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历史惊天迷案
4553800000043

第43章 赵匡胤之死6

中国古代的帝王除有姓名外,往往还有庙号、谥号、尊号和年号。这些称号多见于史书之中。

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也有个别朝代前几个皇帝皆称祖。在隋以前,并不是每一个皇帝都有庙号,因为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庙奉祀。直到唐以后,每个皇帝才都有了庙号。

谥号是后人根据死者生前事迹评定的一种称号,有褒贬之意。帝王之谥,由礼官议上。帝王将相之谥在西周时即已出现。秦时曾一度废除,汉代恢复,直至清末。私谥可能始于东汉,或谓春秋时期已有。民国以后,称谥在一段时间内仍存在。谥法有固定用字,如慈惠爱民曰文,克定祸乱曰武,主义行德曰元等,这是美谥;杀戮无辜曰厉,去礼远众曰炀,好祭鬼怪曰灵等,这是恶谥;还有表示同情的哀、愍、怀等。

尊号是为皇帝加的全由尊崇褒美之词组成的特殊称号。或生前所上,或死后追加。追加者亦可视为谥号。尊号一般认为产生于唐代。尊号开始时,字数尚少,越到后来,尊号越长。如清乾隆皇帝的尊号竟有20余字之多。

年号是封建皇帝纪年的名号,由西汉武帝首创。以后每个朝代的每一个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叫做改元。明朝以前,封建皇帝每遇军国大事或重大祥瑞灾异,常常改元。明朝自第一代皇帝朱元璋开始,包括明、清两代,每一个皇帝不论在位时间长短,都只用一个年号。

我国古代文献中,对前代帝王多不称姓名或尊号,都称庙号、谥号或年号。一般来说,对隋以前的皇帝多称谥号,唐至元朝的皇帝多称庙号,明、清两朝的皇帝则多称年号。在某些特定场合,也称其全部名号,即庙号、尊号、谥号合起来称呼。

而赵光义还总是散布太祖有意传位于他的舆论,说太祖在生前就经常对近臣们讲:“光义龙行虎步,生时有异象,将来必定是太平天子,他的福德我是赶不上的。”接着还对降世之时的异象进行了具体的描述,并大加渲染:杜太后梦见一位神仙捧赠太阳而怀上光义,光义出生时,红光上腾如火,巷子中能闻到异香。而试想作为一个国家的统治者,而且又是如宋太祖如此有抱负之人,怎么会对近臣们讲这些事情呢?无疑这些全都是赵光义杜撰的,他是想竭力为自己寻找即位的合法性。

而似乎这不足以使众人信服他,赵光义还使用了其他更加强有力的手段,以此来消除可能存在的阻碍。在赵光义即位后,他将太祖的亲信将领全都抛弃。首先遭殃的便是长期镇守北都大名的李继勋,他在赵光义即位的第二年便被免职,一个月后就死去了。同时,在京城负责军队训练的杨信也被别人取代。后一年,赵光义到杨信家中看望,第二天,杨信就突然死去了。而掌管禁军12年的太祖心腹将领党进被调出京城,出任节度使,但半年后也突然死去。这些行为足以表示这些太祖的亲信对赵光义的即位可能存在不满,而赵光义不能容忍有人对他帝位继承存在任何质疑,所以干脆将这些太祖的亲信全都害死。

另一个试图证明自己即位是合法的手段,便是搞了个“金匮之盟”。杜太后临终的时候,太祖在身边侍奉。杜太后问赵匡胤:“你知道你为什么可以拥有天下吗?”太祖答道:“这是祖宗和太后的恩德所致。”太后笑着摇摇头说:“你之所以能够取得天下,是因为后周的皇帝年纪太小,不能凝聚众心的缘故,如果后周是一个年长的皇帝继位,你怎么可能有今天呢?你和光义都是我的亲生儿子,你将来把帝位传与他,国有长君,才是社稷之福啊!”太祖点头答应,于是就叫宰相赵普当面把这份誓书记下来,赵普在下面加了“臣普书”三个字,封存在金匮里,叫宫人秘密保存了起来,这就是所谓的“金匮之盟”,也就是赵光义“兄死弟及”的合法根据。

