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从非洲茂密的热带丛林中,从英国深邃的尼斯湖中,从中国藏北神奇的高原湖泊中,也常常传出恐龙这种史前生物的信息。
如曾于1913~1914年远赴非洲考察的冯斯坦因在书中说起,他们在刚果的桑格河流域听当地人提到一种比河马更大的奇异动物。它有着细长而柔软的脖子和鳄鱼一般的尾巴,经常在湖中掀翻当地人的独木舟;而湖岸边一种开白花的蔓生则是这种动物最喜爱的“美餐”。1980年2月,美国芝加哥大学的生物学家罗伊麦克尔和动物学家小詹姆斯鲍威尔长途跋涉来到刚果河流域考察生物时,也听到当地村民们提到这种奇特的动物。麦克尔认为,这种奇特的动物并不是当地村民的想象,而是一种真实存在的动物。它可能就是白垩纪末期曾活跃一时的大型食草恐龙——雷龙的一个变种。
另外,在加拿大魁北克以东190公里处的亨加穆克湖中,据称也生存着一个奇特的动物,它长着和大洋洲所发现的怪兽一样的小脑袋和长脖子。一些科学家认为,也许确实有个别种类恐龙,在距今6500万年前那次惨烈的大劫难中侥幸逃脱,在大洋或密林深处独自生存了几千万年而不为人所知。
直至今日,人们仍在为那个无知的日本船长的草率行为叹息不已。尤其日本的生物学家们更是不胜惋惜地说:“当时哪怕是带回一个小小的牙齿骨骼也好啊!”确实,许多科学发现的机会,都被人们在不经意间白白地浪费了。
传说中的“美人鱼”
在波兰首都华沙的维斯瓦河畔,矗立着一座高达2.5米的青铜“美人鱼”雕塑。美人鱼上半身是一位端庄俏丽的少女,下半身则是向后翘起的鱼尾。她右手高举利剑,左手挽着盾牌,傲然屹立,凝视着远方,像一名坚强无畏的战士守护着华沙城。无独有偶,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朗厄里港湾畔的一块巨大的岩石上,也矗立着一尊举世闻名的“美人鱼”雕塑。这是丹麦着名的雕塑家艾里克森在1913年根据安徒生童话《海的女儿》而精心创作的,美人鱼凝望着阳光灿烂的波罗的海,眉宇问略带着几分羞怯,又透着几分忧郁。
其实,神秘的美人鱼不只是在民间传说和童话世界中才出现;从古到今她一直是个热门话题。
早在2300多年前,巴比伦的历史学家巴罗索斯在《古代历史》一书中就留下了美人鱼的记载。16世纪时一个着名的航海家在航海日记讲到“今天考察队的一个队员在船舷边发现了一条美人鱼,他立即招呼大家过来看。当美人鱼在船附近游过时,它的一双眼睛凶狠地瞪着船员,然后在海面上连翻了几个筋斗,转身游开了。当美人鱼潜入水中时,水手们看清了它的尾巴……”17世纪时,在英国伦敦出版的一本名为《赫特生航海日记》的书中,也提到了这种美丽而神秘的生物:美人鱼的身材与普通人差不多;它露出水面的上半身像一位女子,皮肤洁白背后拖着长长的黑发。当它潜入水中时,人们则可以看到它有着一条海豚似的尾巴,在尾巴上还长着像鲭鱼一样的斑点。
在中国古代浩如烟海的书籍中也有大量关于美人鱼的记载。如在《祖异记》中就有这样一条有趣的记载:在宋太宗时,一位名叫査道的人在出使高丽(今朝鲜)的途中,看到海面上突然出现了一位妇人。她“红裳双袒,髻发纷乱,腮后微露红鬣。命扶于水中,拜水感恋而没,乃人鱼也。”同样,在宋代学者徐铉的《稽神录》中,也留下了美人鱼的记载。
