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红尘禅影2:我用《金瓶梅》解《心经》
4542100000015

第15章 心经七品(9)

“无眼界”,指不用眼目看世界,只用心识故人。故人是谁?故人是自己。家人是谁?家人是自己。自己又是谁?自己是未悟之佛、已悟之人,只待大风吹起,鲲就化为鹏,展翅飞翔了。老子说:“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老子·一章》)“徼”的意思就是边界,老子的意思是说:要经常无知无欲才能看到世界的妙处,又要经常有知有欲才能发现世界的边缘。这世界的边缘就是前面讲过的“色性空”,过了色的边缘,就来到真空家乡。因此《心经》讲要“无眼界”,我们应该读作“无色界”。一切色都放下,回到无知无欲,妙处立刻就显出来了。

“无意识界”,也是这个道理,指没有分别心,没有成见,一切都放下,进入灵里面什么都不用想。幸福不是想到的,幸福是不想而得到的。幸福不是想得到的,想不到的才叫幸福。因此明白之人以放弃为幸福,以无意识为享受。

【讲经说法】不用走到烦恼的尽头

人们一烦恼,往往就魔症发作,以为索性发作到底,就解脱了。殊不知火的尽头还是火,烦恼的尽头还是烦恼,对于那些还没有放下的人来说,火没有尽头,烦恼也没有尽头。一切色都能燃烧,大火熊熊,万物玩火自焚。

因此《心经》说:“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意思就是说,明白“色即是空”的人不会自寻烦恼,也不再妄想走到烦恼的尽头。明知没有尽头,为什么还要走下去?《心经》把烦恼称作“无明”,无明即昏暗,就是说人心昏暗,应当自寻一盏心灯。灯是我,油是我,点灯的人也是我。人一觉悟,一切都自耕自足,不用求人,也就没了烦恼。佛说烦恼出于“人我分”,有了人与我的差别,就感到烦恼。男欢女爱,或是出门求财,都是想从别人身上捞到东西,捞得着、捞不着是各人的命,说到底捞到也有限,要说一个“捞”字,油窝里的东西最多。地藏王菩萨看见世间的人排着队一个一个下来,黄泉路上还要求发财,可谓愚不可及。

【讲经说法】生命要学会拐弯

《心经》说:“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意思就是得道之人超脱生老病死,不用走到生命的尽头。生命本无尽头,但是一个人如果造孽,那么死亡就是生命的尽头。佛说的生命是另一种生命,指喜乐之身,而非烦恼肉体。菩萨来到这个世界,就是要唤醒我们,开启新的生活,打开另一维度空间,进入自由世界。

《心经》开示:放下执著,此岸即彼岸。那破执之道十分奇妙,十分受用,空即是色,色即是空,没说不让你享受,相反,要让你真享受,不过享受之前,必须放下肉体,放弃一切情欲。无情欲始有大情欲,无色始成本色,无欢是真欢,无乐是极乐。

水深火热之际,转个念头水火都不见了。夏天吃冰,冬天烤火,都是小道。夏天就一起热,冬天就一起冷,随顺自然,就叫养生。生活不要撞车,生命却要学会拐弯。一条道走到黑,又何必?其实一拐弯就能看见灯火。

试说生活的“突然变线”。过去有个齐白石,画了几十年的画只是一个画匠,眼看他垂垂老矣,住在北京的一个胡同里,好像生命已到尽头了吧?但他不,突然来个“衰年变法”,画风突变,以老人特有的沧桑之感,幻化出浓艳画面,所作的画极其简单,一簇花,几块石,生机盎然,颇见禅趣,终于从画匠转变为大师。我在十五岁那年,突然明白以前我是个可耻的寄生虫,再也不能那样下去了。我开始劳动,就从挑两桶喂猪的潲水开始,虽然潲水洒在我身上,我也不觉得脏。东晋的祖逖、刘琨是同学,他们一起读书,一起睡一个铺。突然有天凌晨,祖逖听到远处传来一声鸣叫,猛地在被子里把刘琨蹬醒。二人摘下墙上挂着的宝剑,迎着星辰迎着风,闻鸡起舞。这种例子很多,每个人都经历过。生活的“突然变线”叫做“醒”,正所谓暮鼓晨钟唤醒梦中人。这叫“醒”,还不叫“悟”,但有了这“醒”,“悟”也就不远了。醒悟醒悟,不事先醒来,怎能悟出世间的真理。

