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做到严守底牌的最好办法是以静制动,或是干脆置之不理。如果你的地位重要到能够引起人们的期待心理,则此种情况更是如此。即使你必须亮出真相,也最好避免什么都和盘托出。不要让人把你里里外外一览无余。小心谨慎是靠小心缄默来维持的。
你决心要做的事一旦披露,就很难获得尊重,反倒常常招致批评。如果事后它们结局不佳,则你更易遭到双倍的不幸。
聪明人应该对不怀好意的人置之不理,并且深藏起你个人的烦恼或家庭的忧虑事,因为即使是命运女神有时也喜欢往你的痛处下手。你的那些丑事或心中的好东西,你都应深藏不露,以免前者不胜而走,后者烟消云散。
10.装糊涂装到底
在人的一生中,尤其是当人置身于政治权力漩涡之中时,明刀暗箭防不胜防,或者遭人陷害,生命危在旦夕。聪明的人为了幸免于难,就必须拿出生命去作孤注一掷,实行“假痴不癫”的计谋,这就把糊涂装到了极致。
明朝时,江西的宁王宸濠,阴谋造反夺权,多方罗致奇才异能之士为其党羽。宸濠很喜欢唐伯虎,派人拿一百两金子到苏州聘他来宁做官。.唐伯虎被安置在别馆中,十分受优待。
相处半年,唐伯虎见宸濠常做不合法的事,知道他以后一定会反叛,于是想辞职回乡,却又逃脱不得,不得已只好假装疯癫,每晚去妓院寻花问柳,疯疯癫癫如同色情狂,见丫环仆妇就追,在王府的妃嫔面前解裤小便。
一次,宸濠派人送礼物给他,见他赤身裸体蹲在地上,用手玩弄自己的阳器,并用不堪人耳的污言秽语责骂来人。来人只得把礼物带回。
宸濠知道此事后说谁说唐伯虎是个贤德之士,他只不过是个疯子!”无奈,只好放他回家。
几年后,宁王造反,旋即被剿灭。宁王死,那班被尊为上宾的名土,都被列为逆党,无一幸免。只有唐伯虎因及时诈癫扮傻,未受株连。
11.打不开的“闷葫芦
人与人之间相处,最忌交浅言深,须知“来说是非者,必是是非人”。“祸从口出”。小人最会从他人口中套取情报,陷人于不利之地。如果我们已识破他的企图,最好避重就轻,甚至做一个打不开的“闷葫芦”,使小人无从下手。
你可能有这样一个体会,初到一个新的工作环境,同事对你表示友善而欢迎的态度,大家一起出外午餐,有说有笑,无所不谈。其中有一位同事可能跟你谈得最投机,甚至不惜把公司的种种问题,及每一位同事的性格尽情倾吐。
你本来对公司之人事一无所知,自然也很珍惜这样一位“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同事,不知不觉中奉其为知己。你开始减低自己的防卫,看到什么不顺眼、不服气的事情,都要向这位同事倾吐,甚至批评其他同事的不是之处,借以发泄心中的闷气。
殊不知,你在“发泄”的同时,也使对方手里有了一张王牌,若对方是个小人,他随时随地都可以把你曾批评过其他人的话公之与众,让你在公司里再无立锥之地。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而小人是无孔不人,防不胜防的。你必须随时提高警惕,凡事采取中道而行,适可而止。在别人面前不轻易表露态度,学习做个聆听者。公平对待每一位同事,避免建立任何小圈子对谣言一笑置之,深藏不露,如此才不会被小人钻空子成为小人囊中的牺牲品。
12.勿要“以恶为仇,以厌为敌
