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历史惊天迷案
4553800000046

第46章 狸猫换太子3

传说包拯在家排行老三,故小名叫包三。当时他的家境十分贫寒,有一天包三的大嫂洗澡,在澡盆里落下一颗星星,这一颗星星吓坏了他大嫂,她就把洗澡水让给他妈妈。第二年,她妈妈便生下了包三,奇丑无比不说,脸又黑而且额上还有一道月亮的胎记,他妈妈认为生了一个怪胎,便让他大嫂把他活埋了,说完就吓晕了过去,而他的大嫂偷偷地将包三抱走,给人家寄养。

而落在澡盆中的星星就是文曲星,民间因此说包拯是文曲星下凡。

整个故事风波迭起,险象环生。很长时间人们都对这个故事留有很深的印象,对“包青天”包拯能查明事实真相,为仁宗寻到亲生母亲,为李宸妃伸张正义而感到由衷的钦佩。不自觉间,审出这桩大案——“狸猫换太子”案,更成了包拯的最辉煌的功绩。但我们不禁要问历史果真如故事中所讲的那样吗?

“狸猫换太子”的故事无疑应该是发生在仁宗亲政之前。那么从历史年表上,我们就可得知这件事是发生于仁宗明道元年(公元1032年)以前,这时包拯还是一个布衣百姓。到了仁宗景祐四年(公元1037年),29岁的包拯才考中进士。他被派到建昌县(今江西永修)任职,但是由于包拯为孝敬年事已高的双亲,便请求回到家乡附近任职,于是在和州(今安徽和县)做官。由于还不是在父母身边,包拯便又毅然辞职回家,孝养双亲。直到多年之后双亲去世,包拯守丧期满,才在亲朋好友的劝告下,离家去天长县(今属安徽)任职,而这时他已经40岁,步入中年了。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包拯都没有去过京城,那么他又怎么可能会像故事中所说的,借进宫向仁宗狄皇后贺寿之机,将李宸妃带进宫中与仁宗见面呢?说“包青天”包拯查清事实,帮助仁宗寻找了生母,都不过是故事中的虚构而已。从年代分析看来,整个事件确与包拯毫无关系。

但如果说包拯与此事毫无瓜葛,我们也还是能找出一些联系的。事实上《三侠五义》是把发生在宋仁宗皇佑二年的假冒皇子案与狸猫换太子的故事糅合了起来。据《续资治通鉴》记载,宋仁宗皇佑二年,有个名叫冷青的人,他的母亲王氏曾经在皇宫中担任过杂役,出宫后嫁予医者冷绪。冷青长大后,从家乡出走,飘泊到庐山。他多次声称他母亲是在皇宫中有孕而生了他,自己是皇子。有个叫全火道的好事和尚,把冷青带到京城。冷青于是便在大庭广众下宣传此事,惹得一群人围观。当时任开封知府的钱明逸听闻此事,将其捕捉归案。但冷青言之灼灼,还喝令开封知府的钱明逸起坐,钱明逸恐他果真是皇子惹出祸端,便也为之起坐。为了不使事态扩大,钱明逸以狂人为口实,准备把冷青发配汝州。推官韩绛认为事实不明确,冷青还会是个糊涂不明真相的人。于是,宋仁宗把这宗案子交给当时掌管知谏院的包拯审理。包拯调查,王氏确实在宫中打过杂,嫁给冷绪后,先生了一个女孩,而后才生了冷青。因此包拯以冒充皇子罪处死冷青,而当时决案的知府钱明逸被降为蔡州知府。可见,说包拯审理了“狸猫换太子”一案,不过是小说移花接木的惯用手段而已。

那么说这个故事只是一部文学作品,是虚构出来的,丝毫与史实不相干吗?这也不尽然。其实故事的整体框架有很多是依据了历史事实的。在早年宋仁宗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亲生母亲是另有其人,直到后来才知道事情的真相,只不过此时仁宗的母亲已经故去。

据《宋史》记载,宋仁宗的生母为李氏,她生得端庄,且少言寡语。初入宫时,是真宗宠妃刘德妃的侍女。在郭皇后病逝后,刘德妃被立为皇后,但是一直没有儿子。于是她想出“借腹生子”的办法,将李氏推荐给了真宗,给真宗侍寝,不久李氏果然就怀孕了。而后李氏生下了一个儿子,便就是后来的宋仁宗。刘皇后将还在襁褓中的婴儿抱走,交予杨淑妃抚育。虽然生下仁宗的李氏,被进为“才人”,后又进封为“婉仪”,但是她却是被活活割断了与仁宗的母子关系,从此不能再接近孩子。仁宗很自然的被立为太子,被蒙在鼓里的他也一直以为自己是章献刘皇后所生,还很亲切的称刘氏为大孃孃,称把自己抚养大的杨淑妃为小孃孃。直到刘氏病故,他们的感情一直都很融洽。

