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历史惊天迷案
4553800000085

第85章 光绪帝之死2

湖州毛笔简称“湖笔”,是毛笔中的佼佼者,以制作精良、品质优异而享誉海内外。自宋朝以来,湖笔与徽墨(安徽省徽州)、宣纸(安徽省宣州)、端砚(广东省肇庆,古称端州),并称为“文房四宝”。

“湖笔”有软毫、兼毫、硬毫三大类近300多个品种。其中不仅包括以鼬鼠毛制成的狼毫笔、以山羊毛制成的羊毫笔,还有极具特色的以山兔毛制成的紫毫笔、以鸡毛制成的鸡颖笔,以及以胎毛制成的胎毛笔。其中胎毛经消毒、脱脂、防腐处理,可历经千年不腐、不蛀、不烂。

但这种过于少量的鼓励,完全无法抵消慈禧太后“帝王教育”所给光绪帝带来的梦魇。宫中尽管奢华,却不是一个适合孩子成长的地方,从熟悉的府邸被拉到了这个地方,等待光绪帝的是慈禧绝对的意志和命令。一个不谙世事的孩童,失去了父母的疼爱和能肆意玩耍的童年,换来的竟是宫中无尽的繁文缛节和慈禧太后经常性的言辞训责。这个幼小的孩子也许都无法理解他做的一切是干什么,为什么,又有什么意义,但他不得不按照所谓的要求去做,因为稍有差错,便会遭到严厉的批评和训责。古灵后人的《清外史》记载说光绪帝必须要“每日必至太后请安,不命之起,不敢起,稍不如意,罚令长跪。”在徐珂的《清稗类钞》中也记录说“孝钦后乘舆出,德宗亦必随扈,炎风烈日,迅雷甚雨,不敢乞休”。为了不惹慈禧太后生气,年幼的光绪帝必须要4点钟起床,吃饭时必须不能发出声响,上朝时必须要坐得端正,连平时孩童的蹦蹦跳跳都必须刻意的避免。

慈禧为了让他彻底与原来的生活告别,甚至不允许光绪帝与他的妈妈和奶妈见面。在罗伯特·赫德的日记中写道:“(孩子的父亲醇亲王奕譞)并不在他的身边,一方面是因为有病在身,另一方面也为这个孩子伤心,在他看来这个孩子压根就不会快乐。小皇帝的母亲、奶妈和其他女人来安慰光绪帝,但都被赶了出去。后来,奶妈又再一次被派来,但不到一个小时又被慈禧太后打发走了。”

在入宫之前,光绪帝的性格本就“文静”,在这种强势教育下,又缺乏起码的亲人的关爱,他变得愈加孤独和胆小。慈禧对他来说仿佛就是神一般的存在,他不敢不服从。在强大的慈禧面前光绪帝始终处于战战兢兢的状态,总是怕自己做错了事,说错了话。长期在慈禧面前期期艾艾的讲话,竟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患上了口吃的毛病。长期从小就易闹病的身体,加上缺乏细心的照料,以及精神的抑郁,光绪帝的身体更是羸弱。

光绪十五年(1889年)在这种孤立窘困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光绪帝到了19岁,紫禁城中举行了隆重的亲征大典。充当慈禧太后提线木偶15年的光绪帝,曾经的教育、起居,甚至婚姻都掌控于慈禧太后的手中,如今他终于等到了可以掌控自己,掌控国家的机会。可亲政后的头几年,所有的一切都如慈禧听政时的惯例,一成不变的运行。这是因为早在光绪亲政前慈禧就做了多项布置,这些措施完全可以让她高枕无忧,例如:控制重要人事的任命权,将亲信调入要害部门等。

慈禧所秉承的执政理念是求得安稳。而光绪帝却恰恰相反,也许是被压抑的太久了,也许是年轻人特具的蓬勃朝气,他迫切地希望能展示自己,为这个处于困境中的国家做些什么。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也许就是给他带来了这么一个契机。一直以来光绪帝都有一种强烈的民族意识,鸦片战争以来大清帝国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屈辱,他发誓要为列祖列宗报仇雪恨。带着一股年轻人的冲动,光绪帝宣布对日作战。可一个读过再多兵法书籍的人,到实际应用时才知一切都是纸上谈兵而已。清军连连败退,最终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清政府不得不签署了大清有史以来最屈辱的《马关条约》,而此后更是面对着被列强瓜分的风险。

面对这一失败,光绪帝深刻的反省认为恪守旧制终不是解决之道,他称“绝不做亡国之君”。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六月十一日,光绪帝采纳康有为和梁启超的主张,颁布《明定国是诏》,宣布变法,目的是使国家走向振兴之路。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百日维新”运动。

当然光绪帝实行变法,是取得慈禧的准许才进行的。她同意在“不违背祖宗大法”的前提下,可以变。而变法必然会带来相应的政治动荡,为了保证自己的政治安全并掌控全局,慈禧太后早做好了万全的准备。《明定国是诏》颁布的第四天,她就连发三道“上谕”。第一道谕旨是罢免翁同龢;第二道谕旨是收回二品以上大臣的任命权;第三道谕旨是任命亲信荣禄为署直隶总督。慈禧太后颁发这三道的谕目的就是要剪掉光绪帝的羽翼,控制人事大权,掌控武装力量。从这开始便注定了变法的艰难。以当时的形势来看,慈禧无疑才是控制整个变法大局的人。

