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历史惊天迷案
4553800000031

第31章 曹操墓之谜3

纵观古代丧葬史,汉代的厚葬之风颇为突出。主要表现在坟丘高大、配套建筑众多、墓室种类多、葬具豪华、随葬品多、以财物助人办丧事的赙赠盛行等方面。

汉代厚葬风尚形成,是多方面作用的综合结果,其中既有灵魂不灭,“事死如事生”的传统观念的作用,也有当时正统儒家思想中“孝道”的现实因素的影响。

汉代厚葬的盛行造成了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对当时社会发展产生了消极的影响,且极易导致盗墓,无益于死者。厚葬之风严重败坏了社会风气,尽管历朝历代不断有人提倡薄葬,但厚葬的陋习至今仍未禁止。

可如果此墓就是曹操墓,墓主人就是曹操的话,那么墓中出土的男子头骨应该可以与史实的描述完全对应上。墓中发现的头骨鉴定为60岁左右,曹操去世时66岁,60岁与66六岁之间在证据链上并不能做到无缝对接。此外还发现有两具女性遗骨,根据骨头的年龄断定,一个是20多岁,一个是50岁左右。根据《三国志·魏志》记载,在曹操死后10年,卞夫人与之合葬高陵。目前在没有见到更多可靠史料的情况下,学者称年长的遗体为卞皇后的可能性比较大。但是据考证,卞夫人生于延熹二年十二月初三(159年12月30日),20岁时嫁给曹操,曹操去世时,卞夫人应该是61岁,仅比曹操年轻5岁。10年后卞夫人离世,已经是71岁的高龄了,因此说墓中的女子是卞夫人只是一个不负责任的谎言罢了。至于那位年轻女子的身份,目前也是难以说清。对于这两个神秘的女子,有人戏称:难道她们是大乔、小乔,抑或是貂蝉。

当然曹操墓中的疑点不仅仅如此,公众们凭借着自身的经验出发,认为曹操是盗墓行家,墓地也该有重重机关啊。学者们则回应道:这些机关更多的是出现在笔记小说中,大多数古墓都没有所谓的机关,因此曹操在墓中安装机关的可能性也相当的小。

公众不断提出质疑,学者们就不断予以解释。尽管如此,对于曹操墓真伪的疑虑仍不见少。双方你来我往,争论不休,甚至脱离了单纯的学术问题,学者们称质疑者是外行在捣乱,质疑者则声称这其中可能是有人在炒作。曹操墓的发现也由开始的一出喜剧,演变成了一桩闹剧。到底真相又是如何,如今可不可以有比较科学的检测手段对它的真伪进行验证呢?

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墓主人的头骨,既然发现了头骨就可以复原出死者的面貌呀。但是,应用复原技术描摹出的人与真人有着很大的差距,与史书中的记载更是相差甚远,此法应用在检验上完全行不通。与此同时,又有人提出既然可以用DNA技术做亲子鉴定,那是不是可以将此技术应用到古人身上呢?

DNA技术对于确定人的身份的确有重要的作用,但外界似乎有一种误解,认为测头骨中的DNA就能测出来这个人是不是曹操,可在实际操作上要复杂得多。NDA是遗传物质的载体,每个人的DNA都是唯一的,而在家族之间DNA又能保持相对的一致性。因此要确定墓主人的身份,就必须将头盖骨中的DNA与曹操的后人进行对比。但是,谁又是曹操的后代呢?据称曹操一生有儿子25个,女儿人们所知道的有7个。在这些所知道的32个后人中,比较著名的有三个,分别是曹丕、曹植和曹冲。

曹丕是曹操和卞夫人的长子,少时便有逸才,博览古今经传、诸子百家之书。同时他又多技艺,善骑射、好击剑,可谓是文武全才。曹操去世后不久,曹丕逼迫汉献帝禅位,终结了汉朝400多年的统治,改国号为“大魏”,成为了魏国的开国皇帝。但是,他只执政短短6年的时间。黄初七年(226年),年仅40岁的曹丕不幸病逝,葬于首阳陵。遗憾的是,至今都没有找到首阳陵的位置,因此拿他的DNA作对比的事也就无从谈起。

下一个目标便是曹植。曹植是曹操和卞夫人所生的第三子,与其父曹操,其兄曹丕,合称“三曹”。他自幼颖慧,10岁余便诵读诗、文、辞赋数十万言,出言为论,落笔成文。曹丕深得曹操宠爱,曾几次想立他为太子。因为曹植行为放任,不拘礼法,屡犯法禁,最终在立储斗争中输给了曹丕。可因此曹丕就将曹植假想为他帝位的最大威胁,屡次想把他铲除,这也就是那首著名的《七步诗》的历史背景。在他们的母亲卞夫人的求情下,曹丕给了曹植一个机会,限他在七步之内做出一首诗,否则就要他的性命。在逼迫下,曹植脱口而出了这首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明白了曹植的用意,曹丕就放了他一马,将他封为东阿王。在曹植死时,因对此地无比眷恋,遗令葬在了东阿他常常游玩的鱼山。这座墓不同于曹丕的首阳陵,早在1951年在山东聊城市东阿县鱼山西麓就已被找到并发掘,其中还出土有28节遗骨。那么只要将这些遗骨中的DNA与头盖骨的DNA相对比,不就真相大白了吗。可是让人无比痛心的是,这些遗骨在当时的行政区划更改时下落不明,因此这条珍贵的线索也就断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