从天禧四年(1020年)开始,真宗疾病缠身,很多奏章都是由刘皇后代批。宰相寇准与一些大臣秘密商议想请太子监国,后事情泄密,被罢相。乾兴元年(1022年)真宗死,11岁的仁宗即帝位,成为天子。依据真宗的遗嘱,刘皇后被封为太后。因宋仁宗尚年幼,太后进行垂帘听政。从此仁宗和皇太后,一左一右,一同到承明殿上朝,一般的军国重事都由刘皇后裁决。皇太后刘氏在仁宗即位后,晋封李氏为“顺容”,迁往真宗永定陵守陵,又命刘美、张怀德访其亲属,其弟李用和,补三班奉职。身为皇太后的刘氏,如今可谓是大权在握,而仁宗的生母李氏却只能遥遥地凝望着自己的孩子,默默地祝福他,将满满的思念封存在心中。李氏终其一生都未曾有什么怨言,她也从未以天子母而自妄。

明道元年(1032年),李氏病危,刘太后考虑到自己也将时日不多,所以宣布李氏晋封为宸妃。不久李宸妃病逝,享年仅46岁。刘太后本想准备用一般宫中的礼仪置办李宸妃的丧事,但宰相吕夷简提醒太后说丧事应该从厚。在两人交谈此事时,仁宗也在场,刘太后怕他有所察觉,于是将宰相吕夷简叫到自己的帘下,轻声与他商议。太后道:“不过是一个宫女死了,你说要厚葬,你是否要离间我们母子俩的关系?” 宰相吕夷简答道:“太后如果考虑到刘氏的后裔,就应该要厚葬。” 刘太后恍然大悟:是啊,虽然现在仁宗并不知道自己的生母是李宸妃,一旦将来自己死去,仁宗得知了自己的身世,痛感自己生身的母亲在生前没有得到应有的待遇,甚至死后的葬礼也草草了事,一定会怨恨自己,肯定还会迁怒于刘氏的后裔。于是,她马上吩咐以一品礼安葬李宸妃。宰相吕夷简政治经验丰富,他暗中吩咐内侍押班罗崇勋,给李宸妃以皇后规格成殓,并使用水银宝棺。经办的某些官员不理解此事, 产生些许疑惑,吕夷简也不多加解释,只说道:“不要日后说我没有提醒过你们。”而对这一切,刘太后也一一依允。李宸妃的丧礼举行地极其隆重,送葬的队伍长达30公里。

明道二年(1033年),手掌大权的皇太后刘氏病逝,是年65岁。同年,仁宗亲征。对于皇太后的死,仁宗十分伤心。的确,虽然皇太后知道仁宗不是自己的儿子,却一直对他关爱有加。在太后听政期间,她时常命近臣为仁宗讲习经史,提高他的学识和修养,并培养他的政治能力,告诫他何应为何不应为。曾经有一些谄媚的小人力劝皇太后模仿武则天,皇太后义正言辞地说:“我不想做这种对不起祖宗的事。”所以赵氏的政权才交接地如此稳当。因此皇太后的死无疑是对仁宗的一个巨大打击,他悲嚎痛哭,茶饭不香。

也许是诸臣见皇帝太过伤心,也许是太后已死,没什么后顾之忧了,他们将事情的真相告诉了仁宗。元俨对仁宗说:“治天下莫如孝,皇上临御十余年,连本生母还没有知道。这也是我辈臣子不能尽职之过。”仁宗听后甚是惊疑,急问元俨原委。元俨答道:“陛下是李宸妃所生。刘杨二后,不过代育。”仁宗不待说毕,便恨恨说:“皇叔何不早言?”元俨说:“先帝在日,刘后已是用事。至陛下登基,内蒙外蔽。刘后又讳莫如深,不准宫廷泄漏机关。臣早思举发,惟恐一经出口,臣遭谴责,固不足惜,且与圣躬及宸妃有碍。臣十年来杜门养晦,不预请谒,正欲为今日一明此事。谅举朝大臣,意亦相同。只可怜宸妃诞生陛下,终身莫诉。就是当日身死,也有人说是刘后暗中谋害。”

听到此事的仁宗,不禁愕然。原本太后的死就已经是给他的一个巨大的创伤了,如今仿佛又被人戳了一刀,仁宗怎么能接受得了。得知自己如此复杂的身世,生母的生活又如此悲苦,仁宗更是无比悲痛,他埋头恸哭,身体跟着也垮了下来,连续几天不视朝。

