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一位助选专家说,通常有许多候选人在发现情势不妙时,便立刻采取“实弹击”的战略,亦即携带一家老少挨家挨户向选民作泪眼攻势,据说十分有效。一般人对“哀求”的感情相当的脆弱。因为当他人有求于你时,无形中也造成了自己的优越感,一旦优越感被激起来了,便会毫无意识地答应了对方的要求。
在日常生活中,若能巧妙运用这种说服技巧,会收到相当的成效,例如,对一个难以说服,并且又不便道破他的不是的人,便可以降低姿态对他说:
“你不妨站在我的立场,替我想想看,”话中的含意无非是说:
“如果你处在我的立场上,是否还这般冷酷?”
在隐约中指责对方的无情,但因为你是以谦卑的态度相对,这就提升了对方的优越感。至于其中的细节问题,此时已不是问题了,于是乎他便轻易地上了你的圈套。
当然,我们也应该时时刻刻确保自己处于心理上的优势,这是说服技巧的一大原则。但偶尔以哀兵的姿态使自己居于劣势,以引出对方的让步,也未尝不可。
这种技巧万不可使用得太过频繁,因为一个人若反复多次使用同样的技俩,会让人觉得你是在演戏,而不上你的当。所以太过卑屈的人不会使人产生信赖感,即在于此。
※让对方感觉是一种哀求,以动摇他的心。
十二、引用名言让众人信服
有时候断章取义地引经据典,为我所用,能制造幽默,活跃气氛。
北齐时,有个博士在国学中讲课,当他讲到:“孔子弟子达者有72人。”
有位姓石的学生问道:“达者有72人,几人已着冠(成年)?几人未着冠?”
博士说:“经传无文。”
姓石的说:“先生难道不知道孔子弟子着冠30人,未着冠的有42人吗?”
博士问:“根据什么而知?”
石说:“《论语》上说:‘冠者五六人’。五六三十也;‘童子六七人’,六七四十二也,岂不是72人?”博士无以应对。
我们平常如果听到“诚如各位所知的”这句话时,即使所言我们不曾听过,或是初次听过,也会装出听过的样子。
在报纸杂志的书评中,若有知名的权威人士赞赏某一本书,多数人也会肯定这是一本好书。也许这本书出自一位默默无闻的年轻作家之手,但只要一经某著名人士的推荐,此书的销路必定很好。
凡此皆属于一种错觉。人们常会在无意之中,将被推荐的书与推荐者的权威联想在一起,这是应用心理学的原理:所以,具有说服技巧的人,便经常引用名人名言或著作来证实自己所言的价值。
但是在使用这种技巧时,也必须小心。例如电视中的广告,必须考虑到商品的性质,否则便会产生反效果,现在我们举失败的例子。
某厂商在电视上推出健康酒的广告,一般人只要一听说是健康酒,便会与中药联想一起,可是这一广告为何又会失败呢?原来他们认为“汉方”这一字眼太过于老旧,于是便引用些新鲜的字眼,甚至强调现代化的设备或注重卫生等,但却忽略了一般消费者对于中药有着根深蒂固的安全感和信赖感,这时你提出这些所谓的现代化设备等作为广告词,也难以冲淡消费者原来对中药所持有的态度与看法。所以,你必须要考虑到对方的期待与对方的弱点,以对症下药,否则难免失败。
譬如公司的小职员所说的话,很少会为上司所采用,但若能引用“曾经得过诺贝尔奖的F博士说过……”,上司则必定加以考虑,而使情况改观。
※引用名人的话来加重自己说话的份量。
十三、先以大前提揭示的说法
一般人考虑问题不外两种方法,一是从大前题着想;另一是从细部着想。但是在一般情况下,还是前者较具实用价值。
如果能留意到这点,愈是不易说服的人,愈是显得容易被说服。
譬如我们可以先说:“细节问题我们稍后再谈”,以此先引出其中较易使对方接受的十分之七的大前题部分,至于其他十分之三容易引起争论与检讨的细节部分,可以稍后再讨论。
