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军事战争未解之谜
4516900000027

第27章 战争人物传奇(1)

战争智慧充分贯穿在大大小小的战争中,塑造了众多政治领袖和军事统帅人物的形象,这样不但表现出军事家们调兵谴将的智慧,也能充分地显露出战争人物的非凡才华。从世界历史的兴演变中体会生存智慧,从历史人物的叱咤风云中感悟人生真谛。通过了解战争人物,可以让我们更深刻地了解历史,给我们以借鉴和启发。

刘邦白登脱身之谜

历史上汉与匈奴之间著名的“白登之战”也称“平城(今山西大同,是白登之战的发生地)之围”,它对中国历史和民族关系产生过深远影响。在白登之战中,汉高祖刘邦最后究竟是如何脱身的这一问题一直为世人所探讨。

匈奴是我国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历史悠久。据《史记·匈奴列传》记载:早在夏代,匈奴就已存在,当时称为荤粥。周代称猃狁,秦代称匈奴。其生活以游牧为主,逐水草而居。秦汉之际,匈奴统治者冒顿杀死其父头曼,自立为单于,并且东击东胡,西攻月氏,南并楼烦、白羊、河南王,统一了匈奴各部,统治了大漠南北的广大地区。初期的汉朝,由于长期疲于兵事,无暇北顾。冒顿利用自己兵强马壮的优势,经常率领骑兵南下,掠夺北部边郡的人口、牲畜和财物,直接威胁到汉王朝在中原北部的统治。

为了防御匈奴的南进,汉高祖刘邦曾派韩王信坐镇晋阳,守卫太原以北之地。后来,韩王信以“国被边,匈奴数人,晋阳去塞远”(《史记·韩信卢缉列传》)为理由,上书刘邦,把韩国都城从晋阳迁到马邑(今山西朔县)。汉髙祖六年(公元前201年)秋天,冒顿带领大队兵马进入长城,一直打到马邑城下,把韩王信围困在马邑城。韩王信是战国时韩国的旧贵族,曾响应刘邦起义,带兵攻打韩地有功,被刘邦封为韩王。但刘邦对他很不放心,所以,把他调到远离都城的地方。韩王信也知道刘邦对他有疑心,所以,当匈奴兵临城下后,他一直不愿与匈奴交战,几次派使臣与匈奴谈判,要求和解,以便给自己留一条后路。汉朝援兵赶到马邑城后,见韩王信不但不出兵交战,还不断派人与匈奴频繁来往,怀疑韩王信可能要叛变,就把这一消息报告了刘邦。在紧急情况下,为了防止事态扩大,刘邦亲自给韩王信写了封信,申明大义,对他进行劝告并加以指责和警告。信中说:“专死不勇,专生不任,寇攻马邑,君王力不足以坚守乎?安危存亡之地,此二者朕所以责于君王”(《汉书·韩信传》)。刘邦的这番话不但没有挽回形势,反而促使了韩王信的叛变。他见刘邦如此口气,深知处境的危险,怕被问罪杀头,于是,献出了马邑城,投降了匈奴。接着,韩王信与匈奴勾结起来,挥师南下,进人雁门关,攻下太原郡,长驱直人,很快占领了山西大部分地区。

