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鹗续书说”最早是由我国大学者胡适提出来的。他最早看到《红楼梦》的时候,认为小说的诗词是在暗示人物的命运和结局,但是看到后来,有些人物的结局并不按照诗词所预言的那样。所以他提出小说的前80回和后40回有矛盾,进而猜测《红楼梦》可能是由两人所写。同时,经他考证,高鹗的同年进士张船山在《赠高兰墅鹗同年诗》题解中写道:“传奇《红楼梦》后四十回俱兰墅所补。”于是胡适便将补书的作者认定是高鹗。这种观点提出后长期被人们接受,也就是很多人普遍认为《红楼梦》后40回是由高鹗所写的原因。对于高鹗补写后40回,也有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是高鹗根据自己的喜好编出自己’喜欢的后40回,自娱自乐,还有一种说法更可笑,那就是高鹗奉清廷的要求,修改和续写“红楼”,所以在思想上必然受到约束。
然而,随着对内容的进一步研究,很多学者、专家认为高鹗不可能续后40回《红楼梦》。首先,从高鹗的生平来看他不可能续写《红楼梦》:高鹗,字兰墅,一字云士,清代文学家。因为他酷爱小说《红楼梦》,所以自取别号“红楼外史”。他是汉军黄旗内务府人,祖籍铁岭(今属辽宁)。他于乾隆五十三年(1788)中举人,六十年(1791)中进士。据胡适考证,高鹗续写“红楼”的时间是在1791至1792年,只有2年的时间。然而,这么短的时间,高鹗可能写出占原书一半篇幅的后40回吗?高鹗怎么可能求取功名的时间里花如此多的精力续写《红楼梦》?这显然是件不合情理的事情。其次,高鹗续写“红楼”的时候,真本的《红楼梦》并没有完成太久,可能根本就没有消失,只是零散不全,需要补充,那么高鹗何必又要舍弃原来的而自己另写后40回呢?难道他想替曹雪芹干活,自己做无名英雄吗?
而且据我国的红学专家周汝昌老先生考证,《红楼梦》的结果不是高鹗所续的那样,而是在大抄家后,贾府全家败落,在贾环及赵姨娘等的密告下宝玉和风姐入狱,后来被小红(红玉)和贾芸搭救,凤姐因此心力交瘁而亡,宝玉沦为更夫时宝钗也已郁郁而亡。在抄家前黛玉与湘云投湖自尽,后来史湘云被搭救,沦落风尘。最后与宝玉邂逅二人结为夫妻。这才是故事真的结局。这么说,高鹗续书又何必两头不讨好呢?
我们再来看看曹雪芹。传说他曾“披阅十载,增删五次”,这说明《红楼梦》很可能本来就已经写完了,只是一些原因,我们没有看到后40回。那么高鹗是否真的续写后40回呢?
