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知道,时下的年轻人对于金钱都极为敏感。当上司请吃饭时,他们必定在一旁观察,看看上司是否站在收款台前等着开发票。通常,如果上司掏了腰包,他们往往会心存感激,认为上司特地安排了这顿饭,自己也应好好地工作。
值得注意的是,当上司自掏腰包请属下吃饭时,切忌存有“我请你们吃饭,你们就该为我认真工作”的想法及行动表示,否则必然产生反效果。惟有排除自私的心理,才可获得下属绝对的信赖。
(3)不要轻易拒绝下属的邀请
“高经理,今天我们部门的同事约好一起去市工人文化宫舞厅,庆贺小余夜大毕业,请您一起参加。”职员小刘笑容可掬地对他的经理说。
“哎呀,我可不会跳舞,免了吧。”经理也笑容可掬地说。
从此之后,此经理再没接到过诸如此类的邀请。本来,他也没放在心上。他还以为属下的职员们没再搞过类似的活动呢。但有一天,当他来到一家酒楼喝外甥的喜酒时,意外地发现,属下的员工正团团圆圆坐成一桌,又吃又喝,又说又笑。当发现了邻桌的经理时,彼此的神情都非常地尴尬。
经理这才想起,员工们这些日子来同自己一直是疏远的。有时,他明明听到办公室里人声鼎沸,正在热烈地讨论什么事情,但只要他一跨进去,立刻变得鸦雀无声。即使上班时间未到,每一个人也都正襟危坐在自己的办公桌前,不苟言笑。他有时也想说些亲切的话,把气氛搞得轻松点,但回答他的总是一张张讪讪的笑脸。高经理不明白,问题就处在他拒绝参加下属活动的那一次。
首先,他没有表示应该去和很想去。其次,也没有提出充分的理由,说明他为何不能去。他只说不会跳舞,这显然是个借口。要知道,下属让你参加一次“活动”,并不一定要你跳舞,更没有要求你会跳舞。“不会跳”,可以不跳,却不成其为“不去”的理由。所以,下属们便以为你在摆架子,认为你在强调自己的地位和他们不一样,不屑于他们同乐。自然,他们也就不会再有和你亲近的感觉和愿望了。你虽是他们的上级,但他们都对你敬而远之。
事实上,员工曾不止一次的搞过活动,参与者都是瞒着高经理的。说不定他拒绝参加还意味着压根儿反对这种活动呢。让他知道了,倒又不能不要请他。这就是该经理与他的下属疏远的由来。
有的管理者也许会觉得,和下属疏远一些,这样才有威信。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参加下属的活动是接近了解他们的好机会,千万不要错过。在酒席上、舞厅里,你可以听到许多平时绝对听不到的话。下一盘棋,跑一次400米接力,与下属联络感情的作用也可能远胜于一次谈话或家访。一个与下属在感情上隔膜的、对下属情况又不甚了解的上司,无论如何是不会真正有威信的。至多,也是有威而无信罢了。
当然,也不是说,凡下属的活动一定要参加,可以去,也可以不去。不去,又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不能去。如上所述,你必须把理由向下属说明,并明确表示自己应该去也很想去,只是迫不得已罢了。另一种是不该去。那就是活动本身内容不够健康。比如说赌博,那时不仅自己不去,还要劝阻下属不搞这种活动。
4.做一名管理场上的“常胜将军”
当你处于一定的领导位置之后,自然无形之中,你也成为某些想获取权力的人的假想的“敌人”,那么,作为管理者的你将如何面对你身边的这些人,使他们认真的为你效力,而同时你又将如何面对自己的工作,使它顺利展开,为自己获取通向更高权力的资本呢?你需要巩固自己的权力,要有敏捷的思维和睿智的洞察力,这样才能使你永远是一个管理场上的常胜将军。
