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军事战争未解之谜
4516900000009

第9章 近代战争之谜(3)

对于拿破仑这次军事冒险的失败,人们不足为奇,可对于莫斯科当时那场罕见大火的起因,多少年来,却一直争论不休。

根据正史记载,那场大火应该是莫斯科人自己放的。当年由于敌强我弱,库图佐夫决定放弃莫斯科,莫斯科人民也决定随俄军一起撤退,为了不给法国入侵者留下任何有用的东西,莫斯科居民忍痛放火烧了自己的故乡。拿破仑就一直认为“放火烧城”是莫斯科军政总督罗斯托普金蓄意谋划与安排的。因为当法军企图救火时才发现,偌大的莫斯科城内居然没有一件消防水龙头和灭火工具,显然是事先有人把它们都运走了。另外,城里城外同时起火,显然也是有计划、有部署的预谋。而当时法军逮捕的一些纵火嫌疑人也交代是罗斯托普金指使他们这样干的。据说,罗斯托普金在后来也曾说过,是他命令放火烧城的。从战略的角度看,放火烧城的决定虽然代价惨重,但却是十分正确的。这是一次十分勇敢的“焦土政策”,它表明了俄国人民;不惜一切代价抗击侵略者的决心。若真正追究放火的元凶,应该是法国人,正;是由于他们的人侵,才迫使莫斯科人民不得不烧毁自己美丽的家园。

可也有人不同意这样的看法,他们认为莫斯科大火并非俄国人自己放的,而是进城的法军干的:“他们夜进民宅,点起蜡烛、火把、柴火照明,喝醉酒后不慎引起大火”。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在他的小说《战争与和平》中就持这样的观点。更为激进的说法则是法国人蓄意纵火。前苏联的一位历史学家就在他的论著中这样写道:看到莫斯科大火的俄国人证明,拿破仑是事先有计划地来焚毁和破坏莫斯科城的。

在俄国当时的史料中还有这样的记载:莫斯科人民不愿自己的财产落人法国人之手,他们忍痛烧毁自己的财物,可法国强盗烧得更多!俄国人和法国人霍一起烧毁了莫斯科。据后来在法国军队中服役的一些人承认,上面所说的情形的确都存在。

俄罗斯的爱国诗人曾在诗中对那场大火进行了如此的描述:“在燃烧的天空下,在燃烧的地上,穿过两旁的火墙走。”走的人当然是狼狈不堪的法国侵略者,火虽然烧得痛快,烧跑了侵略者,但毕竟烧毁了莫斯科人民可爱的家园。无论到底谁才是真正的纵火者,我们都不希望这样的场面在人类历史上再次重演。

我们欣喜地看到,今天的莫斯科已完全看不到当年被焚烧的痕迹,历史悠久的莫斯科就如同一幅由数不胜数的历史古迹镶嵌成的精致、高雅的艺术品,引来各国游客前去参观游玩。

滑铁卢战争之谜

1814年,欧洲反法联军攻陷巴黎,拿破仑被迫宣布退位,被流放于厄尔巴岛。1815年3月1日,拿破仑率领1000余名士兵偷渡回国,沿途守军纷纷重新聚集在他的鹰徽旗下。3月20日,拿破仑凯旋巴黎,重登皇位(史称百日王朝)。这使整个欧洲震惊,在维也纳开会的同盟国一片哗然,他们立即放弃了彼此间的争吵,再次联合起来,并宣布拿破仑为“世界和平的扰乱者和人类公敌”,将不受法律保护。3月25日,英、俄、普、奥、意、荷、比等国组成了第七次反法同盟,决心彻底打垮这个科西嘉怪物。拿破仑意识到如果联军几大军团会合一处,后果就不堪设想。于是他迅速组织部队抵抗,根据制定的正确的战略部署,要在俄奥大军到达之前解决战斗,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先将英普联军各个歼灭。可是这一次战争局势并没有朝着“战神”部署的方向发展。

受命占领布鲁塞尔重要阵地以牵制英军的内伊元帅迟缓犹豫,使这一行动未能如期完成。后来在双方激烈争夺时,拿破仑又命令内伊属下戴尔隆军团由弗拉斯内向普军后方开进,和主力部队一起对敌军实行夹击,但戴尔隆对命令、理解不清,错误地向法军后方开来,使这决定性的一击延误了近两个小时。但当戴尔隆重新赶回普军后方时,又被不:明战局的内伊元帅严令调开,这时英军巳在戴尔隆的大炮射程之内,戴尔隆机械地执行了内伊的命令,使法军在临胜之际功亏一篑,英军逃脱了被全歼的命运。

