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除夕钟声便是由此而来的。每当除夕夜,全国各地的寺庙往往在子夜将要来临的时候,敲响代表吉祥幸福的钟声,迎接新年的到来。这一风俗据传是唐朝寒山寺的一位得道高僧性空大师开创的,他在每年除夕夜接近午夜时分,亲自上钟楼敲钟,每次不紧不慢地刚好都用20分钟的时间敲完108下,这最后一下正是午夜与凌晨交接的时候,也是新旧一年更替的一瞬间。108下的钟声正预示着旧的一年的流逝,新的一年的开端。有幸听到这除夕夜钟声的人被认为会在新年交上好运气,身体安康,事事如意。难怪时至今日,每到除夕夜,男女老少都纷拥到各地的寺庙,等待新年钟声的响起。
清代一个叫麟庆的人认为,钟敲击108下,主要是出于佛家自身修行的需要。他在《鸿雪因缘图记》中说,钟声的数量“取法念珠,意在收心人定”,即钟的撞击数目主要是依据佛珠的数目确定的,佛珠上缀着108颗珠子,所以打击的数字也就是108下。手摸佛珠,口中念经文,可以使出家人忘记人间的纷扰,全神贯注地修行,同时洪亮有节奏的钟声也可以提醒出家人不要忘了对自身的修炼。佛珠与钟声便具有了相同的含义。
这两种说法,我们很难说哪种是正确的,哪种是错误的。要找出充足的理由来说清这个问题,看来还需要更多的探索,这就像悠远空灵的钟声,听着真切,要悟透其中的涵义尚需动一番脑筋一样。
华佗是不是开腹手术的创始人之谜
华佗是我国古代着名的医生。传说,三国的时候,关云长中了毒箭,请华佗来医治。华佗仔细诊断了病情后,认为箭毒已深入肌骨,如不及时疗伤,会危及性命。但是中毒如此之深,用药很难奏效,该怎么办呢?华佗当机立断,割开关云长的肌肉,直入骨质,刮骨疗伤。关云长强忍着剧痛,听着霍霍作响的刮骨声,却面不改色地继续与人下棋。医术高明的华佗终于治好了关云长的箭伤,救了他的命。
其实,刮骨疗伤已经属于外科手术范围了。现在医生进行外科手术前,都要施以麻醉药剂,以减轻病人的疼痛。麻醉药最早的发明者其实就是华佗。当时华佗把麻醉药叫做麻沸散。传说,华佗当时已用麻沸散为病人做开腹手术。据古书记载,华佗如果遇到病人病症郁结在腹腔内,针药无法达到的时候,就会先让病人用药酒服下麻沸散,使其浑身麻醉,失去知觉,然后用刀割除污秽,再缝合皮肉,敷上神奇的药膏。病人一般四五天之内伤口就会愈合。
如果古书记载是真实的,那么华佗就是全世界首创开腹手术的医生了、这是真的吗?