至此才知道生母是谁的仁宗下哀痛之召以自责,尊宸妃为皇太后,并亲临殡仪之所祭告,表达自己对母亲无比的哀思。外面盛传有刘太后害死生母的流言,而且母亲仅仅46岁就死了,把这两件事情联想起来,仁宗心一横就包围了刘氏府邸。此时宰相吕夷简的一番公道话使仁宗冷静下来,吕夷简说:“太后虽有不义之事,但以皇后礼仪厚葬宸妃,表明她已有自悔之心;刘、杨虽非生母,但对陛下仍有抚育之情,不可或忘。”仁宗派人将坟墓打开,开棺检查。见陪葬器物比拟一品夫人,尸体身着皇后服饰,用水银保养,面如生前。而且并没有鸩杀、残害或者虐待的迹象。仁宗才知传言不实,遂下令解除了对刘姓戚属的包围,在刘太后灵前焚香泣告,自责谢罪,谥封刘氏为庄献明肃皇后(后改章献明肃皇后),对刘家尊封也更胜往昔。

仁宗将生母李氏封庄懿皇后后,陪葬永定陵庙曰奉慈,又即景灵宫建神御殿,曰广孝。在庆历中期,仁宗改谥曰章懿皇后,后与章献皇后刘氏一同升祔太庙。为了弥补他对生母的愧疚之情和生身之恩,他对李氏家族十分厚待。生母李氏的弟弟李用和一再擢升,后封为彰信军节度使、检校侍中,宠赉甚渥。仁宗既而追念不已,顾无以厚其家,还把福康公主下嫁李用和的儿子李玮。

这便是原有的史实真相,而本就胜似小说般曲折离奇的情节,加上帝王的绝对身份,它便成为了后代创作的素材。后来人们按照自己的想法,在史实的框架上添枝加叶、肆意渲染,使故事变得愈加夸张起来。

“狸猫换太子”这出大戏的剧本雏形,最早可见于元末杂剧作家汪元亨创作的杂剧“仁宗认母”。该剧本的基本情节与如今人们看到的“狸猫换太子”相似,但它没有以狸猫换走太子这一最主要情节。剧本的大概内容是说,在宋真宗时,西宫李妃与南宫刘妃俱怀有身孕。李妃最后生的是男孩,而刘妃却生了个女孩。太监郭槐暗中将两者调换,因而刘妃受宠而李妃被贬入冷宫。直到仁宗登基后,事实真相才公之于众,李妃的冤情也才得到昭雪。虽说故事与历史的具体情形还有些微的差别,但基本上也算是源于史实,没有过于玄妙的情节出现。

此外元代的杂剧中,还有一出戏称作“金水桥陈琳抱妆盒”,通常简称为“抱妆盒”。这出戏也是在讲这个故事,它与“仁宗认母”有些微的出入,剧本中修改了几个情节并增加了一些人物。剧本的开始是讲宋真宗用金丸打鸟,金丸落入御花园中。真宗于是与众妃约定,谁在园中拾到他打落的金丸,真宗就驾幸谁的寝宫。最终李宸妃幸运地拾到了金丸,于是真宗当晚便在她宫中留宿,李妃因而得孕。出于嫉妒的刘妃欲置小皇子于死地,李妃知道恐有发难于他,就将刚生下来的儿子秘藏在妆盒内,让陈琳带出后宫交付燕王赵德芳。小皇子因此躲过了劫难,他登基后为仁宗,真像也开始大白于天下。这出“抱妆盒”的戏到了明代的成化年间甚是风行。

在明代的传奇中有一部叫“金丸记”,它与元杂剧“抱妆盒”情节基本相同,可以认为是源自于“抱妆盒”这部杂剧。而明末清初石子斐著有“正昭阳”传奇,与汪元亨的“仁宗认母”情节上也十分相似,只是又添加了许多枝蔓,使情节更离奇和丰富。并且还出现了词话“仁宗认母传”,在当时非常流行。

而关于李宸妃的一系列故事戏曲“抱妆盒”、词话“仁宗认母传”,以及传奇“金丸记”之所以会在明代成化年间风行一时的原因是,当时在皇宫内院发生了一桩与此非常类似的事件。明人吕天成在“曲品·金丸”条中说道:“元有‘抱妆盒’剧。此词(指‘金丸记’)出在成化年,曾感动宫帏。内有佳处可观。”

成化是明朝皇帝宪宗的年号,当时明宪宗非常宠爱万贵妃。万氏小名贞儿,4岁选入宫中。她本是宪宗的祖母孙太后宫中的一名宫女,长大后便选往东宫服侍明宪宗。万氏比明宪宗年长17岁,在明宪宗18岁即位以前,两人关系一直很暧昧。特别是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正月,万氏生下了皇帝的第一个儿子。朱见深非常高兴,四处派人祭祀山川,还封万氏为贵妃。但是,万贵妃所生的皇子不久便死了,而此后万氏再也没有怀孕。

万贵妃极其恶毒,她自己不能怀孕,知道后宫有宫人怀孕,便必令喝药堕胎。贤妃柏氏曾有幸生下一子,即悼恭太子,后也为万氏所害。皇帝多年来没有儿子,朝廷的大臣们甚是着急。大臣们也听说是万贵妃在从中作梗,上疏请皇帝“溥恩泽”,就是请求皇帝多宠幸宫中其他的嫔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