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AS-16空地导弹AS-16“反冲”空地导弹即前苏联第四代中程空地导弹Kh-15。该弹于20世纪80年代末服役,主要装备前苏联各型轰炸机,执行近程常规或核打击任务,最大射程150千米。
该弹弹体呈流线型外观,采取无弹翼设计,主要由流线型弹体提供飞行升力,尾部垂直舵面和2个水平舵面提供飞行控制。该弹无论外形和性能都与美国SRAM空地导弹极其相似,西方媒体戏称该弹不折不扣地“借鉴”了后者的技术。
其性能特点是:①射速极高,发射后,快速爬升至40千米高度,大角度俯冲时,弹速高达5马赫数;②精度极高,末段采用主动雷达寻的,可保证有较高的精度;⑧威力大,难于拦截。
主要改型×-15C为反舰型,主要用于攻击大型水面舰艇,加装了雷达主动制导,以提高命中精度。
X-15C导弹射程100~150千米,使用高度2万~4万米,制导方式惯性制导+主动雷达末制导;弹径455毫米,弹长4780毫米,翼展920毫米,导弹重1200千克,战斗部重量爆破穿甲弹150千克;动力装置固体火箭发动机,最大飞行速度1700米/秒。
(3)AS-13/Kh-59“中心梢”空地导弹AS-13“中心梢”空地导弹,前苏联编号为Kh-59°该弹具有独特的外形结构,头部为半球形的玻璃罩,其后为4片较小的安定面,每片安定面由前后两个翼面套接而成,前翼面呈切梢三角形,后翼面呈斜梯形,嵌于前者之内并可折叠。由于后者展弦比很大,在地面停放或挂机维修时,为防止碰撞损坏,可将位于头部下方的两片后翼面折叠起来,使之贴在弹体表面上。尾部有4片切梢三角形大弹翼,每片弹翼后缘各有一个控制舵面。弹翼之后为固体火箭助推器,采用喇叭形单一喷口。该助推发动机在其火药燃烧完毕时自行脱落。
导弹的主发动机采用外装式方案,即在后部弹体下方,加装1台涡轮喷气发动机,数据链后视发射天线分别位于弹体两侧、尾部弹翼之间;数据链后视接收天线位于弹体尾部下方,其与电视导引头相连的导线位于纵贯前后弹体的条边内。该型导弹是前苏联第一种采用复合推进方式的空地导弹,所谓复合推进方式就是采用涡轮喷气发动机+助推动力火箭,先由设在尾部的助推动力火箭将导弹加速到一个基本初速,然后再由涡轮喷气发动机接力使导弹进入巡航状态,直至命中目标。采用发射前锁定目标和电视自控,射程可达40千米;若采用数据链指令电视遥控,射程可达115千米。
该弹是前苏联的防区外空射巡航导弹,属于第三代战术空地导弹之列。在该弹的基础上发展了改进型X-59M,加长弹体,加大射程,改善精度,增大战斗部,从而提供更远的防区外精确攻击能力,圆概率误差达到2~3米。其于1980年完成研制并开始进入现役,重点装备苏-24M攻击机。
该弹目前只有电视制导型,是前苏联第一个发射后通过数据链指令遥控锁定目标的电视制导导弹。在作战使用和技术性能上,其与美国1990年首次在海湾战争中使用的AGM-84“斯拉姆”电视制导空地导弹相似。
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的“哈基姆”空地导弹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的“哈基姆”空地导弹是用来攻击敌方严密设防的坚固目标的,如指挥中心、桥梁、机场、港口、高炮阵地和导弹发射场等。该弹的现名“哈基姆”(HAKIM)系由其用户——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命名,但由于研制该弹的主承包商几经更换,加上其改进型号不断出现,故曾获多种名称:“阿尔法”、“吉姆克斯”、“费利克斯”、“飞马”、“半人马”和“小兄弟”。
该弹第1、2两个型号为PGM-1/2,第3个型号PGM-3进入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服役,第4个型号为PGM-4。上述前三种型号按轻重分为A、B两类:A类为轻型,包含PGM-1A/2A/3,A,分别为轻型半主动激光型、轻型电视型和轻型被动红外型;B类为重型,包含PGM-1B/2B/3B,分别为重型半主动激光型、重型电视型和重型被动红外型。第4种型号为远距型。
该系列导弹采用后置弹翼控制的气动外形布局,A类基本型的气动外形布局为:2片固定式一字形稳定小翼位于弹体前部,4片固定式后掠切梢三角形大弹翼位于弹体尾部,每片弹翼后缘各带1片控制舵面,圆柱形弹体顶部加装365毫米北约标准间距双弹耳的加强硬背,半球形头部装有适用于电视/红外/激光导引头的光学玻璃整流罩,固体火箭发动机吊挂在弹体后下方。B类改进型的气动外形布局是在A类基本型的气动外形布局的基础上,仅增加1片垂直稳定小翼,在头部构成丁字形稳定小翼。该系列导弹采用模块化舱段结构,A、B两类型号在结构上的主要区别是,前者为轻型,采用350毫米单一直径弹体和127毫米直径单台固体火箭发动机;后者为重型,采用350/430毫米双直径前后弹体和127毫米直径两台固体火箭发动机。