许多人对此表示怀疑。现代着名学者陈寅恪曾经说过:打开腹腔之后,几日内便能症愈的事儿只会发生在医学高度发达的现代,在当时恐怕很难做到。他认为,传说中的华佗剖腹手术很可能来自流传于民间的印度神话。印度古代经书曾经记载,印度古代有一位名叫“耆域”的“神医”,会劈开脑袋“除虫”或剖开肚皮“扭转肝脏”。印度神话随印度佛教流传到中国,神话中的耆域做开腹手术就变成了华佗做开腹手术了。
也有人认为耆域是现实中的人物,他精通解剖学,能治疗人体脏腑中的各种疾患。而耆域的生活年代要比华佗早,因而并不是华佗首创了开腹手术。
另一些人则认为华佗首创开腹手术的史料记载是真实的。主要理由是:其一,所谓印度古代“神医”只是神话中的人物,在现实中并不存在,而印度真正的医学科学着作--《苏色卢多》,其中确实有不少外科方面的知识,但是此书的成书时间却比华佗生活的年代晚三百多年;其二,麻醉是行使剖腹手术的一个前提,而华佗恰恰是世界上中药麻醉剂--麻沸散的第一个发明者;其三,从《周礼》一书开始,就有了有关外科手术的记载,因此到了华佗生活的时代完全可能已积累起丰富的外科手术经验。
华佗是否首创了开腹手术,现在还很难下定论,它还是一个未解之谜。
船棺葬之谜
船棺葬是分布于我国南方地区(主要是福建、江西的武夷山区)的一种古老的葬俗,其基本特征就是把死者遗体放进形状似船的棺材里,再行安葬。安葬船棺的方式,又有悬挂岩洞、架在树中和埋入土中之分。迄今所发现年代最早的船棺,是从武夷山观音岩和白岩上取下的两具棺木,均用完整的楠木刳成,和现在闽南等地使用的渔船形制基本相同。经碳素测定,两具棺材的制作时间距今3500年以上,约夏商时代;也有人估计是商周时代。用为土葬葬具的船棺,大多从四川地区出土,一般呈独木舟形状,年代最早者不超过战国中期,距今约2500年左右。由历史文献的记载可知,自古以来,我国南方许多民族都有以船为棺的习俗,上述考古成果不仅印证了文献记录,而且为研究这种葬具和葬俗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但是,古人为何以船为棺?这种习俗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呢?寓于这种习俗中的观念是什么?这恐怕永远都是一个见仁见智的谜团。
牧野大战究竟发生在哪里
发生于公元前11世纪的牧野大战,是周灭商的一次决定性战役。周是我国一个古老的姬姓部落。到第十五世先王周文王时,周已经成为商朝西方的一个强大方国。那时候正是商纣统治时期。
商纣荒淫残暴,沉溺于美女酒色,不理朝政,却又喜欢发动武力战争,于是造成了整个国家民生疾苦,商朝统治摇摇欲坠。周文王这时也被商纣囚禁。获释返国后,与姜尚等人秘密策划以周代商的策略,决定表面上继续臣服于商,暗中则整顿政治和军事以扩大势力。文王死时,已是“天下三分,其二归周”了。文王的儿子姬发即位,这就是历史上着名的周武王。武王九年,在盟津大会诸侯,愿意从周伐商、自动而来的诸侯达八百之多。两年后,商朝统治集团内部出现了空前的分裂,商纣听信谗言,杀死了王子比干,囚禁了箕子,微子.逃到别的国家,商朝分崩离析,纣已经无法再维持他的统治了。周武王认为攻打商朝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率领兵车三百辆,虎贲(周王的近卫军)3000人、甲士45000人,联合了庸、蜀、羌、卢、彭、濮等方国部落,向东讨伐商纣。当武王率领大军从盟津渡过黄河,到达距离国都朝歌仅70里的牧野(今河南淇县西南)时,商朝的军队主力还在东南战场,一时难以调回。纣王只好把大批奴隶和从东夷抓来的战俘匆忙武装起来,驱上牧野战场。商朝军队虽然有70万人之多,但军士都十分痛恨商纣,根本无心与周军作战,于是就在前线倒戈,引导周军,进攻商纣。当夜,商纣见大势已去,就在鹿台自焚而死。第二天,商朝百姓都立于朝歌郊外以迎武王,武王在群臣拥下率军进入商都。这就是历史上着名的牧野大战。
古籍上关于牧野大战的记载很多。《诗·大雅·大明》第七章、第八章歌咏了牧野大战的壮阔和浩大。那么这样一场规模浩大的战争,到底发生在什么地方呢?所谓“牧野大战”的“牧野”,又相当于今天的什么地方呢?历来学者对此说法并不一致。
