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失落的文明探索
4562700000021

第21章 非洲(5)

制作木乃伊的全过程长达70天,且费用昂贵,除需要各种药品、香料、避邪物、护身符等,仅包一个尸体,有时就要用1000多米的优质亚麻布。因此,只有国王、玉亲国戚、贵族富豪才花销得起,穷人只能从简,甚至草草了事。希罗多德谈到过另外两种比较便宜的木乃伊制作方法,虽很难保证尸体的完好,但多少可以给穷人以心灵上的安慰。而且,也许还是这些便宜的方法,制作木乃伊传统才得以传播和延续。直到基督教在埃及占据主导地位的公元4世纪以后,制作木乃伊的习俗才被废止。古埃及专门有一批人以制作木乃伊为职业他们掌握的技术代代相传。在古埃及,制作木乃伊,生产与此有关的必需品无疑形成了相当重要、规模又颇大的行业系统。这一行业的存在,表明古埃及人已经掌握了物理、化学、医学等多方面的知识。他们用做干燥剂的氧化钠,经现代科学分析,乃是碳酸钠、碳酸氩钠、盐和硫化钠的混合物,可见这些物质的化学作用当时已为人知。

古埃及人制作木乃伊的习俗,给了他们了解人体构造的机会。这对古埃及的医学,特别是生理学和解剖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这种习俗,加上有利的气候条件,使数以百计的尸体保存了数千年,而且还可以准确地推测出他们的年代。今天,专家们已经可以通过木乃伊窥见当时人们的身体情况和疾病流行的情形。古埃及的木乃伊制作,剖开死者躯体的情景,在当时社会上司空见惯。从而使托勒密时期的医生和解剖学家能够顺利地进行第一次系统的人体解剖。而当时,在希腊和其他地区,解剖尸体都是宗教观念和公众舆论所绝对不能容忍的。

众所周知,人造心脏是近些年才制造成功的,然而,令人惊奇的是,在一具被发掘出来的史前穴居人的尸骸中,考古学家竟然在他的胸膛内,发现了一颗构造精密、由多种金属配件组合而成的人造心脏。

这具史前穴居人的尸骸,是一队考古队在非洲的突尼西亚北部一处偏僻森林内进行研究工作时,偶然发现的。根据碳14鉴定,证明这位穴居人死了至少有5万年以上。

考古队长梅沙·夏维博士说:“那具尸体早已腐化,但他体内的人造心脏仍然十分完好,看来稍加修理便可再次使用。我们深信这确是一具来自5万年前的人造心脏。如果上个月有人对我说有这么一件事,我准会大声嘲笑他,并指责为无稽之谈,可事实就摆在眼前。但是,我相信,制造人工心脏的人,绝对不可能是穴居人,也不会来自我们这个星球。”

研究古代UFO的美国专家奇顿·兰拿说:“我们曾经追溯到古埃及人是首批与外星人接触的地球人,但现在很明显地证明,早在地球有人类活动的时候,便已经有外来的高智慧生物存在。那具在穴居人身上找到的心脏,虽然十分简单,但却有金属管道和一个类似泵的东西,看起来跟我们今天的人造心脏差不多。说明某种高智慧生物早在5万年前便已来到地球,并给这个人进行了这样的心脏移植手术。或许这个穴居人并非真的有心脏病,只是被他们用作实验的白老鼠而已”。

另一位考古学家雷福·柏斯提出了另外一种看法:“这可能是人类进化过程中失去的某一个重要阶段。或许我们这个世界曾经一度十分文明,但却在很久以前的一次核战大灾难中毁灭了,然后经过一段极长时期,一切生命才又重新开始。这个人造心脏极可能是由旧世界一位侥幸生还的科学家,将它移植到一个穴居人身上,作为给后人的一种启示”。