由此可见,作为一名管理者,往往会遇到许多未曾预料的、复杂的问题,这种问题的解决,需要你根据已有的一些信息和条件,加上对未知前景的预测,来权衡利弊选择合适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这时往往是最考验管理者综合素质的时候了。要做好这一点,需要做到透彻了解有关工作的含义及其所包含的问题;在工作中通盘考虑有关的限制条件和利弊得失问题,及时把握现实的可能性,并采取相应的战略;善于识别好的思想和点子,并准确地理解这些思想的内在价值;熟练地识别潜在的新技术和新的生产线;不会轻易地被迷惑——看清事物的真面目,迅速地找出不一致性、不准确性和无效能性;有应变能力,有效地确认工作中的障碍,并能及时地排除;有效地制定和运用预防措施与纠正措施,考虑到意外事故,并做好充分地准备;判断问题敏捷——深入问题本质,去粗取精,提炼最简单的方式,提出切中要害的问题,获得关键的信息,充分考虑各种选择方案,提出必要的假设,权衡利弊得失,作出有效的决策;敢于承担估计到的风险;当机立断——避免在“危机”中应付。
总之,要想做一名管理场上的“常胜将军”,管理者要有深谋远虑的思维、雷厉风行的作风和巧于周旋、随机应变的能力。
◎ 深谋远虑,敏而善思
“深谋远虑”是管理者的决策力的深层表现,也是其决策力能正确运用的基础。做为管理者只有具备深谋远虑的能力,才能在大多数场合中取胜。
明太祖朱元璋自元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参加郭子兴的红巾军起义,到元至正十六年率军攻克集庆(今南京),前后仅4年的时间,起义队伍就发展壮大到五六十万人,并建立了以应天府(朱元璋占领集庆后,改名为应天府)为中心的根据地,成为当时大江南北各种势力不可忽视的一支力量。
然而,朱元璋并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而盲目行动。他开始遍访天下有识之士,来制定下一步的战略方针。
一天,朱元璋亲自登石门山拜访老儒朱升,向他请教夺取天下的方策。朱升给了他九个字:“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让朱元璋继续巩固根据地,发展粮食生产,不要急于称王道帝,以缩小目标。待到准备充分再图大举,自然水到渠成,事半功倍。朱元璋听了朱升的分析,认为很有道理,便把它作为下一步的战略方针来执行。
在政治上,为了避免树大招风,朱无璋决定暂不称王,仍对北方的明王保持臣属关系,仍使用宋政权的龙凤年号,打的仍是红巾军的红色战旗,连起义纳领口号也没有变:“山河奄有中华地,日月重开大宋天”,这与小明王的“直抵幽燕之地,重开大宋之义”是一致的。
在国事上,朱元璋首先抓紧军队的训练,经常命令部将带领士兵进行军事训练,以提高作战本领。
在经济上,他非常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专门设置营田司,任命康茂才为营田使,负责兴修水利;派遣儒生,到各地劝课农桑;并实行屯田制,命令军队在江阴、龙江等地屯田,边打仗边生产;推行民兵制度,组织农村壮丁,一面练武,一面耕种。
朱元璋还非常注重良好的军民关系,强调要“惠爱加于民,法度行于军”。要求全体将士严守纪律,爱护百姓,如有违犯则严惩不贷。亲征婺州时,他派骑兵带头令牌传令全军:“不准乱杀无辜,不准掳掠妇女,不准抢掠民财,违令者斩!”随同出征的亲随黄某因抢劫民财,当即便被斩首示众。
此外,朱元璋还很注意礼贤下士,广揽人才。攻下浙东后,刘基、叶琛、宋濂、章溢四大名士到应天府应聘,朱元璋特筑礼士馆,请他们住到里面,做自己的谋士。
经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战略方针的实施,朱元璋迅速巩固和发展了根据地,兵壮粮多,得到百姓拥护。这一切,为他以后逐鹿中原进而统一中国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 打破常规,超前思维
成功的人往往是那些能够摆脱条条框框的束缚,在工作中有所突破的人,这种人是各个公司都急于网罗的对象。
在一家公司里,总经理总是对新来的员工强调一件事:“谁也不要走进8楼那个没挂门牌的房间。”他没有解释原因,也没有员工问为什么,他们只是牢牢地记住了这个规定。
又有一批新员工来到公司,总经理重复了上面的规定。这次有个年轻人小声嘀咕了一句:“为什么?”
