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曾国藩冰鉴(第一卷)
4562500000023

第23章 神骨鲞附录(14)

汉朝是在秦末农民起义胜利的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汉初的朝廷官员多是军功贵族。刘邦虽多次下过求贤令,表示与贤士大夫共治天下,然而贤士大夫并没有大量进入朝廷。史称“汉兴二十余年,天下初定。公卿皆军吏。”孝惠帝、高后时,“公卿皆武力功臣”。到文景时期,仍不任儒,都是任用最高军功爵列侯、关内侯的军人或嗣袭侯爵的军功贵族子弟,太常属官博士虽由文人担任,不过具官侍问,也没有进入公卿行列。一直到汉武帝继位之初,汉朝仍然是军人贵族政府。于是,汉武帝决心改变这种状况,适应地主阶级要求在政治上享有更多权利的欲望,广泛地选拔人才,进一步巩固其统治基础。

汉武帝自幼接受良好的教育,他十分清楚贤士大夫在治国安邦中的重要作用。因此,极为重视并非常善于选用贤能人才。他一即位,就下了一道诏书,令“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建元元年(前140),御史大夫赵绾和郎中令王臧一块给汉武帝上书说,他们的师傅申公对治理国家很有本事,应该录用在朝。但此人由于深藏若虚,深居简出,不易出来为官,故需要重诏才得人朝。申公,原是楚国(汉封诸侯国)名士,曾和当时名士穆生、白生在楚国做官,任中大夫,一直受到元王刘交的尊敬。到楚刘戊(西汉刘姓诸侯王,楚夷王刘郢之子。文帝前元六年,嗣袭楚王。景帝二年,在为薄太后服丧期间与人犯淫乱罪,削东海郡;三年,复与吴王濞谋反,兵败自杀。在位二十一年)时,由于刘戊沉湎于酒色,无意礼贤,穆生便急流勇退,谢病回家。七国叛乱时,楚王刘戊也要参加,申公、白生由于极力劝阻,触怒楚王而被治罪。最后楚王刘戊兵败自焚而死。叛乱被平定后,申公、白生才被释放免罪,回到故里。对于申公在朝野上下的名气,汉武帝早就有所了解,又经过赵绾、王臧的推荐,更加深信不疑。第二天,武帝便立即派遣使臣,用安车蒲轮(为防车子振动颠簸,用薄草包住车轮子,以示对乘者的敬重),束锦加壁,前去迎聘申公入朝。

当时,申公已经80多岁,多年杜门不出。这次听说汉武帝下旨派使臣前来,知道圣旨难违,便不得不出门迎接。当使臣向申公宣读圣旨之后,申公感到汉武帝如此敬重自己,可见一片诚心,便应诏人朝。

过了不久,申公来到了长安,晋见武帝。武帝见申公虽然年事已高,但是道骨仙风,目光如炬,所以更加敬重申公,传谕赐坐。汉武帝说:“久闻申君饱学,今使臣请来,请闻治国之道。”申公非常从容地回答说为治不在多言,但视力行如何。”两句话说完,便不再说话。申公原想,先用两句话,试验一下汉武帝的智力,尔后再有问必答。武帝非常聪明,听完申公说的两句话便知就里,已是心满意足,不复再问。当即下旨,任命申公为中大夫。

