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历史惊天迷案
4553800000023

第23章 韩信之死2

个人犯死罪,家族成员要与其共同承担刑事责任的刑罚制度在古代称为“族”,故“族”者,即意味着由一个人的死罪扩展为家族成员的共同死罪。族刑的概念在古代有多种解释,主要是三族和九族之分。

三族者,一说是“父母、兄弟、妻子”,另一说是“父族、母族、妻族”。目前一般认为前者较为准确,但到底哪个对,古人对之也有歧见。其实古代的所谓“夷三族”,本身是一种极具任意性的滥刑,在这个问题上大可不必深究。

九族者,也有异说,有的说“上自高祖,下至元孙,凡九族”,有的说“九族者,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其实,“九”是最高之数,“九族”也只是一种虚称,它是概括性地包容与之有亲缘关系的所有宗支族系。九族之诛往往施之于重大政治犯罪,只要是与犯罪人沾亲带故都会受到无辜株连。

史上还有一个“十族”的特例。当时方孝儒不肯为以“清君侧”为名篡位的燕王朱棣拟登基之诏,其门生数人连同其九族并而诛之,是有“十族”之说。据说当时的罹难者达八百余人之多,可谓是族刑的登峰造极之作。

在《史记·淮阴侯列传》中对这一段的记载是“吕后使武士缚信,斩之长乐锺室,”但在野史中称,为了表彰韩信的丰功伟绩,刘邦曾经敕予韩信“三不死”:见天不死,见地不死,见兵不死。所以韩信身死时是被吊于钟内,上不见天,下不着地,行刑的“兵器”是用竹子做成的。当然对此野史也都众说纷纭,不管怎么样,韩信死时都甚是悲壮。即将被杀,他带着颇复杂的感情说道:“吾悔不用蒯通之言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 建立了盖世功勋的一代大将韩信,最终被诱杀,还死于妇人之手,这兴许全都是天意吧。韩信的三族父族、母族、妻族,也全都受牵连被诛杀。

但吕后会有如此胆量,不顾刘邦之意就诛杀朝廷重臣,可能吗?我们今天看来,这的确是很有可能的一件事。吕后在历史上可谓是一位性格刚毅、有抱负、有韬略的政治家,她是刘邦定天下的得力助手。《史记》记载:“吕后为人刚毅,佐高祖定天下。所诛大臣多吕后力。” 汉高祖十二年(前195年),刘邦在平定英布的战争中受伤而崩,吕后之子刘盈即位,而大权实是掌握在母亲吕后之手。司马迁甚至不设惠帝本纪,而设吕后本纪,足见其吕后当时的权力之极。吕后可谓是为人极其狠毒,刘邦曾经宠幸的戚夫人被她折磨成“人彘”,丢进了茅厕。吕后操纵着汉朝的政治风云,对于刘邦之子她进行了一连串有计划的谋杀:

庶长子刘肥(封齐王):幽禁而死;

二子刘盈(孝惠帝):抑郁死;

三子刘如意(封赵王):鸩杀;

四子刘恒(文帝):逃避;

五子刘恢(封梁王):自杀;

六子刘友(封淮阳王):饿死;

七子刘长(封淮南王):逃避;

八子刘建(封燕王):抑郁中早逝

侥幸逃过大难的只有四子和七子,其他的儿子们全被害,其中甚至包括吕后自己的儿子刘盈。吕后曾让刘盈观看折磨成“人彘”的戚夫人,在母亲这种无法理解的行径下,刘盈抑郁而死。掌握重权的吕后大封吕氏家族,一时间建立了吕家天下。

由此可看吕后无疑是一位摆弄政治的高手,她早就窥测到了刘邦心里想杀而不忍杀韩信之意,于是便趁此机会毫不犹豫的处死了韩信。此一举,既达到了震慑群臣的作用,又树立了自己的威信,为日后的掌权也做好了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