孤独催人上进,寂寞让人奋发。《圣经》上说:“智慧在街市上呼喊,在宽阔处发声,在热闹街头喊叫,在城门口、在城中发出言语,说:‘你们愚昧人喜爱愚昧,亵慢人喜欢亵慢,愚顽人恨恶知识,要到几时呢?你们当因我的责备回转,我要将我的灵浇灌你们,将我的话指示你们。我呼唤,你们不肯听从;我伸手,无人理会,反轻弃我一切的劝戒,不肯受我的责备。你们遭灾难,我就发笑;惊恐临到你们,我必嗤笑。惊恐临到你们,好像狂风,灾难来到,如同暴雨,急难痛苦临到你们身上,那时,你们必呼救我,我却不答应,恳切地寻找我,却寻不见。”(《箴言1:20-1:28》)这些话无非是让人回头的意思。再难走的路,回头就好了。要说突然的改观,莫如回头。经常回头看的人,必有大智慧。

【讲经说法】十二因缘

十二因缘是佛教基本理论之一,前述“无明”、“老死”是其中两样。佛菩萨说法,喜欢拣简单的说,尤其喜欢拣与我们紧密相关的说,大开方便之门。

十二因缘即:

无明,即烦恼。莫名其妙它就来了,所以叫无明。无明其实是有规律的,最大的规律就是人自寻烦恼。人不找它,它也不找人。

行,因烦恼而造业。

识,即业识,此识随业受报,为过去的业力驱使,善与恶相约投胎。

名色,胎相初成叫名色。

六入,即六根。六根渐全,母腹中的胎儿埋下了一生痛苦的根。

触,出胎后六贼都来了,一一接触。

受,接受。一开始谁都认为世界很美好。

爱,贪欲起来了,自己强迫自己说“这就是爱”。

取,妄取妄求。取不到就毁,取到就浪费。

有,业报彰显,因果了然。“有”即“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有”。

生,即受生。这辈子没报完了,下辈子继续,轮回着来。

老死,即业报完毕,归于死亡。

以上是人一生的自传,亦即十二因缘。十二因缘不空,人永远受罪。明白色即是空,十二因缘一齐作废。

【讲经说法】四圣谛

四圣谛是佛教基本教义之一,即《心经》讲的苦、集、灭、道。这四圣谛是佛陀成道后,在鹿野苑为五贤者第一次说法说到的佛法,是最初之佛宝,非常宝贵。因为它专门用来破解十二因缘,可以度绝轮回,是法轮初转的佛法,因此又称转法轮。谛是真实的意思,四圣谛就是四大真理。

苦。即苦圣谛,意思是知苦。三界众生,各尝苦果,一切都是苦的。那苦暂时的放松,我们就称作甜。其实哪里是甜,分明是苦下班了,明天它还要来上班。好比坐牢得释放,我们把这叫自由,其实哪里就是自由,更大的牢房在监外。佛说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再加上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取蕴苦。八苦归于一苦,心里不清净,被色蒙住了心。要想不苦,不是去喝蜜,而是别再采花了,从根子上灭苦。“怨憎会”指怨恨、憎恶相交织,毒气攻心,先就烧焦了自家。“爱别离”指因爱成别,舍不得,放不下,所谓“杨柳岸晓风残月”即是,这是风月之苦了。”“求不得”指无法得到,借意淫自快,西门庆得不到蓝氏,就是这种情况。“五取蕴苦”是总说五蕴不空带来的一切苦,此义已前述。人苦是因为心苦,心苦是因为放不下,一旦放下,什么苦都没有了。过去南怀瑾老师有一首诗,我转送给大家:“几年魂梦出尘寰,浊世何方乞九还。一笑抛经高卧稳,龙归沧海虎归山。”

