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军事战争未解之谜
4516900000010

第10章 近代战争之谜(4)

2001年秋天,立陶宛维尔纽斯在一次施工中发现2000多具尸体。考古学家起初无法确定这些残骸的来源,但他们很快从发掘出的硬币和标有数字的徽章中得到线索,判明这些都是拿破仑大军的遗骸。通过对出土尸骨的研究,专家们发现里面竟有一些女性尸骨。更让人惊讶的是,墓穴中80%的尸骨都显示,尸骨的主人在死前就患有梅毒等严重性病。“很多士兵的头骨上都显示出患有严重梅毒后才出现的炎症。”维尔纽斯大学解剖学副教授里曼塔斯·简考斯卡斯表示,“让人惊讶的是,这些患有性病的士兵竟然能在极度寒冷的天气下行军700多英里。”研究还发现,这些士兵并不都是被冻死的,有的竟是“饱死”的,还有的是热死的。考古学家推测,当这些饿得要命的法国士兵进入维尔纽斯后,如同进入了一个食物天堂。他们闯入民宅,将火腿、煎蛋和白兰地酒抢掠一空,饥肠辘辘的士兵们面对美酒佳肴狼吞虎咽,因为吃得太快,于是,一些人被噎死,一些人被撑死,还有一些人因为从冰天雪地中骤然进人生着火炉的屋中,一下子暖和得太快,导致血流加速而死。还有一些士兵喝醉了酒,倒在气温低达零下35摄氏度的大街上被活活冻死。维尔纽斯是西欧通往俄国的战略要地,也曾是拿破仑大军进攻俄国的重要关隘。据估计,拿破仑的45万大军在1812年冬天从莫斯科撤军的途中,约有3万至8万人在维尔纽斯因饥寒和疾病丧生。随后,俄国军队重新占领了这座城市。因担心散落各处的尸体引发瘟疫,俄军将它们抛人仓促挖就的大坑中掩埋。

说法之六,大火改写历史。

1812年9月16日夜,已经占领了莫斯科的拿破仑正静静地等待着沙皇亚历山大来投降。突然,莫斯科全城烈焰腾空,一片火海。法国人的粮草、大炮和枪械,还有住所顿时化为灰烬。弹尽粮绝的拿破仑不得不下令撤军。

争论还在继续,但拿破仑的溃败早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一个人哪怕再怎么叱咤风云,威不可挡,也不可能征服全世界,所以,其战败其实是历史的必然。历史总是波澜壮阔、大气磅礴,但其中纵横捭阖的也许往往是一些毫不起眼、极其细微的事物,如纽扣或虱子。

甲午海战之谜

1894年(光绪二十年),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爆发,按中国干支纪年,是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

1894年春,朝鲜爆发东学党农民起义,朝鲜政府请求清政府派兵协助镇压。由于日本蓄谋吞并朝鲜、西侵中国由来已久,所以日本政府同时也诱使清政府派兵,为自己出兵朝鲜制造借口,清政府接到朝鲜政府讀求后,派直隶提督叶志超、太原镇总兵聂士成率淮军两千五百人分批赴朝,屯驻牙山,并电告驻日公使汪凤藻,令其根据1885年的《中日天津条约》,知照日本外务省。其时,日本内阁见阴谋得逞,一面派兵人朝,占据汉城附近各战略要地,一面设立有参谋总长、参谋次长、陆军大臣、海军军令部长等参加的大本营,作为指挥侵略战争的最高领导机关。日本外务大臣陆奥宗光训令驻朝公使大岛圭介“得施行认为适当之临机处分”,授权大岛挑起事端,发动侵略战争。

