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成功人士管理“三把刀”
4496400000003

第3章 识人:准——学作伯乐,慧眼识(3)

观察一个人的平常表现与援救行为,就可以明白其品质的复杂情况;观察一个人感触外界变化的反应,就可以确定其对平常情况的态度;观察一个人的突出素质,就可以知道其确切的声誉;观察一个人对爱和敬的坚守程度,就可以了解其上下左右的人际关系;观察一个人的情感变化机能,就可以分辨出胸怀的宽窄;观察一个人的缺点,就可以知道他的优点;观察一个人的聪明程度,就可以了解他将成为何等人才。

凡是谋大事创大业的人,大都很注意发掘和使用人才,如刘备之用诸葛亮,刘邦之用萧何,秦始皇之用商鞅、李斯等等。用人的方法是:必须发掘对方的优点,容忍他的缺点,使人有被重视的感觉。以这种方法接近对方,逐渐喜欢他,然后活用他的长处。

一个优秀的管理人员,不能任人唯亲,重用“歪才”;也绝不能苛求人才,而对在某些方面有缺点或弱点的人弃之不用。

宋代时,大帅宗泽曾对初出茅庐的岳飞说:“你的英勇与智谋,武艺与才气,就是古代的良将也不能超过你,但是只擅长野战,还不是万全之计。”宗泽非常喜爱岳飞的才华,因此有意地对其栽培,使其了解、精通更多的作战方法,给岳飞一张作战的阵图。岳飞接过阵图仔细看了以后,便对宗泽说:“古今时代不同,平地和山险不同,怎么能用一定的阵图用兵?”宗泽反问道:“像你这样讲,阵法岂不是没有作用了?”岳飞回答说:“列阵而后战,乃兵家的常规,但其运用之妙,却存乎于心。”宗泽听了岳飞的议论,心中十分佩服,认为岳飞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人才。

世上真正有才能的人,常常隐蔽得很深而不容易显现出来。不遇到一定的事件和机会,有的人往往一辈子都发现不了。琢玉的匠人最担忧的是像玉一样的石头;相剑的人最担忧的是有像干将那样的劣剑。忠奸相混、贤愚相杂,不易识别,所以“大奸若忠”。

玉和石的样子相像,只有技艺精良的人才能识别出来。松树还没长到高可入云时,有谁知道它有傲霜雪的品格。虽然得到天下的人,以了解人为最困难,以亲近贤才为最急迫的事。但由于潜伏的感情和隐藏着奸诈,是很难从一个人的外貌了解到的。

在生活中,具备做一个有才能的人并不太难,发现有才能的人才真正困难。有人感叹贤才与非贤才之间,似是而非,难以分解,而像和氏璧这样的连城之宝,贫寒之人是看不出什么的;高世出俗的人才,一般人是不能识别的。识才不易,而能识到人才的人必是有见识的人。

现今的人们都没有识别凌云木的慧眼,直到它高耸入云的时候才称说其高。若不是刘备三顾茅庐,谁能认识隐居茅庐的“卧龙”诸葛亮呢!所以,世俗人常说,画老虎,画皮毛容易,画出内部骨骼就困难了。认识人的外貌容易,认识人的内心就困难了。不了解人就不能很好地使用人,不能很好地使用人就是因为没有了解人。

从这个角度来说,天下不是没有人才,而是因为识别人才的人太少了。

◎ 由习惯动作识别人的个性

其实一个人的所思所想和性格特征都能在举手投足、点头微笑中暴露无遗,经验丰富的人从一举一动中就能识别。下面简介几种方法。

(1)手插裤兜者

双脚自然站立,双手插在裤兜里,时不时取出来又插进去,这种人的性格比较谨小慎微,凡事三思而后行。在工作中他们最缺乏灵活性,往往用呆办法来解决很多问题。他们对突如其来的失败或打击心里承受能力差,在逆境中更多的是垂头丧气,怨天尤人。

(2)双手后背者

两脚并拢或自然站立,双手背在背后,这种人大多在感情上比较急躁,但他与人交往时,关系处得比较融洽,其中可能较大的原因是他们很少对别人说“不”。这是相当自信的姿势。

(3)经常摇头者

经常“摇头”或“点头”以示自己对某件事情看法的肯定或否定。他们在社交场合很会表现自己,却时常遭到别人的厌恶,引起别人的不愉快。但是,经常摇头或点头的人,自我意识强烈,工作积极,看准了一件事情就会努力去做,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4)吐烟圈者

这种人突出的特点是与别人谈话时,总是目不转睛地看着对方,支配欲望强;不喜欢受约束,为人比较慷慨,哥们义气重,因此他们周围总是包围着一群相干和不相干的人。吐烟圈还能看出此人对某个状况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态度,那就是看他把烟圈是朝上吐还是朝下吐。一个积极、自信的人多半会把烟圈向上吐。相反,消极、多疑的人多半会朝下吐烟圈。若是朝下吐,而且是由嘴角吐烟时,表示出此人非常消极或态度诡秘。