A、B两类型号均采用主动雷达MFBF多功能炸弹引信。远距型PGM-4采用中段惯导加GPS修正、末段红外成像或主动毫米波雷达制导,换装1台涡喷发动机和串式穿甲爆破战斗部。该系列导弹的主要特点是,通过更换不同类型的导引头并选用轻重两种弹体,能够满足各种不同作战使用要求。
三、美国AGM-130空地导弹
美国AGM-130空地导弹实际上就是加装了动力装置的制导炸弹。该弹是在GBU-15的基础上加装火箭发动机和雷达高度表研制而成的。它被称为空地导弹(AGM),而不是炸弹,这种武器无论在射程、弹道控制和命中精度上都有很大提高。最初研制成功的称为AGM-130a型,使用MK84型常规炸弹作为战斗部。1992年,又根据海湾战争的经验将战斗部改为“穿透型”弹头,可打穿2.3米厚的水泥保护项盖,这种型号被称为AGM-130C。由于新战斗部的直径比MK84小,为保持导弹的气动力特性与a型相同,专门研制了一套外壳体,使得两种导弹弹道及使用方式相同。在海湾战争期间,GBU-15制导炸弹共使用过71枚,而AGM-130导弹试打过两轮。一轮用F-4战斗机发射,先后打4枚;另一轮用F-111f飞机发射,试打过5枚。这9枚导弹中有6枚直接命中目标,2枚目标在威力圈内,也可以说是命中,还有1枚因数据传输系统出故障失效。总的来说,美军方对这种导弹表示满意,所以已列入装备系列。
AGM-130的构造基本上就是GBU-15,并增加了一个模块,即火箭发动机。它固定在GBU-15炸弹的腹部,其长度约为炸弹长度的70%,即2.8米左右,约200千克重。
AGM-130空地导弹的战斗部可选用MK84炸弹,其长度2.54米,直径406毫米,实重864.5千克,壳体比较薄,属爆破杀伤型。用这种战斗部的AGM-130a导弹全长3.92米,直径0.46米,发射重量1323千克。
导弹发射高度最低60米,也可中空发射,正常发射高度200~300米,具体高度要根据当时的天气条件决定。AGM-130空地导弹的最大射程64千米,最小射程24千米,太近距离发射,火箭将不必点火,也不便修正弹道,但对这种导弹将是一种浪费,所以规定了最近发射距离。由于可以选用不同制导头,它能在白天或黑夜使用。
1996年以后,AGM-130空地导弹增加了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在飞行过程中可修正或保持正确飞行轨迹,提高命中精度。同时正在试验安装激光雷达制导头。另外还拟改进红外影像制导头使之具有自动目标识别的功能,这样只要输入一定目标特征信息,该导引头即可在目标区自动将目标识别出来并自动锁定。目前锁定目标的任务要靠飞行员来完成。到1998年为止,已对下述机型进行“可适用检查”,它们是F-4、F-111、F-15、F-16、F-18、B-52和欧洲的战斗轰炸机“狂风”。
四、其他国家的空地导弹
1.“金牛座”空地导弹
“金牛座”导弹是德国和瑞典于1998年开始研制的一种防区外空对地导弹。该型导弹采用惯性和GPS中制导,红外成像末制导,串联侵彻战斗部。该型导弹的弹长为5米,飞行高度为50米,最大速度为0.8马赫,最大射程为350千米。
2.“风暴之影”导弹
“风暴之影”导弹是英国于1995年,在法国APACHE-AL基础上,发展的一个更为先进的防区外空地导弹。该弹的主要特点为:射程远,发射后不管和全自主式制导,自动目标识别,低空地形跟随,很小的雷达反射面积,单一式深度侵彻战斗部和高可靠性。
该型导弹的弹长为5.10米,弹重1300千克,最大射程为350千米。
3.AS-10“克伦”导弹
AS-10“克伦”导弹是前苏联于20世纪60年代初研制的一种近程空对地导弹。该型导弹采用无线电指令和红外成像制导,常规战斗部。该型导弹的弹长为3.83米,弹径为0.275米,最大速度为3.5马赫,最大射程为10千米。
4.AS-14“小锚”导弹
AS-14“小锚”导弹是前苏联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研制的一种近程空对地导弹,有激光型和电视制导型两种型别,常规战斗部。该型导弹的弹长为3.88米,弹径为0.38米,最大速度为O.9马赫,激光型导弹的最大射程为8千米,电视制导型导弹的最大射程为30千米。
5.AS-18“玩具箱”导弹
