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军事战争未解之谜
4516900000033

第33章 神奇的军事工具(2)

对于普通人来说,这些文字除了揭示了制造兵器的人以外,并没有其他什么含义,但是对于历史学家来说,这些看似普通的文字透露的却是秦国军事工业的管理机密。吕不韦作为丞相,是兵器生产的最高监管人,他的下面是工师,也就是各兵工厂的厂长,工师的下边是丞,类似于现在的车间主任,而亲手制作兵器的工匠也留有姓名。

为什么兵器上要留下制造者的姓名,“物勒工名”的真正用意是什么?为了个人流芳千古这种说法似乎说不通。而专家则认为:秦国的军工管理制度分为四级。从相邦、工师、丞到一个个工匠,层层负责,任何一个质量问题都可以通过兵器上刻的名字查到责任人。虽然我们已经无法知道管理的细节,但秦,国的法律对失职者的惩罚是非常严酷的,这才是“物勒工名”的用意。

透过这些冰冷的青铜铭文,我们或许还能看到那个遥远年代中一些普通人的命运。在秦国的手工工场,工人一般都是终身制。秦国众多的兵工厂能够按照统一的标准大批量地制作高质量的兵器,金字塔式的四级管理制度是根本保证。当世界上大部分地方仍然被荒蛮和蒙昧包围的时候,而秦人就以他们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智慧,创造出了那个时代最强大的兵器制造业。这个用青铜铸就,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帝国,不仅给我们留下了兵马俑这个难解的谜题,它的兵器以及兵器制造业也同样充满了神秘的色彩,给后人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

木牛流马之谜

木牛流马,如果单从字面上我们可能会联想到牛和马的样子。但是,木牛流马的真实形象是什么,至今没有人能够给出确切的答案,而历史上也只有关于木牛流马的文字记载,没有图片记载。这似乎是古人在故意给我们出难题?在考验我们的智慧与想象力。

木牛流马是一个还是两个工具?木牛流马是用轮子还是用“脚”走路呢?

神乎其神的木牛流马

木牛流马最远可追溯到春秋末期,可以说历史悠久。据王充在《论衡》中记载:鲁国木匠名师鲁班就为其老母巧工制作过一台木车马,且“机关具备,一驱不还”。

也许是受了鲁班木车马的启发,约700年后三国时代的诸葛亮也发明了木牛流马,用来在崎岖的栈道上运送军粮,且“人不大劳,牛不饮食”,可以看出诸葛亮的木牛流马在当时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与王充记载鲁班木车马的寥寥数语相比,《三国志》、《三国演义》等书对诸葛亮的木牛流马的记述可算绘声绘色、活灵活现、极为详尽了。《三国演义》中所描绘的木牛流马可以不吃不喝,不拉不尿,仅需要转动舌头,就可以行走自如;但是如果不按机关,那么木牛流马则推不动又拉不动,稳如磐石。正是因为木牛流马的投人使用,才解决了蜀军粮饷不济的困难。同时,诸葛亮又利用它的玄机,以及司马懿急于缴获的心理,取得了意外的胜利,即不费吹灰之力,却巧妙地取得了敌方的军粮。

《三国志》里只有对它的功能和尺寸有描述,没有图片供参考,而罗贯中对木牛流马的神奇功效的叙述也下了很多的工夫,只可惜同样没有图片。

时间很快流走,据说在200年后的南北朝,祖冲之又再造了木牛流马。令人难以理解的是,他同样也未留下图片资料。这难道是古人商量好的,要留了这个谜团给后人,来考验我们的想象力与智慧?