(5)拍打头部者

拍打头部这个动作多数时候的意义是表示对某件事情突然有了新的认识,如果说刚才还陷入困境,现在则走出了迷雾,找到了处理事情的办法。拍打的部位如果是后脑勺表明这种人敬业,拍打脑部只是为了放松一下自己。时常拍打前额的人是个直肠子,有什么说什么,不怕得罪人。

(6)拍打掌心者

与人谈话时,只要他动嘴,一定会有一个手部动作,比如相互拍打掌心、摊开双手、摆动手指等等,表示对他说话内容的强调。这种人做事果断、雷厉风行、自信心强,习惯于把自己在任何场合都塑造成“领袖”人物,性格大都属于外向型,很有一种男子汉的气派。

(7)言行不一者

当你给某人递烟或其他食物时,他嘴里说“不用”、“不要”,但手却伸过来接了,显得很客气的样子。这种人比较聪明,爱好广泛,处事圆滑、老练,不轻易得罪别人。

(8)触摸头发者

这种人个性突出,性格鲜明,爱憎分明,尤其嫉恶如仇。他们经常做一些冒险的事情,这些人当中有的缺乏内涵修养,喜欢挤眉弄眼,爱拿人当调侃对象。但他特别会处理人际关系,处事大方并善于捕捉机会。

(9)抖动腿脚者

喜欢用腿或脚尖使整个腿部颤动,有时候还用脚尖磕打脚尖或者以脚掌拍打地面,这种人很能自我欣赏,性格较保守,很少考虑别人。然而当朋友有困难时,他会经常给朋友提出一些意想不到的好建议。

(10)手摸颈后者

当一个人习惯用手摸颈后时,是出现了恼恨或懊悔等负面情绪。这个姿势被称为“防卫式的攻击姿态”,在遇到危险时,人们常常不由自主地用手护住脑后,但在防卫式的攻击姿势中,他们的防卫是伪装,结果手没有放到脑后,而是放到了颈后。女人伸手向后,撩起头发,是掩饰自己的恼恨情绪,并装作毫不在意的样子。

(11)摊开双手者

大部分的人要表示真诚与公开的一个姿势,便是摊开双手。意大利人毫无约束地使用这种姿势,当他们受挫时,便将摊开的手放在胸前,做出“你要我怎么办”的姿态。他做的事情出现了坏的现象,别人提出来,而他摊开双手,表示他自己也没有办法解决,一副无可奈何的样子。摊开双手,有时耸肩的姿态也会随着张开的双手和手掌朝上而来。演员常常用到这个姿势,他们不只是表现情绪,即使在说话前,也能显示出这个角色的开放个性。

(12)解开外衣钮扣者

这种人的内心真诚友善,他在陌生人面前表达思想时,最直接的动作便是解开外衣的钮扣,甚至脱掉外衣。在一个商业谈判会议上,当谈判对手开始脱掉外套,便可以知道双方正在谈论的某种协定有达成的可能;不管气温多么高,当一个商人觉得问题尚未解决,或尚未达成协议时,他是不会脱掉外套的。那些一会儿解开钮扣,一会儿又系上钮扣的人,做事较优柔寡断,意志不坚定,犹豫不决。

(13)拍案击节者

这有两种情形。一种情形是,谈话时,一个人以手在桌上叩击出单调的节奏,或者用笔杆敲打桌面,同时脚跟在地板上打拍子,或抖动脚,或用脚尖轻拍,这种节奏并不中途停止,而是不断地嗒嗒作响,这些都是在告诉你他已经对你所讲的话感到厌烦了。另外一种情形是,一个人在看书、读报、看电视,尤其是看球赛之类突然拍案击节,表示他对故事情节或运动员的某个动作表示赞赏。这种人性格乐观,对烦恼不记挂于心。

(14)双手叉腰者

这种人希望在最快的时间内经过最短的距离以达到自己的目标,他突然爆发的精力常常是在他计划下一步决定性的行动时,看似沉寂的一段时间内所产生的。这个姿势,就像他用V字代表胜利的符号一样,成为他的特征。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 不要把眼睛只盯在小事上

孔子说:“小不忍则乱大谋。”要做大事,需纵观全局,不可纠缠在小事之中,摆脱不出。《郁离子》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赵国有个人家中老鼠成患,就到中山国去讨了一只猫回来。中山国的人给他的这只猫很会捕老鼠,但也爱咬鸡。过了一段时间赵国人家中的老鼠被捕尽了,不再有鼠害,但家中的鸡也被那只猫全咬死了。赵国人的儿子于是问他的父亲:“为什么不把这只猫赶走呢?”言外之意是说他有功但也有过。赵国人回答说:“这你就不懂了,我们家最大的祸害在于有老鼠,不在于没有鸡。有了老鼠,它们偷吃咱家的粮食,咬坏了咱们的衣服,穿通了咱们房子的墙壁,毁坏了咱们的家具器皿,咱们就得挨饿受冻,不除老鼠怎么行呢?没有鸡最多不吃鸡肉,赶走了猫,老鼠又为患,为什么要赶猫走呢?”

