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曾国藩冰鉴(第一卷)
4562500000022

第22章 神骨鲞附录(13)

“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就是说,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父,我的权力和地位已经够高贵的了。但是,为了接纳天下的贤德之士,我在洗发时还多次停下来接待他们,吃饭时也多次放下筷子,吐出嘴里的饭,恭恭敬敬地款待他们,这样做,我还恐怕失去天下有才能的人。你到鲁国后,千万不要因为你是那里的君王而骄傲自大,怠慢贤人。

周公尊重贤才的事迹被世代所称道。曹操曾在《短歌行》一诗中写道:“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高度赞扬周公尊贤爱才的事迹,非常渴望得到众多的贤才帮助他完成统一大业,兴邦治国。并努力效法周公“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的思想和做法。周公辅佐成王期间,曾经亲帅大军东征,平定了武庚(商纣王的儿子)叛乱(史称“二次克商”),不断完善了分封制,制礼作乐,制定典章制度,出现了“郁郁乎文哉”的盛世。这些辉煌业绩的取得,都是周公爱护和重用贤能之士的结果。

吴王阖闾是春秋时吴国国君,公元前514一前496年在位,姓姬,名光,号阖闾,即位前又称公子光,为吴王诸樊之子,吴王僚立,阖闾以僚代嫡继位,不服,派专诸刺僚而自立。即位后用伍子胥、孙武与谋国事,增强国家实力。联合陈、蔡伐楚,攻破楚都,以泰国发兵救楚,退兵。后与越王勾践战于携李,被越国打败受重伤而死,在位十九年。阖闾执政后,准备攻打楚国,进而争霸中原,所以非常需要有才干的军事将领。伍子胥就把孙武推荐给了吴王。孙武本来是齐国乐安人(今山东广饶),为了避难而逃到了吴国,他就是有名的《孙子兵法》的作者,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军事家。

据传,孙武所着《孙子兵法》有13篇。吴王阖闾读了以后,对于孙武一整套的军事理论非常佩服。于是,他立即接见了孙武,并对孙武说:“你的兵书我已经读过了,写得很好,但不知道是否可以为我当场实际表演一下你的使兵方法呢?”孙武回答说:“当然可以”吴王阖闾实际上非常想试一下孙武的真实本领,于是就决定把自己的180多名宫女交给孙武,让他当场作练兵的表演。

孙武把这些宫女分为两队,分别让阖闾的两个最宠爱的宫女担任队长。首先,孙武向他们讲清了队伍操练的要求,然后告诉她们说如果你们已经清楚了我讲的要求,在训练时如果不听号令,就要受到军法的处分。”训练开始后,这些宫女因为平时过惯了散漫的生活,这么一搞训练,非常不习惯,所以大家乱哄哄地笑个不停。见此情景,孙武便对她们说:“可能是我的号令你们尚末听清楚,所以你们练不好。下面,我把所有的训练要求再重复一遍,如果再有违令者,军法处之:”尔后,便又开始击鼓操练。结果,大家还是不以为然,队伍仍然乱七八糟。一片哄笑。这次,孙武说:“现在我的号令已经反复讲了好几遍,你们也都清楚了,但是,仍然不按我的号令来做,责任就在你们了。所以,现在要依据军法,处罚你们的队长。”于是便下令将两队的队长推出斩首示众。

吴王阖闾在台上见到孙武要斩自己最宠爱的两个宫女,大吃一惊,急忙派人告诉孙武说:“我已经知道将军很会用兵了,千万不要杀这两个美人。”可是孙武却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立即下令将两名队长斩首,然后又指定了两名队长,继续进行操练。这下宫女们都知道了军中号令的厉害,一个个再也不敢含糊,都按着鼓声的指挥,做得整整齐齐,一点差错都没有。

经过孙武的严格要求,女兵是训练好了,可是阖闾心里却非常不高兴。他对孙武说:“将军回去休息吧;我可不愿再看下去了。”孙武听了非常失望地回答说:

“原来您是只想看我的兵书啊!”听了孙武的话,吴王阖闾心中一震。他立刻感到自己要实现争夺霸主地位的目的,不应只为了两名美女而失掉了孙武这样的人才0于是,他转怒为喜,正式任命孙武做了大将。孙武后来帮助吴王阖闾打了不少胜仗。

公元前659年,秦穆公即位后,努力改革内政,积极大胆地举贤用能,因此,使秦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发展很快,成为春秋时期的霸主之秦穆公举贤用能的故事,史书做了大量记载。如在《史记秦本纪》中,就记载了秦穆公重用百里奚的故事,至今传为佳话,现摘录如下:

晋献公灭虞、虢,虏虞君与其大夫百里奚,以壁马赂于虞故也。既虏百里奚,以为穆公夫人媵于秦。百里奚亡秦走宛,楚鄙人执之。穆公闻百里奚贤,欲重赎之,恐楚人不与,乃使人谓楚曰:“吾腾臣百里奚在焉,请以五张羊皮赎之。”楚人遂许与之。当是时,百里奚年已七十余。穆公释其囚,与语国事。谢曰:“臣亡国之臣,何足问:”穆公曰:“虞君不用子,故亡,非子罪也。”固问,语三日,穆公大悦,授之国政,号曰五张大夫。百里奚让曰:“臣不及臣友蹇叔,蹇叔贤而世莫知。臣常游困于齐而乞食羑人,蹇叔收臣。臣因而欲事齐君无知,蹇叔止臣,臣得脱齐难,遂之周。周王子颓好牛,臣以养牛干之。及颓欲用臣,蹇叔止臣,臣去,得不诛事虞君,蹇叔止臣。臣知虞君不用臣,臣诚私利禄爵,且留。再用其言得脱,一不用,及虞君难;是以知其贤。”于是穆公使人厚币迎蹇叔,以为上大夫。

虞国国君贪图晋国贿赂,借道于晋献公。晋消灭虢国后,同时也消灭了虞国,俘虏了虞国国君和大夫百里奚。百里奚被俘后不愿为晋国服务,于是晋献公就把他作为女儿的陪嫁奴仆送往秦国。在去秦国的路上,百里奚乘人不备,偷偷逃到了楚国苑县,被楚国当作奸细抓了起来,派去养牛看马。后来秦穆公发现少了一名陪嫁奴仆,经过查问,方知是具有才能的大夫百里奚,便想用重金把其赎回来,又怕楚国知道他具有贤能才华而不给。于是便派使者对楚人说道我夫人的陪嫁奴仆逃到了你们那里,我愿用五张羊皮把他赎回。”楚人同意并放回了百里奚。这时,百里奚已经70多岁了,回到秦国后,穆公亲自为其解去绳索,请人宫中向他请教治国之道。百里奚说我是亡国之臣,哪能与国君谈论国家大事呢?”穆公说虞君不重用你,所以亡国,这不是你的过错。”穆公再三请教,百里奚很受感动,和穆公谈了三天,穆公非常高兴,并任他为相,授之以大权,人们称他为五段大夫。有一次,百里莫又对秦穆公说:“我的朋友蹇叔是一个治国的贤才,我的才能比不上他,只是尚未被人发现罢了。过去我在齐国穷得要饭,蹇叔收留了我。我曾想为齐君无知效力,遭到虞叔的劝阻,我才免遭齐国的灾难。于是,我又到了周。周王子颓喜欢养牛。我就为他养牛去接近他。

当周王子颓想起用我时,蹇叔又劝阻了我,我离开了周,避免了杀身之祸。跟随虞君时,赛叔又来劝阻,我却没有听从他的意见,结果当了俘虏。从以上事实看来,蹇叔是一个很有才能的人。”穆公听后非常高兴,立即派人带上丰厚的礼物去请蹇叔,并拜他为上大夫。

