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历史惊天迷案
4553800000036

第36章 武则天的墓葬之谜2

在中国,历朝历代对掘坟盗墓行为,皆视为大逆不道,要处以酷刑。汉朝规定“窃盗者刑”、“发墓者诛”;《唐律疏议》规定,“若无故登山陵,亦同入太庙室坐罪。”到了明朝,保护陵寝的制度可谓是最为完备,《明会典·刑律条》中对谋毁山陵(盗墓)的惩罚相当严厉。共谋者要被处以“凌迟”,父兄、妻女,甚至连堂兄弟都要遭殃,最宽容的也要“流三千里”,罚去荒凉的边疆服苦役。而且就算偷了帝陵祭祀的物品,也是“十恶”之行为。

尽管有如此严厉的刑罚,但自土葬习俗、陵墓中附葬有价值物品开始,掘坟盗墓之事就从没有断过。特别自春秋时期厚葬之风盛行后,盗墓开始作为一种发家致富的途径,而成为最古老的职业之一。直至今天,这个古老的职业也不见有衰败的迹象,在手段上也越来越现代化,甚至已经应用到了遥感、磁感等高新技术。

建国后,有关部门对乾陵的墓道进行了试掘。勘察发现陵墓的墓道全部用石条封砌,石条之间又以铁拴板或铁棍牵拉,而后又在缝隙处浇铸白铁,使2000余块石条连成一体。除了墓道中段上层的石条有移动和损坏外,上段、下段均完整如初。而且乾陵地宫凿在石山腹部,如果要舍墓道另凿新洞入地宫难度十分大。技术人员又对包括黄巢沟在内的所有盗窃可疑点进行了勘察,并没有发现新的盗洞。试掘中的确发现墓道封石有部分残缺、损坏和紊乱的状况,但这很可能是二次启陵葬武则天时留下来的。因此许多专家断定乾陵是唐关中十八陵中惟一未被盗掘的陵墓。

但是根据最新的考古调查,我们恐怕要对这样的神话打上一个问号了。对乾陵陵墓进行的探测研究由陕西省文物保护修复中心、江苏省地震工程研究院和陕西省乾陵博物馆联合进行。探测采用精密磁测(GPM)技术,共完成乾陵南脉东坡、乾陵北坡、乾陵南脉西坡三片,计1.38万平方米的探测。探测发现,武墓墓道入口靠山体西侧的建筑边界,比东侧约长4米。这是因为依山而凿所致,还是后来人为造成的坍塌?这个问题对判别武墓是否被盗非常重要。再则墓道尾部紧邻现存乾陵墓室处,有明显的两条塌陷,分别长15米、宽3米左右。在少雨的陕西和表面覆盖不够厚的地方,除了由于建筑物本身不均匀而致墓室淤蚀坍塌外,一般应是人为因素造成的,其中由于大量盗洞集中造成坍塌也有一定的可能性。目前对于乾陵至今是否保存完好,未被盗掘或毁坏,恐怕还不能说的太过断然。

乾陵吸引人之处绝不仅仅于此,因为地宫未被打开,墓室里究竟有怎样的随葬品也成了几百年来萦绕在人们心中的悬念。1960~1971年先后发掘了乾陵17座陪葬墓中的五座,出土珍贵文物4300多件,其中包括100多幅绚烂多彩的墓室壁画,堪称是中国古代瑰丽奇绝的艺术画廊。那么在乾陵中又会是怎样一番情景呢?有报道称当年在埋葬唐高宗的时候,随葬品的价值就占了全国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20多年后,武则天驾崩,她的儿子又将全国三分之一的金银珠宝随她带进了乾陵。因此有人结合前人的文学作品,称“乾陵藏宝500吨”。在唐太宗李世民遗诏里说《兰亭序》被枕在了他脑袋下边,但五代时期的耀州刺史温韬将昭陵盗了,在他写的出土宝物清单上,并没有《兰亭序》。另外,史书上明确记载,唐高宗临死时,特意留下遗言,要求将他生前所喜爱的字画全部陪葬。因此也不禁让人猜测,《兰亭序》其实是被藏在了乾陵。而且乾陵一带的民间传闻中,也早就有《兰亭序》陪葬武则天一说。

尽管在2006年推出的《神游乾陵》数字电影中,根据已挖掘的陪葬陵对乾陵的形制结构作了大体的推测。认为地宫大门内有墓道、过洞、天井、甬道和前、中、后三个墓室。乾陵过道两旁会有各种金银等各类礼仪器,还会有各种陶、瓷等各类器物、人物和动物的俑类,以及一些石质壁画、石雕像,也可能会有一些典籍、字画、丝绸、皮革和草类编织物等。但这些还仅仅是一种推测,究竟乾陵内部结构是什么样的,是否有数不胜数的金银器皿和旷世奇作《兰亭序》,武则天的棺椁是什么形制,又会有怎样精美的壁画等等问题,在考古发掘结束之前,都并不清晰。

此外,乾陵的航拍图片上显示出大小不等的数个“怪圈”,也是乾陵的一大神秘之处。这些圆圈是乾陵独有的现象,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照片上就已出现,其中最大的环形直径达到110米,小的环形直径也有30米。虽然排列不整齐,但基本上处在一个带状区域内,围绕乾陵排列。据当地村民讲,有庄稼时,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圆环所在区域的庄稼比周围的矮上一截,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认为,这些圆圈是否就是所谓的“麦田怪圈”呢?研究者称“虽然村民说周围的农作物可能形成类似麦田怪圈的东西,但乾陵的环状遗迹绝对不是麦田怪圈。即使遗迹不明显,但也可以肯定,圆环状壕沟确实存在,而且,它的形成绝对是人为的!”通过与早期的航空图片比较,现在基本可以确定这些圆环应是历史遗迹,但是它们究竟是一种地域的划分,还是军事防御的环壕,抑或是乾陵陪葬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