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历史惊天迷案
4553800000084

第84章 光绪帝之死1

道光二十年(1840年),英国侵略者发动了一场对清朝来说极具转折意义的侵略战争——鸦片战争。自此之后,康乾盛世的辉煌消失殆尽,取而代之的是一段苦难、屈辱的历史。而作为这渐渐日薄西山的朝代的统治者,大清帝国的倒数第二个皇帝——光绪帝无疑面临着诸多艰难的考验。可如此严峻的外部形势似乎远远不够,在他的身边还有着一个控制欲极强的慈禧太后,那么想来要做好这个位子的确是一件困难的事。而光绪帝不过是个普通人,即使有着梦想和憧憬,终归是无力改变什么。自慈禧发动“戊戌政变”后,他便一直被囚禁于瀛台之中。

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1908年)酉时二刻三分(约十七时三十三分),丧失10年人身自由的光绪帝,终于放手一切,驾崩于涵元殿内,死时年仅38岁。而就在他去世的第二天下午,操控大清帝国政权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慈禧太后,也随即驾崩于中南海的仪鸾店内,死时74岁。

年纪轻轻的光绪帝反而死在了74岁的慈禧太后前面,两者去世的时间甚至相差不到24小时。天底下竟会有如此凑巧的事,任谁都会怀疑光绪帝是被谋害而死的。

如果说光绪帝是被害死的,那么凶手又可能是谁呢?与光绪帝有着百般纠葛的慈禧太后,必然摆脱不了干系。在两人硬加的“母子”身份下,充斥的是难以言说的长达34年的恩恩怨怨。

光绪帝非慈禧亲生,他是醇亲王奕譞与慈禧太后的妹妹所生的儿子。从当时贵族相互结亲的复杂社会关系来讲,既算是慈禧的侄子,又算是慈禧的外甥。光绪帝名为爱新觉罗·载湉“湉”字是用于形容水面平静之意。不是什么雄伟抱负,也不是什么建功立业,以谨慎著称并深谙“明哲保身”之道的醇亲王,也许只是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度过平稳的一生而已。

但事情的发生总是与人们的意志相左。因为19岁的同治帝没有儿子,就需要在其他众多的皇室子弟中挑选一个作为嗣君。在养心殿的东暖阁,慈禧以两宫皇太后的名义召开御前会议,以挑选年纪较小的皇室子弟可塑性强为由,确定将醇亲王奕譞的儿子立为皇帝。当听到自己的儿子要被立为皇帝时,奕譞恍如雷击,一下子瘫软在地,“碰头痛哭,昏迷伏地,掖之不能起。”早就明白政治有太多的险恶之处,但对这已经决定的一切他毫无办法。

慈禧太后之所以会选择这个当时只有4岁的载湉为嗣君,道理是再简单不过。权力是容易使人着迷的东西,一旦得到就不愿放开。慈禧想独揽大清的政权,选一个年幼的皇帝才可能有充分的理由来继续实行她垂帘听政的打算。而且从皇室辈分来排,这也不影响慈禧皇太后的身份。加上与载湉又有侄子和外甥的双重关系,无疑对他的驾驭要比他人容易得多。就是因为这个对权力过于执迷的女人,本应宠在父母怀中的4岁的载湉一下子被推上了的权力的巅峰。可以说载湉能成为一个记载于历史中的皇帝,完全是出于慈禧个人的意志。当这个懵懂无知的孩子被莫名的赋予了统治天下的责任时,真不知该是感到庆幸还是悲哀。

每一个专制者都希望自己的继承人既绝对服从自己又足够能干。慈禧亲手将光绪帝扶上了这个众人所向往的位子,尽管总是以恩主的心态来对待光绪帝,但也确是尽心培养过他的。在光绪帝刚刚五岁时,他就请状元出身的翁同龢给他当老师,并制定了严格的学规,还时常询问他的学习情况。有时还通过太监传话,夸奖他的字临的不错,以后再多多用心等等。甚至还把自己平时使用的四管湖笔赏赐给了光绪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