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探索发现未解之谜
4561300000009

第9章 动物之谜(1)

“南极绅士”——企鹅

南极是地球上公认的气候最恶劣的地方之一。不足5厘米的年降水量、平均零下的夏季温度、时速400公里的狂风,使这里成为一个冷冰冰的不毛之地。但在这片神秘的土地上,却生活着高傲的“南极绅士”——企鹅。它们5步态蹒跚、憨态可掬,千万年来一直在冰天雪地的环境里繁衍生息。

企鹅是南极最主要动物种群之一,占南极鸟类生物量90%以上。根据科学家的考察,目前已发现南极地区约有1亿多只企鹅。这种动物喜欢群居,当秋冬繁殖季节来临时,它们更是几十万乃至上百万地聚集在一起,黑压压一望无际。在零下的气温下,它们凭着身上厚厚的羽毛和丰腴的脂肪,不仅能抵御严寒,而且从容不迫地养儿育女。

企鹅能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生活游刃有余,这需要凭借一些生存技巧。比如,在温度极低的情况下,它们会挤在一起形成一个“保温圈”。另据一些科学家研究,企鹅之所以像个醉鬼似的步态蹒跚、摇摇摆摆,因为这样走路可以帮助它将能量消耗降到最低,并把多余的能量储存起来。企鹅记性和方向感很好,不会迷路。科学家在南极地区做过一个实验:在捉到的5只成年企鹅身上:做上标记,然后将它们转移到离巢地1900千米的某海峡附近放掉;10个月后,它们都回到了自己原来的筑巢地。

企鹅举止笨拙、温和可爱的样子,现在已经尽人皆知。

但是从历史上来看,人类对企鹅的认识和了解比较晚。在古代,关于企鹅几乎没有什么记载。1488年,航海探险的葡萄牙水手在靠近非洲南部好望一带,第一次发现了企鹅。“企鹅”在英文中称Penguin,人们对这个词的来源说法不一。有人认为这个称呼最早出现于1520年。当时麦哲伦率领环球探险队航行到南美海岸,队员们发现有一种从没见过的“奇怪的鹅”。它们一动不动时具有一种特别的呆滞表情,与探险队里的同伴皮加非塔呆呆发愣的神态非常相似。寂寞的探险队员们就开玩笑地称这些“奇怪的鹅”为“皮加非塔”(发音近似“Penguin”),后来这个名字传播开来。但据另一些语言历史学家解释,Penguin-词意思是“肥胖的鸟”,原是葡萄牙航海家给一种北方大海雀起的名字。这种海鸟身体有大量脂肪,并与企鹅长得很像;但它们后来灭绝了,渐渐地这个名称就专指企鹅了。在汉语中“企鹅”一词也很传神。“企”原意是指人抬起脚后跟站着眺望,而企鹅站立时的动作和神态也是如此。

企鹅是南极的象征,不过在企鹅家族中,有许多成员并不生活在白雪皑皑的南极。人们早期描述的企鹅,多数是生活在南温带的种类。到18世纪末期,科学家才定出了6种企鹅的名字;而发现真正生活在南极冰原的企鹅种类,是19世纪和20世纪的事情。例如,人们1844年才给王企鹅定名,响弦角企鹅1953年才被命名。现在世界上所知的企鹅一共有18种,它们分布地区之广,可以说是任何鸟类都无法与之相比的,从南极冰原到福尔克兰兹的绿色牧场从郁郁葱葱的新西兰海湾到长满仙人掌的加拉帕戈斯群岛,到处都有它们的踪迹。它们在零下25T的严寒能够生活,对38T的亚热带地区也能适应,世界上没有任何鸟类能够分布在如此广泛的气温带。也许你不相信,在炎热的赤道还有企鹅家族的成员,它就是加拉帕戈斯企鹅(因生活在赤道附近的加拉帕戈斯群岛上而得名)。