这个史前人造心脏已送往西班牙马拉加市,供来自世界各地的科学家。历史学家和UFO专家研究。希望能够早日了解到底是谁在5万年之前就制成了人造心脏。

库施王国

非洲大陆东北部的一些地方,现在已被茫茫无边的努比亚沙漠吞噬,可在古代,这里是努比亚人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远在公元前6000年,在广阔的努比亚地区,就已有相同或类似的社会组织形式、生活方式存在,包括狩猎、畜牧、捕鱼和原始农业等。由于地理位置优越,努比亚地区成为远东、近东和地中海欧洲文化的结合处之一:向东,他们同阿拉伯人往来频繁;往南,他们同非洲其他民族相互交往;向北,他们与古埃及人和地中海人交往密切。据记载,从埃及第二王朝时期起,努比亚与埃及就有了频繁的联系,在埃及的影响下,努比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也逐步发展起来。

约公元前2000年,努比亚人定都于凯尔迈,在努比亚地区南部,即今苏丹北部的尼罗河流域,形成历史上首个黑人国家。因史料匮乏,人们并不很清楚这个国家早期政治的详细情况。只知道古埃及人把北起尼罗河第一瀑布、南至青尼罗河与白尼罗河交汇处的地带称为“库施”,库施文明就由此产生。

库施王国的历史分为三个阶段:纳帕塔以前的早期阶段(约前2000~前760)、纳帕塔时期(前760~前530)、麦罗埃时期(前530~公元350)。

库施人的兴起

因为早期阶段的库施王国始终是古埃及的主要扩张对象,所以两国的往来总是与战争和掠夺相伴。当古埃及进人混乱的第二中间期(指国家分裂期)时,此时强盛的库施王国趁机开辟疆土,向北吞并埃及南部地区,攻占埃及的军事重地,掠夺了很多埃及财物,并把它们带回凯尔迈。

从公元前4000年晚期开始,凯尔迈开始不断发展,到公元前16世纪初,已达到全面强盛,成为一个面积达1公顷的城镇,居民约2000人,有祭司、官吏、商人、工匠和农夫等。

公元前16世纪末,退居底比斯的埃及法老卷土重来,发动了一场收复埃及失地的战争。大军来到凯尔迈后,把整个城镇烧得片甲不留,大范围的焚烧和破坏痕迹至今依然可见,这个繁荣富庶的商贸中心一夜之间成为废墟,西戴富法神殿也遭到了破坏。

其后,古埃及统治库施达数世纪之久。其间,大批埃及军人、祭则、书吏和工匠南下,埃及文明对库施文明的直接影响达到最高峰。库施王国的上流社会完全被埃及文化所同化,在衣着服饰、宗教信仰以及殡葬礼仪等方面,都全面埃及化。然而,在他们内心深处,却始终顽强地保留着自己的文化传统。

埃及约在公元前1085年进人第三中间期(指国家分裂期),对库施的统治已名存实亡。库施再次成为一个独立王国,开始向外开拓疆土。

库施王国北起尼罗河第一瀑布,南至尼罗河第六瀑布间的广大区域都是它的疆域,首都纳帕塔位于第三瀑布与第四瀑布之间。考古学者们根据遗址中的上千块残碑碑文,考证出67位国王,其中开国国王是卡施塔。

公元前740年前后,库施国王皮安基依靠强大的军事力量和绝好的战机攻占埃及,建立了埃及第二十五王朝,即埃及历史上着名的黑人王朝。皮安基用古埃及象形文字在一块凯旋碑上刻写了自己的显赫战功,并把它竖立在纳帕塔的阿蒙大神庙内。

库施国王沙巴卡(前716~前695)在皮安基后再次向北进攻,俘虏了埃及第二十四王朝的第二个法老博科里斯。

沙巴卡可能定都于开罗附近的孟菲斯,并采用传统的埃及法老称号。他在底比斯建造了很多宗教建筑,以祭奠出生于此地的王朝保护神阿蒙神。库施王国此时进人鼎盛时期,连强盛的亚述帝国都希望同它建立友好关系,沙巴卡死后葬在博尔戈尔山金字塔内。