当中日两国向朝鲜出兵时,朝鲜政府已接受东学党起义军提出的要求,双方签订休战和约,起义军退出全州。朝鲜内战实际上已经停止,清军并未与东学党起义军交战。朝鲜政府为消除日本出兵借口,6月13日请求中国撤兵。叶志超部准备从牙山订期内渡,清政府要求日本同时撤兵。日本虽已失去出兵朝鲜的借口,但仍决心扩大事端,促成中日关系破裂,它不仅拒绝撤兵,反而继续向朝鲜增派军队,并提出所谓共同“改革”朝鲜内政的方案,以达到即使日军赖在朝鲜不走又能拖住中国军队的双重目的。7月12日,陆奥电令大岛:“目前有采取断然处置之必要”,“不妨利用任何借口,立即开始实际行动”。大岛接训令后,于19日和20日连续提出强硬要求,胁迫朝鲜政府废除中朝通商条约,并驱逐中国军队出境。23日,日军攻占朝鲜壬宫,拘禁国王李熙,成立以大院君李应为首的傀儡政府。25日,大岛指令大院君宣布废除中朝两国间的一切商约,并“授权”日军驱逐屯驻牙山的清军。当天,日本不宣而战,在丰岛海面对中国海军发动突然袭击,击沉中国运兵船“高升”号;同时日本陆军向驻牙山中国军队发起进攻,终于挑起了这场侵略战争。8月1日(七月初一),中日政府同时宣战。甲午战争开始。

9月15日日军兵分四路猛攻平壤的中国驻军。据守北城的左宝贵率部拼死奋战,杀伤众多日军,但身为全军统帅的叶志超却在当晚仓皇下令全军后撤,一直退过鸭绿江。9月17日,日本舰队与清朝北洋舰队在黄海展开激烈的海战。中国方面损失5艘战舰,但也击伤日舰多艘。战后李鸿章借口“保船制敌”,命令北洋舰队退人威海卫军港,造成坐守待毙的局面。

10月,日军分两路侵入中国。11月大连、旅顺陷落敌手。1895年1月军在山东登陆,攻下威海卫南北两岸炮台,从海、陆两路形成对困守威海卫军港的北洋舰队的包围。北洋舰队的爱国官兵不顾李鸿章的命令英勇抵抗,但到2月17日威海卫军港仍陷落敌手,李鸿章苦心经营10多年的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同年3月驻扎山海关内外的6万湘军在日军的进攻下一败涂地,接连失去:牛庄、营口和田庄台等军事要地,清廷失败已成定局。

1895年3月,甲午战争的硝烟尚未散尽,中国北洋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东渡日本,作为清朝政府的特命全权大使,与日本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日马关条约》。日本是战争的最大受益者,得到了价值1亿两白银的战利品和2.3亿两的赔款。这笔巨款相当于日本当时7年的财政收入,曰本朝野对此欢欣鼓舞,外相陆奥宗光高兴地说:“在这笔赔款之前,根本没有料到会有几亿日元,本国全部收人只有8千万日元,一想到现在会有3亿5千万日元滚滚而来,无论政府和私人都觉得无比的富裕!”战后,日本经济和军事实力飞速扩张,为其在上世纪30年代大举侵华埋下伏笔。总之,甲午战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陷人深重的民族危机,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在中国近代的反侵略战争中,中日甲午战争可以说是规模最大,失败最惨,影响最深,后果最重,教训最多的一次战争。

中日甲午战争使中国陷人半殖民地的深渊。当时,日军首先在山东登陆,然而,具体在什么地方登陆?史学界一直是说法多样,分歧较大。

一种观点说日军在山东龙须岛登陆。持此说者较多。海军提督丁汝昌在日军登陆的当天,将日军活动情况电告李鸿章,电文中说:“两船向龙须岛驶,二十二船在灯塔处或二英里处或八英里游弋,必是倭船有登岸之举。”北洋海军覆亡时,《会陈海军覆亡禀》中有记载说:“至十二月二十五日(即公元1895年1月20日),倭以水陆劲旅自龙须岛登岸,破荣成县城,攻桥头等隘。”《甲午战争有关奏折史料》许多学者还发表文章分析为什么日本侵略军要选择龙须岛作为登陆地点。他们分析认为:因为成山附近海岸地形复杂,礁石遍布,‘只有龙须岛西岸至落凤沟咀一带海岸(长度大约四里左右),地势平坦,而且全是沙滩,适于登陆。明朝的时候,倭寇就曾经从这里登岸骚扰过。明政府设成山卫后,以这里停泊水师之所。从历史上看,龙须岛就是海防的要地。另外,曹和济所撰写的《津门奉使纪闻》中亦持此说。