比起这些“干巴巴”的史书记载,民间有关美人鱼的传说更富有情趣和韵味。比如“华沙美人鱼”的背后,至少有两个动人的故事,都和这个城市以及波兰民族的历史相关。传说在很久以前,华沙这里原是一座贫苦的小渔村,村中住着一位勤劳善良的妇女和她的一双儿女——华尔和沙娃。一家人靠捕鱼为生,但后来河中突然出现了一只凶恶的水怪。它常常兴风作浪,使河水泛滥,冲毁人们的房屋;或撞翻河中的渔船,吞食掉人水中的渔民和牲畜。渔民们无法维持生计,只得纷纷逃离自己的家园。为了帮助乡亲们,华尔和沙娃俩来到维斯瓦河畔,与怪兽展开了英勇的搏斗。就在他们体力不支,快要败下阵来时,河中出现了一条美人鱼。她右手持剑,左手持盾,帮助华尔和沙娃兄妹俩杀死了水怪,使这里重新恢复了和平和安宁。维斯瓦河畔的美人鱼雕像说的就是这个故事,它使人仿佛看到了美人鱼从波涛汹涌的河水中跃出,挥剑刺向水怪的那一瞬间。
又有人说,在古时候的波兰,一位名叫奇格门图的国王为了寻找一个理想的建都地,周游全国。一天,当他来到维斯瓦河畔这座风景美丽的小渔村时,从河中突然跳出了一条美人鱼。美人鱼向国王献上了一支委婉动人的歌曲,歌中赞美了维斯瓦河优美的自然风光,也赞颂了两岸人民的勤劳勇敢。美人鱼还带着奇格门图去见了一位名叫华沙的渔夫,渔夫对建都地点的选择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国王接受了他的建议,就选这座渔村作为波兰的首都,并以渔夫的名字将它命名为“华沙”。后来,“海中之父”(传说中波罗的海海王)专门赐给美人鱼一柄利剑和一块琥珀盾牌,要她永远守护着华沙城。从17世纪开始,美人鱼的形象就一直成为华沙城的象征。
在丹麦童话大师安徒生笔下,美人鱼的故事更加动人。小人鱼在大海中救了一位王子,并爱上了这位王子;为了追求爱情和幸福,她不惜忍受巨大痛苦,最后脱去鱼形变成一个美丽少女。可是王子却与一位人间的公主结了婚,小人鱼的希望破灭了。但是她只要杀死王子,就能重新恢复鱼形,回到海中过着无忧无虑的“海的女儿”的生活。她不忍心这样做,结果投入海中化为一颗晶茎的水泡。
美丽传说并非完全空穴来风。华沙美人鱼和丹麦美人鱼造型何其-相似,都是人身鱼尾;这同历史资料中模糊记载的出没于海上的美人鱼形状基本相符。只不过故事本身融入情感寄托:波兰民族国家历史坎坷,人民长期和自然灾害以及外来民族人侵、统治作不懈斗争,美人鱼是热爱和平、反抗异族暴政的“保护神”;而安徒生的美人鱼,则代表追求爱情和个人幸福中不可缺少的高尚情操和牺牲精神。
美人鱼真的存在吗?许多人对此表示怀疑。挪威生物学家埃里克蓬托皮丹在《挪威自然史》中就说到:“他们赋予美人鱼优美的嗓音,告诉人们她们是杰出的歌手。显然,任何一个稍有头脑的人是绝不会对这一奇谈怪论感兴趣的,甚至还会怀疑这种生物存在的可能性。”更有人郑重地指出:历史上,无论是18世纪中叶轰动伦敦和纽约的“美人鱼”展览,还是1980年8月24日刊登在科威特《火炬报》上的“红海美人鱼”照片,实际上都是将人(或猴子)与鱼拼凑而成的,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所谓的“美人鱼”。