“为了顾全大局……”、“为了全体的利益……”这些话对方听后,不但原则上会同意,同时还十分感兴趣,我们便可趁机提出其余的焦点问题,或许他会面有难色,但经过冷静思考,比较衡量,最终还是会接纳你的意见。
相反,若对方较重视细节部分,我们就必须将重点转移,将这些细节部分强调为七成,至于大前题则只占三成,待对方对你的论调感到满意并发生兴趣时,你才提出其余十分之三的大前题,即使不容易使他接受,但终究也会达到你所期望的目的。
前面所说的技巧其实都是相同的:主要是视对象来改变方式,若对方是属前者,我们就须强调大前题;反之,则强调细节部分,只要他原则上同意接受,其余的问题便很容易解决了。
※先提出对方容易接受的大前题,则其余的细节部分就不会有困难了。
十四、故作吝啬以引起对方的兴趣
对于能力较差或新进的职员,如果光是对他说“再加油吧”、“再用点头脑吧”是无多大效用的,这类忠告虽然偶尔是必要的,但在工作中若经常提出,反会使人感到厌烦,职员们此时最迫切需要的并不是责备或激励,而是工作上具体的要领。
话虽如此,人心还是相当复杂的,上司若经常喋喋不休地给部下劝言,任何人都会因厌烦而起反感,即使所言对工作有利,部下亦无法接受。你若装出很吝惜的样子,使对方觉得这句话非听取不可,则你的忠言必能顺利地让对方接受。此时他不但不会感觉啰嗦,还会主动地接受你的建议。
假使你有许多忠言要对他说,但若一口气将它们都说出,所收到的效果必定不大,你必须要很吝惜地一小部分一小部分地说出来,效果才显著。人们都有这样一个共性,那就是:越是稀少的东西就越是觉得珍贵,越是难以到手的东西,越想得到。
譬如当你要说出忠言或是工作要领时,便故意装出很吝惜的神态,然后才缓缓地说:
“好吧!我现在先教你一个好了。”
对方便立刻感觉到你所说的“一言值千金”而耸起耳根倾听,并且会产生“现在前辈所要说的可能都是一些秘诀,非听取不可”的期待感。
如果你一开始就说:“这只有科长和我才知道,其他任何人都不知道。”效果更好。若对方能耸起耳根倾听的话,那些厌烦的反抗心必定完全消失,并且还觉得你不是在啰嗦。因为你向他表示只透露一个问题而已,他便会感到很珍惜,千万不可错过。
有一次有位实习老师向我们说:“我们班上的学生不和我亲近,难道是我不适合当老师吗?”
我们听了,仔细考虑后便对他说:“好的!我现在就告诉你一个要领吧!就是忘记自己是一个老师。”
他一听,更是感到莫名其妙,又说:“这句话我还是不明白。”
“就是要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从意识中除去。”
“哦!原来如此,我知道了!具体的说就是要与学生打成一片,是吗?”
那位实习老师对我们所说的话十分感兴趣,之后还一再提出许多问题,我们也尽量将所知道的告诉他,他丝毫不感厌烦地一一听取。
※即使你有许多忠言,但只能先告诉对方一小部分,以引起对方的兴趣。
十五、触及对方自尊以得到承诺
美国的卡尔基曾说过一句名言:“将对方视为重要人物并以诚意相待,纵使是敌对者也会成为友人。”
任何人,当受到他人的信赖与尊敬时,内心都会感到高兴,虽然知道是拍马屁,但听起来还是感到舒畅。自尊心愈强者,愈是有这种倾向。
楚国国相孙叔敖帮助楚庄王治理国事,颇有政绩,楚庄王十分推重他。可是他逝世后,楚庄王却忘了他的功劳,对于他遗族的生活也不予照顾。优孟穿着孙叔敖的衣冠,模仿其神态,往楚庄王前祝寿。庄王大惊,以为孙叔敖复生。要求他再作国相。
优孟说:“楚国的国相千万做不得,像孙叔敖那样,尽心竭力为楚国效劳,楚王因此称霸,死后他儿子却靠打柴糊口……”楚庄王这才发觉他原来不是孙叔敖。优孟脱下孙叔敖的衣裳唱了一支歌:“贪官污吏多么荣耀,子孙不愁穷,有的是民脂和民膏;公而忘私就糟糕,你先看——楚国令尹孙叔敖,苦了一生,身后萧条;子孙尤其苦,没着没落没依靠;劝你不必做清官,还是贪官污吏好!”