另外,在滑铁卢会战的前一天,拿破仑指挥军队追击英军时,就在两军快要相接时突然下起了瓢泼大雨。顷刻间,道路被冲毁,田野一片泥泞,法国骑兵不得不停止追击,使狼狈逃窜的英军绝处逢生。次日清晨,彻夜未停的大雨仍然妨碍着法军按时投人进攻,善于运用机动战术的拿破仑也无法在这样的天气下发挥炮兵和骑兵的机动作用。战斗一直推迟到中午才开始,这就给英军更多的喘息机会。

滑铁卢大战是世界战争史上令人瞩目的一页,也是拿破仑戎马生涯中的最后一战。

然而,这一战却以拿破仑的失败而告终。滑铁卢战役的进程既惊心动魄,又富有戏剧色彩,许多微妙因素影响了战局,使法军的锐势急转直下,失去了几乎到手的胜利。

6月18日中午,随着三声炮响,滑铁卢之战的帷幕骤然拉开,排山倒海的法国骑兵呼啸而上,但防守的英军顽强抵抗,以猛烈的火力压住了法国骑兵的锐势。当时拿破仑大约有7.2万个士兵,威灵顿有7万。拿破仑和威灵顿都在等待援军的到来,前者等的是元帅格鲁布,后者等待的则是布吕歇尔。法军继续着对英国军队左翼的进攻。一个半小时后,拿破仑看见圣兰别尔东北方有军队向这边赶来,他认为这一定是格鲁布,遗憾的是:来的军队是布吕歇尔而不是格鲁布。布吕歇尔从格鲁布的追击下逃脱并且绕过法国元帅的视线赶到了这里。拿破仑并没有因此而想到撤退,这个时候,拿破仑仍在等,格鲁布仍没来!拿破仑陷入完全绝望的境地。

列成方阵的法国近卫军一面拼死抵抗,一面缓慢后撤,保卫着拿破仑撤出了战场。其他地方的法军也在联军进攻下,朝不同方向四散逃命去了。

那一天前还是青翠碧绿的田野和山坡,此时铺满了血肉模糊的尸体、伤员以及无数残缺的肢体,绿色的平原变成了血的海洋。据估计,威灵顿军团死伤1.5万人,布吕歇尔军团死伤7000人,而法军死伤2.5万人,被俘虏8000人。

6月20日,拿破仑回到巴黎。这时两院巳经背叛了他,他的兄弟吕西安极力劝他解散两院,重新征召军队,准备再战,但拿破仑却表示拒绝。他明白他的使命已经完成了,他的星宿已经陨落了,他不愿自己的国家发生内战。次日。拿破仑自动退位。7月7日,联军以胜利者的姿态进人了巴黎。7月15日,拿破仑离开法国,被放逐于南大西洋的圣赫勒拿岛。1821年5月5日,拿破仑在圣赫勒拿岛辞世,时年52岁。

法国滑铁卢战争标志着拿破仑时代的结束,动摇了欧洲封建制度政体,为欧洲各国的资本主义发展奠定了基础。但对于这次会战,诸多军事学家和历史学家从不同方面,不同观点作了仔细研究和评析各说不一。

然而事实真如人们所言:拿破仑的惨败完全在于格鲁布元帅的迟到吗?如果格鲁布元帅没有迟到而是准时到达救援地点那是否又意味着拿破仑会一如既往地雄霸欧洲呢?因为当时拿破仑的军队有7.2万人,英军也有7万人,双方势均力敌,谁的援军先到,谁将占据优势。或者是天气原因在这场战争中占据了很重要的因素,导致了拿破仑的失败。可是也有人把原因追溯到更早一些时候,他们认为,如果一切都按拿破仑最初的正确战略进行,本来早就可以结束战斗了,滑铁卢的决战也不会发生。第七次反法同盟也会像上几次一样,被拿破仑打得落花流水,一败涂地。

人们还常常把原因归结为拿破仑用兵失误,主要是当时在他身边缺少能攻善战、和他配合默契的将领,达乌被围困在汉堡,缪拉没能够及时从那不勒斯赶回来,马寒纳正在西班牙征战。拿破仑虽然培养了一批将才,但在关键时刻却不能为自己所用,这无疑是一场悲剧。

最后,听一听拿破仑自己的解释吧。他说:“这个会战失败了!这是一个可怕的灾难。但是那一天还是胜利的。军队的表现还是极为优异,敌人在每一点上都被击败了,只有英军的中央还能够坚守。当一切都已过去之后,军队才突然为恐怖所乘。这是不可解释的……”

瑞典国王约翰,即昔日曾在拿破仑麾下作战,后来又领兵与之对抗的前法国元帅贝尔纳多特发表了如下评论:“拿破仑并不是被世人征服的。他比我们所有人都伟大。但上帝之所以惩罚他是因为他只相信自己的才智,把他那部庞大的战争机器用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然而凡事物极必反,古今概莫例外。”