最近的研究成果表明,北极也曾有企鹅生活过。科学家在北极地区找到了一种已经灭绝的鸟类的骨骼,这种鸟被称为“大企鹅”。它们主要分布在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亚洲、北美洲以及北冰洋的一些岛屿上,数量曾经以百万计。然而在距今三四百年前,欧洲掀起一股到北极探险的热潮。随着探险家和移民的到来,“大企鹅”成了人们竞相捕杀的对象,数量急剧下降,直到最后灭绝。

由于企鹅被发现得较晚,它本身又是一种奇特的鸟类,所以很自然就引起人们的极大兴趣。就外表来看,确实很难给企鹅分类。它长着鸟的头和喙,双翼短小成鳍状,“短促”的双腿生于身体最后端,脚趾间有蹼。大多数鸟类骨骼为空心的,但企鹅的骨骼却是实心的,有利于潜水。在陆地上它们行动笨拙,“大腹便便”的步态让人忍俊不禁,但到了水中却身手不凡、行动矫健。它们用鳍状肢划水,游速甚快,每小时可达8~25公里。企鹅也能“模仿”海豚,在高速前进时跃离开水面。实际上企鹅大部分时间生活在水里,只有在繁殖后代和换羽B寸了才在岸上生活。从这些特征来说,企鹅似乎更像鱼。

为了査找到企鹅祖先的踪迹和分布状况,生物学家们花费了极大的精力。古生物学研究结果表明,早在5000万年前的第三纪,地球上就已经出现了企鹅。而新西兰的一个研究则认为,企鹅距今已有5500万年左右的历史。

但是,要了解远古时期企鹅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首先,它们活动留下的遗迹或遗物太少且不容易辨认;其次,企鹅骨骼保存困难,至今尚未发现距今4500年前的企鹅化石。于是,关于企鹅起源只能流于种种猜想。归纳起来意见大致有两种,一种认为,企鹅的祖先本身就不会飞,是由爬行动物直接进化而来的;另一种认为,企鹅是从会飞的鸟进化而来的,后来双翅退化变成了会游泳的动物。这一争论长期以来在科学界相持不下。

众所周知,鸟类在2亿年前由一支古老的爬行动物进化而来。1887年,科学家孟兹比尔首先提出,企鹅的祖先也是由爬行动物直接进化而来,但它独立于其他鸟类单独从爬行类演变而来。企鹅的鳍翅不是退化的翅膀,而是爬行动物在水下应用的前肢,是用来划水的。这就是说,企鹅从未经历过飞翔阶段。五有的学者更进一步提出,企鹅可能来源于一种已经灭绝的北大西洋海鸦。近年七来,科学家们在美洲沿岸发现了距今3000万年的海鸦骨骼化石,研究表明它们与企鹅确有许多相似之处,尤其是在适应水面游泳与潜水方面有着类似。如果两者确实在起源进化方面有密切关系的话,那么孟兹比尔的观点可能是正确的。但是,由于发现的海鸦和企鹅的化石几乎是在一个时代,就此难以判断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

尽管孟兹比尔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是有道理的,但科学上仍然倾向于将企鹅归于鸟类。动物学家在积累了大量的资料后证明,企鹅的祖先是会飞的。目前企鹅的身体结构上,有着其会飞翔的祖先留下的烙印。首先,科学家们指出企鹅鳍翅的结构与鸟类相似。它的双翼是一个变成桨状的飞翼,其腕和掌骨形成“腕——掌联合结构”,这种结构适合于飞羽——翮羽附着,而翮羽正是飞翔所必需的结构。虽然企鹅的翮羽早就消失了,但支撑翮羽的结构依然存在。企鹅胸骨的许多特征也和飞翔鸟相似,比如有明显的龙骨突起,这正是飞翔肌肉所附着的地方。

其次,企鹅存在尾踪骨,这是所有鸟类在进化过程中的产物。鸟类原本从其祖先(蜥蜴型爬行动物)那里,继承了一个由多节脊椎骨组成的鞭状长尾但在流体动力和运动的影响下,尾骨逐渐缩短愈合成一块小的骨节(尾踪骨),用以支持呈扇形排列的尾羽。这是鸟类对飞翔运动适应的结果,从最早的始祖鸟到所有现代鸟类都有。可见企鹅的尾踪骨,是其会飞翔祖先的遗物。