楚庄王大为感动,孙叔敖的儿子因此得到封赠。
自尊心很强的人往往较难对付,若想使他乐意接受一项繁杂且不易为一般人所接受的工作时,最好的方法是要能触及他的自尊心。一般说来,自尊心强者大都很有自信,并且无论在任何场合都认为自己与众不同,不愿和一般人混为一谈。所以,想烦劳他时要在不知不觉中使他意识到“为何不去烦劳别人,却偏要烦劳他”的原因。譬如“像这类的难题实非你莫属”,如此简单的一句话,即能触及对方的自尊心。
一位某机构人事部的管理人员,他经手过多次人员下调案件,并且都进行得十分顺利,丝毫都没有引起任何人的怨言。本来分公司多分布于乡下地区,若非特殊情况是很少有人愿意去的,但他到底使用了什么方法使那些人都很乐意下乡去呢?
他先将那个分公司批评得一无是处,并扬言必须要一名适当的人选去整顿那个分公司,他说:
“如果这样下去的话,那家分公司迟早会撑不下去的,所以必须尽快设法挽救,但并非任何人都可胜任,而是必须要有相当能力者方可担任,万一人选不当,对公司会有相当大的影响。”
他有意无意地强调此次重任“非你莫属”。
听者在开始时,虽难免会有被流放之感,但是听了此一席话后,内心逐渐转忧成喜,据说此法屡试不爽,从未引起任何的麻烦,使我们也学到了一种如何适应人心的管理技巧。
※对一名自视甚高者,须先触及他的自尊心后,再委任他。
十六、压制对方怒气的说法
当你欲将某一事委任他人时,明知对方可能不会接受,甚至还会引起对方的愤怒,而要说服对方是十分困难,此时最好就是先设法压制对方即将爆发的怒气。
在事情进入正题之前,你得先说一句“现在我要说这么一句话,虽然明知会挨骂!”或“我说了这句话你一定会感到不愉快!”对方听了便会不好意思责怪你,还会认为“其实自己才不至于如此小气。”
当他感觉自己的态度与性情似乎被看穿时,都会有“我才不呢”或“我才不像你所说的这般小气”呢,这是自尊心压抑了他愤怒的情绪,即使你激怒了他,他也不好发怒。
在事前道破对方可能爆发的愤怒,就等于给对方的手脚加了道枷锁,使他无法发怒,而让他以冷静的态度接受你的想法。
让我们把本书,再做一次总结吧!
首先,要知道我们身处众人之中,和众人同生。人人都有自己的思想与看法,要在这中间去除孤独而谋幸福生活,应如何做才能如愿呢?
除了建立明朗的人际关系之外,实在别无他途。所谓幸福之人,即是指能与人同舟共济,多方替人设想者。到公司上班会有人向你打招呼说:
“早啊!看到你,使人精神为之一振!”
缺乏能力的人只会使人用冷漠的态度对待他,甚至偶尔会骂他:“自命清高”。
明朗的人际关系并非用权力、暴力、钱财所能赢得的,只有用说话能力才能使周围的气氛变得亲切。此说话能力不是用嘴巴吐出心中所思所想就算数,需要许多条件相辅相成,热忱与诚实是首要条件,有了诚实与热忱之后,再研究其他必要条件,如此渐次发展,即可达到内心所望的境界。
人际关系的第一步是寒暄,寒暄不仅可让我们广结人缘,而且也可训练说话能力。其优先考虑的是说话内容,如何可使陌生的朋友渐渐亲近?如何使老朋友之感情历久如新?其原则、要领不少,然而万变不离其宗,只要能顾及对方自尊,使能事半功倍,在交谈中逐渐建立起和谐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