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历史惊天迷案
4553800000055

第55章 明建文帝下落4

文字狱是指当权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打击异己份子,镇压不合自己口味的思想言论而制造的一些因言说而犯罪的案件。不过,在中国历史上制造的很多文字狱是完全没有意义与目的的,可以称之为毫无目的的残酷。这种残酷纯粹是愚昧残暴的表现,是独裁者权势膨胀到一定程度的产物。

其中朱元璋的文字狱最过著名,由于他出身低贱,要过饭,当过和尚,所以心理上极其敏感,对于文字百般猜忌,例如“光秃”、“僧”、与“僧”同音的“生”与“贼”发音相似的“则”字等都成为他的禁忌。例如:

北平府学训导林伯瑾所写的《贺冬节表》,内有“垂子孙而作则”一句,本是奉承朱元璋不仅自己,连他的子孙都是人类的模范、表率。谁知朱元璋把“则”附会为“贼”,于是被杀;

杭州府学徐一夔作贺表,内有“光天之下,天生圣人,为世作则。”也是一个奉承之语,但朱元璋看了,把光附会剃光头为僧,把“圣”附会为“僧”,把“则”附会为“贼”。于是,被杀;

陈州训导周冕作《万寿贺表》,内有“寿域千秋”之句。本是美好的词句,可是朱元璋看了,把“寿”附会为“兽”,加上不认识“域”字,把“域”误读为“或”字,而“或”字与“祸”字同音,于是,被杀;

对此有人辩解道,朱元璋的确制造过文字狱,但也有不少文字狱是人们瞎编乱造的,最后栽赃在了朱元璋的身上。

建文元年(1399年)八月,燕王打着“清君侧”旗号起兵“靖难”,史称“靖难之役”。历时四年,至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朱棣已兵临南京城下,驻守京城的大将开门投降。当燕王领兵入城到达皇宫,却发现宫中一片火海,建文帝已消失不见。

那么建文帝究竟去哪了呢?到底靖难之役后是生还是死?这一大谜题且不说现代人搞不清楚,连当时的人们也说不清。

在正史《明太宗实录》是如此记录这件事的:燕王率军直抵南京城下,谷王与曹国公李景隆开金川门迎降。朱允炆见朱棣的军队就要攻进来了,本想出去迎接,却想不到左右尽散,仅有内侍太监数人而已。他感到很绝望,知道一国不可能容二君,叹曰:“我何面目见耶。”而方孝孺也曾以:“事已失败,当为国家社稷而牺牲”的话相激。于是干脆关上宫门,举火自焚。而“上(即明成祖朱棣)望见宫中烟起,急遣中使往救,至已不及。中使出其尸于火中,还白上,上哭曰:‘果然,若是痴耶!吾来为扶翼不为善,不意不谅而遽至此乎!’……壬申,备礼葬建文君,遣官致祭,辍朝三日。”也就是说,燕王见宫中烟火腾起,便令人救火,且特派亲信太监前往宫中寻找建文帝。可惜为时已晚,太监只寻到了被火烧死的建文帝尸体。朱棣痛苦不已,将建文帝去世的消息讣告天下,还举办了葬礼。朝廷还特地辍朝三日,以表哀痛。

但我们不禁会有这样的疑问:建文帝果是被烧死的吗,有谁见过这规格隆重的丧葬之礼,又有谁知道建文帝的陵墓在何处呢?明清两代人从未提过在南京附近有建文帝的陵园,在《春明梦余录》中就曾记录说:明末有人想请崇祯皇帝将朱允炆列入祀典,但崇祯叹道:“建文无陵,从何处祭?”

而从当时的政治需求来看,建文帝死去便断了天下人的期望,朱棣也就能安心地做皇帝了。出于起码的逻辑,只要是有一点可能性,也会给建文帝建个墓。但却没有,这又是何原因?恐怕事实只可能是,他难以掩众人之口,甚至是连自己都欺骗不了。

况且《明太宗实录》修订于宣德年间,作为官方的出版物,很大程度上是代表官方利益,其中一些很微妙的事情是难以让人完全相信的。

从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攻入南京,到清顺治二年(1645年)设明史馆,修纂《明史》,已经过去了200多年了。本以为对此事可以有个更明确的记录,但是在搜集了大量官私史料,又经过认真的分析研究后,《明史》却给出了更加莫衷一是的记载。“谷王橞及李景隆叛,纳燕兵,都城陷。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尸于火中,越八日壬申葬之。 或云帝由地道出亡。”素来以体例严谨、叙事缜密著称的《明史》在短短50多个字的记载中,便出现了三个说法:“不知所终”、焚于火和“地道出亡”。这部“煌煌”正史对建文帝下落的结论都如此模糊不清,也难怪后世史书的记载是越来越混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