为了进一步巩固刚刚建立起来的汉王朝统治,汉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冬天,刘邦亲自带领三十万大军,出征匈奴,同时镇压韩王信叛乱。汉军进人山西后,连连取胜,特别是铜提(今沁县一带)一战,大获全胜,使韩王信军队遭到重大伤亡,其部下将领王喜被汉军杀死,韩王信逃奔匈奴。之后,白土人曼丘臣、王黄等拥立战国时赵国后代赵利为王,收集韩王信的残兵败将重整旗鼓,再次与匈奴合谋攻汉。冒顿派左、右贤王各带兵一万多骑与王黄等屯兵广武以南至晋阳一带,企图阻挡汉军北进。汉军乘胜追击,又在晋阳打败了韩王信与匈奴的联军,收复了晋阳、离石等六城,攻下楼烦等三城。汉军由于节节胜利,产生了麻痹轻敌的思想。刘邦来到晋阳后,听说冒顿驻兵于代谷,就派人进行侦察,冒顿故意把精锐部队隐藏起来,不让汉军发现,而把老弱病残摆在阵前,以示溃败的样子。汉军侦察人员几次往返阵前,也没有看破匈奴的假象,信以为真,就把侦察的情况如实地报告给刘邦。刘邦错误地估计了形势,也没有识破匈奴的计谋,盲目带领大军北上。汉军刚刚过了勾注山(今雁门山),正碰上从匈奴出使回来的刘敬(娄敬),刘敬对匈奴的设防产生了怀疑,提醒刘邦不要贸然进兵。他说:“两国相击,此宜夸矜见所长,今臣往,徒见赢瘠、老弱,此必欲见短,伏奇兵以争利。愚以为匈奴不可击也”(《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刘邦不但不听劝告,反而破口大骂刘敬说:你这个齐国奴隶,一贯以能说会道升官,今天还想胡说八道,扰乱军心。于是,把刘敬抓起来,囚禁在广武城,准备凯旋后处理。接着,刘邦带领骑兵快速前进,也不等步兵赶上,直抵平城。冒顿见汉兵蜂拥赶来,就在白登设下埋伏。刘邦带领兵马一进人包围圈,冒顿马上指挥四十万匈奴大军,截住汉军步兵,把刘邦的兵马围困在白登,使汉军失去联系,不能相救。刘邦发现被包围后,才知道上当受骗,撤退已经来不及了,只好组织突围,结果,虽经几次激烈战斗,也没有突围出去。之后,冒顿率领骑兵从四面进行围攻:西面的骑兵是清一色白马,东面是一色青马,北面是一色黑马,南面是一色红马,企图把汉军冲散。结果,双方损失很大,一直相持不下。当时。正值隆冬季节,气候严寒,还飘着雪花。汉军士兵不习惯北方生活。冻伤很多人,其中冻掉手指头的就有十之二三。有首歌谣说:“平城之下亦诚苦!七日不食,不能彀弩。”(《汉书·匈奴传》)可见这次战争是多么艰苦!在不利的形势下,为了扭转败局,刘邦凭借白登地势居高临下的有利条件,指挥汉军昼夜加强防守。匈奴围困了七天七夜,也没有占领白登。

最后,汉军是如何突围出去的?史书也没有明确记载,只是说刘邦采用了陈平秘计,才得以解围。陈平秘计是什么?“其计秘,世莫得闻”(《史记·陈丞相世家》)。有人说,陈平让画家画了一张美人像,派人送给单于妻子阏氏,并对阏氏说:汉朝有一个美女,长得如同画上的一样美。现在皇帝被围,汉朝准备把她献给冒顿,以作为解围的条件。阏氏嫉妒心很强,她害怕冒顿得到美女后自己失宠,就说服单于收兵。这种说法不一定可靠,但刘邦确实派人与匈奴进行过谈判,并给阏氏送过一批厚礼,阏氏收到礼物后,就对单于说:长期围困,久战不决,也不是个办法。就是占领了汉地,也不是匈奴久居之地。匈;奴习惯于快速作战,冒顿原打算一次伏击,就结束战争,结果,相持不决,消耗了不少兵力,使冒顿的决心动摇。另外,冒顿与韩王信部将王黄、

赵利约定,共同在白登合击汉军,其后,约会日期已过,却没有等到韩王信的军队。于是,冒顿有点猜疑,怕韩王信再与刘邦联合起来,腹背受敌,就逐渐放松了对汉军的围攻,准备撤军。正好当时起了大雾,无法交战,冒顿收回兵马,主动让开包围圈的一角。刘邦乘着大雾,命令士兵持强弩,发满弓,从匈奴解开的围角冲出,顺利地进人平城,与主力部队会合。冒顿见汉军突围而去,也带领大军撤退而走。

更有一些人说,陈平用数百个傀儡做成美女登城的样子,阏氏看见之后,怀疑是汉军献给单于的,惟恐夺了自己的宠幸,因此才为汉军解了围。

白登之战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双方均倾全力之决战,却绝无仅有地戏剧般收场,汉高祖刘邦的脱身之术也就成了千古之谜。

岳飞被害之谜

在杭州城里有两处最著名的岳飞遗迹,一是风波亭,另有一处便是天下四大岳飞庙之一的杭州岳飞庙了。

这座岳飞庙始建于明朝,位于杭州西湖畔栖霞岭下。殿内是身披戎装的高4.5米的岳飞像,上面挂着岳飞手迹“还我河山”匾额。在岳庙西是岳飞墓,墓道两旁有三对石翁仲和石马、石羊、石虎,也是明代遗物。墓道石阶下,跪着四个反剪双手的铁像,分别是秦桧、王氏、张俊和万俟离。

