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历史惊天迷案
4553800000008

第8章 越王勾践剑之谜4

失蜡法也称“熔模法”,是一种青铜等金属器物的精密铸造方法。做法是,用蜂蜡做成铸件的模型,再用别的耐火材料填充泥芯和敷成外范。加热烘烤后,蜡模全部熔化流失,使整个铸件模型变成空壳。再往内浇灌溶液,便铸成器物。失蜡法铸造的器物可以达到玲珑剔透,繁复多变的效果。

这种工艺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至迟在春秋时期就已出现。河南淅川下寺2号楚墓出土的春秋时代的铜禁是迄今所知的最早的失腊法铸件。

失蜡法对世界的冶金发展有很大的影响,现代工业的熔模精密铸造,就是根据其发展而来。尽管在所用腊料、制模、造型材料等方面有一些不同,但是在工艺原理上是完全一致的。

的确对于文物真伪的鉴定是一件非常棘手的事情,尤其是今人已将其制造和做旧的工艺完全掌握的情况下,真真假假变得太难以说清。近年来,除了这柄楚墓中出土人尽皆知的越王勾践剑外,在北京又出现了一把“越王勾践剑”。

这柄宝剑是著名的文物鉴定专家史树青在北京大钟寺文物市场花1800元淘到的。据史树青先生介绍,他逛大钟寺文物市场时,看到一个地摊上摆着五六把古剑。“当时就觉得眼熟,看中了这把剑,因为错金的,难得啊!当场就花1800元买下了。”回到家后,他越来越感觉这把剑不同凡响,马上让儿子第二天去把剩下的几把剑都买了。经仔细鉴定,史老认为这把宝剑也是“越王勾践剑”,极具收藏价值。

这柄被称之为“越王勾践剑”的宝剑与出土剑相比,外型上极为相似。剑长56厘米,除了零星一两点绿锈外,整把剑十分光洁,并可以判断出是铜质材料,握在手中感到十分沉重。剑身处同样布满了菱形的暗格纹;接近剑格的地方有两行8个嵌金文字清晰可见;剑格处一面镶嵌着绿色石头,一面镶嵌着紫青色晶石,组成兽面纹;剑柄底部有12个同心圆。史老对其解释道:“这把剑是青铜打造。这石头是青金石和绿松石,湖北的越王勾践剑剑身底部镶的是琉璃。这种文字是鸟虫书,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吴越文字,这8个字是‘越王勾践自作用剑’,并且这是错金的,就是古代铸剑时在剑身上开槽刻字后,将用黄金做成的细丝镶嵌在所刻字的凹槽里。而湖北出土的那把剑剑身上的字没有镶金,从这一点来看,这把剑的价值在湖北省博物馆的那把越王勾践剑之上。”而且据他分析,这把剑很可能是清代出土的,而后被作为宝物传世。

据大钟寺文物市场企划部有关人士介绍,大钟寺文物市场里的文物主要有3种来源:一是家传,二是卖主从民间收购,三是卖主从外地购得到北京倒卖的。这把剑他们也看到过,但当时很少有人关注。卖主一口外地口音,像是河南或湖北人,摊上摆的基本是青铜器。剑卖掉后,摊主就离开了市场。他们觉得此剑可能是家传或是出土的。

自史老购得“越王勾践剑”的消息被人们知晓后,文博界和古玩界人士对此表达了不同的看法,其中不乏质疑之声。有些人们认为这样的剑很多古玩市场有一大堆,而且史老当场从摊主手中购得“古剑”,而不是先议价随后到秘密地点交易,这种做法似乎是有悖藏市交易常规,实在容易让人产生质疑。对此史老反驳道,摊主是个外行人,看不懂这8个古文字,他收剑也说不清这把剑的来历,不知道这是名剑,所以价格很便宜,自然也不会采用那些规则。

湖北省博物馆原馆长、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副理事长陈中行在看了媒体拍摄的史老所购剑的照片后,也称这把剑是伪劣之作。他认为这把剑整体色泽是现代颜料做的,不是出土文物的色彩;剑身上的错金铭文非常拙劣,与战国时期严谨、美观的鸟篆书法不符;剑柄很粗糙,同心圆也很粗劣,铸造水平很低,而剑身上的菱形暗纹的铸造水平也很低。并且他还认为,近几年在浙江和湖北荆州都有仿制越王勾践剑的商家,这一把剑明显是造假的,估计市场上现在至少有500把以上。但史老也反驳道,陈中行没有看到自己这把剑的实物,不应该仅根据照片就如此轻率地做出判断。当年自己除了参加湖北出土的那把越王勾践剑的鉴定之外,也参加了浙江和湖北荆州仿制的越王勾践剑的鉴定,对国内的仿剑很清楚,自己这次购得的剑不可能是仿品。而且从目的上说,造假是为了赚钱。仿制的剑都卖得很贵,每一把不会低于3000元。从这把剑的铸造、嵌宝、错金工艺上看,1800元恐怕连成本都不够,又怎么可能是伪造的呢?史老的夫人夏老师也说,史老想把这把剑无偿捐献给国家,没有牟利的想法,因此也犯不着去造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