另外,当时朝中有一个名叫江充的大臣,他为人刻薄严厉,但是他刚直不阿,从不徇私舞弊。不论是平民百姓,还是皇亲国戚,朝中重臣,他都一视同仁。因此,深受汉武帝的重用。汉武帝让他做穿着绣花衣服、手持节仗的绣衣使者,带领大军去围剿反抗官府的百姓,去督察皇亲国戚和文武大臣。江充不负重托。有一次,江充查出有些贵族子弟所犯的罪行后,警告他们说要送他们去充军。结果这些贵族子弟便提出交上大笔钱财借以赎罪。这时,汉武帝正需要大量军费,见到江充罚没贵族子弟的大批赎金后非常高兴。从而进一步认为江充对他非常忠实可靠,办事能力强,是一个铁面无私的大臣。有一次,汉武帝带领江充上甘泉宫,路上碰到太子刘据手下人坐着马车急驶过来,江充便上前喝住,把车扣下。按照当时的规矩,皇帝出行,除了随从的人以外,路上不允许有其他行人,否则就要受处罚。太子的属下竟然违背这种规矩,非同小可。因此,太子刘据非常害怕,于是便派人去找江充求情,不要向皇帝报告这件事。江充根本不买这个帐,他特地上了奏章指责太子对于属下管理不严。汉武帝了解这件事后,更加赞赏江充,并夸奖说:“作为大臣就应该这样秉公执法,不徇私情。”同时,又给江充升了官职。江充铁面无私,不徇私情,震慑了一些皇亲国戚、王公贵人,使他们变得规规矩矩,维护了朝廷的尊严。

由于汉武帝能够真正起用贤能人才并能充分信任他们,放手使用他们,因此,在他执政期间,不仅在他身边聚集了一大批具有治国安邦才能的文臣武将,而且他们能够尽职尽责,为朝廷效力,发挥着自己的聪明才智。正是由于如此,才在中国历史上出现了汉武帝当政时的辉煌时期。

刘备(161一22;),字玄德,涿郡涿县(今属河北)人士,是汉室之胄。当时东汉王朝芨芨可危,群雄四起,诸侯纷争。为了恢复汉室江山,刘备雄心勃勃,奋起争斗。但是,由于他“智虑短浅”,又缺乏辅佐的人才,不断遭到失败,经常寄人篱下,连一块落脚之地也没有。因此,刘备思贤若渴,总想寻求贤才以辅佐其成就太业。

据《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中记载,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氏诸葛亮(182一252),字孔明,是一个很有才能的人。他在襄阳城西20里的隆中种田时,喜欢吟诵《梁父吟》,并常把自己同管仲、乐毅相比。博陵人崔州平和颍川人徐元直与其交情甚密,并且认为他确实具有管仲、乐毅的贤德和才能。

刘备屯兵新野时,徐元直(徐庶)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徐庶对刘备说:“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并告知刘备说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意思就是说,这个人只能你去请他,他不会委屈自己到你这里来,将军应当亲自去看望你。于是,刘备先后三次亲自到诸葛亮那里去拜访,诚恳地向诸葛亮请教统一全国、恢复汉室的方针大计。诸葛亮从政治、经济、地理、人事等方面对当时的形势作了深刻、全面、明确的分析,向刘备提出了一套切实可行的战略方针。他向刘备说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巳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着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若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戒,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以浆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就是说,要联吴抗曹,夺取荆、益二州,对内修明政治,安抚西南边境的少数民族,对外结好孙权,全力对付曹操,统一天下,复兴汉室。这就是历史上着名的“隆中对策”的主要内容。这一对策显示了青年时期的诸葛亮(当时只有27岁)的远见卓识,也正合刘备的心意,因此刘备非常高兴地竭力恳请诸葛亮出山帮助自己完成复兴汉室的大业。诸葛亮见刘备确实诚意相求,也欣然愿意“出山相助”,刘备得遂心愿,万分高兴地对张飞、关羽说道我得孔明,如鱼得水。”

刘备这一发自肺腑的话语,充分说明了人才和事业的密切关系。事业是鱼,人才是水,没有水,不得养鱼,没有人才,事业不能成功。刘备虽然是封建时代的统治者,由于经历了创业的艰辛,对人才与事业的关系,是有深刻认识和体会的,所以能够做到“枉驾屈尊”而“三顾茅庐”。这是多么难能可贵的求贤精神啊!确实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借鉴。

刘裕是南北朝时期的一个颇有作为、卓有建树的皇帝,也是一个历史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字德兴,小名寄奴。生于;6;年,卒于422年,终年60岁,在位2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