“不为什么。”总经理满脸严肃地说,依旧没有任何解释。
回到岗位上,年轻人在思考着总经理的这个令人费解的规定,其他人劝他别瞎操心,遵守这个规定,干好自己的工作就行了,但年轻人却执意要进入那个房间看个究竟。
他轻轻地敲了一下门,没有反应,再轻轻一推,虚掩的门开了,只见屋里有一个纸牌,上面写着——把这个纸牌送给总经理。
闻知年轻人擅闯“禁区”的同事劝他赶紧把纸牌放回房间,他们会替他保密的,但年轻人拒绝了,他拿着纸牌走进了15楼总经理的办公室。
当他把那个纸牌交到总经理手中时,总经理宣布了一项惊人的决定——“从现在起,你被任命为销售部经理。”
“就因为我拿来了这个纸牌吗?”年轻人诧异地问。
“对,等这一刻我已经等了快半年了,相信你能胜任这份工作。”总经理自信地说。
果然,销售部在年轻人的带领下,工作搞得红红火火。
这个例子说明勇于走进某些禁区,打破条条框框的束缚,敢为天下先,会寻找到意想不到的机会。因循守旧、维持现状的人,过的只能是芸芸众生的生活。
抑制我们想像力的还有一个重要因素:经验。
囿于经验不敢创新的人我们称之为“先例的奴隶”或者“先例的崇拜者”,因为他们把困难当作不可能,总是在说:“这不会做,那不可能。”孰不知,世界上哪一件新事物不应归功于古往今来的先例破坏者呢?现代人生活中的种种安适、便利、奢华、幸福,又有哪一件不曾经是这些先例的破坏者们脑海中的产物?
固守经验,有时候非但无益,还会害人的性命。
一艘远洋海轮不幸触礁,葬身海底,9名船员幸免于难,他们登上了一座孤岛。岛上除了石头,别无他物,没有食物充饥,更严重的是,没有水解渴。尽管四周都是海水,可谁都知道,海水又苦又涩又咸,根本无法饮用。在炎炎烈日下,每个人的嗓子都像冒了烟,他们只能盼望老天爷下雨,或等别的船只来救。
等啊等,没有下雨的迹象,也没有任何船只的踪影。有8名船员最终坚持不住,纷纷渴死在孤岛上。
当最后一名船员快要渴死的时候,他实在忍不住扑进海水,奇怪的是,他一点儿也感觉不到海水的苦涩,相反觉得海水甘甜清爽,非常解渴。他想:这也许是临死前的幻觉吧。于是便躺在岛上,静静地等着死神的降临。当他醒来时,发现自己只是睡了一觉,并没有死。于是他每天靠喝岛边的海水度日,终于等来了救援的船只。
后来人们对这里的水进行分析才发现,这儿有地下泉水不断翻涌,所以岛边的海水实际上是甘甜可口的泉水。8名船员因为死守着“海水不能饮用”的固有经验,最终渴死在淡水边。
敢于突破“经验”,才有生存和成功的希望。
◎ 冲开权威的枷锁
有一个故事,讲的是“牧师和伍德的鹅”:
伍德养的100只鹅死了20只。于是,他去请教牧师。
牧师专注地听完伍德的叙述,问道:
“你是什么时候放它们出来的?”
“上午。”伍德回答。
“哎呀!那个时辰不对,要下午放牧才是!”
“幸亏有您的帮助——牧师,上帝会保佑您的。”伍德带着牧师的劝告,高高兴兴地回了家。
3天后,他又跑到牧师那里:“牧师,我又死了20只鹅。”
“你是在哪里放养的?”
“小河的左岸。”
“哎呀,错了,要在右岸放养!”
“非常感谢您的帮助,牧师,上帝祝福您。”
过了3天,伍德再次来到牧师面前。
“牧师,昨天又死了20只鹅。”
“不会吧,我的孩子,你给他们吃了什么?”
