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新疆德隆国际实业总公司、乌鲁木齐德隆房地产公司相继成立。这是后来被称为“德隆系”的唐氏事业的起点。1993年5月,新疆金融租赁有限公司开始筹建,德隆随后参股。1994年,德隆承包了新疆金融租赁在武汉证券交易中心的席位,唐万新由此获得第一个金融管道。在后来的一年多时间里,唐以新疆金融租赁的名义,在武汉、北京等地融资3亿多元。1996年底,唐万新获得机会收购金新信托30%股权。由于以德隆名义出资收购获批的可能性很小,唐万新绕道新疆屯河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春天,唐万新建仓湘火炬,1996年7月,唐万新已将湘火炬70%的流通股握在手中,该股也从2.3元上涨到4元左右。1997年6月,德隆入主合金投资,半年后入主湘火炬,并分步完成了对新疆屯河及其母公司屯河集团的收购。
德隆控盘坐庄,众所周知,由此获得了“江湖第一庄”的美名。在“无庄不欢”的那个年代,因为有了笑傲江湖的地位,德隆很少畏惧让市场知道其买了哪些股票,唐万新配合坐庄而鼓吹的产业整合,更是让很多不合理的事情看上去很合理。但人工堆成雪山再大也有融化掉的一天。2004年4月13日,不堪资金重负的德隆系在瞬间倒塌,三驾马车200亿的市值十余个跌停后成过眼烟云,曾经飞在天上的股价现在都在2元徘徊。
我们看看德隆系是如何倒塌的。为了更快、更方便地搞到钱,唐万新把吸钱的触角伸到了能伸到的每个领域。德隆的实业看上去做得很大,在相继控制了天山股份、ST中燕、重庆实业、沱牌曲酒之后,德隆已经把产业链布局到了番茄酱、水泥、汽配、娱乐、饮料等行业,2004年成为中国第一大民营企业集团。北京曾经最著名的JJ就曾在三年内给德隆盈利3千万。
在德隆系倒台前,唐万新控制的德恒证券、中富证券、伊斯兰信托、金新信托、南京国投几大机构非法吸存资金高达460亿元。唐万新的梦想是,借助资本市场的杠杆之力,通过产业整合把实业做大。为此,唐氏团队在短短的几年中就控股和参股了多家证券公司、信托公司、城市商业银行、金融租赁公司、保险公司,完成了庞大金融帝国的布局,为其后来几年疯狂非法融资提供了渠道。
资本曾经帮助唐万新和他的德隆帝国迅速膨胀,但由资本构建的没有“地基”的金融帝国最终还是拖垮了德隆。从2000年底和2001年,中科创业、亿安科技的先后崩盘让德隆的客户相继嗅到了“危险”的味道,而银广夏的财务造假曝光也让曾经很坚信唐万新“产业整合”故事的人开始清醒。一直风平浪静的“中国第一庄”感受了从未有过的紧张,挤兑压力的暗流在德隆内部此起彼伏。
从2000年开始,德隆每月的护盘及其他成本已达到上亿元,而漫长的熊市也让德隆压力倍增,用收购金融资产堵窟窿的方式死扛了三年之后,“中国第一庄”终于扛不住了。2004年4月13日开始惊心动魄的跳水。到2004年5月25日,“老三股”的市值蒸发了160亿元。
危机爆发后,唐氏兄弟四处出击,先后与民生银行、美国机电基金、JP摩根、高盛中国等企业商谈拯救计划,均告失败。2004年5月28日,唐万新、唐万川失踪。唐万新则是逃往缅甸,唐万川逃往加拿大。
2004年7月18日,唐万新回到北京,随后在北京中苑宾馆被监视居住。那段时间里唐万新还在寻求中央企业接手德隆资产,但中央级的大财团了解越来越多的真相后更加没人敢碰德隆这块烫手的山芋。最终,华融资产管理公司全面托管德隆的实业、金融资产。唐万新的德隆帝国梦18年后彻底被自己击碎。
调查显示,1997年,新疆德隆通过新疆屯河等企业控股金新信托后,即组织金新信托采取承诺保底和固定收益率的方式对不特定社会公众开展委托理财业务。2000年底,金新信托的委托理财业务开始出现兑付危机。为应付兑付危机,德隆国际在唐万新及唐万川、张业光等人(另案处理)的决策下,决定收购新的金融机构,加大委托理财业务量,并决定在德隆国际金融管理部的基础上成立上海友联。为扩大委托理财业务,上海友联、德隆国际先后重组、收购并控股了德恒证券、中富证券、大江国投、伊斯兰信托等公司,采取承诺保底和以22%至1.98%不等的固定收益率与不特定社会公众签订委托投资协议及补充协议35890份,变相吸收公众存款450.02亿余元人民币,其中未兑付资金余额172.18亿余元。
操纵证券交易价格的事实主要是,从1997年3月以来,新疆德隆、德隆国际先后以金新信托、德恒证券、中企东方为操作平台,在唐万川、张业光等的决策下,批派王恩奎提供统计数据,并指挥董公元、洪强、张龙等人具体操盘,利用自有资金和部分委托理财资金,使用24705个股东账号,集中资金优势、持股优势,采取连续买卖、自买自卖等手法,长期大量买卖新疆屯河、合金投资、湘火炬A股票(下称老三股),造成三只股票价格异常波动。
