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历史惊天迷案
4553800000022

第22章 韩信之死1

“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是一位彪炳于史册的名将,作为楚汉争霸中的风云人物,曾被赋予“功高无二,略无世出”的至高评价。许多经典的战役都出自他手:公元前206年,他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打败雍王章邯,平定了三秦;公元前204年,他背水为营,以少胜多,数千兵力便击溃赵军20万;公元前202年,他设下十面埋伏,逼得项羽四面楚歌,不得以自刎乌江。韩信无疑是继孙武、白起之后,最为卓越的军事将领,自率军出陈仓、定三秦、擒魏、破代、灭赵、降燕、伐齐,直至垓下全歼楚军,竟无一败绩,天下莫敢与之相争,被誉为“国士无双”的军事天才。为后来西汉的建立,韩信立下了汗马功劳,可谓是西汉的第一功臣。

人们如今回望那段历史,无不肯定这样一件事情,如果没有这位战必胜,攻必克的名将为之相助,刘邦绝对是不可能得到天下的。就是因此,当韩信因萧何献计遇害,命丧长乐宫之时,才倍感遗憾,甚至觉得他死的实在是冤枉。人们将韩信之死看作是开国皇帝诛杀功臣的典型,以“兔死狗烹,鸟尽弓藏”来说明这一切。但是韩信之死的真相果真是如此吗,在人们为他鸣不平的感慨背后,事实到底又是怎样的呢?

依据司马迁《史记》的记载,我们发现了事情的发生与人们所想的,实质上是有一些出入的。主要有以下三点:第一,韩信的确曾经说过“兔死狗烹,鸟尽弓藏”,以为自己要被刘邦杀掉,但那次刘邦并没有杀他,最后只是将他贬为了淮阴侯。第二,韩信并非是刘邦所害,而是夫人吕后所杀。刘邦归来后得知韩信被杀的消息时,是“且喜且怜之”。第三,韩信之死的根本原由是他勾结陈豨,企图谋反。后由于事情泄密,被设计而抓。如此看来,有些瞠目结舌,整个事件的过程似乎并不是像人们想的那么简单。在历史记载与今日评断的重重矛盾之下,我们看看史学家们到底是如何记载这段历史的。

《史记·淮阴侯列传》和《资治通鉴》等书中都明确说道,韩信曾在项羽手下任“郎中”一职,他多次给项羽献计,都未予采纳。后来刘邦入蜀,韩信便离楚,归了汉。遗憾的是韩信仍未得重用,但在此期间,他结识了对他一生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人物——萧何。几次交谈之后,萧何对他颇为欣赏。韩信以为刘邦也不识才,便也要离开,此后就发生了著名的“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由于萧何的举荐,韩信得以封将,在刘邦和项羽的楚汉之争中屡建奇功,发挥出了高超的军事才能。

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官吏一跃成为大将军,其中尽管有萧何的极力举荐,但无疑刘邦对韩信始终存有一定的戒心。而且韩信手握重权,领兵势力也实不可小觑。《资治通鉴》描述韩信在当时的实力时这样说,“当今二王之事,权在足下,足下右投则汉王胜,左投则项王胜。”对于这个给当时的局势有关键作用的韩信,刘邦未免会心存芥蒂,有所提防。

