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古书作且)已和祖庚
武丁的一生有三个儿子,其中长子且已(以下皆按古书上的称谓来写)仁孝且有智慧,,如果不出所料,他将会成为商朝的有为之君,那商朝就晚一点灭亡了。武丁见他仁孝,所以赐名为“孝已”。
且已是武丁的第一任妻子妇妌所生,妇妌去世后,妇好将他举为太子,对他进行一系列的教导,随着教导的深入,且已也慢慢长大,这时,他已经具备摄政的年龄了。可是,一件非常糟糕的事情发生了:妇好积劳成疾,病死于国都。
妇好没有儿子,或者说他的儿子已经流产了。而妇癸却有两个儿子。相比于且已,他们还显得年轻。但是新上来的王后妇癸就是喜欢小孩子(尤其是自己的亲儿子),因为小孩子好控制,便于自己专权乱政。
且已在上朝议政之时,武丁最后一任妻子妇癸在武丁的身边说且已的坏话,开始只是说且已嗜酒如命,不适合当国王的正式继承人。本来这种理由是很可以动摇且已的王侯地位的,但是,怎奈武丁是一位千古明君,他对于这种思想予以坚决地驳斥:“如果你说储君喝酒是罪过,那孤喝酒则是大大的过错,你难道还要使孤退位么?”
接着,妇癸一计不成又生一计,她先向且已进奉了许多美女,待且已觉得应该感谢一下这位娘娘的时候,妇癸向武丁报告了且已的罪过,武丁也觉得自己的这个儿子确实不行了,所以他便将这个儿子流放到了外地,这个时候,也许是武丁动了恻隐之心,他将王孙留了下来,作为自己的接班人。
妇癸觉得斩草要除根,所以给且已送去了毒药,并趁着武丁不注意,将皇孙且戊杀死,这时候的武丁明白了凶手是谁,他觉得是该做最后一搏的时候了。
武丁五十八年,妇癸被武丁下令拿下,因为他的实力已经变的太强大,所以武丁设计将妇癸一族的党羽拿下,这回该轮到妇癸了,但是武丁还是惦记着自己与妇癸所生的两个儿子且庚和且甲,所以暂时不动妇癸,等到他动不了的时候再让她陪葬。
武丁五十九年夏初,武丁在临终前赐死了妇癸,这一下商朝清净了,但是随着清净而来的,便是商朝慢慢的衰落了,这一回,武丁去世以后,接着上来的,并不是什么中兴之君,而是守成之君,这个君王就是妇好与武丁的儿子,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祖庚。
祖庚的守成之法
祖庚是妇癸的儿子,他的政策几乎和武丁的政策相同,因为他是妇好的儿子,所以谨遵妇好的教育观念,对于自己父亲所定下的政策一点都没有改变,对于自己身边的大臣也还保持了自己父亲时期的老班子。这就很混乱了,因为这些老大臣虽然很爱国,但他们只是限制在忠心的框框里。
祖庚虽然在政策上没有改革,但是在对外关系上,他制定了一系列求和的政策,这样子武丁时期那些方国臣服的局面慢慢改变,在这个时候的祖庚把军队下放给臣属国。
祖庚的时期,总体来说是守成的一代。但是他在位的时候发现了父亲流放大哥的真正意图,下面我来讲一下:
且已自小被妇癸嫉妒,当时的武丁也有所察觉,因为他不想让这位未来的继承人受到一点伤害,同时也不愿意自己的妻子妇癸受到连累,所以,他将且已流放是为了让他避开与继母的矛盾。
还有一点,小乙在流放武丁时期也由于这个原因。小乙为了让武丁长一长以民为本的知识,多多体察一下民情,果然武丁经过几年的调研,终于成为了一代明君,他也想用这种方式去教导自己的长子,但是他的长子始终没有理解他的苦心。
祖庚到了在位第二年的时候,外族侵略,即使是求和也解决不了了。祖庚这时才发现,原来的军队几乎不听他使唤。所以他身先士卒,终于打退了外族的侵略。他已经下定了改革的决心,只欠实施了。
祖庚继续武丁的事业,开始了自己的探索。他首先对于自己失去的兵权采取了收回的态度,慢慢的,兵权收归手中之后,他开始了对外族的武力教训。
祖庚在位的这八年,首先将自己的政敌杀害。因为他的母亲妇癸是将他的大哥流放并逼死后才立他为王朝第一接班人,所以他引起了诸多的非议。大臣们首先抓到这一点,在上朝的时候,或者说如果国王发怒了,他们就抖搂出来找国王难看。
祖庚在自己在位第六年,便囚杀了自己的亲信。而这个亲信正是揭他短、拿他开涮的大臣,因为这种氛围,所以殷商首都一片血海,几乎就是一片红色的海洋。
