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失落的文明探索
4562700000023

第23章 非洲(7)

《旧约全书·列王记》记载:公元前10世纪中期,所罗门国王统治下的以m色列,国家强盛,人民富庶,非常繁荣。异国君主示巴女王对他非常仰慕,不远万里前来拜访。埃塞俄比亚传说中,示巴女王马克达是阿克苏姆城女王。传说,所罗门王对她一见倾心,两人生有一子,叫埃布纳·哈基姆,即“智者之子”。埃布纳·哈基姆长大后成为埃塞俄比亚国王,称为“门涅利克”。此后,他的后代继承王位时,都要举行庄严的登基仪式,宣誓他们来自所罗门王统。埃塞俄比亚末代皇帝海尔·塞拉西于1928年登基时庄严宣誓:“我是大卫·所罗门、埃布公元元年前后,阿克苏姆日益强大起来,约在2世纪前后统一北方地区,后向埃塞俄比亚中部扩张。3世纪时,阿克苏姆王国凭借有利的国际环境,开始征服周边国家,国力逐渐强盛。1世纪,一个埃及商人写的《红海回航记》称阿克苏姆是当时出口象牙的主要市场。3世纪,希腊先知摩尼写的一本书中称阿克苏姆是当时闻名于世的“世界第三大帝国”,其版图曾由今埃塞俄比亚北部、苏丹和阿拉伯半岛南部大片土地组成。

纳·哈基姆之摘裔!1955年,埃塞俄比亚颁布的新宪法第二条中写道:“海尔·塞拉西国王的家系不间断地传自埃MH:数子门捏利克-细灭……’’由此看来,埃塞俄比亚人始终认为自己是示巴女拥卿细后代。其实,撕史学家研究,阿克苏姆人是阿拉伯半岛居民和埃塞俄比亚当地土着的后代。公元前1000年左右,居住在阿拉伯半岛南部的塞白人渡过红海,在埃塞俄比亚北部地区定居,和当地的库希特各族逐步融合,使这一地区日渐繁荣起来。

公元4世纪,当阿克苏姆王国国力与日俱增的时候,一位具有创造力的国王适时而出,他就是大名鼎鼎的“万王之王”——埃扎纳。埃扎纳在位40年,依靠由象骑军和水军组成的强大军队,不断向外扩张领土,即使沙漠也阻挡不住他前进的脚步:往西、往北,消灭库施王国,白尼罗河和青尼罗河都成为他的囊中之物;往东,在阿拉伯半岛上继续扩张领土范围,依次征服希米亚里特、莱丹尼特等小国。阿克苏姆王国鼎盛时期的领土,东到阿拉伯半岛西南部,南至索马里,西达尼罗河上游,北抵埃及南部,红海俨然成为王国的内湖。

每次征战胜利后,埃扎纳不但征服了广袤的土地,还获得了大量身强体壮的奴隶和炫目的财宝,使国家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历史记载,打败阿凡和努比亚之后,埃扎纳的战利品有325万头牛、5100余只羊和几百头驮畜。

埃扎纳统治的王国实行绝对君主专制下的“涅古斯制度”,就是国王先把土地分封给贵族,大贵族再分封给小贵族,一级级地分封下去,形成等级森严的封建体系,国王统治一切,所设元老院也只是王权的附庸。

阿克苏姆凭借强盛的国势,4世纪时和罗马、波斯、中国并称为世界四大强国。同时,埃扎纳赢得同罗马皇帝、萨珊波斯皇帝一样的地位,人们尊奉他为“万王之王”。

“万王之王”埃扎纳

阿克苏姆和罗马、波斯这两个强大的邻国,既有着密切的贸易往来,也有政治上的相互利用、渗透和制约关系。埃扎纳和罗马皇帝君士坦丁曾缔结过同盟条约,即同罗马结盟来对付波斯,这是因为当时阿克苏姆和波斯曾因争夺阿拉伯半岛而引发矛盾,此外与此时兴起的基督教也有关系。

埃扎纳时代恰好是基督教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罗马帝国刚确立基督教的统治地位,萨珊波斯却开始迫害基督徒。埃扎纳受叙利亚籍老师弗鲁门蒂斯的影响,率先皈依科普特派基督教,并把它作为王权统治的精神支撑。在王权的保护与鼓励下,阿克苏姆成为基督徒的乐园,国家的精神、文化和政治生活几乎都刻上了:基督教的痕迹,具有浓郁的基督教色彩,并深深地影响了后世的埃塞俄比亚文化。虽然几千年中,埃塞俄比亚一直被阿拉伯穆斯林包围着,几乎与欧洲教会隔绝,但他们到现在依然信奉基督教。

埃扎纳通过文字改革,废除只有子音字母的拼法,创造出能标出母音的拼法。按新拼法拼出的文字,即盖埃兹文,使用到现在都没有多大变化,现在已:发展成为埃塞俄比亚的官方文字——阿河姆哈拉文。

埃扎纳创建的阿克苏姆盛世,延续了几个世纪。7世纪时,伊斯兰教和阿,拉伯帝国掌控了红海地区的国际贸易,使阿克苏姆中断了与海外的联系,国家也逐渐衰落下去,传说犹太女王埃塞特于10世纪时灭掉阿克苏姆。