集。即集圣谛,意思是断集,将一切了断。集的原意是事物起因,五蕴都是集,轮回也都是集。苦集生爱,这种爱好比人渴了想喝水,佛经上称之为“渴爱”。人一旦沾上了渴爱,要么渴死,要么牛饮而死。因此这爱最好不要,这水最好不喝。世上另有一种水,被称为甘露。它能满足一切人的一切渴望,只需要一滳,就可以点透灵犀,并不需要第二滳、第三滳。但如果你先不扔掉世上的水,观音手中的宝瓶就不会向你打开。我常想世上必有一种水,喝过了永不再渴,有一种粮食,吃过了就永不再饿。并且有一种光,一照亮就永不再照。这光是真光,这道是真道,它不从轮回中来,却因为人无色无欲,就超脱在轮回之上。

灭。即灭圣谛,意思是度灭,从苦与集中解脱得自由,入涅槃境界。那时,苦灭、爱灭,让人明白以前我所深深眷恋的是一个水泡,为之奋斗不已的是一缕青烟。这个“灭”字好,苦要消灭我们,我们却消灭了苦。切断相思,处处春光明媚。

道。道即道圣谛,意思是得道无烦恼。当初佛陀在菩提树下一悟,证得八正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八正道归于一道:色即是空。前已述色道,今略述空道。什么叫“空”?无色透明叫做空,没有阻碍叫做空。空是时间的总和,又是空间的联结。老子说:“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老子·十一章》)讲车轮要空,才能转动,如果把一块石头当车轮,就转不快。“空”的好处在于传递能量没有阻碍。阳光射进空气,金光万道,一泻千里;射到人身上,形成影子;再射到地面,就进不去了。阳光也有疲软的时候,因为它是有形的。必须是无形的,才能把空的力量发挥。

【讲经说法】无智亦无得

“无智亦无得”意思是没有智慧,也没有收获。注意,这就是《心经》前面讲过的“不增不减”的境界。

无智,所以能灭一切智。

无得,所以笑看一切得。

有情众生,求智慧,求收获。佛菩萨却告诉我们最好无智亦无得,婴儿一无所有,才会一应俱全。《金瓶梅》上有一对母女,一个是有智又有得,一个是无智亦无得,我们来看她们的命运谁更好些。

王六儿原是杀猪匠王屠夫的女儿,嫁给泼落户韩道国后,随着男人四处浪荡,什么地方有些好处就往什么地方钻。生了个女儿韩爱姐,倒还本分。这韩道国做了西门庆的伙计后,两口儿靠西门庆生活。某年某月某日,西门庆为讨好东京太师府翟管家,与韩道国夫妇商量好,将韩爱姐送到东京去当翟管家的小妾。本来,西门庆听说韩爱姐好个人材,有心收为己用,想想前程要紧,没奈何谦让了一回。当日西门庆打扮一番到了韩道国家,“良久,王六儿引着女儿爱姐出来拜见。这西门庆且不看他女儿,不转睛只看妇人。”(《金瓶梅》第三十七回《冯妈妈说嫁韩氏女 西门庆包占王六儿》)看来西门庆有心要这母女两个,好比李娇儿与李桂姐姑侄。韩爱姐远嫁东京后,西门庆包养了王六儿,韩道国乐得进银钱,不但不过问,反而积极提供方便,于是西门庆信任韩道国为死党。西门庆死之前,经应伯爵介绍,接了一个与宫里太监勾结的大买卖,就让韩道国去办。韩道国办好回来,刚好碰上西门庆死了,两口子一商量,决定把钱藏了,溜到东京去投靠翟管家。韩道国本来以为王六儿不肯这样做,谁知被王六儿啐了一口说:“如今他已是死了,这里无人,咱和他有甚瓜葛!”(《金瓶梅》第八十一回《韩道国拐财倚势 汤来保欺主背恩》)两口子痛痛快快把西门庆的钱卷跑了。到了东京风光了一阵子,不料蔡太师倒霉了,翟管家也跟着倒霉,混乱中韩道国与王六儿领着韩爱姐,一家人逃生到临清,不料正碰到了陈经济在这里开酒楼,两家并作一家,陈经济与韩爱姐好上了。这陈经济傍了周守备的势力,假说是春梅的兄弟,又娶了一妻二妾:葛翠屏、喜儿与陈三儿,有家有业,大有当年西门庆的气势,人人视之为小西门庆。日子正过得热闹,没想到因奸情败露,被周守备家将张胜一刀杀了。陈经济死后,韩道国与王六儿没了依靠,只好两口子搭伙重操旧业,老公作牵头,老婆作暗娼,傍了一个何官人,随他去了湖州。不久何官人与韩道国相继死了,王六儿最终嫁了小叔,二人种田过活,算是浪荡一生得了个善终。王六儿原是个不成器的女人,没想到生了个秉性与父母完全不一样的女儿。这韩爱姐第一嫁嫁给了翟管家,因为是西门庆的买卖、又是父母做主,心中虽不情愿,无可奈何。第二嫁嫁给了陈经济,二人孽缘千里好上了,便丢不开。陈经济死后,韩爱姐为他守节,比葛翠屏还爱陈经济多几分。春梅死后,韩爱姐也离开了临清,一路寻父到湖州。她母亲要把她嫁给富家子,韩爱姐断然拒绝了,竟然“割发毁目,出家为尼姑,誓不再配他人。”(《金瓶梅》第一百回《韩爱姐湖州寻父 普静师荐拔群冤》)