岳飞(公元1103-1142年)是人们熟知的宋代抗金名将,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他字鹏举,相州汤阴人。1142年1月27日,岳飞被毒死于“风波亭”,连同一起被害的还有他的儿子岳云和部将张宪。据说:南宋的另一位名将韩世忠,曾当面质问宰相秦桧:“岳飞父子有什么罪?”秦桧含含糊糊地“回答:“其事体,莫须有。”韩世忠愤愤地说:“相公,‘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一名叫隗顺的狱卒掩埋了他的遗体。岳飞死后,议“和”很快实现,」南宋向金上表割地称臣,金则派使臣册封康王赵构做南宋皇帝。

直到孝宗即位,平反冤狱,才将岳飞墓迁葬在风景秀丽的栖霞岭下。然而,谋害岳飞的元凶到底是谁?却成了不可确指的千古之谜。

几百年来,到岳飞庙悼念岳飞的人们都要唾骂奸臣秦桧。岳飞为秦桧所害,这似乎已成为不容置疑的铁案。据考证,秦桧在京都失守后被金兵带到北方,很快成了完颜昌的亲信。1130年10月,秦桧神秘地回到了宋朝(南宋)并声称是杀死监守金兵,逃回来的,但据《大金国志》记载:秦桧当时任金人参议军事、随军转运使。秦桧还宋,也是金国贵族会议决定的,目的是要他促成“和议”,因此:

一从权力的归属来看,身为南宋宰相的秦桧,实质上也是女真皇族派到南宋中央的一个代理人,这种双重身份,使他必然成为南宋王朝降金政策的主要炮制者兼推行者,也只有他,才具有“挟虏势以要君”的权力,玩弄赵构于股掌之上。

二从降金政策的执行来看,抗战派及那些拥兵自重的将领,是降金政策执行的主要障碍。因此,削夺他们的兵权乃至危害他们的生命,是秦桧执行整个投降政策的一个必然部分。岳飞兵力最强,战功最大,反对投降最坚决。他当然就成了秦桧杀害的首选对象。

三从历史记载上来看,《宋史·刑法志二》明确记载:“十一年,枢密使张1俊使人诬张宪,谓收岳飞文字,谋为变。秦桧欲乘此诛飞,命万俟离锻炼成之。飞赐死,诛其子云及宪于市。名为诏狱,实非诏旨也。”这段话的意思是秦桧假传圣旨,矫诏杀害了岳飞等人。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中记载,高宗赵构在绍兴二十五年下诏说:“此年以来,多是大臣便作‘已奉圣旨’,一面施行。自今后,三省将上取旨。”既然在取诏前,大臣就可以声称“已奉圣旨”先行施行,那么,矫诏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但是,最近有人提出杀害岳飞的元凶并不是秦桧,秦桧只不过是这个元凶手下的一个鹰犬。高宗皇帝赵构,才是真正的凶手,只有他,才有权下令杀害岳飞。其理由如下:

第一,秦桧没有杀岳飞的权力。有人指出,当时秦桧虽然很受高宗的信任,但还没到摆布高宗地步,因此也不能为所欲为地恣意铲除异己。绍兴九年,秦桧正积极对金议和,枢密院编修官胡铨上书反对,并请求皇帝“斩秦桧之头挂诸街衢”。秦桧对此人恨之人骨,但也不敢任意杀害他。由此可知,对战功赫赫的岳飞,他更不可能擅自处置了。

第二年,金兵违背和议,一举攻占了河南地区,秦桧惶惶不可终日,深怕高宗因此迁怒于自己的议和政策,他此时惶恐不安,正是自保不足的时候,因此,他没胆子背着高宗杀害岳飞。需要说明的是,岳飞的狱案又称作“诏狱”,程序严密,外人无法插手。这样,即便秦桧权力再大,公开“矫诏”杀人也是不合情理的。