秦穆公能够积极大胆地举贤用能,关键在于他具有爱才之心。为了访求贤才,他想方设法用五张羊皮换来百里奚,并能大胆起用,让其辅佐国政。经过百里奚的推荐,又用重金请来蹇叔为其效力。同时,穆公还能客观公正地分析人才,认识人才,使用人才。他对百里奚的选用,并不以虞国的灭亡而认为百里奚无能,而是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认为“虞君不用子,故亡,非子之罪也。”秦穆公的这些思想和做法,都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东周列国志》记载了这样一件事:管仲率师伐宋途中,牡牛野夫宁戚前来求见。交谈中,管仲感到此人论天下事颇有见地,乃是大贤,便写荐书一封,交给宁戚拿着去见齐桓公。宁戚见到桓公后,并不出示荐书,反而讥讽桓公杀兄得国,挟天子以令诸侯,战不胜,盟不成。桓公听后大怒,喝令左右立即将宁戚推出斩首。对此,宁戚全无惧色,桓公见宁戚威武不屈,觉得是个人才,便下令放了他,并备加礼遇。这时,宁戚才拿出管仲的荐书。见此,桓公感到迷惑不解,便问宁戚:“你既然有相国(当时管仲官拜齐国相国)的荐书,为什么不早点拿出来呢?”宁戚答道:“当今之世,不但君择臣,臣亦择君。主公若是个不爱听’忠言真话,只喜欢阿谀奉承的人,我宁可去死,也不会把荐书献给主公。”桓公听后大为赞赏。接着他们又谈起了天下形势,对于王霸之道,宁戚讲得头头是道。桓公大喜,当夜便要拜宁戚为官。有大臣谏道这儿离宁戚的故乡卫国不远,主公何不派人去调查一下?如果宁戚果真德才兼备,再封官也不迟啊!”桓公说:“我看宁戚这个人不拘小节,在家乡难免有过失,若是人们议论纷纷,我派人又调查到了,‘爵之则不光,弃之则不惜’。于是不听劝阻,就在灯下拜宁戚为大夫。后来,宁戚果真为桓公的霸业立下大功。

史官论及此事,都说宁戚非常幸运,能够遇到桓公这样豁达的明君,才得以大展鸿图。实际上,并不是宁戚好运,桓公自然豁达大度,但也到不了随随便便就把国政委托给一个初识的“牡牛野夫”的地步。齐桓公之所以能够重用宁戚,主要是在初次会面中,宁戚巳显示出非凡的才能和卓绝的品质。牡牛之际,巳晓天下大事,是其抱负远大;不畏权势,义责桓公,是其气节凛然;临刑不惧,是其胆略过人,不以荐书求达,是其傲骨铮铮。有这几点,再加上一向信任的管仲的知人之明,桓公对宁戚的才德可以说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桓公认定宁戚是个大贤,而不拘小节,无伤大雅,并不妨碍辅佐他的霸业。

事实说明,宁戚得遇明主,并不仅仅是幸运而已。

宁戚既然了解桓公杀兄得国的劣迹,当然也会清楚地知道桓公不计一箭之仇重用管仲的豁达,励精图治、改革内政的魄力和求贤若渴以图霸业的抱负,宁戚先去见管仲,表明他十分明智;春秋多少诸侯,他独善桓公,表明他眼光非常敏锐。没有上述判断,宁戚“官瘾”再大,大概也不会拎着脑袋去讥讽桓公以表现自己的。总之,宁戚求官与桓公用贤的故事给了后人以非常深刻地启示。

《史记高祖本纪》中记载:

高祖置酒洛阳南宫。高祖曰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髙起、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惟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耙琉,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汉高祖刘邦(前前210)击败项羽当上皇帝后,在洛阳南宫中举行庚功宴时,他询问群臣说:“各路诸侯将军,我之所以能够得天下的原因是什么?项羽之所以失去天下的原因又是什么?”高起、王陵回答说:“从表面上看,虽然陛下对人傲慢无礼,而项羽对人仁爱、恭敬,但是,陛下派人攻城略地,所夺得的城邑和土地都用来封赏有功之人,与天下的人共享胜利果实。而项羽却是嫉贤妒能,加害功臣,怀疑贤良,胜利不给有功者记功,得地不给有功者奖赏,这就是他所以失去天下的重要原因。”高祖刘邦说:“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安邦定国,抚慰百姓,保证前方粮草物资的供应,我不如萧何;统率百万大军,冲锋陷阵,每战必胜,每攻必克,我不如韩信。这三个人是当今豪杰,我能重用他们,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这就是我能得天下的根本原因。项羽只有一个范增,尚且不能重用,这就是他所以被我消灭的原因。”

刘邦认为,张良、萧何、韩柄二人是当今豪杰,也是他建功立业、改朝换代、夺取政权的得力助手。事实正是如此。刘邦在其夺取政权过程中,正是由于能够正确使用他们,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才能使他很快打败了比他实力雄厚的项羽而建立了汉王朝。张良出身于韩国贵族,他为了复韩反秦,曾经结交刺客,狙击秦始皇于博浪沙(今河南原阳)。传说他在下邳(今江苏邱县)曾遇黄石公,得《太公兵法》。在楚汉战争期间,他曾向刘邦提出不立六国后代,联结英布、彭越、韩信等策略,又主张追击项羽,彻底消灭楚军等谋略,均为刘邦所采纳。结果,项羽四面楚歌,自刎乌江,使刘邦得以建立汉朝。萧何(?一前19;),出身为沛县吏,曾辅佐刘邦起义。当起义军进人咸阳时,他及时取出秦朝政府的律今图册,很快熟悉了全国的山川险要、郡县户口等情况,楚汉战争期间,他推荐韩信为大将,自己以丞相身份留守关中,输送士率粮饷,支援前线作战。在刘邦战胜项羽的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韩信(?一前196),出身贫贱,初为流浪汉,曾寄食于人下。他归依于刘邦为大将后,用兵如神,多多益善,在荥阳、成皋之战中屡建奇功。后又在垓下(今安徽灵壁南)大败项羽,使刘邦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刘邦在夺取政权后,不把建立政权的功劳记在自己的身上,而是能够充分肯定“三杰”的重要作用,这一点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值得人们借鉴。

在用人问题上,刘邦能够做到量才而用,既不计较人才的出身和阅历,也不要求他们都是全才,而是能够扬长避短,适才而用。这是他之所以能够战败项羽、夺取政权的主要原因。“他所起用的人才,来自社会各个阶层,如张苍曾是秦王朝典掌文书档案的御史;孙叔通是秦王朝皇帝顾问的博士;曹参是沛县小吏;樊哙是宰狗的屠夫;夏侯婴是马车夫;周勃以编席为业兼当吹鼓手;灌婴是布贩子;娄敬是推马脚夫;郦食其是个穷书生;彭越、黥布曾是强盗。再如陈平曾是魏王咎的太仆,后随从项羽入关任都尉。他出身贫穷,并有“盗嫂受金”之疑,陈平投奔刘邦后,被任为护军中尉之职。他曾建议刘邦用反间之计,使项羽不用范增,并以爵位笼络大将韩信,为汉王朝的建立做出了重大贡献。大将韩信曾寄食于漂母之家,并受“胯下之辱”。然而,刘邦并未歧视他们,而是量才使用,使他们各自发挥应用的作用。这些表明,刘邦确实善识大才,用人如器,取其所长,避其所短。所以,在刘邦的左右,文臣如雨,猛将如云,形成了一个由不同人才组成的人才群体和综合性的政治、军事集团,为创建汉王朝的霸业尽职尽责。

汉武帝刘彻是一个非常重视人才的皇帝,这在中国历代皇帝中是异常突出的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