古文献上关于牧野的位置也有很多记载,《尚书·牧誓》孔安国作的传说:“牧野,纣近郊30里地名牧”,许慎《说文解字》说:“坶,朝歌南七十犁地,《周书》武王与纣战于坶野”,许慎所说的坶也就是牧,这两个字在许慎的年代是通用的。《通典·州郡》:“郊野之地,即纣都近郊30里即此也”。这些记载,都没有明确指出牧野的具体所在,只是指出了它的大体方位。这就导致了后人对牧野具体所在的推测与争论。
范文澜先生主编的《中国通史简编》认为:“牧野在‘河南汲县”;郭沫若主编的《中国史稿》认为“牧野”在“今河南淇县南”,并且补充说“距朝歌只差70里”;而翦伯赞主编的《中国史纲要》却说“牧野”在“今河南汲县北”。总起来说,关于“牧野”的位置,一说即汲县,一说在汲县北,一说在淇县南70里。他们的说法,都有自己的依据。当然也有一些学者提出了另外的看法,孙作云在《商周之际的“牧野大战”的“牧野”在哪里》一文中认为,牧野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牧野”包括河南地界中的黄河以北,北及辉县一带的地方。这一片区域在商代曾是牧区,所以人们称为“牧野”:狭义的“牧野”就是今天的河南新乡到汲县一带,直到今天河南新乡城北仍有一个村庄叫“牧野村”,今天的河南师范大学就坐落在这,这里很可能就是古代牧野地名的遗留。范毓周同志的《牧野考》也认为“牧野”就是“今新乡师院所在地的牧野村”。不过他认为新乡师院所在地的牧野村,古为牧邑,“而武王伐纣,誓师及陈兵之处的牧野,则为牧邑之郊野,约在今新乡以北靠近淇县附近的一个比较开阔的地带”。这就是说,“牧野之战”不是在牧村(牧野村)展开的,而是在牧野村以北靠近淇县附近展开的。
80年代也有学者提出,“牧野”不是一个具体的地名,而应该是一个泛称的方位名称。人们所说的“牧野”应该是商朝都城周围区域的泛称。《尔雅·释地》曾说:“邑外谓之郊,郊外谓之牧,牧外谓之野”,因此,他认为《尚书·牧誓》中的武王“朝至于商郊牧野”,应该读谓“朝至于商郊、牧、野”。郊、牧、野指的是商朝国都外的四周,是由近及远的一个区域范围。而不是具体的地名。宋人夏撰在他写的《尚书详解》中曾明确地指出“牧野乃凡郊外之统名。”
所有的这些说法,只是今人根据文献记载和民间传说而得出的种种推测,牧野大战究竟发生在哪里呢?我们仍旧难以作出定论。
扶桑是植物名还是国名
听说过“扶桑”花吗?它又名朱槿牡丹,据古书记载,扶桑生自东海日出之处,其叶如桑。而且两棵树往往同根偶生相依倚,所以得名扶桑。扶桑花红形美,如木槿花,其花朝开暮落,而叫日及。可能有人会问:扶桑不是指我们一衣带水的邻国日本吗?也有人指出,扶桑根本不是指日本,而是北美洲的墨西哥,到底是一种植物还是一个国名呢?还是二者之间有着某种内在的联系?指的又是哪个国家呢?
其实,“扶桑”一词最早出自屈原的《离骚》:“饮余马于咸池兮,总余辔乎扶桑。”后来汉代王逸为《离骚》作注时对“扶桑”做了解释,他认为扶桑是一种树,而且非常神奇,“扶桑神木,日所出”。看来,他继承了古代的传说,把扶桑当作神话中与太阳所出地有关的树名,是一棵日出其间的东方大树,这样,便构成一幅美妙的图画--一扶桑树上悬着数个太阳或数只太阳鸟。此后,日出扶桑又被引申为东方扶桑,不再与太阳联系在一起,只看作是东方的一棵神树。但由于扶桑与东方联系在一起,经过后人一再引申,就使“扶桑”成了一个难以捉摸的名词而众说纷纭。
扶桑是什么?今一般认为是传说中的神木。
《山海经·海外东经》:“下有汤谷,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大荒东经》:“……上有扶木,柱300里,其叶如芥,有谷,日温源谷。汤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山海经》的《海外东经》、《大荒东经》讲的主要是美洲汤谷,朝阳谷,温源谷,大壑是一地多名,真有这样的地方吗?当然有!就在墨西哥,正如名称所示,汤谷、温源谷突出了“热水”的事实,而其成因为岩溶地形。扶桑又叫扶木,并未说明一定是桑树。有人说扶桑是龙舌兰,它的确在墨西哥广为分布。李时珍说是木槿别种,又名朱槿。然而结合扶桑文化选择,唯有桧树当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