截至2004年4月14日,新疆德隆、德隆国际累计买入老三股678.36亿元,累计卖出621.83亿元,余股市值113.14亿元,余股成本162.30亿元,按照移动平均法计算,德隆共非法获利98.61亿元。
2006年4月29日,在这起被称作是建国以来最大的金融证券案件中,唐万新被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以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操纵证券交易价格罪,被判处有期徒刑8年,并处40万元罚款。德隆系三家核心企业新疆德隆有限责任公司与德隆国际战略投资有限公司因“操纵证券交易价格罪”则各被处以50亿元的巨额罚款,上海友联管理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因“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被罚款3亿元。
事有巧合,在编辑本案时,时间是2012年4月,正是唐万新八年牢狱生活期满之时。18年的经营到德隆系的倒塌,八年的牢狱之苦,2012年4月,唐万新已是知天命之年,八年中,我们不知唐万新感悟出什么,不得不承认,唐万新是个资本运作的能人,重新生活后,能否在法律框架内,再创一片崭新天地,那就看他的造化了。
震惊国内的“琼民源”案
琼民源全称海南民源现代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曾经是中国股市1996年最耀眼的“大黑马”之一,股价全年涨幅高达1059%。因被指控制造虚假财务会计报告而受到查处。公司股票也从1997年3月1日起停牌。经过一年多漫长而痛苦的等待和期盼之后,1998年4月29日,中国证监会公布了对“琼民源”案的调查结果和处理意见。
调查发现,“琼民源”1996年年报中所称5.71亿元利润中,有5.66亿是虚构的,并且虚增了6.57亿元资本公积金。鉴于“琼民源”原董事长兼总经理马玉和等人制造虚假财务数据的行为涉嫌犯罪,中国证监会将有关材料移交司法机关。
1998年6月10日,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经审理判处“琼民源”原董事长马玉和有期徒刑3年。至此,中国股市有史以来最大的股市神化落下帷幕。
琼民源在1996年因虚假年报误导投资者,使股价在短时间内扶摇直上,大批股民高位套牢,构成中国证券史上最严重的一起证券诈骗案,因此对该公司的重组成为中国证券史上一次艰难的试验。
“琼民源”事件使10万余名“琼民源”的投资者成为股市一幕幕场景的无奈看客,他们当中,几乎所有人都经历了期望、祈望、失望、无望的精神熬炼过程,作为创始人的马玉和是如何成为数万人噩梦的制造者,这一切是怎么开始的?
1996年初,深成指被打到1000点以下,随即在深发展带领下,深指揭竿而起,一批多年被视为“垃圾”的股票也开始踏上“价值回归”之路,当时,一天涨百分之几十,几天翻倍的股票比比皆是。人们需要赚大钱、市场需要大黑马。正在此时,创造1996年中国股市神化的“琼民源”登台了。
1996年4月以前,“琼民源”股价才2元左右,市场转好后,该股随大盘一起扶摇直上,到6月份,股价已翻一倍多,经过一个月的盘整,“琼民源”从4.45元起步,在其后的4个月中,股价已达到20元,这时的琼民源俨然从一只无人光顾的垃圾股一跃而成备受人们追捧的绩优股,甚至取代了深发展的龙头地位,成为启动深市走强、“低价股革命”的先导。至此,一个为人瞩目的“股市神话”被造就出来。
1996年上半年,在深发展“价值回归”的示范效应下,几乎每只股票都无一例外地从低谷走了出来。此后一段时期,市场炒作题材似乎一时进入了真空,市场急欲寻找一个同样能激发人气的新“龙头”。几乎与此同时,在主力策动下,市场又扯起了“价值发现”的大旗。任何一个可资利用的题材都可能被套上诱人的光环。
主力在处心积虑编织各种概念的同时,也在不遗余力地寻找着资质尚可的“黑马”。在琼民源被挖掘出来后,套在它身上的光环也就最多,也最为耀眼,什么“扭亏概念股”、“首都概念股”、“农业概念股”、“房地产概念股”、“高科技概念股”、“政策倾斜概念股”、“高速成长概念股”,以至令人费解的“关系概念股”等等。可以说,任何一种概念都无不显示“琼民源”所独具的“优势”和可能带来的“高额回报”。
“琼民源”在一连串惊人之举中,又添上了更为醒目的一笔。1997年1月22日,公司率先公布1997年年报。这份被冠以“闪亮登场”的年报中赫然列出:每股收益0.867元,净利润同比增长1290.68倍;分配方案为每10股送转9.8股。年报一出,市场无不震撼,股价当即创出26.18元的新高。欢呼者有之,顿足者有之,恨无慧眼者更是将手心捏出了汗。也有一部分头脑清醒者表示不解,他们在问,“琼民源”如此骄人的业绩,利润从哪儿来?