世界上的人是千差万别,完全相同的人是不存在的。你“以恶为仇,以厌为敌”,便会自觉不自觉地对你不喜欢的人做点小动作,给他小鞋穿。结果是你的所作所为并不能将别人整垮,还可能得罪小人,使自己孤立于众人之外。不但你所不喜欢的人与你隙缝愈深,而且周围其他人也会对你存有戒心。
在北宋朋党纷争的政局中,王安石一意拖行新法,忽略协调旧派的关系,以求人和政通,是他遭受旧派全力攻击的主要原因,也是新法推行的主要阻力。
旧派重臣名流,能够真诚接纳王安石,支持合作,本是一大问题。偏偏王安石个性执勘,自认“天变不足畏惧,祖宗不足取法,议论不足体恤”,不肯委曲求全,不设法沟通以获谅解,甚至不容忍相反的意见,大大丧失人和,增添了舆论的压力。尤其来自谏官的弹劾攻击,使新法的推行成为党派争执的口实,有你无我,一旦旧派抬头,新法也全面废弃了。
全面探讨王安石推行新法,过重对事,忽略对人,导致许多严重的弊端。
推行新法,先要沟通朝野观念,上求当政要员的配合支持,下求社会大众的了解接受,只靠一个皇帝全力赞成毕竟不够。
大举推行新法,要有足够的配合人手,切实负责,有为有守,并且须使这些推行人员对所执行的新法有充分的认识,还须接受过推行方法的训练。不是一纸通令下去,大量用人执行,就能办得通办得好的。
王安石的才智、勇气与理想,在历史上是可以大书特书的。他在胆识、政治运作技术以及待人处世上所显示的缺点,也是千百年来一大借鉴13.装作不知道,神仙没了招
人际交往中,常常遇到别人寻衅滋事,故意与自己过不去。事实上,作为挑衅者,他们大多是蓄谋已久,有所依仗而胆大妄为。寻衅者是满心希望你与他针锋相对,唇枪舌剑——从而诱你人圈套,达到他们的目的。面对这种情况,不妨巧妙地“装作不知道”。
苏小姐是阳光大酒店的服务员。一天,来了几名男青年,瞅着苏小姐说:“你是苏小姐吗?我们想看看你——究竟长得多漂亮。”
对方无礼的挑衅是针对女服务员来的——而且是这样的问题。破口大骂?不,这样既让自己受辱,又会影响酒店的生意;正面进行反击?又难免让人下不来台,也不行。苏小姐采取了折衷的方式,她笑着说:
“你们是来喝酒的吧?别光说漂亮话,需要吃点什么菜?”
这里,苏小姐巧妙地“装作不知道”,避实就虚,单刀直人地问:“你们是来喝酒的吧?”给这几名青年一个既贴切又不失礼貌,同时又隐含讽刺的招呼。
接着进行反击:“别光说漂亮话,需要吃点什么菜?”既暗示了对方语言的失礼,又彬彬有礼地尽到了服务员的责任,化解了对方无礼的挑衅,照顾了酒店的生意,赢得了老板和顾客的好评。
14.危机时机不妨装装傻
古人云;“虎行似病”。装成病恹恹的样子正是老虎吃人的前兆,所谓聪明不露,才有任重道远的力量。这就是所谓“藏巧于拙”。人们不管本身是机巧奸猾还是忠直厚道,几乎都喜欢傻呵呵不会弄巧的。所以,要达到自己的目标,没有机巧权变是不行的,但又要懂得藏巧,不为人识破。
公元196年,刘备被吕布打败,投奔到曹操门下。曹操对刘备很器重,还向汉献帝刘协上表推荐刘备为左将军,待他很是友好、尊重,外出时同乘一辆车子,聚会时同坐一条凳子,亲密得很。
后来,汉献帝的舅舅、车骑将军董承,据说是受了献帝藏在衣带中传出来的密诏,准备谋杀曹操。刘备是汉景帝刘启的后裔,也算是皇帝宗室,于是被邀参与密谋。
不知是曹操本对刘备不放心,还是对刘备与董承他们的密谋有所察觉。一天,曹操过刘备一起喝酒。
酒酣耳热之际,曹操对刘备说:“现在天下的英雄,只有你和我曹操罢了,袁绍之徒,算不了什么!”