见证历史的方尖碑

阿克苏姆城内大量的寺院、雕刻、碑文和巨大的石桌、石凳、残损的石柱和一座座王陵,都是当年灿烂文明的绝好见证,呈现出阿克苏姆人精湛的建筑艺术水准。这些建筑在阿克苏姆文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阿克苏姆建筑大多使用石料,布局呈正方形或长方形,凸出部分和凹进部分有规则地错落在一起,不管是教堂还是其他建筑,都建造在有多层台阶的底座上。这种石砌建筑只用泥浆做黏合剂,并开始使用木料,如门窗框架和屋顶的横梁,并用木托梁加固房子四角。木制横梁末端雕成猴头形,雨水槽末端饰以狮头形出水口,形成自然多样的造型。

阿克苏姆国王为炫耀自己的富有和权力,处处修建大规模的宫殿、城堡等建筑物,目前巳发现的有三个庞大的正方形建筑物遗址,以恩达·马里安姆·西翁大教堂规模最大,其四边均为35米长。

恩达·马里安姆·西翁大教堂中收藏了很多国王的王冠和御服以及科普特基督教经书,曾有多个国王在这里举行登基典礼。根据当地教会的传说,《圣经》中记载的装有“摩西十诫”石碑的柜子不知所终,后来是所罗门和示巴女王的后代把它运到这里,珍藏于此。

其实,现在竖立在遗址上的那些巨型方尖石碑、尖石塔和硕大无比的石柱,才是阿克苏姆文明的标志性建筑。它们髙3~4米,由整块岩石雕成,精美的石柱大都集中在边缘地带,而中心地带则被建造成一座可以鸟瞰全镇的超大平台,成为今天世界上举世无双的景观。

引人关注的是,在非洲西撒哈拉地区,没有任何地方有与它们类似的石碑,所以,没人知道它的来源,也没人知道制作它的灵感来自哪里。有人说,这些巨型石柱或许是为纪念一些早期的阿克苏姆国王而竖立的,规模不同的石柱体现了它们所纪念的国王的不同财富与地位。因为附近就有公元535年阿克苏姆国王卡列卜的陵寝,墓室顶端和墙壁都由整块的花岗岩石雕刻而成,墓壁上刻有埃塞俄比亚年代最久的吉斯文。

原本有一个由七座方尖碑组成的石碑群矗立在阿克苏姆考古遗址上,其中五座早已坍塌,剩余两座中的一座高33米,另一座高24米,一面类似盾牌的图案雕刻在碑顶下面。这座24米高的石碑于1936年至1941年意大利侵占埃塞俄比亚时期,被墨索里尼强掠到罗马,2005年才回归故乡。

另一块方尖碑高33米,重约500多吨,被公认为古代世界成功开凿并竖立L起来的最大的整块石头,也是人类历史上竖立的最高石碑。石碑就像一座九层塔楼,正面的一些木质窗口、过梁等雕刻,都象征性地镶嵌在石碑表面,层间间隙由象征性的圆木柱区别开来,一扇打不开的装饰门使石碑更像一座楼屋。

19世纪时,有人把这种雕有多层建筑图案的阿克苏姆石柱认为是印度宝塔。现代人却认为,它们只是别具一格地彰显了当时阿克苏姆的建筑风格。遗留下来的一些晚于石柱建造的阿克苏姆建筑上面,也都有类似于石柱上的图案。

这些建石柱的岩石和其他的大块岩石主要来自位于阿克苏姆西部4000米远的高白德拉山采石场。开采石头时,先在石块上雕出线条,再顺着线条凿出凹孔。在一些废弃的采石场以及在被送往阿克苏姆的石柱上,都还能看到这些挖凿的痕迹。

从水平切面看,很多石柱是简单的四方形。石柱表面上的阴刻图案,描绘了阿克苏姆一些着名建筑的平面图。阴刻横条象征木制横梁,上面的几排圆形突出物模仿的是横梁的突出端。

石柱底部前面大多安有一个假门,也有的安在后面。假门被凿成木门状,门的四角有类似于横梁末端的方形突出物,有的门上还刻有简陋的锅或门鼻。在有些门的上方,还雕有一道石梁,梁上有齿状饰物。现在我们仍能在德伯拉达莫地区看到这种门梁。

石柱上层雕刻了一排排的窗户,面积最大的石柱上方有三层楼的窗户雕饰,与德伯拉达莫地区遗存下来的木制窗户窗饰几乎相同。每根石柱的圆顶上都有一个或两个凹面,正面有一个或两个壁凹,好像还装了用销子固定的金属板饰。很多石柱建了水平的基板,有些可能是用来放祭品的基板,被雕琢得非常精美。

现在,世界各国都在采用方尖碑这种纪念碑建筑形式,它那高耸的身姿,我们在意大利、美国、阿根廷等国都能看到。可惜的是,一度创造了璀璨文明U的埃塞俄比亚现在已成为世界上最贫困落后的国家之一。也许,只有阿克苏姆王国留下的遗迹,埃塞俄比亚文字和基督教,以及矗立了千年之久的高大花岗界岩石柱,才能让现代人记起那个伟大的时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