第三,翅膀发达的飞翔鸟类都是以喙插在翅下睡觉的,而企鹅正是以这种姿势睡眠,说明它和飞翔鸟之间有某种关系。此外,飞翔鸟在飞行中需要迅速调节肌肉活动及协调身体各部的动作,所以小脑发达;而企鹅也有复杂发达的小脑,这也被看作是其会飞祖先的一个遗迹。

如果企鹅属于鸟类的一支,是由会飞的鸟类进化而来的,那么这种进化过程究竟怎样它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转变南极企鹅又是怎么来到南极的目前,这些问题也只能以种种猜想来作解释。

科学家现在推断,大约2亿年前,南美洲、非洲、澳洲和南极洲曾经是一个有着热带风光的“超级大陆”。但在经历了1亿多年漫长的岁月后,由于大陆板块运动,南极从超级大陆分离开来;不过直到3000万年前,它依然是个气候温和、草木丰茂的大陆。到了2800万年前,由于地球自转轴的倾斜,南极在冬季时几个月看不到太阳。即使在夏季,阳光也几乎都被白雪反射掉了积雪很难融化。南极冰盖逐渐形成,使绝大多数动植物相继灭绝。但也有一批鸟类存活了下来。它们逐渐适应陆地多变的环境,翅膀演化成了鳍脚,身体变成纺锥形,骨骼成为实心而有利于潜水,等等,这就是企鹅。其实,鸟类中有多种生态为咽,涉禽如丹顶鹤、游禽如绿头鸭、陆禽如斑鸠、猛禽如猫头鹰、攀禽如杜鹃、鸣禽如喜鹊等,而鸵鸟则是走禽的代表。它们都是在不同的生活环境下不断进化的结果。

总之,由于缺乏足够的骨骼化石证据,关于企鹅的起源和演变还处于猜测阶段。但可以肯定的是,企鹅的生存与演变与气候环境条件密切相关。2001年,中国科技大学极地研究小组的科学家们,认真研究了从南极菲尔德斯半岛阿德雷岛采回的67.5厘米长的湖泥样本。他们第一次反演推论出:在过去3000年中,南极企鹅种群数量发生过4次较大的波动;其中在距今2300~1800年间企鹅数量锐减;但在距今1800~1400年间,企鹅数量达到过一个高峰期。这表明,在没有人类干预的情况下,南极气候变化也会导致企鹅数量发生剧烈波动。因而,研究企鹅的演变,实际上对研究过去南极及全球气候变化,特别是近1万年来气候变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神秘的大洋洲怪兽尸体

1977年4月25日’在新西兰克拉斯特彻奇市以东50多公里的海面上,日本大洋渔业公司所属的一艘远洋拖网渔船——“瑞洋丸”号,正映着灿烂的阳光,行驶在波光粼粼的海面上。一切都这样平静、安详。快要收网了,“瑞洋丸”号上的船员们带着收获的喜悦把沉到水下300多米处的渔网拖上来。然而,令船员们大吃一惊的是,渔网中装的并不是满满一网的鲭鱼,而是一具从未见过的怪兽的尸体。为了一看究竟,船员们用绳子拴住这具怪兽尸体的中部,用起重机把它吊起来。这是一具类似爬行动物的尸体,巨大的腹部内空无一物在某些部位,尸体甚至已经开始腐烂了,但总的来看,怪兽的整个尸体还是保存得相当完整的。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它有着小小的三角形脑袋,细长的脖子和两对巨大的鳍。经过测量,怪兽的体长约为10米,其中光是那细长的脖子就有1.5米长,尾巴也有2米长,体重达到了2吨。据推测,这个怪兽已经死去半年至一年了。

面对这庞然大物,船员们议论纷纷。正在这时,船长闻讯赶到了甲板上。当他看到船员们正围着一具腐烂的动物尸体时,不由得勃然大怒。他不假思索便下令把这具讨厌的尸体扔到海里去,以免影响船舱里的鲜鱼。于是,上天赐予人类了解海洋中未知生物的机会就这样令人遗憾地失去了。但万幸的是,跟随“瑞洋丸”号进行科学研究的矢野道彦先生深知这个发现的巨大科学价值,就为怪兽的尸体拍了4张特写照片,并画了张怪兽骨骼草图,以便回去后进行研究。同时,船上几名好奇的船员也留下了这具怪兽的四五十根鳍须(鳍端部像纤维一样的须条)。

