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修得慈悲心,福报自然来
4515900000018

第18章 懂宽容知忍让,得和谐之福报(4)

生命就像是一种回声,你送出什么它就送回什么,你播种什么就收获什么,你给予什么就得到什么。在我们帮助别人的同时,恰恰就是在帮助我们自己。在前进的路途上,搬开别人脚下的绊脚石,有时恰恰是在为自己铺路。

佛心故事

谁先去洗澡

从前,普陀山有座庙,庙里住着一个老和尚和一个小和尚,他们师徒二人在寺庙中相依为命。

有一天,老和尚给小和尚出了一个问题:“一个爱清洁的人和一个不爱清洁的人一同从外面回来,是爱清洁的人先去洗澡,还是不爱清洁的人先去洗澡?”

小和尚搔了搔头皮,迅速地答道:“当然是不爱清洁的人先去洗澡,因为他身上脏得很。”老和尚看了看小和尚,不置可否。

小和尚以为自己回答得不正确,又马上改口说:“一定是那个爱清洁的人先去洗澡。”

老和尚问:“为什么?”

小和尚胸有成竹地说:“那还不简单,爱清洁的人有爱洗澡的习惯,不爱清洁的人没有爱洗澡的习惯,只有爱清洁的人才有可能去洗澡。”说完,小和尚等待师傅的夸奖。

出乎意料的是,老和尚不但没有夸奖小和尚,还说小和尚没有悟性,小和尚更加莫名其妙了。

“两个都得去洗澡,爱清洁的有洗澡的习惯,不爱清洁的需要洗澡。”小和尚只有这样回答了。可师傅的脸色告诉他,又错了。

小和尚只剩下最后一个答案,于是怯生生地回答:“两个都不去洗澡,原因是爱清洁的人很干净,不需要洗澡,不爱清洁的人没有洗澡的习惯。”

他刚说完,老和尚满意地说:“其实,你已经把四个答案都说出来了,但你每次都认准一个是正确的,你的答案是不全面的。因此,单单拿出一个都不是正确的答案。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尤其是在与人交往中,有时并非因为做得不对,而是没有全面地考虑问题。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一个问题并非只有一个答案。”

学会倾听是你的福气

佛说,长耳朵是用来倾听的,学会倾听是你的福气。

人只要有两只耳朵,不是先天或后天的聋子,那么他都会听,然而每个人都会听,但听的质量好坏,起到作用的好坏,并不总每个人都做得很好。学会听别人说话有那么重要吗?当然重要,在我们的人生旅途中有很多我们丧失的机遇,也有若干阴差阳错的信息,有不少失之交臂的朋友,甚至各奔东西的恋人,还有因无法沟通而导致婚姻破碎的夫妻,都是缘于不会听的结果。所以,我们只有学会了倾听,才能尽可能避免生活中的一些遗憾。因此,我们要把别人的倾诉看作是对自己的信任,要时常想着有朋友给你倾诉是一种至美的荣誉。要明白能够倾听是你的福气。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古时候有一个国王,想考考他的大臣,就让人打造了三个一模一样的小金人让大臣分辨哪个最有价值。最后,一位老臣用一根稻草试出了三个小金人的价值,他把稻草依次插入三个小金人的耳朵,第一个小金人稻草从另一边耳朵里出来,第二个小金人稻草从嘴里出来,只有第三个小金人,稻草放进耳朵后,什么响动也没有,于是老臣认定第三个小金人最有价值。同样的三个小金人却存在着不同的价值,第三个小金人之所以被认为最有价值也因为在于其能倾听。其实,人也同样,最有价值的人,不一定是最能说会道的人。而善于倾听,消化在心,这才是一个有价值的人应具有的最基本的素质。

生活中,当你的朋友跑来向你倾诉,不要烦躁,要学会倾听。不要辜负了朋友对你的信任,学会面对微笑静静的倾听。在倾听的过程中,你能感受到无限的乐趣,那乐趣不是暂时的,更不是无味的,不是壮观的,更不是汹涌的。这种乐趣是温暖的,散发着夕阳中的气息。还有安详,它像是一双温暖绵软的双手,在抚慰着你的心灵。这时你任何情绪都不要,只要沉浸在其中,一直沉浸到心里。静静的倾听,让倾听的过程成为享受,让倾听的过程在我们心中沉浸,让倾听成为人与人之间的纽带。让我们学会倾听吧。当你能够沉静地坐下来,目光清澄地注视着对方,抛弃自己的傲慢和虚荣,微微前倾你的身姿,那么你就能听到心与心的碰撞和清脆音响,美妙动听。