另一种观点认为日军在山东荣成登陆。位于山东半岛成山角西南端的荣成湾,西距威海卫水路约30海里。这里湾口阔达4海里,泥质底滩宜于受锚。有专家分析认为:为迷惑清守军。隐蔽其荣成登陆的意图,日军的联合舰队提前一天出动多数军舰到登州(今蓬莱)连续炮击岸上清军,同时出动数舰到威海卫军港外。日本联合舰队经过多次实地侦察,确悉北洋舰队仍驻泊于威海卫军港。考虑到威海卫军港的正面建有坚固防御阵地而难以攻破,因此日军决定选择防御力量薄弱的荣成湾为登陆场;登陆后西进,从侧后方向进攻威海卫军港。甲午战争期间在北洋舰队“定远”舰任职的陈兆锵持此说。

第三种观点说日军在金山嘴登陆。在日军登陆的第二天,当时镇守威海卫南帮炮台的总兵刘超佩将日军登陆和中国军队抵抗的详细情况电告李鸿章,电文中这样说:“二十五日早四点钟,倭船三四十只在龙须岛、倭岛、里岛游弋,嗣于龙须岛、倭岛交界之金山嘴水深处下兵……贼兵蜂拥而上,枪队不能存身,退回荣成。”

也有人说当时日军是在落凤港登陆的。落凤港位于龙须岛南侧、荣成湾的北端。山东巡抚李秉衡在日军登陆的第二天电告清廷称:“昨调倭岛、

里岛防营折赴龙须岛,尚未赶到,而倭人于落凤港登陆,径赴荣成县。”甲午战争期间曾一度上书言事的易顺鼎说:

“二十五日,倭以运船四十艘,墨拾余。”池仲在《海军实记》此说。

关于日军在山东半岛具体登陆地点的选择,也曾有人分析说日军可能是从多个地点同时登陆上岸的。事实到底如何?至今仍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载陆兵由落凤港登岸,扑荣成县。”(见于《盾·述战篇》中亦持此说。当代史著,未曾采用)

1894年9月17日黄海海战中,管带邓世昌指挥“致远”舰奋勇作战,在舰艇多处受伤、舰身倾斜情况下,为保护中弹起火的旗舰“定远”免受攻击,毅然驾舰全速撞向日本主力舰“吉野”号,决意与敌同归于尽,不幸被敌舰击中沉没。邓世昌誓与军舰共存亡,自沉于波涛之中,与全舰官兵250余人一同壮烈殉国。关于“致远”舰沉没的原因,至今没有一致的定论。

先让我们了解一下“致远”舰的基本情况。“致远”舰是一艘钢壳巡洋舰,英国建造,造价84万5千两白银,1887年完工,于当年11月回国。全长250,宽38,吃水15,排水量2300吨,穹面装甲2至4厚;四座锅炉7500匹马力双轴推进,航速18节。乘员202人,管带相当陆军副将。装备三门21公分主炮(舰首双联装,舰尾单管,在半封闭式炮塔中),两门15公分主炮,八门57公厘炮,六门轮转式机炮,四支18鱼雷发射管。本级舰在订造之初即根据济远舰的缺点加以改进,由于同时又向德国订造了经远与来远二舰,所以英德两国在暗中较劲,互相批评对方的缺点。在设计方面英国认为封闭式炮塔被击中时将造成更大的伤亡,所以“致远”、“靖远”二舰的主炮塔都是后面开敞的半封闭式。

自甲午海战以后百余年来,从《清史稿》、近代史著作,到上世纪60年代拍摄的电影《甲午风云》和大、中学历史教科书,在叙述黄海海战时,几乎都认为“致远”舰系被日舰鱼雷击沉。直至近期播出的电视系列片《走向共和》,仍持“鱼雷击沉”