正是在这种好奇心的驱使下,我们一直在不断地探究木牛流马的真实面貌,从1956年以来,全国各地就自发成立了7个木牛流马研究会,其间不断有人提出结论,不断地遭到质疑和否定。在寻寻觅觅的探索过程当中,“木牛流马”这道谜题的真实性首先受到了怀疑。

“木牛流马其实就是独轮车”,这样的结论被许多人所认可。早在宋代,高承就在其《事物纪事》中写道:“木牛即今小车有前辕者,流马即今独推者。”当代史学家范文澜先生认为:“木牛是一种人力独轮车,有一脚四足。”总而言之,大多数研究者、考古者都认为,所谓木牛流马并不是什么造物奇观,而是传说的神话和记载者的夸张与误会。但是如果木牛流马真的只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独轮车,那么不仅仅是我们的研究全部付之东流,我们所有对木牛流马的幻想也将随之破灭。

像牛还是像马

乍一听到“木牛流马”,很多人可能都会想到类似于牛和马样子的证据。那么到底木牛流马是什么样子呢?

让我们先看看书上关于木牛流马的介绍:方腹曲头,一脚四足,头人领中,舌着于腹,载多而行少,独行者数十里,群行者二十里。垂者为牛舌,曲者为牛肋,刻者为牛齿,立者为牛角,牛仰双辕。人行六尺,牛行四步。流马:肋长三尺五寸,左右同。前轴孔分墨去头四寸,前脚孔去前轴孔四寸五分,板方囊两枚。

从书上的叙述来看木牛是相当于发动机的设备,流马只是个装载东西的设备,相当于汽车的车厢。诸葛亮发明木牛流马是为了解决粮草运输问题。由于所有关于木牛流马的记载都只是文字,而没有图片,所以到今天我们还不知它是什么样子。

古往今来有两种观点,一种说木牛流马是一种独轮车或四轮车;另一种观点认为它是一种步行机器(祖冲之持这种观点)。

支持“独轮车”观点的人,持有的一个论据是《三国志》中说“一脚四足(木牛)”。他们认为“一脚”就是指独轮,并解释说古人对轮子没有科学概念,所以就把轮子说成是脚。

但是,早在商朝甚至更早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轮子”,古人把轮子和脚或足的概念混淆听起来似乎并不那么可信。

他们的另一个理由是轮子是陆路运输最有效的方式,所以诸葛亮在发明木牛流马时不可能舍弃这种方式,但是当时是在崎岖的蜀道(包含了栈道和山1道)上动用木牛流马的。木牛的载重量据记载是现在的400斤以上,可以想象,如果用独轮车载400斤的重物在可能有梯阶的山道上行走是非常吃力的。

如果利用四脚行走的机器,爬起梯阶就简单得多。有猜测木牛是用脚走路:的,可是这要用液压机构,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是不可能实现的;用手来摇,也不可能。因为这样用到的机械构造太多,有些机械在当时还没有发明。

为何从此销声匿迹?

我们听到的多数关于木牛流马的故事,大多出于三国时期,由于其“发明人”诸葛亮的名气之大,也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了我们关注的目光。但是此后,不仅姜维不曾继承,魏、吴两国也不曾仿造,在后世更见不到它们的踪迹,牛流马的短命由此可见。短命的发明,只能是很不成功的发明,淘汰的发明。

说它们是淘汰的发明,是有事实作依据的。木牛流马的制作,出自很多能工匠之手,制作方法无从保密,不像古代其他的个人发明与创造,成功后只出售结果而隐匿过程,当发明人绝代之后,这一项发明即随之失传。制作木牛流马的能工巧匠们不可能突然之间都绝代,他们的传人应该是绵绵不断。《诸葛亮集》中详细记载着制作方法,而这项发明为什么失传?唯一的理由就是,它是一项当时就被无情淘汰的发明,制作它的能工巧匠们知道它没有实际用处,后世军事家也知道它没有实际用处,所以被断然抛弃了。

另外,木牛流马还存在以下一些缺点,这也是导致其失传的主要原因。

一是转弯的问题没有解决?

