一座七层八角形的砖木结构的楼阁式宝塔,现高约三十多米。在清朝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山上因作佛事,燃放爆竹,引起火灾,烧毁了塔心木和各层木结构,引起塔身倾斜。护珠塔至今已有九百多年的历史,南宋年间重修过,到乾隆年间又被大.火焚烧。二百年来,塔虽倾斜,却始终屹立于天马山巅,斜而不倒,究其原因,众说纷纭,今择数说,介绍于下:

第一种是当地传说,塔是向东南倾斜的,而在塔的东南面有一株古银杏树,它是“松郡九峰”之一辰山仙人彭素云在五百年前种植的,树的枝叶皆西向,后来树虽枯死,但它依靠神力,对护珠塔遥向支撑,所以使塔不倒。这是一个美丽的神话,仅是人们的良好愿望,当然不足为信。

第二种说法是根据地质构造来分析的,据有关专家考察,天马山护珠塔是建造在沉陷不匀的地基上,东南方向土质较弱,西北方向土质较强。塔于是向东南方向倾斜。但浙江一带多东南风,护珠塔造在天马山顶,四周空旷,所受风力更强,在塔的倾斜力与风力相平衡时,护珠塔能迎风挺立,斜而不倒。

第三种意见是根据古代建筑技术来解释的,认为是古代造塔技术的高超所致。古代用糯米汁拌以桐油石灰,来粘合砖块。这种粘合剂的强度不亚于现代的水泥砂浆,据说用这种粘合剂来建筑时,时间愈久愈坚固。在考古发掘中,常发现古代的坟墓,是用糯米汁拌以石灰等作为粘合剂的,现在发掘古墓时,还要花很大的力量才能把它拆除。护珠塔用这种优良的粘合剂,加上古代砌砖技艺的精湛,使护珠塔能够浑然一体,塔砖不至于一块块塌落下来。

为了抢救这一座珍贵的千年古塔,1984午5月开始,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积极组织力量,对斜塔进行全面抢修,组织专家制订方案,贯彻“外貌不变,斜而不倒”的原则。在抢修时,发现塔身上部虽已倾斜,但埋入地下的塔基,却没有动,所以形成了斜而不倒的独特现象,这是第四种看法传说古代造塔时,砖缝里填有铜钱,一方面为了使砖层平整,宝塔坚固一方面,出于迷信,认为可以镇妖避邪。因而后来不断有人在塔砖中寻找铜,把塔砖拆掉,致使塔的底部毁坏更甚,逐渐倾斜。

从乾隆至今二百多年中,无数次的狂风暴雨,把山下的房屋都吹掀了。1954年刮十二级台风,吹倒了塔下的大殿。1984年黄海地震,上海市区的房屋也受到摇摆震动,但是护珠塔突兀地挺立在天马山颠,犹如一把利剑,直刺青天,迎风屹立,岿然不动。看来,护珠塔的确不同凡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