一说。

但新近出版《海疆英魂--记甲午海战中的邓世昌和致远舰》一书的作者、大连海军舰艇学院教授陈明福明确否定了沿袭百年的“鱼雷击沉”说。他认为:“致远”舰是被日本联合舰队的数颗榴弹同时命中水线,致使鱼雷发射管内一枚鱼雷爆炸而导致沉没的,以前所说的“致远”舰被日舰鱼雷击沉是虚构的。

陈明福历时4年,研读浩如烟海的中、日史料,足迹踏遍祖国万里海疆。在研究“致远”舰沉没原因时,陈明福发现了疑点。他是大连舰艇学院鱼水雷系本科毕业生,曾担任过驱逐舰鱼水雷部门长,深知发射鱼雷必须有较长准备时间,日舰不可能仓促间立刻发射,且“致远”舰是以舰首主动迎敌,不易被鱼雷击中。他进一步研究后发现,黄海大战中,整个日本联合舰队没有发射过一枚鱼雷。最终,他从史料中找到“致远”舰沉没的真相:

第一,川崎三郎《日清战史》第三卷的“汉纳根书信”中有一段话:“两千三百吨的护卫巡洋舰致远号,被日舰三十二厘米加农炮的榴弹击中吃水线,炮弹从舰体的一侧打穿到另一侧,军舰立即沉没海中。”

第二,“镇远”舰枪炮官曹嘉祥和海军守备高承锡等参加黄海海战官弁的呈文,皆称“致远”等舰都是中炮沉没。

第三,浅野正恭所写的《日清海战史》对“致远”舰的沉没作了记载:“一边游击队与‘致远’战,‘致远’忽出阵冲突‘吉野’,于是‘吉野’以纽状火药连弹装入快炮击之,密如雨下,三点三十分遂沉没。”

第四,国内鲜见的1895年版《普拉茨塞海军年鉴》对导致“致远”舰沉没的原因的记述较为合理:“日舰第一游击队见“致远”奋然挺进,便以群炮萃于致远,连连轰击。有数颗榴弹同时命中“致远”水线,致使其舷旁鱼雷发射管内一枚鱼雷爆炸,右舷随即倾斜,最终舰首下沉。”

也有学者针对上述观点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认为:在甲午战争后期的威海卫之战中,日军一艘鱼雷艇趁夜间冒险破坏了一段防御栏坝,随后多艘鱼雷艇潜入港口,向“定远”施放鱼雷,其中两枚击中了“定远”。“定远”舰底进水,舰身逐渐倾斜,不得已急忙砍断锚链,驶向刘公岛沙滩上搁浅,才避免了沉没,但伤势过重,已不能使用,由此可见鱼雷是可以破“定远”的装甲“松岛”、“千代田”、“岩岛”、“桥立”、“扶桑号”围着“定远”、“镇远”两艘铁甲舰猛烈轰击,可就是啃不透“定远”、“镇远”的装甲,无可奈何而撤离战场。当时,由于“定远”、“镇远”被包围,因此日舰处于发射鱼雷的最佳机会,日军在这种形势下都没有对其使用鱼雷,可见日军当时还是更相信炮火,因此当时的鱼雷对定位船舰才最有效,而对移动的船舰则并不见得比炮火更有效,这种说法似乎比较客观,这也可以说明在整个黄海大战期间为什么日军没有发射鱼雷的任何记录,否则鱼雷击中“致远”,那鱼雷发射之举定会被日军载入荣誉史册的。在黄海海战的后期,日本联合舰队的五艘战舶。

现代战争之谜

战争与武装冲突相比,对抗形式,战争表现为:一是残酷性,双方以一切可用的暴力手段攻击另外一方;二是毁灭性,对抗的时候以一方消灭另外一方为代价;三是目的性,直至对方屈服、达到目的,任何战争都经过了策划和准备。随着高技术兵器不断出现,将会出现新的军兵种,可能出现由“天军”进行的“天战”和由“深海作战部队”进行的深海或海底作战;“机器人装备部队”,智能机器人将参战;电子战、信息战将大显身手;可见光对抗、红外对抗进行激烈的角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