然而近几十年来,一些海洋生物学家、动物学家和人类学家在大量研究的基础上对传统观点提出了挑战。有人认为,传说中的美人鱼其实是一种名叫儒艮(俗称“海牛”)的海洋哺乳动物。在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南海曾多次发现美人鱼的踪迹;但有关科研单位在深入考察后发现,渔民们看到的美人鱼其实就是儒艮。儒艮一般生活在热带海洋或湖泊中,体长1.5至4米不等,体形像一只圆桶,皮肤灰白色。它们常栖息在河口或浅湾中,以藻类和其他水生植物为食。由于雌性儒艮的乳腺不像其他动物那样分布在腹部,而是在胸前,因此在为幼子哺乳时常会像人一样用前肢把幼子搂在胸前,头和胸部露出水面;加上儒艮的背上长着一些稀疏的毛发,这就容易使人产生错觉,以为看到了美人鱼。儒艮实际上相貌“丑陋”,比人类所喜欢的海狮、海豹差得远。
也有人认为,美人鱼可能是一种迄今人类未知的生物。据说,有科学家在南斯拉夫的海岸边首次发现了完整的美人鱼化石,从而证实美人鱼的确在世界上存在过。考古学家指出,这只动物是雌性的,大约在1.2万年前由于水底山泥倾苒而被活埋;它的尸体为周围的石灰石所保护,后来成为了化石。从化石上看,美人鱼高约100厘米,腰部以上与人类较为相似。它的头部也比较发达,眼睛和其他鱼类一样,没有眼帘。从化石上还可以清楚地看到,美人鱼长着尖利的牙齿,足以咬死猎物,可能是一种十分凶猛的食肉鱼类。
但无论是儒艮还是不为人们所知的食肉鱼,它们的形象和传说中那拥有美丽容貌、动人的歌喉的美人鱼相差甚远。不少人在扫兴之余,心理上显然“难以接受”。也许另一种解释更令他们满意。有人提出,美人鱼可能是“海洋人”
的一支。英国生物学家安利斯丁爱特博士就认为:“美人鱼可能是类人猿的另一变种。婴儿在出生前就生活在羊水中,一出生就会在水中游泳。因此,一种可以在水中生存的类人猿动物的存在也并不是一件十分奇怪的事Z-些美国科学家也赞同这一观点,认为这是目前未被确认的“海洋人”的一支。
据说前不久,俄罗斯科学院的维诺格雷德博士透露了一个惊人的秘密1962年,一艘苏联货船在古巴附近洋面莫名其妙地沉没了。当苏联派遣载有科学家和军事专家的探测船来到沉船海域,用水下摄影机探测海底时,人们竟发现了一个奇怪的水中生物。它看上去像是一个0.6米长的小人鱼,全身覆盖着一层密密麻麻的鳞片,头部有一道骨冠,双眼惊恐地瞪着周围的人。有人认为,这就是人们一直在寻找着的美人鱼。
因此直到现在,“美人鱼到底是什么”还是一个谜。可能这是一个理想的结果:让童话和传说继续在人们心中留下美丽的幻想和情感,也让科学探索和研究继续去发现真实吧。
探求鲸“集体自杀”
鲸是现在世界上体形最庞大、体重最重的动物。据记载,目前巳发现的最大的一头蓝鲸体长达34米,体重约170吨;如果把它的肠子拉直,足足有半里路长;而仅它的舌头的重量就有3吨,相当于半只普通成年大象的体重。如此庞然大物,看来也只有比陆地更辽阔、更神秘的海洋才能容得下它们了。在蔚蓝而广阔的大海中,鲸的活动早就成为人类观赏不厌的一道风景线。这种庞大的海洋哺乳动物时而在水里喷出高达十几米的“水柱”,时而突然跃出海面激起飞溅的浪花和轰鸣的涛声,撼人心魄。
不过事实上,鲸在许多人的心中仍是一种十分神秘的动物。据科学家研究发现,鲸最初是生活在海边的一种两栖类哺乳动物,它们那时的身长也只有将近2米。但它们不知为何在几百万年前放弃了陆地上的生活,完全搬到了海洋中,成了水中一族。难道真的是为了海洋中取之不竭的食物吗?它们在海中是如何进化成庞然大物的?现在它的生活习性又如何呢?