刘备正举起筷子夹菜,一听这话,心里猛然一惊,吓得筷子都掉了。这时,正好空中陡起一阵炸雷,刘备趁机掩饰自己的惊慌,对曹操说:“孔于讲:‘大雷大风,这是天在发怒,我一定会吓得变了脸色,以表示敬畏。’还真是这么回事儿,你看我,让这一阵炸雷竟然吓得把手中的筷子都掉地下了。”
一向精明的曹操,还真让刘备给蒙骗过去了。他想,让一阵雷声就给吓成这个样子,还算什么英雄呢!也就不怎么戒备,不担心刘备以后成为自己的祸害了。
15.退一步海阔天空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当人权势正隆的时候,千万不要以为那是绝对不可动摇的,永远不会衰败的;要清醒地认识到,在那烈火烹油般的鼎盛之中,已预伏了危机,埋下了祸根。历代官场上的许多智者,正是由于认识到了这种祸福相倚的关系,并能预先作出安排,才成功地避开了祸难。
张良是刘邦的心腹谋臣,在楚汉相争的一些关键时刻,正是他的奇谋妙策,使刘邦一次次转危为安,反败为胜。对于楚汉的建立,张良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当大封功臣时,刘邦亲自提议封张良三万户,让他在丰饶的齐地(今山东)自行选择所需要的封地。这相当于一个王爵的封赏。而张良却婉谢了,只要了刘邦故乡附近的一个小小的留县,他最初和刘邦便是相会于此的。
待到天下大势已定,刘邦已坐稳江山时,张良却称病不朝,闭门谢客,学起道家那套辟谷导引之术。
张良是个伟大的智者,他未必会相信神仙、长生等虚妄之说,他之所以要退、要隐,是基于对刘邦这类国君的清醒认识。刘邦在个人恩怨上是辎铢必较的,对他所盛赞过的韩信,最后也是一杀了事。
张良以一个韩国的后裔,足智多谋,一言而退百万之师,刘邦能容得下他吗?所以他见机行事,及早抽身退步,既赢得荣华,又不至于惹来杀身之祸。
16.大智若愚,曲径通幽
我方既处于不利的情势,与其争面子或意气与敌人硬碰撞,不如运用智慧,忍一时之屈辱,谋长远之大计。甚至不惜诈降称臣,使敌人误以为你已失去雄心斗志,对你疏于防范。你再伺机东山再起,才能一举成功。
康熙做皇帝的时候,还是个小孩子,大权完全掌握在辅政四大臣手里。这四大臣中以鳌拜战功最着,野心最大,飞扬跋扈,横行无忌。他用尽心机独揽大权,给康熙造成极大的隐患。
当时,康熙才只有14岁,他心里很清楚:自己的实力很单薄,如果要对鳌拜采取什么制裁,偶有不慎,势必酿成大变,危急皇位,甚至他的性命。
他权衡利弊,审时度势,想出一个好办法。首先,他再也不和鳌拜争辩了,鳌拜要怎样就怎样,而且他还加封鳌拜为一等公,特别表示恩宠。
另一方面,他在宫内亲自遴选了几十名身体壮健的小太监,天天与他玩“布库”的游戏,并请专人教练。
“布库”是满族的一种民间斗技游戏,类似我们今天的摔跤。鳌拜知道了这件事,以为是小孩子好玩,满朔习俗一向尚武,所以毫不在意,反而觉得康熙天天玩耍,不问政事,他更好肆意妄行了。
就这样,康熙跟小太监玩了一年多,到康熙八年(公元前1669年)五月端午节前夕,他认为时机成熟了,便在鳌拜进宫朝拜那天,令小太监们一哄而上,把鳌拜拿下。
然后,他马上在乾清宫召集议政王大臣会议,将鳌拜的罪状宣示中外,没收家产,革去官职,将螯拜的党羽十余人尽数斩首。对螯拜,康熙念及他战功卓着,从宽免死,下旨永远囚禁。
17.防小人,从自己做起
防范小人,首先要从修炼自己做起。只有清醒地知道自己的弱点,并且时时注意制约自己,改进它,小人才无可乘之机,才会失去生存繁衍的机会和条件,我们才会避免使自己堕落成小人。
公元前210年的冬天,秦始皇在巡行天下的路上得了病,自觉将不久于人世,于是让赵高代为起草遗嘱给远在塞外御敌的公子扶苏,意欲立扶苏为皇位继承人。