古籍只提到“进退自如宛如活的一般”,没有提到转弯问题。也许原设计没有解决这个问题,以改木牛流马转弯不灵活而无法推广应用。

二是木牛流马在步行时的震动较大,使木质结构使用寿命不长,它的震动使人的手和肩容易劳累,这是木牛流马的一大缺点。

三是它在平地运输方面不如圆轮车等运输工具,因此不能广泛应用以致失传。

木牛流马是这样的吗?

1986年,新疆工学院王湔高级工程师在学院及所在机械系支持下,由日本商家赞助,做成了三件木牛流马。每一件就是一架四足步行机,手扶后边的双辕就能使之迈步行走。美中不足的是,其不具备负重功能,行李一压,就走不动了,负重行走这个难题尚未能解决。

陕西汉中市洋县的农民郭统霄也制造出了自己想象中的木牛流马。

这匹马长1.4米,高11米,白重17.5公斤,可载重35至40公斤。只需适当加点牵引力或推力,便可双蹄并进行走,只需把舌头一按,即可将行动机关卡死,这一点同《三国演义》中的描绘一致。虽然,这第一匹木牛流马的步幅只有20厘米,载重也只有35至40公斤,但它毕竟使一个千古之谜有了一个肯定的答案:木牛流马不是作家的夸张,不是史家的误会,而是实实在在的历史真实!

诸葛亮身后的未解之谜

杜甫有一首诗《八阵图》这样写道:“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由此可见,杜甫对八阵图的评价也颇高。诸葛亮自称:“八阵既成,自今行师,庶不覆败。”就连司马懿也叹道:“天下奇才也。”晋代李兴说:“推子八阵,不在孙、吴。”

诸葛离的八阵图,和他的木牛流马一样,充满了神奇色彩。那么,这个神奇的八阵图究竟是什么?几千年来,人们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却又乐此不疲。

八阵图究竟是否存在?

《三国演义》中有这样的描写:刘备遭到陆逊火烧连营八百里的沉重打击,兵败白帝城下,陆逊在后面穷追不放。一日,追到火焰山下,这里地势险要,又见天时不早,陆逊下令宿营,遂打发密探到前面探听军情。密探报称:“将军前面离此地不远处杀声连天,像伏有百万雄兵。”陆逊听后心中犹豫,刘备兵败,能剩下多少人马他心里是有数的。他不信密探的报告,次日早上天刚蒙蒙亮,全身披挂,单枪匹马前往八阵图来打听虚实。他走到阵前,只见前面一派茫茫白雾,杀声连天。陆逊不管三七二十一,冲入了阵中。不进则罢,一进去就迷失了方向。

而从《三国志》和《资治通鉴》的有关记载来看,刘备逃往白帝城后,吴将徐盛等向孙权提出,继续追击必定可以擒获刘备,但陆逊认为曹魏借口协助攻击刘备,聚集大军,心怀叵测,于是建议退军。因此,历史上陆逊并没有率军追击刘备至白帝城,由此来看《三国演义》中那段陆逊误人八阵图的情节尽管精彩之极,引人入胜,但却纯属虚构。

但是我们可以肯定八阵图是确实存在的,虽然到唐代就已经失传。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中曾经提到诸葛亮“推演兵法,作八阵图”,这说明诸葛亮的八阵图确有其事,而且八阵图还成为他克敌制胜的法宝之一。

那么,“八阵图”究竟是什么东西?诸葛亮并没有说明,只是提到八阵图重要的军事意义。而陈寿也没有对八阵图的内容加以解释,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有关八阵图的说明只是众多猎奇者的附会、神化,八阵图的原貌我们已经不得而知。其实八阵图是诸葛亮率领部队在练兵、行军、宿营、打仗时,根据不同的情况而制定的不同部署和作战方案,设置障碍阻击敌人,充分发挥连弩的攻击作用,是这个阵法的显著特点。

虽然我们现在对八阵图的具体情况还不是很清楚,但是我们依然可以查到关于八阵图的蛛丝马迹。

据两晋南北朝的文献记载,八阵图遗迹主要有三处:

一、南朝萧梁李膺《益州记》说,八阵图在四川新都县北三十里弥牟镇(现青白江区弥牟镇西南)。

二、东晋干宝《晋记》和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沔水》说,八阵图在陕西二沔县(今勉县)东南定军山诸葛亮墓东。

三、《水经注·江水》说,八阵图在四川奉节县白帝城下长江江边。这一处是记载得最多,也是诗人、学者绘声绘色描述得最多的八阵图遗迹。

八阵图是什么?