让我们看看“琼民源”如此高额利润究竟是从哪儿来的。
关于虚报利润。经调查发现,“琼民源”在未取得土地使用权的情况下,通过与关联公司及他人签订的未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的合作建房、权益转让等无效合同,编造了5.66亿元的虚假收入,这些虚假收入均来自于北京民源大厦。民源大厦是“琼民源”与北京制药厂、香港冠联置业公司、京工房地产公司、北京富群新技术开发公司等四方合作开发的房地产项目。其中,北京制药厂提供地皮,香港冠联置业公司作为出资合作的一方,另一合作方富群公司则是“琼民源”的第二大股东。后民源大厦项目已停工。就是这个未完成的项目,在1996年末给“琼民源”带来疑点重重的共三笔总计5.66亿元收入。
关于虚增资本公积金。“琼民源”1996年年报宣称,其资本公积金增长6.57亿元,主要来自对部分土地的重新评估。所谓6.57亿元资本公积金,是“琼民源”在未取得土地使用权,未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立项和确认的情况下编造的对四个投资项目的资产评估,违反了有关法规,构成了严重虚假陈述行为。
关于操纵市场。据中国证监会调查,“琼民源”的控股股东民源海南公司曾与深圳有色金属财务公司联手,于“琼民源”公布1996年中期报告“利好消息”之前,大量买进“琼民源”股票,1997年3月前大量抛售,获取暴利。
重组过程数据表明,“琼民源”调账后,总资产由原来的近26亿元变成了10亿元左右,净资产由原来的20多亿元变成了近8亿元。
经过艰难的工作,重组各方智慧的贡献,“琼民源”终于脱胎换骨。经过重组,“琼民源”社会公众股东获得补偿。通过“等量换股”将社会公众股东由可落实每股净资产仅为0.032元的“琼民源”换到1998年预计每股净资产2.21元的新设公司股票。考虑二级市场中关村定价,社会公众股得到了较好的补偿。
重组方北京住总通过本次重组实现上市,投入优质资产,开辟融资渠道,实现控股上市公司中关村,实现集团通过资本运营取得进一步发展的战略目的,同时提升了公司的知名度。这次重组,也为政府分了忧,减轻了社会压力。
如今“琼民源”已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中关村(000930)。但“琼民源”留给它的股民的伤痛恐怕难以忘怀。每一个案件,受伤的总是它的投资者。痛定思痛,要想在股市长期立足,就要练就一双火眼金睛,不断提高自己识别能力,坚定正确的投资理念,不轻信、不信谣、不跟风、不追高,始终保持独立作战能力,这样才能立股市于不败。
诈骗上市第一股
红光实业(600083)于1997年6月在上交所上市。其前身是国营红光电子管厂,始建于1958年,该厂是我国“一五”期间156项重点工程项目之一,是我国最早建成的大型综合性电子束器件基地,也是我国第一只彩色显像管的诞生地。
正是这样一个有着光荣传统的国营企业的高管却走了不光彩的道路,为了达到上市目的,上市前就编造谎言,隐瞒事实,欺骗上市。我们先看看这个企业上市前的财报,当时红兴实业披露的经成都蜀都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1994—1996年财务报表:1994年主营业务收入83771万元,利润总额9042万元,净利润6076万元,1995年主营业务收入95676万元,利润总额11685万元,净利润7860万元,1996年主营业务收入42492万元,利润总额6331万元,净利润5428万元。
1997年4月,即股票公开发行前一个月,进行了一次1:0.4的缩股,将原来4亿股的总股数缩为1.6亿股。按缩股后计算,1994—1996年的每股税后利润分别为0.380元、0.491元、0.339元,在此基础上,确定了每股6.05元的发行价格。
红光公司还提供了经会计师事务所审核的盈利预测数字:预计公司1997年度全年净利润7055万元,每股税后利润0.3513元。正是由于此包装,红光实业上市认购中签率不到2.8%,锁定认购资金133亿元。
我们再深入分析,红光实业1997年6月6日上市,8月20日,公布1997年中期业绩为0.073元,并称“公司生产经营面临困难”。1998年1月8日,红光实业发布董事会公告,称公司对彩管玻壳池炉进行必要的停产大修及技术改造。红光实业在此时实际上已基本丧失主营业务生产能力,而此时距上市才半年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