第二,秦桧及刑部主审岳飞一案,曾上书定岳飞、张宪死罪,但并没有定岳云死罪。可上书赵构后,岳云也没能幸免于难。由此可见生杀大权还是在高宗之手。

第三,秦桧死后,赵构对许多秦桧陷构的案件恢复了名誉,惟独对岳飞一案迟迟不肯平反。当朝许多大臣上书,请求为岳飞昭雪,而赵构依然置之不理。赵构还不止一次地告诫臣下,对金议“和”是出于他本人的决策,不许非议,岳飞当然就成了这一总的国策的牺牲品,秦桧只是一只执行这一总国策的可恶的鹰犬。

民间对岳飞被诛杀的原因有着许多演义,最典型的当属说岳飞是徽宗四皇子,才招致杀身之祸,对于一种说法,尽管没有更多的证据,并且颇多漏洞,史学家们对于此说法既没有肯定,也没有断然否定。对岳飞充满了幻想而有陷于光复无望的人们很愿意相信正因为岳飞是赵构的哥哥,和赵构有同等的皇位继承权,而且才干和人望都在赵构之上,赵构才非杀岳飞不可。正因为岳飞是赵构的哥哥,秦桧才觉得罪名难下,糊里糊涂地说了个“莫须有”。

那为什么皇子岳飞流落到汤阴县去呢?故事大概是这样的:宋徽宗的时候,皇宫里有个姓姚的宫女,在三十多岁的时候,因为一个偶然的机缘,怀上了皇帝的孩子。为了保证皇家血统的纯洁,姚氏借在崇宁元年十二月,皇上要放一批宫女出宫的机会,乔装打扮混在那些宫女里面,出了皇城。逃出开封府,崇宁二年二月十四日,姚氏生了岳飞,然后带着孩子一直流落到了河南汤阴县,正碰上发大水,便编出了被大水冲到这里的谎话,然后在当地居住了下来。岳飞一天天长大。关于“岳飞”这个名字,“飞”者“非”也,那岳飞到底姓什么呢?如果岳飞真是皇子,那就只能是姓“赵”了。后来发生了“靖康之变”,宋徽宗被金人抓走了,姚氏心急如焚,每次见了岳飞都提醒他一定要“迎回二圣”。岳飞从军之后,逐渐成长为南宋独当一面的大将。这时的赵构还蒙在鼓里,绍兴九年正月,金国宿州守臣赵荣来到南宋小朝廷,并带回了大量宋徽宗的遗物。赵构一见大惊,忙派自己的心腹秦桧以修徽宗实录为名,好好检查一下所有的宫廷文件。这已经是三十多年的旧文件了,而且在战乱中又丢失了不少。不过秦桧也是个能人,似乎找到了什么证据。岳飞终于大祸临头,作为皇子的他很快就遭到了赵构的毒手。

那么,赵构为什么要杀害岳飞呢?而且宋太祖赵匡胤曾传下秘密誓约,规定后世子孙“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子孙有逾此誓者,天必殛之”。在北宋历朝,这条誓约执行得非常严格,赵构为何敢违约破例?这在认为赵构是杀害岳飞元凶的学者中存在着争议。

有的学者认为“帝之忌兄,而不欲其归”。高宗眼见岳飞一心要“迎二圣”,而徽、钦两帝一旦回来,自己的皇位就不保了。他害怕中原光复,因而杀了岳飞。

另一部分学者则认为并不是“迎二圣”。赵构杀岳飞,主要原因是怕他在外久握重兵,跋扈难制,危及自己的统治,对武将的猜忌和防范,是赵宋王朝恪守不渝的家规。只要武将功大,官高而权重,就意味着对皇权构成威胁。岳飞个性刚强,“忠愤激烈,议论不挫于人”,不容易与人合作。绍兴七年(公元1137年),他上书奏请高宗立储:“乞皇子出阁,以定臣心。”同年,他又因守母丧,未经高宗批准便自行解职,把兵权交给张宪。这两件事犯了高宗的大忌。

再加上高宗曾在金营作人质,又有从扬州南渡等惊险经历,对金兵始终心存恐惧。对战争前景,他既怕全胜,又怕大败。胜则怕武将兵多,功高而权重,败则怕欲为临安布衣而不能。他想当个安安稳稳的太平皇帝,因此一心求和。所以,秦桧利用岳飞部下的告密来证明岳飞的跋扈,正好迎合了赵构害怕岳飞立盖世之功、挟震主之威的心理,加上岳飞又是反对和议最强烈的主战派,故而下令杀了岳飞。

明代,诗人文征明在岳庙题了一首著名的《满江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