可事实上,生活中的人们并不是都善于倾听。人往往有一种表现欲,喜欢在以自我为中心的孤僻区域喋喋不休,喜欢把自己的优点在别人面前展示得一览无余,喜欢逞一时口舌之快,喜欢看到别人被自己说得张口结舌和不知所措的表情。于是,心高气傲的人们之间便多了一分隔阂,少了一些包容,多了一些冲动,少了一点理智。然而,上帝给了我们两只耳朵,却只有一张嘴。实际上也是在告诉我们,要多听少说话。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倾诉是表达自己,倾听是了解别人,达到心灵共鸣。在人与人的沟通中,除了倾诉,我们还应该学会倾听。当一个人高兴的时候,我们要学会倾听,倾听快乐的理由,分享快乐的心情。当一个人悲伤的时候,我们要学会倾听。倾听痛苦的缘由,失意原因,理解倾诉者内心的苦处,表示出怜悯同情之心,淡化悲伤,化解痛苦。学会倾听,是一种爱心,是关怀,是体贴,必将赢得亲情、爱情和友情。学会倾听,能养成尊重他人的习惯,缓解矛盾,创造一个和谐的人际关系。

感悟

学会倾听就是学会一种美德,一种修养,一种气度。我们不能无休止的吵闹,无休止的争执;不能永远地自以为是“听我讲”,要坚持经常地“听大家说”。这不仅是对讲话者自己尊严的维护,也是对听者的尊重。学会倾听,实际上已经踏上进步的阶梯。

佛陀格言

待人热诚,举止文雅,只要每天充满着喜悦,苦恼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

情感是由过去的缘分和今世的怜爱所产生的,宛如莲花是从水和泥土这两样东西孕育出来的。

为了追求快乐,而把快乐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上,便会受到怨恨的困扰,而无法摆脱怨恨。

平等地对待每一个人,而不论其贫富或贵贱。

探视病人应使患者充满希望和快乐。

换种眼光看问题

人们往往习惯于站在自己的角度上看问题,所以人的思维都是在自己的圈子之内,这就导致人很容易把问题看简单片面。比如说:当人站在茶壶前面的时候,只能看到茶壶嘴,不能说茶壶就只有个嘴;当站在茶壶背面的时候,只能看到茶壶把,不能说茶壶只有个把;当在茶壶上面看的时候,不能说茶壶只有个盖。而应当站在多个角度全面去看,才能知道茶壶的整体构造。又如成语故事《瞎子摸象》,摸到腿的说大象像柱子,摸到耳朵的说大象像扇子,摸到尾巴的说大象像绳子等等,这都是片面的断定事物。

事物都有两面性,人们过多地去思考它带来的正面影响,却常常忽略它另一面的影响,可往往从事物的另一面去思考问题,你却能学到很多很多的东西。生活中常有这样的现象:一群兴致勃勃的人在登山的路上,遇到了从山上下来的满身疲惫的人。于是登山的人问下山的人:“怎么样?山上有什么好玩的吗?”下山的人满脸失望地说:“没有,什么也没有,只是一座破庙。”如果你是登山的人,听到这些话,也许就会停滞不前,满心失望。那么你这次旅途还会愉快吗?答案一定是一点都不愉快。这个时候,你只有给自己一个微笑,给自己一次机会,自己爬上去看个究竟,也许,你会从中发现一些新的东西。

有这样一个故事:人们发现三四岁的孩子不喜欢呆在商场里。这让在人们很不解:商场里五颜六色的小玩意儿为什么不能吸引小孩子呢?很多专家进行分析,都无法释疑,但有一位儿童心理学家轻而易举地解答了这个问题。他的方法是蹲下来,处在和儿童同样的高度环视四周,结果看到的都是大人的腿。这位儿童心理学家找到了别人找不到的答案,他并不局限于他所熟谙的儿童心理学,而是换了个角度看问题。

有这么一张白纸,在中心处画一个黑点。这时你看到了什么?是中心处的那个小黑点吗?也许这会是大多数人的答案。黑点的颜色和位置,常常会让我们忽略白纸上除此之外的偌大空间。这不是眼睛的过错,强烈的视觉冲击无法不让这极突兀的黑点首先呈现在我们面前,只是,我们不能幼稚地,片面地认为这一点就是全部。我们应该换一种眼光,换一个角度,重新审视、看待整个问题。这时候,你就会发现什么叫豁然开朗,什么叫海阔天空。人的一生,也许会遭遇很多黑点,而且我们没有办法避免。但是,我们能让这些黑点就这样遮挡了我们心中那明媚的阳光吗?其实那些黑点也只是一个点,只占了一席之地而已,更多的空间属于纯洁的白色,一时受到的伤害也不过是漫漫人生路上的一段小插曲,又何苦沉溺其中不能自拔呢?

佛说,换种眼光看问题,你一定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你会发现生活并不是你想的那样糟糕。

感悟

改变一下看待事物的角度不仅是可以的,而且是必要的。对于我们来说,只有善于用另一种眼光看问题,才能体会到生活的精彩。有很多事,如果换一种眼光或者心境去看的话,结果往往会大相径庭,甚至会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禅机妙语

一位禅师在旅途中,碰到一个不喜欢他的人。连续好几天,那人用尽各种方法污蔑他。

最后,禅师转身问那人:“若有人送你一份礼物,但你拒绝接受,那么这份礼物属于谁呢?”

那人回答:“属于原本送礼的那个人。”

禅师笑着说:“没错。若我不接受你的谩骂,那你就是在骂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