公元前691年,骁勇善战的塔哈卡成为法老,他率军北征,打败了亚述帝国,扬名于西亚、北非,并被载人犹太人的《圣经》。库施王国的疆域也继续向南扩张,直到今散纳尔,成为古代世界的强国之一,首都也从纳帕塔迁到了上埃及的锡布兹(今卢克索)。公元前654年,亚述人又大举进攻埃及,打败库施军队并攻占底比斯城,塔哈卡饶幸逃走。之后,塔哈卡撤回努比亚,在那里执掌政权,直至死亡。他的侄子坦威塔马尼继位后,也曾试图把埃及夺回,但最终失败了,只得继续向南撤退,抱恨而终。库施人建立的古埃及第二十五王朝只延续了80多年。

公元前593年,埃及第二十六王朝国王萨美提克二世派出一支强大的远征军,入侵库施,库施大败,首都纳帕塔的宫殿和神庙等都被夷为平地,财物也1被洗劫殆尽。库施统治者不得不继续往南方撤退,把首都迁往南部要镇麦罗埃(今喀土穆北)。库施王国的纳帕塔时期于公元前530年宣告结束。

独立发展的麦罗埃时期

公元前593年,埃及法老萨美提克二世派远征军人侵库施,攻进纳帕塔,将宫殿、庙宇等摧毁殆尽。公元前590年,库施人从纳帕塔迁都到尼罗河第五瀑布和第六瀑布间的麦罗埃,即今喀土穆北,后被称为麦罗埃王国,即今天的苏丹,并在那里生活了900余年。这次迁都一为躲避埃及侵略,二是鉴于麦罗埃的经济优势和地理位置:用水方面,麦罗埃处于河谷平原地带,土壤肥沃,水源充沛,一有天然降水,在纳帕塔则全部依靠水利工程供水;矿藏方面,麦罗埃附近山区植被繁茂,有大储量的铁矿和金矿,可促进冶金业的发展;地理位置方面,麦罗埃不仅在水陆交通枢纽处,还远离埃及和其他强国,可免遭侵略,集中精力发展工商业夺。

其实,麦罗埃早在纳帕塔时期就已是库施南部的重要城市,是定都的优选之地。也正是凭借这些得天独厚的优势,库施王国虽抵抗不住强大的埃及,但它成功地保住了自己的主权,发展自己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走上了真正的独立发展之路。

公元前5世纪,麦罗埃文和埃及文已有很大差异,这可从很多石碑碑文中体现出来。公元前2世纪,库施碑文——麦罗埃文,已完全是一种新文字。麦罗埃文的23个符号,分别代表着元音、辅音和音节,并由另一种符号将字隔开。据研究,这套字母借鉴了古埃及的一些字母符号演变而成,但意思不同,读写顺序也不同。经过50多年的研究,现代学者仍无法破译它的语法和词汇,不能通过这些文字资料对麦罗埃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做更进一步的研究,只能从现存遗迹和出土文物中寻找线索。

麦罗埃城区的面积很大,主要由位于河岸西部的居住区和东部的墓地区两部分组成。城西端最明显的遗址“王城”,是一个用石头围成的呈不规则长方形的王家圈地,东西180米、南北370米(西墙)和300米(东墙),宫殿、寺庙和普通住宅分布其中。还有一座也许是王室大浴池的大贮水池,配有巧妙设计的水道系统。

麦罗埃时期,库施人崇拜的神灵有埃及的阿蒙神、埃西里斯、荷拉斯、托特、阿兰斯努菲斯、萨蒂斯等,以及本土的战神和麦罗埃神。战神“阿潘德麦克”,狮首人身,供奉他的神庙被称为狮庙。麦罗埃神名为“塞比尤耶迈克”,意即造物主。

麦罗埃的阿蒙神庙建筑得极其精美,沿着一条中轴线建造了大厅、庭院、内室、礼拜堂等,以及便于宗教活动的长廊。狮庙建筑就比较简单素朴,一般为两种类型:一是由两间大厅组成;一是一间大厅和庙前一个塔门护卫。现已查清的46处狮庙,大多位于库施南部地区。