科学家们早就开始对鲸鱼进行大量研究。但是他们得承认,鲸永远令人捉摸不透。其中最令人难解的,就是鲸“集体自杀”之谜了。1754年,人们在法国奥杰连斯湾的沙滩上,眼睁睁地看着30多条抹香鲸搁浅死去。从那时开始,这样的惨剧几乎每年都会在世界各地发生。特别是一些重大的鲸集体自杀事件,让当地居民,也让世界上所有喜爱鲸鱼的人们,久久难以释怀。
1970年,在美国佛罗里达州皮尔斯堡附近的海滩上,150多头逆戟鲸不顾人们的阻挡,“奋不顾身”:地冲上沙滩,“集体自杀”了。9年后,在加拿大的欧斯峡海湾,又有130多头鲸重蹈覆辙。1980年6月30日上午,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北部,西尔罗克多斯附近的居民突然发现,成群的座头鲸不知为何正拼命冲上狭窄的特累切里沙滩。人们为了拯救这些珍贵的动物,开着小船将鲸赶回海中。但人们刚松了一口气,这些被赶回深海的鲸游了一会儿之后,又固执地重新冲上了沙滩,在沙滩上痛苦地挣扎着。渐渐地,它们的皮肤由于缺水而干裂,出现“水疱”,鲜血从破裂的地方慢慢地溢出。人们不断地为鲸群浇水,但无济于事。到第二天,共58头鲸在特累切里沙滩上丧命。
1981年9月,又是在澳大利亚,160多头座头鲸冲上塔斯马尼亚岛的沙滩。当地居民们想方设法,试图把它们重新拖回大海,但一切努力都白条费了。人们只得眼睁睁地看着它们艰难地挣扎着,它们那痛苦的哀吼声,很远都能听到。最后,这些鲸就在人们的身边死去了。2001年夏天,一头t巨大的鲸鱼在南非的沙滩上搁浅了。人们不忍看着它在炙热的阳光下痛苦地死去,为它实行了“安乐死”。随着炸药的一声巨响,浓烟冲天而起,鲸肉四散飞溅,场面惨不忍睹。
在浩瀚的大海中自由游弋的鲸鱼,为何冲上沙滩“集体自杀”呢?有人认为,这是因为馋嘴的鲸光顾了捕食,结果一不小心和食物一起被海浪冲上了沙滩。由于身躯过于庞大笨重,它们无法重新回到大海,只得听天由命了。中国古书中就曾有鲸和虾群被海潮冲上沙滩的记载。明朝嘉靖三之十三年(1554年)秋,“韦利场后群虾共拥一巨%鱼,乘潮抵岸,虾须戟立若排樯,潮退虾去,唯鱼独存”。这头“长三十余丈高三十尺”的巨鱼,就是一头鲸,它困于沙滩,“声如牛吼,气所喷薄,水悉成洼”,十分痛苦,六最后被附近好奇的居民分着吃了。
有人认为,鲸群冲上沙滩,并非自寻死路,那是由于它们受到天敌的追赶,慌不择路还有人转说,鲸群“集体自杀”是由于它们沐内出现了寄生虫或病菌,这影响了他们辨别方向的能力。
荷兰学者范希尔杜多克在对133例鲸自杀事例进行研究后,提出自己的见解。他认为,虽然从表面上看,发生鲸鱼自杀事件的地点遍及全球,具体情况各有不同,但如果仔细比较后就会发现,鲸鱼自杀事件无论是在地点还是时间上,都有许多相似之处。鲸鱼自杀的地点或为低海岸和水下沙滩,或为淤泥冲击地带,或为延伸到海中的海角附近;而惨案发生的时间,则多为海上发生暴风雨前后。因此他推测,由于鲸拥有精确的回声测位器官,在正常情况下,是不会发生冲上沙滩这样的情况的。然而,在一些地形情况十分复杂的海域,或是倾斜的浅海湾中,鲸发出的测位声波会被散射或减弱,使得鲸无法正常地接收到自己发出的声波,它的“导航”系统发生困难。特别是海面上刮起暴风雨时,汹涌的波涛使海底的泥沙泛起,严重干扰了鲸的回声测位,甚至使鲸完全无法接收到自己发出的导航信号。于是,分辨不清东西南北的鲸只得随意游去,有些不幸的鲸就冲上了沙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