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篇论述了如何争夺制胜的有利条件,使自己掌握作战主动权的问题。孙武认为:首先,必须要争“气”,“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军队最基本的是锐气,在敌人处于疲惫想收兵的时候攻打他;其次,是要争“先”。他说,大凡用兵的方法,主将接受君主的命令,集合部队,和敌人对阵而驻扎下来,在这个过程中没有比争夺先机之力更困难的事情了。
春秋时期,宋襄公率兵与楚国军队交战,那时候宋军已经摆好了阵势,但楚军还在渡泓水。这时,司马子鱼向宋襄公谏言说现在楚军兵力多于宋军,应该趁他们还没有渡过河的时候打他个措手不及。宋襄公却听不进去,一直等到对方渡过河摆好阵势,才与之交战,结果自己遭到惨败。宋襄公可笑地注重战争上的礼仪,没能采取先发制人的战术;第三,争在于不争。两军对垒,都是为了争利,但如果一味与敌争夺,则有可能什么都争不到,所以应该“知迂直之道”,才能取得胜利。
(八)《九变篇》
该篇论述了将帅指挥作战应根据各种具体情况灵活机动地处置问题。不要机械死板而招致失败,并对将帅提出了要求。孙武强调,将帅处置问题时必须做到:首先,考虑问题要兼顾有利和有害两方面。在有利的情况下要想到不利的因素,在不利的情况下要想到有利的因素。其次,要根据不同的斗争目标,采取不同的斗争手段。第三,要立足在充分准备、使敌人不可攻破的基础上,不能存侥幸心理。第四,要克服偏激的性情,全面、慎重、冷静地考虑问题。只有做到了以上这些,方能“得地之利”、“得人之用”。孙武认为,将帅要从实际出发处置问题才能战胜敌人,所以对于国君违背实际的命令可以不执行,因此,他大胆地提出了“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的军事名言。我们在“演兵斩美”的故事中已经有所了解。
(九)《行军篇》
该篇论述了行军作战中怎样安置军队和判断敌情问题,以及军队在山地、江河、盐碱沼泽地、平原等四种地形上的不同处置办法,还论述了军队遇到绝涧、天井、天牢、天罗、天陷、天隙等特殊地形的处置办法。孙武还提出了三十一种观察、判断敌情的方法,通过这些方法,把看到、听到和侦察到的各种现象加以分析,掌握真实的敌情,才能制定出正确的作战方案,才能获得胜利。孙武在本篇中还提出了“令之以文,齐之以武”的文武兼用的治军原则,即要用道义来教育士兵,用法纪来统一步调,这样的军队打起仗来一定能取得胜利。他还提到:“无约而请和者,谋也。”说敌人故意求和,很可能是他们事先想好的计谋,千万不要轻易上当。
燕国军队包围一座叫即墨的城池时,守卫即墨的将领田单派人跟燕军谈判,他让使者带了好些金子,并写了封信给燕军将领,信中说:“我城马上就会投降。我们惟一的愿望是不要使我们的妻妾成为囚徒。”燕军将领见到此信十分高兴,以为对方真心求和,整支部队也松懈了下来。而正是在他们麻痹大意的时候,田单带军突然杀出城外,打了燕军一个措手不及,最终守住了即墨。
(十)《地形篇》
该篇论述了用兵作战怎样利用地形的问题,强调深入敌国作战的好处。孙武分析了九种战地的特点和士兵处在这些地区的心理状态,相应地提出了在这些地区用兵的不同措施,认为深入敌国,等于把士兵放置在危地、陷入死地,他们会迫不得已拼死作战,发挥更大的战斗力。而且,深入敌国,还可就地补充军粮,还可因士兵们离家太远而不会逃散,服从指挥,一心一意作战,夺得战争胜利。
魏晋南北朝时期,大概是公元409年的时候,东晋攻打南燕,东晋的刘裕率兵开向南燕都城。在行进前,刘裕仔细地分析了通往燕都的三条道路:一条是捷径,不过那里有号称“齐南天险”的大岘山:第二条比较平坦,但是条远路,而且劳师费时;第三条是山路。不利行军,运输困难。经过左右斟酌,还是坚定了北越大岘山、直捣南燕腹地同燕军作战的决心。而在南燕一边,也有人向慕容超建议,晋军远道而来,急于速战,必定会从大岘山进来,应该将众兵把守在那儿。可是慕容超却不听劝,结果大败,最终还导致了南燕的覆灭。可见,会不会利用地形,这在旗鼓相当的古代战争中是多么重要啊。