而且说来在军事上堪称一流的韩信,实在是政治上的低能儿。虽说受时代的局限,当时小有战功的人们,都有着封侯封王的思想,也是人之常情。但韩信却光明正大的恃功居傲,且不挑时机,实在是让刘邦没法放心。《史记·高祖本纪》中就记载这样一件事,汉王刘邦想采用张良、陈平的计策,乘楚军兵疲粮尽之机,将他们消灭掉。于是进兵追赶项王,并和齐王韩信,建成侯彭越约定日期会合,共同攻击楚军。而当汉王到达固陵时,韩信、彭越却没有来会合。恐慌之中,汉军被楚军打得大败,汉王匆忙逃回营垒。之后他才明白两人的目的,派使者封给韩信、彭越土地,才使韩信、彭越全力投战。想想在两军对垒的紧要关头,韩信全当儿戏,不但不听从命令,还以此为要挟。刘邦军队在这场战役中陷于极大的被动,经过这一战后,刘邦心里必然对韩信有着些许的痛恨。司马光就此事在《资治通鉴》中这样评论道:“始,汉与楚相距荥阳,信灭齐,不还报而自王;其后汉追楚至固陵,与信期共攻楚而信不至;当是之时,高祖固有取信之心,顾力不能耳。及天下已定,信复何恃哉!”意思是说,当初,汉和楚在荥阳相对抗之时,韩信正好消灭了齐国,但他并不立即回辅刘邦,反而自请立为假齐王;后来,刘邦率汉军追逐楚军一直到固陵,跟韩信约好时间一起攻打楚军,届时韩信却失约不到;当时,刘邦就有杀掉韩信的念头了,不过是力量不够,而不敢动手罢了。等到天下已经平定,韩信还有什么可倚仗的呢?!

刘邦本来就对功高盖主的韩信有些不满,再加上韩信权力过大,危急关头还干过要挟他的事情,消弱韩信势力的想法早已在他心底定型。楚汉之争结束后,刘邦便着手开始铲除这一块心病,此后出现的钟离昧事件,便是他付诸于实践的一个契机。据《史记·淮阴侯列传》载,项羽兵败后,他的逃亡将领钟离昧因素来与韩信关系很好,就投奔了韩信。钟离昧原为项羽手下猛将,几次三番帮助项羽打得刘邦狼狈不堪。刘邦一直记恨钟离昧,听说他在楚国,就下令逮捕他。因为是要好的朋友,而且钟离昧又不是“元凶巨恶”,韩信就没在意刘邦的命令。而且那时韩信初到楚国,他到各县乡邑巡察进出,都派军队进行戒严。于是在汉六年(前201年),就有人告发韩信要谋反。刘邦听从陈平的计策,以天子要出外巡视会见诸侯,通知诸侯到陈地相会,伪曰:“吾将游云梦”,实质上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当时是十二月天寒地冻,滴水成冰,天子有雅兴要到南方的云梦去巡游,并且将诸侯的集合地点就定在楚国西边边界陈地。韩信猜想此举可能是要针对自己,待刘邦将到楚国时,他打算起兵谋反,但又觉得自己没有什么罪。作为东道主想去谒见刘邦,又怕被擒。这时有人给他献计说:“杀了钟离昧去谒见汉高祖,高祖必定高兴,也就不用担心祸患了。”出于朋友之义,当时韩信没有为难钟离昧,如今为自家安全计,他也顾不得那么多了。但如果直接杀了他,面子上实在是过不去。于是韩信就去找钟离昧商量,实质上是说你自己看着决断吧。钟离昧明白韩信那羞于启齿的言下之意,说道:“汉王所以不攻打楚国,是因为我在你这里,你想逮捕我取悦汉王,我今天死,随后亡的定是你韩信。”愤怒之极大骂韩信“你不是个忠厚的人!”就刎颈而死。韩信持着钟离昧的首级毕恭毕敬去陈谒见刘邦,没想到等待他的却是刘邦的五花大绑。韩信仰天长叹曰:“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亨;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亨!”刘邦只对他说了一句“有人告你谋反”,随后命人给韩信戴上了械具。但其实刘邦只是想给韩信一个教训,毕竟是韩信帮他打下了天下,他心中只是想消除可能存在的隐患,并无杀他之意。回到洛阳,就赦免了韩信的罪过,贬他为淮阴侯。而在这整个事件中,韩信为求自保,卖友求荣,逼迫钟离昧自杀,献其首级予刘邦的做法,怎么看都不是君子之为。