AS-18“玩具箱”导弹是前苏联在AS-13导弹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中程空对面导弹,在此基础上还研制了采用惯性中制导和主动雷达末制导的反舰型导弹。该型导弹的弹长为5.62米,弹径为0.38米,最大速度为0.72马赫,最大射程为120千米。
6.“突眼”导弹
“突眼”导弹是以色列于20世纪70年代开始研制的一种中程防区外空对地导弹。荚国曾引进该型导弹作为防区外空对地武器,并命名为HaveNap。该型导弹采用可修正的惯性中制导、电视或红外成像末制导,爆破杀伤侵彻战斗部。该型导弹的弹长为4.57米,弹径为0.533米,最大速度可超音速,最大射程为80千米。
空舰与空射导弹
在空对面导弹中,按作战目标可分为战略空对面导弹、战术空对面导弹和反辐射导弹。按射程可分为远程(大于500千米)和近程(小于50千米)导弹,而射程介于两者之间的称为防区外发射的空对面导弹。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空对面导弹已经发展了三代。
一、美国的“捕鲸叉”AGM-84空舰导弹
“捕鲸叉”AGM-84是美军目前主要的反舰武器之一,是由麦克唐纳·道格拉斯公司研制的,1979年装备部队使用。这种高亚音速掠海反舰导弹有舰对舰和空对舰等型。其动力装置为一台涡喷发动机,因而它的射程较远,可达120千米。
该弹长3.84.米,弹径0.344米,发射重量为522千克。制导方式采用中段惯性制导和末段主动雷达制导。弹头处装有一台抗干扰性能较好的宽频带频率捷变主动雷达导引头。近年来,又为这种导弹研制了一种红外成像导引头,两种导引头可互换。
“捕鲸叉”导弹发射前,由载机上的探测系统提供目标数据,然后输入导弹的计算机内。导弹发射后,迅速下降至60米左右的巡航高度,以0.75马赫数的速度飞行。在离目标一定距离时,导引头根据所选定的方式搜索前方的区域。捕获到目标后,“捕鲸叉”导弹进一步下降高度,贴着海面飞行。接近敌舰时,导弹突然跃升,然后向目标俯冲,穿入甲板内部爆炸,以提高摧毁效果。
“捕鲸叉”导弹可用于攻击大型水面舰只、巡逻快艇、水翼艇、商船和浮出水面的潜艇等,其单发命中率为95%。
二、美国的“企鹅”AGM-119空舰导弹
“企鹅”AGM-119系列反舰导弹采用鸭式气动外形布局和相似的弹体结构,4片箭羽式控制舵面和稳定弹翼分别位于弹体前部和后部,前舵和弹翼均呈X形配置,处于同一水平面上。圆柱形弹体头部呈卵形,尾部呈半球形,弹体内部采用模块化舱段结构,从前到后分为3个舱段:导引头舱、战斗部舱和发动机舱。
导引头为视场可变的热成像被动红外导引头,有宽、窄两种视场,宽视场在远距搜索目标阶段使用,当导弹接近目标时转入跟踪锁定目标阶段,此日寸将导引头的宽视场转换为窄视场。该导引头采用了凝视焦平面阵列技术,不是跟踪目标热点,而是由目标与背景的对比度产生的制导信号跟踪目标,可以引导导弹飞向对比度变化最为明显的舰舷吃水线附近攻击,由此带来最大的破坏杀伤效果。该导引头作用距离较近,但中段惯性制导系统的精度允许其在更为接近目标处开机工作,这有利于导引头抗干扰和提高制导精度。“企鹅”系列反舰导弹的动力装置均为1台“罗佛斯”和大西洋研究中心设计的无烟固体火箭发动机。战斗部均采用半穿甲爆破型,总重120千克。
“企鹅”-Ⅲ空舰导弹主要用于抗两栖登陆,特别用于封锁海域和攻击舰艇目标,也可作为空对地和地对地导弹使用。“企鹅”-Ⅲ导弹弹体加长了200毫米,翼展则缩短了400毫米。由于导弹装备的平台是高速飞行的固定翼战斗机,平台本身即可赋予它所需要的高度和速度,因此“企鹅”-Ⅲ型取消了固体火箭助推器,腾出空间装载更多的火箭发动机推进剂,其结果是“企鹅”一Ⅲ型的最大射程增大到55千米,达到了中程反舰导弹的标准。这就为搭载“企鹅”-Ⅲ的空中平台的作战使用带来了巨大方便,“企鹅”-Ⅲ可在敌方防空火力范围外发射,极大地保证了发射平台自身的安全。它的允许发射高度最低可到50米,载机发射导弹时飞行速度为0.5~0.96马赫数之间(这是战机在执行任务时最通常采用的亚音速模式)。发射后,导弹在惯性制导系统的控制下左右转弯,进入初始航向,然后自动下滑到预定高度。到达海面上空时,导弹再次下降进入掠海攻击模式,在预定的航线分段点转入末段攻击航线,并在两种预定掠海飞行高度中选择一种。接近目标时,导弹爬升至两种掠海高度中的较高的那个高度上,红外导引头开始搜索;发现目标后,进行自动跟踪和锁定,将导弹导向目标,使导弹击中目标舰吃水线上方,将其击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