消息传出,整个世界都为之震动。人们不禁猜测,这究竟是种什么动物呢从矢野先生所拍的彩色照片上看,怪兽有着庞大的身躯,这只有鲸、巨鲨或是乌贼才能与之相比。于是人们纷纷推测:有的认为是死去的鲸,有的认为是鳘鱼。巴黎古生物学家康斯伯尔格认为,日本人捞上来的是一只大海豹的尸体而一些生物学家根据照片作出了一个大胆的推测,认为这是早已灭绝的远古生物——蛇颈龙。各种意见中,尤以主张是鲨鱼的一派与主张是蛇颈龙的一派之间的争论最为激烈。

赞同这具怪兽的尸体是鲨鱼的观点,得到了日本东京水产大学研究测定的有力支持。

该大学的研究人员在对怪兽的鳍须进行蛋白质分析后发现,它的成分与鲨鱼的鳍须十分相似。英国伦敦自然博物馆的奥韦思惠勒也认为这个怪兽其实就是鲨鱼。因为以前在世界各地的海滨都曾发现过一些前所未见的动物的尸体,但最后经过研究确定它们其实都是鲨鱼。海中霸主——鲨鱼其实是一种软骨鱼类,身上没有硬骨头。当它们的尸体逐渐腐烂时,头部和腮部就会首先脱离躯体,从而形成一个细长的“脖子”,使人产生错觉。

但坚持认为这头怪兽是蛇颈龙的人对此不以为然。他们也提出了自己充分的理由:首先,人们都知道鲨鱼的肉是白色的,而从矢野先生所拍的照片却可以清楚地看到,怪兽尸体上的肉呈现出十分罕见的赤红色;其次,鲨鱼是一种较为原始的动物,没有排尿器官,它们体内的尿都是借助海水的压力从全身排出,因此会带有一股特殊的尿臭味,一般有经验的渔民都能闻得出来,但“瑞洋丸”上的船员们却都没有闻到这种特殊的味道;再次,正因为鲨鱼是一种软骨动物,它死后体内的软骨会随着尸体的腐烂而变化、移动。如果那怪兽真的是鲨鱼的话,显然彳i难用起重机轻而易举地就吊起整个尸体。更何况,这个怪兽还具有一些极其明显的特点,如它的头呈三角形,在怪兽全身的肌肉外包裹着一层较厚的脂肪层等等,这些都与鲨鱼截然不同,反倒是与陆地上的爬行动物有着许多相似之处。

作为恐龙家族的一个远亲,蛇颈龙是生活在中生代的一种古代大型爬行动物。它大约出现在1亿8千万年前的侏罗纪,到7千万年前的白垩纪晚期成为称雄整个海洋和湖泊的“水上霸主”。但在6千万年前,蛇颈龙和整个恐龙家族一起突然从地球上销声匿迹了。现在,在世界各地发现的恐龙化石中,都曾找到过它的身影。蛇颈龙的体形极为奇特,它长着小小的三角形脑袋、细长的脖子和上下交错龄肖赖,面看去就好像是一条大蛇连在一只巨龟的身体上。蛇颈龙腹部长着两对巨鳍,像两对极大的船桨;它既可以靠它们在水中任意地改变方向,又可以用它们在地面上支撑着身体爬行。

因此,一些生物学家在将这怪兽的骨骼草图与蛇颈龙的化石进行对比后,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假设,认为它可能就是史前生物蛇颈龙的后裔。如日本国立横滨大学的鹿间时夫教授就认为,“从照片上看,仅限于爬行类。然而可以考虑的是,它也许是太古时代生息过的恐龙的一种,可以说是发现了名副其实的活着的化石。”东京国立博物馆馆长也声称,“这是一项最珍贵的发现,它可能证明,古代动物并没有完全绝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