被夺了兵权,手无寸铁的韩信不吸取教训,嚣张之气不减当年。《史记·淮阴侯列传》中记载,韩信总是闷闷不乐,日夜怨恨,与绛侯、灌婴处于同等地位让他感到无比羞耻。他曾经拜访樊哙将军,樊哙跪拜送迎,十分恭敬并自称臣子,而韩信居然说:“生乃与哙等为伍”,照今天的话说就是“我这辈子竟然和樊哙这般人为伍了”。这种话当着樊哙的面说甚是伤人,而如果要是传到刘邦和吕后耳朵里,不知道他们要怎么想了。

暗地里发发牢骚也可,损损大臣们也行,韩信竟公然在刘邦面前自矜其能。一次,刘邦和韩信议论众将军们的高下,一时兴起便问韩信:“像我的才能能统率多少兵马?”韩信答道:“陛下不过能将十万,”刘邦说:“於君何如?”回答说:“臣多多而益善耳。”这等忘乎所以的昏话,刘邦听了不免冷笑说:“你越多越好,为什么还被我俘虏了?”韩信立刻明白自己刚刚说错了话,改口道:“陛下不能带兵,却善于驾驭将领,这就是我被陛下俘虏的原因。况且陛下是上天赐予的,不是人力能做到的。”解释的话中,还满带“你成了天子得了天下,并非是你刘邦个人的原因,不过是得到上天的恩宠罢了”这样的意味。无疑刘邦对这次的谈话是不高兴的,在心中他对韩信的不满愈加升级。

但尽管韩信有这样那样的牢骚、不满和傲气,尽管他的言行不是一个为人臣子的安然之道,都不是导致他被杀的直接因素。不得不说韩信这颗杰出的脑袋,善于谋兵,却实在不善于谋己,更不善于保身。他的所作所为只可能造成他被贬后更加的不得志,同僚排挤,皇帝不信任是必然的结局。处于失望、痛苦与愤懑中的韩信,不知何时竟慢慢滋长出了谋反的念头。据《史记·淮阴侯列传》载,陈豨被任命为钜鹿郡守,临走向淮阴侯韩信辞行。韩信拉着他的手避开身边侍从在庭院里漫步,仰望苍天叹息说:“您可以听听我的知心话吗?有些心里话想跟您谈谈。”陈豨说:“一切听任将军吩咐!”于是韩信说:“您管辖的地区,是天下精兵聚集的地方;而您,是陛下信任宠幸的臣子。如果有人告发说您反叛,陛下一定不会相信;再次告发,陛下就怀疑了;三次告发,陛下必然大怒而亲自率兵前来围剿。我为您在京城做内应,天下就可以取得了。”陈豨一向知道韩信的雄才大略,对此计谋更是深信不疑,说道:“我一定听从您的指教!”

汉十年(前197年),陈豨果然反叛,他自称代王,一下子就占领了20多座城。刘邦勃然大怒,带领军队御驾亲征去讨伐陈豨。韩信托病没有随从,暗中派人到陈豨处说:“只管起兵,我在这里协助您。”同时他与家臣谋划,打算夜里假传诏书赦免各官府服役的罪犯和奴隶,发动他们去袭击吕后和太子。一切部署完毕,便等待着陈豨的消息。想想谋反是风险多么大的事情啊,小则脑袋不保,大则就株连九族。如此重大的事情,韩信却在中途出了差端。一位家臣得罪了韩信,韩信将他囚禁起来,并打算杀掉他。家臣的弟弟怀恨在心,偷偷向吕后告发了韩信准备反叛的事情。得知此事后,吕后本打算把韩信召来,但确实是没有什么证据怕他不肯就范,就和相国萧何商量谋划。萧何安排了一个计划,诈称陈豨已被俘获处死,让列侯群臣都来祝贺,用此法引韩信进宫。他对韩信说:“即使有病,也要强打精神进宫祝贺吧。”破于无奈,韩信只得进宫。就当他刚刚踏入长乐宫,还没反应过来是怎么回事的时候,就被吕后所埋伏的武士捆了起来。随之未经过任何有司查办,便在长乐宫的钟室被杀,结束了这位将才道不尽的辉煌人生。也真可谓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