麦罗埃时期的生产力水平有了明显发展,特别是冶铁业和采金业都有了很大进步。着名学者奎林于1946年根据开采金矿的遗址考察出,库施当时拥有高达160万千克的黄金产量。黄金是库施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和对外经济贸易的重要商品。

在麦罗埃周围,考古学家发掘出大范围的冶铁遗迹,当时不计其数的炼铁炉渣至今仍能在今喀土穆至瓦迪哈勒法的铁路沿线一带看到。炼铁熔炉、锻造铁器的模具和铁制工具的出土,都说明库施的铁矿开采、冶铁技术和铁器制造业已经非常先进。

英国学者赛斯1911年说过,麦罗埃是“非洲的伯明翰”,是当时地中海沿岸以南非洲规模最大的冶铁中心。当时的库施各地区不仅普遍使用铁制品,还销往南方大湖地区和西方世界未鲜之健大采木匠、石匠、泥瓦、公元1世纪左右,乍得湖附近地区。

铁器的普遍使用加速了库施农业和手工业的前进步伐。麦罗埃附近错落有致的沟渠和蓄水池遗址,说明当时的水利灌溉系统已相当健全,为农业丰收提供了保障。麦罗埃人种植的农作物有大麦、小麦、高粱等,经济作物棉花也开始广泛种植,并促进了棉纺织业的发展,使其达到非常高的水准。很多学者认为,此时的埃及还没有种植棉花,库施是尼罗河流域棉花的发祥地。

麦罗埃遗址里还出土了多种手工业品,由此来看,当时或许已经形成了一个人数众多的工匠阶层,有铁匠、制革匠、金银珠宝匠、陶工、织布工等。

麦罗埃王国愈加繁荣富强,这在某种意义上归功于它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它处于尼罗河水路贸易通道与陆路贸易通道的枢纽地带,此段尼罗河十分适合船舶航行,能远至苏丹,直达南方的苏德沼泽,商人和旅行者赶着牛、驴和马,以及公元前1世纪出现的被称为“沙漠之舟”的骆驼,从麦罗埃向四周延伸,穿越沙漠和草原,深人非洲内陆,再到阿比西尼亚高地和红海,或沿尼罗河顺流而下,直达埃及。

此时的麦罗埃已成为尼罗河、红海、印度洋和乍得湖等地区的商品交易中心。许多国家和地区通过麦罗埃把非洲的黄金、象牙、香料、皮毛、乌木等商品,销往埃及、希腊、罗马、西亚等国和地区,同时又通过麦罗埃把上述地区的陶器、铜器、金银器等销往非洲中心地带。在麦罗埃遗址中,不仅出土了公元前4世纪的雅典陶器和公元1世纪的罗马银器及镀金酒杯,还有大量的古埃及、古罗马的钱币。尤其值得关注的是,麦罗埃遗址中还出土了一个中国铜鼎。

麦罗埃在那个时代声名远扬,被古希腊和古罗马作家描述成一个遥远的大都市。古希腊地理学家与历史学家斯特拉博是这样描述的,麦罗埃王宫有一个长满果树的花园,市民知书达理,住在砖房或“劈开的棕榈树搭建的房屋”里。

公元前5世纪,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就听说,麦罗埃的财富不计其数,拥有堆积如山的金银珠宝,死后都埋葬在水晶棺材里,甚至囚犯的脚镣都是黄金做的。当然,这些有关麦罗埃的传说,大多无真凭实据,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麦罗埃的富有。

1世纪至2世纪是麦罗埃王国历史上的鼎盛期。其实,王国衰微的迹象在,公元前就已经开始显现了。

约公元前30年,罗马人占领埃及,埃及人民不断发动暴动,反抗罗马的统治。库施王后阿玛尼雷纳斯乘机带领军队突袭驻扎在埃及南部边境的罗马军队,并很快攻占了军事重地锡伊乃、厄勒藩廷和菲莱。罗马驻埃及行政长官得知后,立即率大军前往南部支援,与库施军在今阿斯旺一带激战数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