也许,是这些微妙的因素综合在一起发生了作用,使战无不胜的拿破仑再一次遭遇了失败的命运。人们不遗余力地对其中具有决定性影响的因素进行探讨,但是谁也不能说服谁,只好作为一桩疑案继续讨论下去了,或许我们只有到不可重演的历史中去找寻答案。

两百多年来,拿破仑作为一个一生充满神奇色彩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一直都是一个热门话题。他拥有一大批崇拜者,其传奇的经历在多数人眼中是一场辉煌的悲剧。“这世界上没有比他更伟大的人了。”英国前首相丘吉尔曾经这样评价拿破仑。爱他的人将其比拟为公元前4世纪伟大的亚历山大大帝转世再生;恨之者斥其为20世纪最大的恶魔希特勒的先行者。这位军事天才一生之中都在征战,曾多次创造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的一场失败却改变了他的命运,拿破仑在35岁时成为法国皇帝。这个有着钢铁般意志的人对军事战术有着赌徒一般的直觉。到了1807年,整个欧洲只有俄国和英格兰没有被他征服。经过和平谈判,俄国与拿破仑签署了和平协议。按照这份协议,俄国必须断绝与英格兰的所有贸易往来。但是,法俄联盟只维持了3年。经济困难的俄国恢复了与法国的敌人--英格兰的贸易往来。这激恼了拿破仑,他开始准备征战俄国。1812年5月9日,在欧洲大陆上取得了一系列辉煌胜利的拿破仑离开巴黎,率领浩浩荡荡的60万大军远征俄罗斯。法军凭借先进的战法、猛烈的炮火长驱直入,在短短的几个月内直捣莫斯科城。然而,当法国人人城之后,市中心燃起了熊熊大火,莫斯科城的四分乏三被烧毁,6000多幢房屋化为灰烬。俄国沙皇亚历山大采取了坚壁清野的措施,使远离本土的法军陷人粮荒之中,即使在莫斯科,也找不到干草和燕麦,大批军马死亡,许多大炮因无马匹驮运不得不毁弃。几周后,寒冷的空气给拿破仑大军带来了致命的诅咒。

至今仍被各国军校奉为经典教例。然而,1812年从此法兰西第一帝国一蹶不振逐渐走向衰亡。

世界未群之健大採棄

在饥寒交迫下,1812年冬天,拿破仑大军被迫从莫斯科撤退。自此他苦心经营的法兰西大帝国分崩离析。莫斯科一战,法军遭受重大损失,趁法军退出俄境的时候,沙皇立即联合奥、普军队追杀过来,1813年与法军会战于德国莱比锡,法军又遭重创。之后,1814年3月31日,亚历山大与各国反法联军进入巴黎,拿破仑被迫退位。世人对于这次失败,议论纷纷,说法不一,遂成历史之谜。

说法之一,战略失误。

远征俄国,路途遥远,战线拖得太长、后勤供应不上,给养困难,而且,事先没有做好周密的战略计划和准备,对敌情认识不足(特别是俄国的天气)。

说法之二,天公不作美。

天助俄国,虽然还只是十一月,早到的寒潮便已将俄罗斯大地变成一片冰天雪地,法国军队在严寒天气中,每天冻死数千兵马,没过多久,法军就损失了47万人,最后只剩下2万余人。拿破仑无计可施,狼狈败逃。

说法之三,纽扣危机。

加拿大卡普兰诺学院科学艺术系系主任、著名化学家潘尼·莱克托在其新著《拿破仑的纽扣:改变世界历史的17个分子》中披露,变成粉末的纽扣很可能在拿破仑那场惨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据该书披露,拿破仑征俄大军的制服上,采用的都是锡制纽扣,而在寒冷的气候中,锡制纽扣会发生化学变化成为粉末。由于衣服上没有了纽扣,数十万拿破仑大军在寒风暴雪中形同敞胸露怀,许多人被活活冻死,还有一些人得病而死。潘尼在新书中援引了一些同时代俄国人的目击记录,譬如一名来自波里索夫的俄国人描述拿破仑军队撤退时记载道:“那些男人就如同是一群魔鬼,他们裹着女人的斗篷、奇怪的地毯碎片或者烧满小洞的大衣。”潘尼道:“毫无疑问,1812冬天的寒冷温度是造成拿破仑征俄大军崩溃的主要因素,而锡在低温度下可变的特性,正是拿破仑士兵被迫披上这些古怪衣服的真正原因。”

说法之四,罪在虱子。

根据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在《传染病杂志》上公布的研究结果,事实更为戏剧化:导致军队溃败的元凶为虱子。该中心科学家迪迪埃·拉乌日前组织研究人员对拿破仑军队士兵的遗骸进行了化学分析后发现,当时军队中有超过30%的士兵死于因虱子传染而产生的高烧。细菌给军队带来了“回归热”、“战壕热”以及伤寒等致命疾病。

说法之五,性病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