对于这个“金匮之盟”的真伪,人们素来有怀疑。因为这份誓书是在宋太祖死后6年才公众于世的。而如果当初真的存在这个“金匮之盟”,太祖去世的时候,赵光义完全可以公布出来,堂堂正正地登上帝位。为什么还会等到这么多年以后,才如梦初醒般地想起这么重要的旧事呢,实在是说不过去。明眼人一看便知这是为了权力的争夺,而临时炮制出来的伪证。

此外我们从当时的具体状况来看。杜太后去世的时候,太祖才刚刚34 岁,正值壮年,这时太祖的儿子德昭已经14岁,转眼就成年了。且当时太祖身体状况很好,还多次出兵亲征,在这样的状况下,杜太后怎么能认为太祖就一定会短命呢?而就算是宋太祖突然离奇地患上重病,拖个二三年后去世,也不会出现如后周柴世宗遗下7 岁孤儿的群龙无首局面。想来以杜太后这样的聪明人,肯定是明白这个道理的,没有理由会多此一举,做这种有悖常理的事情。

从今天看来,完全能肯定这份誓书是伪造的。如果非赵光义所造,也可能是赵普所造。赵普曾担当宋太祖的宰相一职,后因营私舞弊被革职,将为节度使。在赵光义即位后,赵普的对头卢多逊当了宰相。而赵普为了重新获得大权,制造假誓书,讨好宋太祖并非没有可能。而赵光义看到这份誓书,不由得心花怒放,于是赵普再次得到重用,担任宰相。

除此以外,还有一点可以作为质疑“金匮之盟”真实性的证据。在太宗时修的《太祖实录》中并没有关于“金匮之盟”的记载,而在真宗修订时就有了,并且又说当时赵光义也在场。相互矛盾的记载,再结合上面诸多的破绽,完全可以认为“金匮之盟”是假的,是赵光义站稳帝位的一个手段。

对皇位的合法继承人宋太祖的长子德昭,赵光义也丝毫没有怜悯之意,太祖驾崩3年后就被逼死。又一年半后,德昭唯一的胞弟德芳也神秘地暴病身亡,死时仅仅23岁。而在“金匮之盟”公布后,杜太后5个儿子还有廷美一人健在。根据遗诏的精神应该传位于廷美,但后来在赵普的安排下廷美遭到贬逐,最终死在了房州。此时德昭、德芳和廷美都死了,那么他就可以大大方方地把皇位传于自己的儿子了。不得不说,赵光义这个人实是阴险狡诈之徒。

如今还有很多人在研究“烛影斧声”这个故事,但又怎么能研究清楚呢,也许僧人文英在写《湘山野录》时,就不曾想给人们暗示些什么。但是我们今天从赵光义后来多个值得让人怀疑的行为来看,他的确很有可能谋害宋太祖,抢夺帝位。但毕竟这么多年过去了,有证人证物也都灰飞烟灭,我们恐怕不能对案情做具体的判断了,但是宋太祖是被赵光义谋害而死的推论,已经被更多的人所接受。

而且甚至是赵光义的子孙后代都相信他的老祖宗“杀兄篡位”的说法。据说,宋高宗赵构选谁来继承皇位时,大臣们议论纷纷。有一种强有力的意见是:赵匡胤是开国之君,应该在他的后代中选择接班人。起初,赵构对于这种议论严加贬责,并坚决不同意。但忽然有一天,他做了一个梦,便改变了之前的想法。他梦见宋太祖赵匡胤带他到了当时的“万岁殿”,看到了当日的“烛影斧声”的全部情景。宋太祖对他说:“你只有把王位传给我的儿孙,国势才有可能有一线转机。”于是赵构终于找到了赵匡胤的七世孙赵慎,并且把皇位传给了他。这时离那个血腥的恐怖之夜已经过去187年,皇位一波三折终于又传给了他的后代,我想这也算是给宋太祖的一个交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