“喂了苞谷,苞谷粒。”
牧师沉思良久,庄重地发表意见;“你做错了,应该把苞谷磨碎喂给鹅吃。”
“万分感谢您,牧师。由于您的劝告,上帝会酬谢您。”
第三天,伍德又敲响了牧师的房门。
“怎么,又碰到新问题了吗?我的孩子。”
“昨晚又死了20只鹅。”
“没关系,只要充满信心,常到我这儿来。告诉我,你的鹅在哪里饮水?”
“当然是在那条小河里。”
“真是大错特错,错上加错!不能让它们饮河水,喝井水才有效。”
“谢谢,牧师。您的智慧,总是拯救您的信徒。”
几天后,伍德又一次来到牧师家时,从开着的门里可以看到牧师正在埋头读一部厚厚的古旧的书。
“向您问好,牧师。”伍德带着极大的尊敬说道。
“啊,上帝把你召到我这儿来了。看,我现在都开始替你的鹅操心了。”
“又死了20只鹅,牧师。现在我已经没有鹅了。”
牧师长时间地沉默不语,良久,他叹息道:“我还有几句忠告没对你说,多可惜啊!”
有人群的地方总会有权威,人们对权威普遍怀有尊崇之情,本来无可厚非,然而对权威的尊崇到了不加思考的程度,就会成为一种思维的枷锁——权威枷锁。
打破权威枷锁,先要了解它是如何戴上的。
人们从很小的时候就已亲身体验到:服从权威能够从中得到好处,抗拒权威就要吃苦头,就像下面这个例子。
一位老师上课时告诉学生们,硫酸是有腐蚀性的,它能够除掉铁锈,恢复铁器光亮的表面。但是,如果不小心把硫酸滴到衣服上,就会烧出一个洞。
一个小朋友听了老师的话,用硫酸擦了一只生锈的铁勺,果然擦得锃亮,得到妈妈的夸奖,于是他说:“老师真是了不起,听他的话,我尝到了甜头!”
另一位小朋友也听了老师的话,故意把硫酸滴到自己的衣服上,结果衣服上烧了一个洞,挨了老爸一顿训。于是他想:“老师真是了不起,不听他的话,我吃了苦头!”
于是,一个权威枷锁就这样戴上了。
第二个权威枷锁是由于自身对某方面知识的缺陷所形成的。一个人一生中通常只能在一个或少数几个专业领域内拥有精深的知识,在专业领域之外,为了弥补自己的无知,以应不时之需,只好求助于各领域的专家。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按照专家的意见办事,总能得到预想的成功,如果不慎违反了专家的意见,总会招致或大或小的失败。久而久之,第二个权威枷锁也戴上了。
从成功思维的角度来看,权威定势是要不得的,不敢突破权威的束缚,也就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敢于推翻权威,本身就是一种胆识、一种创新。
亚里士多德认为自由下落的物体重量越大,下落速度越快,重量越轻则下落速度越慢,伽利略对这位权威的理论提出质疑,他设计了一个巧妙的实验,便把流传一千多年的权威理论推翻了。
如果你一味地迷信权威,奉劝你把它从你的思想中拉出去,一棍子打死,省得它占据你的思想。
◎ 激活你的创造性思维
身处激烈变革的知识经济时代,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每个人都感受到生存的压力与生活的重担,就像流行的一句话:“计划不如变化快。”“新”已经统治了整个世界,我们生活在其中,身不由己,注定要卷入一场深层次的变革,那么,是聪明的学会创新、成为时代的弄潮儿,还是被动地接受别人的创新,世界的变化,何去何从,孰优孰劣,难道不是很明白的事实吗?
所以,现在几乎人人都梦想拥有一份高智商,一个好的脑袋。然而,对此造物主往往难以完全的公正。那么,智力是否可以提高呢?回答是肯定的。虽然说智力的最初存量取决于人的天资禀赋,但后天的科学训练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提高人的智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