有人认为八阵图共有八门,还有八八六十四种变化。这八门有休、生、伤、杜、景、死、惊、开。其中,有三道门为生门,五道门为死门。阵中还有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二十八宿之类人物,苏东坡在《东坡志林·八阵图》中描述了在三峡鱼腹浦江边看到了八阵图。书中写道:八阵图分布在平沙之上,用石块垒成八行,每行长百余丈,彼此相距约二丈。从山上俯视,这些石阵排列有序,为六十四聚,呈圆形。可走近一看,只见全是卵石,石阵却变得模糊不清,无法分辨了。

晋人干宝的《晋纪》记载的汉中的八阵图遗迹则属于“汉八阵”。汉中的八阵图与苏东坡看到的有若于相似之处,也是用石块垒成的,并且也是排列成八行。干宝距诸葛亮的时代相去不过一百多年,所以他记载的八阵图基本上保持着当年的原貌。

从干宝和苏东坡等人的记载来看,汉中和鱼腹浦江边的石堆确有明显的人工垒砌而成的痕迹,而不是自然形成的石堆。这些石堆都是按一定的规律排列成类似迷宫的石阵,并且与诸葛亮的建筑布局也有若干相似之处。如果说这些石阵就是八阵图的话,那么八阵图显然是一种防御性的军事设施,其功能与城墙或要塞相类似。当然,其防御能力也许较之城墙或要塞还有过之而无不及。但是这种石阵毕竟只能起到单纯的防御作用,并且固定不动,而诸葛亮对八阵图的评价是:“八阵既成,自今行师,庶不覆败矣说明八阵图的应用范围要广泛得多,不仅仅是只用于防御而已。因此还不能肯定地认为这种石阵就是八阵图的全部内容。

有人认为,八阵图是对灵活多变的阵势的统称。我国自春秋战国以来兵法就有“八阵”一说,八阵图并非诸葛亮首创,诸葛亮是在总结了前人的作战经验的基础上一加以发展和创新,创造出这种变幻莫测的阵势,使之成为克敌制胜的法宝;这种说法比较符合陈寿所说的“推演兵法,作八阵图,咸得其要云”

用变幻莫测的阵势来解释八阵图固然有其合理之处,但汉中和鱼腹浦的石阵又作何解释呢?于是又有人提出,所谓八阵图,主要包括军队训练、行军、作战、屯驻,以及视其不同情况,更变战斗部署和活动规律,出奇制胜等等内容,应当是诸葛亮毕生实战经验的总结。诸葛亮去世以后,司马懿查看蜀汉军队的营地,不由得赞叹诸葛亮是天下奇才,这似乎也表明八阵图也包括军队驻屯等方面的内容。由此可见,八阵图的原貌究竟是什么,现在看来仍是一个未解之迷。

神奇密码之谜

如果你认为武器就是指那些具有杀伤力的枪、炮,那么毫无疑问这绝对是片面的。有些武器虽然不能够直接杀死敌人,但是威力却一点也不逊色。二战中,印第安人为美军编制的纳瓦霍密码,就绝对是令对手头痛不已的神秘武器。

情报、消息在任何战争中都是极其重要的,率先得到情况的一方无疑将握有战争的主动权,可以出其不意地占得先机。

印第安人编制的神奇密码

1942年,纳瓦霍族(印第安人的一个主要部落)的精英们设计出一种不可破译的密码,使日军如堕雾中,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帮助美国赢得了太平洋战争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