变法过程中严重受阻,地方总督、巡抚等概不执行上面下发的诏令。光绪帝在维新派的建议下革职了礼部尚书6人,并新任命了3位维新派人士为礼部尚书、侍郎。这被罢免的6人都是一二品的大员,光绪的此举已经触犯了慈禧当初定下的规矩。而他又进一步提拔4位维新人士,进入军机处。同时,罢免了李鸿章、敬信的总理大臣的职务。守旧大臣们纷纷开始恐慌,要求慈禧再次垂帘听政。慈禧同光绪帝进行了一次深谈,光绪帝不想听命于她的表现令慈禧十分生气,她暗暗的派遣直隶总督荣禄包围北京城。光绪帝也逐渐意识到恐有大的变故,于是想请袁世凯出兵,包围颐和园杀掉慈禧太后。光绪帝暗示袁世凯说:“人人都说你练的兵,办的学堂甚好,以后可与荣禄各办各事!”而袁世凯在权衡利弊后,竟将“围园杀后”的事情告密。慈禧得到消息后,从颐和园回到紫禁城,捉拿了“戊戌六君子”,并从此将光绪帝囚禁于瀛台之内,开始了他的10年的囚徒生活。

光绪帝从进入这个偌大的紫禁城,便被慈禧压抑。终于亲政了,想有所作为,却又不得意。想在爱情上寻求一丝安慰,也在慈禧的操纵下成了一种妄想。光绪帝有一位皇后和两个妃子,她们都是慈禧做的主。皇后叶赫那拉氏是慈禧亲弟弟桂祥的女儿,选自己的侄女为皇后,为的只是当朝政交给光绪后,能用她来继续利用操纵光绪帝。没有爱情的婚姻也就罢了,可这个皇后还极其丑陋,马脸高额,瘦弱驼背,突眼露齿。光绪尽管不满,但也无可奈何。相比之下他更喜欢珍妃,也算是和她度过了一段较为轻松的时光。由于光绪帝对珍妃的喜爱,使得隆裕皇后失宠,这已经使得慈禧不满。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时,珍妃之兄又都站在了光绪的一方,更是引起了慈禧对珍妃的厌恶。最为关键的是,维新变法时珍妃又是光绪帝的积极支持者。慈禧的心中长久压抑的愤恨终于爆发,在光绪帝被囚禁后,也将珍妃关押了起来。珍妃被囚禁在紫禁城东北部的北三所中,门上被打上内务府的十字封条,与外界彻底隔绝了关系。八国联军打进北京时,慈禧以时局纷乱为借口,将她推入井中。而可怜的光绪帝就这样失去了一个最疼爱他也是唯一疼爱他的人,以后陪伴他的只有无尽的孤寂。

纵观光绪帝的一生,始终无法摆脱慈禧太后的控制,他不过是一个影子皇帝。推到帝位时,由慈禧垂帘听政。能亲政了,还是受制于慈禧,最终还被逼失去所爱和自由。对于慈禧太后,光绪帝心中有万般的怨气。慈禧再有权势,也终究不过是一个有着70岁高龄的老妇人。光绪帝虽被囚禁了10年,但只要他能忍辱偷生的活着,就一定能等到夺回皇帝大权的一天。而想来慈禧也知道这么多年来光绪帝对自己的怨恨,当她知道自己命不久矣的时候,便派人将光绪帝害死。因为她害怕自己死后,被废黜的光绪帝再次当政,继续推行维新变法。也许她是看到了甲午战争中的失败,害怕这样一个大帝国就此葬送在光绪帝手里,所以才下次毒手,以绝后患。而也有人认为从慈禧的心理来看,她就是再简单不过的,不能容忍自己死在光绪帝前面而已。

从两人间的纠葛来看,慈禧的确很可能是凶手。而此外也有另一项相关的证据,可以表明慈禧有意要谋害光绪帝。就在光绪帝死的前一天,朝廷以他的名义发布了两道诏令。第一道是说命醇亲王之孙溥仪,在宫内教养,在上书房读书。第二道是说授溥仪之父载沣为摄政王。囚禁于瀛台的光绪帝无疑是不可能有此权力下次诏令的,下达这个诏令的人只可能是慈禧。诏令的意思很明了,是说当光绪驾崩后,就让溥仪来即位,并且由他的父亲载沣辅佐他,主持朝政。慈禧患的是痢疾,拖得时间比较长。她知道自己将命不久矣,就为光绪帝选好了下一任的继承人。如果光绪帝死在慈禧的后面,这个诏令就很可能成为空头支票。慈禧既然发布了这两道诏令,她就应该很明确光绪帝是会死在她前面的。而果不其然,就在诏令发布的第二天,光绪帝便驾崩了。溥仪照规即位,载沣主持朝政。在诏令发布的第三天,看到事情顺利进行的慈禧也放心的撒手而去。看到这一切,难道我们还不会怀疑慈禧是杀害光绪帝的凶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