遗嘱巳成,尚未传送出去,秦始皇就死掉了。丞相李斯担心皇帝死在路上,诸公子闹事,天下徒生大乱,便严密封锁消息,秘不发丧。因此,众人中只有胡亥、赵高及受宠的宦官五六个人知道皇上巳不在人世。
秦始皇在世时,曾格外尊崇蒙恬、蒙毅两兄弟。蒙恬与扶苏交好,共戍边关;蒙毅也是忠心耿耿,并依法治过赵高的罪。因此,赵高对蒙氏兄弟恨之人骨,伺机挟隙报复。
秦始皇一死,赵高认为时机巳到,便与胡亥一起密谋,准备假借皇帝的命令,杀掉扶苏,立胡亥为太子。二人自然是一拍即合。赵高知道此事重大,不拉上李斯,难以成功,于是就去找李斯。
为了保全相位,李斯倒向了胡亥一边。他与赵高一起合谋,伪造秦始皇给丞相的遗诏,立少子胡亥为太子;并篡改秦始皇给长子扶苏的信,斥责扶苏不能为国家建功立业,屡次上书诽镑皇上;蒙恬失职,不能及时规劝扶苏改邪归正,二人一并赐死。
忠厚老实的扶苏闻言便自杀了。这样,胡亥如愿以偿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即秦二世。赵高由于政变有功,由管理宫中车马的中车府令升为郎中令,全权掌管宫中警卫,成为最高决策者的一员,深受胡亥宠幸,并逐渐掌握了朝廷内外的大权。而李斯则仅保住了他的丞相职位。
赵高乃一地道的小人,他依仗胡亥,为所欲为,干尽了坏事。但同时他又忌惮李斯的谏言,便设计除掉了这个掌握自己把柄的人。
李斯就因没有防范好自己,才令小人有了可乘之机,结果害人又害己,自己也没有逃脱覆灭的命运。
那么,李斯当初为什么会顺从赵高参与大逆不道的事情呢?我们分析,李斯至少有三个弱点被利用了。
第一,李斯希望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不愿意别人将自己的丞相职位取而代之;第二,李斯对比自己更受公子扶苏欢迎的蒙恬怀有敌意,把对方看作了自己潜在的对手;第三,李斯短视,只为眼前利益所动,没想到自己作为知情人并是别人独揽朝纲之路上的“绊脚石”,迟早要受到算计。
有这么多的弱点可以被人利用,李斯的失足也就是理所当然的。
18.警惕小人离间
凡为领导者,在与他人发生冲突和矛盾时,一定要冷静分析矛盾的缘由,警惕离间小人乘虚而人,要以大局为重,采取息事宁人的态度,尽快弄清思想,消除矛盾,达到新的团结。
人世间,绝大多数人是真诚和善良的,但也确有一些虚伪和刁滑的丑类。那种为了个人的私利而在同事之间施用离间之术,借以挑拨离间彼此团结的龌龊之辈,就是这些丑类的一种。
在日本历史上身为摄政大臣的丰臣秀吉,其权势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一天,他听说松蘑取得了好收成,不知出于什么动机,他突然提出要去亲自采集松蘑。
家臣们听后,甚是为难,因为时令巳过,松蘑早被采光了,怎么办呢?家巨想出了主意:头天晚上,他们在一片地里到处插上了松蘑。
第二天,秀吉来采,一看松蘑遍地,赞叹道:“太好了!多么令人陶醉的一片松蘑啊!”
这时,有个投机钻营的家臣悄悄向他告密殿下,他们骗你哪!那些松蘑是昨天夜里才插上的……”周围的家臣一看有人告密,顿时吓得面无人色。他们知道,秀吉对不忠诚的人一向是严惩不贷,有时还会动用酷刑、杀头。
然而,想不到这次秀吉却没有动怒,他看着大家笑着说刚才,我已经看出这片松蘑长得奇怪了,可这是大家为满足我的愿望而表示的一点心意,看到好久没有看到的松蘑,勾起了我对往昔农村生活的怀念,我很高兴!为了表示我的谢意,这些松蘑大家拿去品尝吧!”
秀吉是明智之人,他没有被挑拨者所左右,而是领受了大家的善意及良苦用心。
19.小人拜年,没安好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