同样一家人,又是亲母女,秉性不一。王六儿是心无所定的浪荡妇人,韩爱姐是守节的贞妇孝女。照世俗的眼光来看,韩爱姐是个傻子,心里没有盘算,最终什么也没得到。她的娘是个聪明人,曾有过辉煌的日子,是个不甘人后的主儿。然而照佛菩萨的眼光看,并不是那样。

王六儿“有智亦有得”,使出浑身解数去争取幸福。当初傍了西门庆,可以说她是有“智慧”的;后来情况有了变化,她又毅然抛弃西门庆;混乱中果断出击,可以说她的“智慧”日见高深。然而在命运面前,她这些“智慧”没用。傍西门庆时,没个身份,被人耻笑。傍翟管家时,吃女儿饭,也难抬头。后来傍了何官人,夫妻两个侍候一个人,不可能不尴尬,日子过得别扭。最终与小叔结合,农夫农妇,算是善终。

与王六儿相比,韩爱姐傻到了家,她本不是陈经济的正妻,半路搭车坐,坐席坐二排,人家正经妻妾都不守节,陈经济死后春梅依然放荡有加,韩爱姐只不过是外路货,没想到她来凑了个大热闹,守起贞节来。落后千里寻父,万年殉夫,遁入空门,众人才知道这女子与人不同不样,是个怪物。

韩爱姐“无智亦无得”,她的父母完全不理解她,对她疯狂的哭夫行为,只能认为她有病。暗娼人家,守什么贞节,惹人笑话。然而韩爱姐不愧是个奇女子,她一不向父母闹革命,二不向情人索取什么,也不争名分,也不分家产,那她要干什么?她要人明白她的心,知道她这个人并不是来这世界混日子的。她真的想做一回人。她的爱来得不容易,她懂得珍惜。陈经济当然不是什么君子,但在韩爱姐眼中自有可爱处。跟着陈经济,她认命了,认命得幸福。这样以来,陈经济一死,她的支撑点也就没了,因此拼命地要守贞节,无非是固守心中的一个梦影儿。韩爱姐确实没什么智慧,也没得到什么,但她没有迷失本性,并且还破除了母亲的执著,太不容易了。守节的人灵魂是高贵的,佛菩萨来度她。

无碍品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duǒ),依“般波罗密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得“阿耨(nuò)多罗三藐三菩提”。(观音菩萨告诉舍利子:“正因为没有所谓的拥有,菩萨依照般若功法修行,就可以做到心里没有牵挂。没有牵挂,就不会害怕,也就远离一切颠倒梦想,达到完全的解脱。三世诸佛依照般若功法,就可以证得无上全息之果。”)

本品在破执的基础上,进入“无碍”的境界,所以叫“无碍品”。经文从“以无所得”到“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共61个字。

比照《心经》此义,我讲两个《金瓶梅》上的人物:张胜与李安,看看谁是有碍,谁是无碍,各自是怎样得来的。

【讲经说法】心无挂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