祖庚在最后的年月里,将自己的皇位继承交给了自己的弟弟。因为自己的大哥都是因为皇位继承问题而被害,他并不想悲剧再次重演。当然他的弟弟就是前面提到的且甲。
祖庚在自己在位的时期,非常勤奋,守孝悌,是一位很好的国王,他将王位继承制又发展到了一定的高度,那就是固定了两种形式即位法:父子即位法和兄弟继承制。
祖庚最终在自己在位第八年驾崩,其弟顺位登基,也就是未来的国王祖甲。
祖甲的统治可以分为两段看。据《史记》看,祖甲在位时期荒淫无度,商朝再度衰落。但是战国时期的《今本竹书纪年》上却记载着祖甲在位三十三年间,曾经征伐西戎。西戎是什么?秦朝的祖先就被封在了西戎之地,大家看看《大秦帝国》第一部就会知道了。
但是,一个昏君怎么会干出创业之君所办的事呢,可以说《史记》也有说不完的错误。至于它为什么能够变成二十四史之首,可能因为里面较多的都是较为详细的记载当时所知道的历史,而当时所知道的历史又有多少呢?很少,纵使司马迁是历史学家,他也会在研究之时忽略一部分,况且那个时候都讲究封建思想,不敢挖人祖坟,所以,读《史记》不能全信。
通过上述两本书结合而看,我们可以总结出这两个阶段的主要内涵:第一阶段属于守成阶段,这一阶段商王比较爱民,尚可保护一方百姓,但是由于阻力过大,国王也没有信心再保护下去,从而到达了第二阶段;第二阶段属于破坏阶段,由于国王守成失败,心灰意冷,决定加重人民的刑罚,从而成为了一代昏君,但总体他是比较遵守礼制的。
在第一阶段,也就是他执政的前二十年,这是商朝继续发展的阶段。这一阶段商朝军事战斗力达到了新的高峰,最起码可以打败蛮夷部落,商朝在祖甲执政的第十二年和西戎的交战足以说明这一点。
公元前1178年,西戎入侵商朝国土,使得商朝的领土主权遭到威胁,王子廪辛带兵进攻西戎,导致西戎损兵折将,祖甲十分高兴,对于这个儿子十分欣赏。这个时候廪辛虽然没有登基称王,但是,廪辛这一次战功使得他已经有了自己的势力,在政治上他将不再孤单。但是这个时候不能谋反,商朝的大方向还是好的。
当廪辛觉得可以为国家开拓更大的疆土之时,却被自己的父王夺去了带兵的权力。历史进入了第二个阶段,而这第二个阶段,就是我们在历史书(台湾的历史教科书)中所看到的一个大框题:商王朝由盛转衰。关于这一点,我要说,在商朝的历史授课方面,宝岛比大陆要讲得多、讲得丰富一点。
商朝进入祖甲执政的第二大阶段,这一阶段由于祖甲的各项改革出现较大纰漏,使得商王朝又出现了内政的大危机。政治方面,商王朝的王权隐退,军权虽然在商朝国王手中,但也是间接掌权,军事将领们各自为战,有的时候搞点小动作,可以说,直到这时商王的以孝治国完全崩溃。祖甲只是抓住了孝的本意,并没有进行灵活变动,他阻止了自己的儿子正确的意见,使得他倚老卖老的思想更加严重。(对于孝,我在讲“春秋之思想”时,会讲出它的好处与弊端。敬请期待)
在商王祖甲执政的末期,商朝终于出现了大的农民起义,使得商王祖甲在内政的失败中病逝。他的儿子已经三十五岁了,所以足够即位的年龄了,所以廪辛横空出世。
商朝在廪辛时期,政治部门进一步细化。就比如说商朝时期已经有的管理国内制度的内服官和管理王畿之外的土地的外服官,在廪辛时,内服官已经分为了内廷事务官和外廷事务官,最高的政务官,又称相,当然当时有三个不同的名称,分别是:阿、保、尹。王朝高级官吏统称卿士,这就是后来“卿大夫”这一名词的来源。
说起“三公”这个词,有的说是来自于西周,有的说来源于秦朝。其实这些都是错误的,三公这个词起源于商朝时期,但是这个三公与秦朝和周朝的三公不一样,西周的三公代表的是太师、太傅、太保三个官职,秦朝我就不多讲了,历史书上有。
掌占卜、祭祀、记载的官职称为史,这个官职就相当于汉朝的司马迁所担任的太史令,但是太史令大多由宦官担当,这也就是司马迁为什么感到非常屈辱的原因所在。但是,在廪辛时期,这三个任务又进行了细分:掌占卜的称为卜、掌祭祀之权的称为祝、掌记载职权的称为作册(又称为守藏史、内史),可以说这些就是隋唐时期的官职名的起源。
照这么看下去,廪辛绝对是一位好国王。但是在他统治时期的政策,却绝对比商汤的要多。那为什么商汤能建立一个伟大的王国,廪辛以下六世而亡,为什么呢?答案在下回,期待吧,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