目前,一些专家学者认为高鹗不仅没有续写后40回,而且现存的红楼梦都是曹雪芹本人所写。据他们考证,将1959年山西发现的《乾隆抄本百廿回红楼梦稿》(简称《红楼梦稿》)与其他所有版本进行了比照,发现《红楼梦稿》才是曹雪芹的手稿本,而其他所有版本都是曹雪芹在这部稿本上一边修改一边由不同的人抄录出去的。只是由于全书修改的时间很长,抄出去的版本很多。另一方面,从语言上来考证,全书120回通用的语言风格都是南京话,而东北人高鹗是写不出来的。况且,“红楼”中的人物是变化发展的,不一定与诗词的预言发生矛盾。
无独有偶,一位计算机专家从数学统计方面人手,在语言风格上,通过计算机的统计、处理、分析,也对《红楼梦》后40回由高鹗所作这一流行的看法捉出了异议,认为120回都是曹雪芹所作。
《红楼梦》后40回到底是由谁续写的?也许这并不重要,正如断臂维约斯的完美之处,因为不完美而完美,后40回是给读者留个想象空间。到底是谁误读了《红楼梦》?高鹗是钻了只有l~80的这个空子?他是否真见到了80回以后的残稿?到底他的40回续书,和雪芹真书有无关系?这成了一个历史之谜,不过也正是因为后人的续写,才使得《红楼梦》这一经典成为一部有始有终的完整作品。
《牡丹亭》之谜
汤显祖的《玉茗堂四种》,最有杰出成就的当推《牡丹亭》。这部足传千古的戏曲名着,创作于何时何地,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曲于说法各异,给后人研究《牡丹亭》带来了不少困难。
《牡丹亭》创作于何时?据毛效同所编《汤显祖研究资料汇编》中,收录的发表于《文学遗产》第一辑上的《汤显祖与牡丹亭》一文,作者李汉英认为:“汤显祖少负才华,《牡丹亭》为他少年时代作品。”继而又说:“《牡丹亭》是显祖少年之作。其后复作《紫钗》、《南柯》、《邯郸》,总称‘四梦’。”这“少年时代”的概念,当理解为二三十岁年龄比理解为“早期创作”较为正确。可是,姚燮所着《今乐考证》中则说:“愚谷老人日:‘汤若士先生作《四梦》,最后作《牡丹亭》,称古今绝唱。”按此说,应认为《牡丹亭》是汤显祖的晚期作品。再有,侯外庐的《汤显祖牡丹亭还魂记外传》一文,开头首语就说:“汤显祖在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写成了《牡丹亭还魂记》。”汤显祖是年39岁,应称《牡丹亭》是他的中年之作。泛见不少着作传载:汤显祖于万历二十六年晋京上计后,就掼掉七品乌纱帽,所谓“引咎辞职”回乡。除侯外庐外,有许多学者普遍研究认为《牡丹亭》创作于这个阶段。
那么,《牡丹亭》创作的地点又在何处呢?焦循《剧说》记载:“相传临川作《还魂记》,运思独苦。一日,家人求之不可得;遍索,乃卧庭中薪上,掩袂痛哭。惊问之,日:‘填词至--尝春香还是旧罗裙--句也’。”由此看出,《牡丹亭》是汤显祖创作于临川家中。但是,康熙、乾隆年间的常熟人江熙的《扫轨闲谈》中却这样说:“王文肃家居,闻汤义仍到娄东,流连数日不来谒,径去,心甚异之,乃遣人暗通从者,以观汤所为。汤于路日撰《牡丹亭》,从者亦日窃写以报。迨汤撰既成,袖以示文肃。文肃日:‘吾获见久矣。’汤内惭,谬日:‘吾本撰《四梦记》,此其一也;余尚有三。’文肃急欲索观,乃一日夜撰成焉。”
由此可见,《牡丹亭》是汤显祖“于路日撰”而成,并不是创作于临川门家中,甚至被他的老师文肃公王锡爵使了手脚,派人买通仆从窃抄到手。波连其余“三梦”,也是汤显祖在太仓王府里“一日夜撰成”。当然,汤显祖无论是怎样的大手笔,要在子丑寅卯十二个时辰间创作出三部大型戏曲,那是绝不可能的,近乎荒诞。问题恰恰在于“汤显祖于路日撰《牡丹亭》”这句话,倒是值得玩味和推敲研究。