这个故事包含了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任何事情有好的一面,自然也有存在问题的一面,但是我们应该看其主流,赵人深知猫的作用远远超过猫所造成的损失。所以他不赶猫走。日常生活之中确实有像赵国人家的猫那样的人,他们的贡献是主要的,比起他们身上的毛病和他们所做的错事来,要大得多。如果只是盯住别人的缺点和问题不放,怎么去团结人,充分发挥人才的积极性呢?

同样在处理事情的时候,一味地强调细枝末节,以偏盖全,不抓住要害问题去做工作,没有重点,头绪杂乱,不知道从哪里下手做起是不明智的。因此无论是用人还是做事,都应注重主流,不要因为一点小事而妨碍了事业的发展。须知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要用的是一个人的才能,不是他的过失,那为什么还总把眼光盯在那过失上边呢?

古人对小节不究看作是一个人能否成大事的关键。他们提倡的是胸怀大局,不纠缠于细枝末节,看重的是人的才干,而非其他的问题。能够宽恕他人的短处和过错,不因为人才有哪一方面的缺陷就放弃使用,这是忍小节的中心内容。所以《列子·杨朱》篇中讲:要办大事的不计较小事;成大功业的,不追究琐事。

历史上那些明智的统治者正是认识到了这一点,广泛地招贤纳士,集合起天下有智慧的人为自己的统治服务,进而完成自己的雄心壮志。相反,嫉贤妒能,因为别人有一点小问题,就置人才于不用的人则十分愚蠢。

宁戚是卫国人,他在车旁喂牛,敲着牛角高歌。齐桓公见了认为他非同寻常,打算起用他管理国家。臣子们听说了此事,觉得慎重起见,应该多了解一下有关宁戚的背景,就劝齐桓公说:“卫国距离我们齐国不算远,可以派人去那里打听一下宁戚的情况,如果他果然是个有才德的人,再使用他也不算晚呀!”齐桓公听了以后说:“你们所以建议我派人去打听,是怕宁戚有些什么小毛病、小错误而对他不放心的缘故。如果仅仅因为一个人有些小毛病而舍弃他,不使用他的真正的大才,这正是世人失去天下贤士的原因。”随后齐桓公力排众议,提拔重用了宁戚,让他做了上卿。

齐桓公充分认识到作为一个统治者,在用人方面应该看重什么,不应该看重什么,所以他才能不计人才的小毛病,提拔重用了一批有才干的贤士,自己成为霸王。如果相反,不看人才的主流,用条条框框去限制用人。哪一个人能够符合标准被重用呢?

相传子思住在卫国,向卫王推荐荀恋时说:“他的才能可以率领500辆战车,可任命他为军队的统帅。如果得到这个人,就会天下无敌。”卫王说:“我知道他的才能可以成为统帅,但是荀恋曾经当过小吏,去老百姓家收赋税,吃过人家两个鸡蛋,所以这个人不能用。”子思说:“圣明的人选用人才。就好像高明的木匠选用木材,用它可用的部分,抛开它不可用的部分。所以杞树、梓树有一围之大,但有几尺腐烂了,优良的木匠不放弃它,为何?那是因为知道它的危害很小,最后能做成非常珍贵的器具。现在您处在战国纷争的时代,要选取可用之材,只是因为两个鸡蛋就不用栋梁之才,这种事可不能让邻国知道啊!”卫王拜谢说:“接受你的指教。”

上例中,卫王险些因为两个鸡蛋就葬送了一个军事统帅,要不是他能够认真听取子思的意见,哪里再去找一个领兵打仗的干将呢?荀恋的故事给我们以启发,不能因为一点小事,就放弃具有大才干的人,而任用那些没有问题,也没有才干的人吧。

3.破常规,择人才

选择人才是管理者用人的前提,不会选择人才就如同瞎子在大道中乱蹿一样,只有一个缥渺的幻想,其他什么都没有。管理者要求得到事业的成功就必须重在任人,而任人之先则在择人,“择人而任”是也。能有效地择人才能更好地用人,故管理者对择人一关不得不高度重视。天下事并不都是那么好做,择人也是。因为团体的发展要选择一个适当的人选,往往会让管理者耗尽心血,到最后不一定如意。一个人所学必然有限,管理者在选人方面光凭自己的经验是不够的,就如同闭门造车,车或许造了出来,但永远都跟不上时代潮流。放眼世界,看看人家对同样的事是如何处理,这样才能知己知彼。故管理者择才既要借鉴古今中外的典型案例,又要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

为人办事最忌按定式而没有变通,择人也是一样。管理者选人既不能拘泥于前人所定的规则,也不能被世俗的种种风气所束缚,同时管理者还应时时接收新思想,在必要的时候打破自己的思维方式,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选择人才。总的说来,就是要不拘一格。

面对选拔人才的陈规陋习,龚自珍大声疾呼:“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从来有识之士就倡导择才应不拘一格,龚自珍只是其中一员。古代选才多讲资历、门第、出生和声望,无论是科举还是魏晋的九品中正制几乎都是按照一定的陈规陋习,真正的人才被埋没,而无才之人却得以青云直上。晋朝的一位士族官员指马为虎的笑话恰是对这种选才制度的一种讽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