汤显祖“于路”即途次进行《牡丹亭》的创作活动,总得有个可供写作的环境,也即是创作地点,他是投宿招商客栈,还是羁旅深山古刹,或是寄居亲友家中来从事创作?《昆、新两县续修合志》卷十三《第宅·园林》部分,有一段十分重要却又常被人们忽略的记录,也是为《汤显祖研究资料汇编》这部70余万字的着作所没有采编到的一则资料,只要读一读这段文字,便可揭开汤显祖“于路日撰《牡丹亭》”的创作地点之谜:“太史第,太仆少卿徐应聘所居,在片玉坊内,有拂石轩。应聘与汤显祖同万历十一年(1583年)癸未榜。客拂石轩中,作《牡丹亭》传奇。”徐应聘,字伯衡,县志上有传,与汤显祖同科进士。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至万历三十五年(607年)曾家居十年。汤显祖弃官南来,到太仓“流连数日不来谒”见老师王锡爵,转而跑到昆山县城玉山镇,住进了现在改称为南街的片玉坊“太史第”,即徐应聘府上的拂石轩,“日撰《牡丹亭》”。昆山和太仓相距20里许,往返近便。所以,王锡爵能够“遣人暗通从者,以观汤所为”,并命“从者亦日窃写以报”。
按照《昆、新两县续修合志》的记录,结合江熙《扫轨闲谈》所载,《牡丹亭》成书的时间应在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间,即如侯外庐等学者所说为正确。《牡丹亭》成书的地点也应当在昆山,不是在临川。此等见解是否确切?尚需学术界专家、学者验证。
《霓裳羽衣曲》之谜
《霓裳羽衣曲》是唐代着名的歌舞大曲。它描写了唐玄宗向往神仙而又见到了仙女的神话故事,全曲共分36段。开始是6段“散序”,为器乐的独奏和轮奏,没有舞,也没有歌;中间部分的18段是“中序”,开始有节奏,是抒情婉转的慢板,舞姿轻盈,幽雅如仙;最后12段是“破”,节奏急促,终止时引一长声,袅袅而息。据此曲所表演的《霓裳羽衣舞》,舞者上身饰有多彩的羽毛,下身拖着有闪光花纹的白裙,怪不得中唐着名诗人白居易在元和年间见到当时宫廷里表演《霓裳羽衣舞》时说,舞者“不着人家俗衣服,虹霓裳帔步摇冠,钿缨累累佩珊珊”,俨然是一副道家仙女的打扮。
关于《霓裳羽衣曲》的作者,历史上早有定论,是唐朝玄宗皇帝。唐玄宗颇通音律,又好歌舞。他这方面的才能用于朝政的话,也许就不会出现“安史之乱”了吧!然而,唐玄宗创作《霓裳羽衣曲》音乐的过程,却一直是个不解之谜。史书记载及民间传说都不大能令人全信。
有人说,一个叫罗公远的道士,曾经引唐玄宗“游月宫”,在月宫中,唐玄宗见到数百个“素练霓衣”的仙女“舞于广庭”。唐玄宗趁机询问仙女们伴奏的曲子为何,答日“霓裳羽衣”,通晓音乐的唐玄宗乃“默记其音调”,可是回来后仅能记起此曲的一半音调,只得写出一半曲调。当时恰逢西凉府节度使扬敬述进献了一首《婆罗门曲》,其曲调与唐玄宗在月宫所闻颇为相符,唐玄宗如获至宝,大喜过望,遂以在月宫中听到的曲调为“散序”,以杨敬述进献的《婆罗门曲》为“散序”之后的乐章,并定名为《霓裳羽衣曲》(见《全唐诗》卷二十二《舞曲歌辞·霓裳辞十首》)。
这一古已有之的充满神秘色彩的说法,当然有其荒诞离奇之处,不足凭信,如讲唐玄宗随道士“游月宫”,纯系传说,然而其中有些说法,倒是值得我们重视的,一是点明《霓裳羽衣曲》的主题或内容是游仙,郭沫若曾经指出,《霓裳羽衣曲》是“求仙访道思想的音乐化或舞蹈化”(见郭沫若《李白与杜甫》)。二是把此曲与杨敬述所献的《婆罗门曲》联系起来了。
有人则认为《霓裳羽衣曲》,本来就名为《婆罗门曲》,为西凉节度使杨敬述所献,唐玄宗只是对此曲稍加润色并配以歌词而已,再改用今名《霓裳羽衣曲》。乐府诗《婆罗门》诗序云:“商调曲,开元中西凉节度使杨敬述进,天宝十三载(745年)改为《霓裳羽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