(十一)《九地篇》
该篇是《孙子兵法》中比较难读的一篇。这篇并不是简单地讲地形问题,甚至在论述中也很少讲地形问题,而是侧重谈行军作战的区域。他说的“九地”可以分为散地、轻地、争地、交地、衢地、重地、圮(pi)地、围地、死地等九类。这九种战略区域的各种应变方法、部队进退攻守的利害得失,以及全军上下的心理变化特征,都是一个部队指挥者不可不深入研究的问题。
清代四川总督年羹尧进兵西藏,因地势险要,前进受阻。半夜时分他们便在一地驻扎下来。正要睡下之际,忽然一阵疾风从西刮来,瞬间消失。年羹尧很吃惊,想了一会觉得很奇怪,便叫人去西南密林仔细打探。周围的将军对此很不解,不就是一阵风吗,何以大惊小怪?而年羹尧的担心果然没有错,在西南密林中有数百敌兵潜伏。要是没派人打探,后果实在不堪设想。了解情况后,年羹尧火速出兵,歼灭了所有敌人。事后,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刚才那阵风,一刹那消失,绝不是自然风,而是群鸟飞翔时拍击翅膀后带起的风。夜里鸟群归林,必是有人惊动它们才起飞的,所以我估计西南密林一定有人。”所以,了解不同地形及自然的变化,对于一个军事指挥者来说是何等的重要。
(十二)《火攻篇》
该篇论述了在战争中使用火攻的办法、条件和原则等问题。孙武认为,火攻有火人、火积、火辎、火库、火队五种,即焚烧敌军的营寨、积聚、辎重、府库和运输设施这五种。着眼点在于摧毁敌人的人力、物力和运输线。这五种火攻方法必须变化运用,我军可以掌握,敌军也可以掌握,应该注意防备。火攻必须具备条件。除了发火的器材必须平时有准备之外,纵火时还要选择天时,要在天气干燥和刮风的日子放火。实施火攻也必须和士兵的进攻互相配合,这样才能发挥火攻的作用,达到夺取胜利的目的。
在三国时期那场著名的赤壁之战中,当时孙权、刘备联合抗拒曹操,曹操拥有水陆兵力八十万之众,远远高于孙刘联军,所以对于孙、刘来讲,不可硬碰,只可智取。当然,孙、刘身边都有很聪明的人,比如周瑜,比如诸葛亮。周瑜看到曹操军队的大船是用铁索连在一起的,就认为用火攻的方法最好,并使了一招“苦肉计”痛打黄盖,之后黄盖假意写降书给曹操,决定背叛周瑜。曹操果然中计,相信了黄盖的话,并与他约定会合时间。那天正刮着东南风,黄盖驾船开向曹军,就在快要接近的时候,同行的十余艘小船同时放火,冲向曹军水寨,顷刻间,曹军的战船都着了起来,而且风刮得愈加猛烈,火势也就愈大,曹军顿时乱作一团,大败而归。火攻在战争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十三)《用间篇》
该篇论述了使用间谍侦察敌情在作战中的重要意义,以及间谍的种类和使用间谍的方法。孙武十分重视间谍的作用,认为它是作战取胜的一个关键,军队依靠间谍提供的情报而采取行动。孙武把间谍分为五种:因间、内间、反间、死间、生间。所谓因问,就是利用敌国乡里的普通人为间谍。所谓内间,就是利用敌国的官吏为间谍。所谓反间,就是利用敌方的间谍来为我所用。所谓死间,就是我方间谍故意对外散布虚假的情况,让敌方间谍知道,然后传给敌方。所谓生间,就是派往敌方侦察敌情以后能亲自回来报告的间谍。这五种间谍,前三种是利用敌方人员,后两种是我方潜入敌人内部。这五种间谍都使用起来,情报的来源就十分广泛,打起仗来使敌人茫茫然不知怎样应付,确实是神妙莫测。从反间得来的情报最重要。因此,要特别重视反间,对待反间的待遇应该特别优厚。
历史上间谍的例子从来就是为数不少:西汉宣帝的时候,先零羌等部发动叛乱,进犯汉朝的边塞。那个时候赵国有个名叫赵充国的将军,已经七十多岁了,宣帝认为他年纪已经老了不中用了,便问他:“你觉得谁能够胜任此事呢?”他就说:“没有能超过我的人了。”宣帝有些将信将疑,不过还是答应了他。于是赵充国领兵前往,打算渡过黄河,但又怕被羌兵偷袭,就派了一小支部队先渡过黄河探听虚实,然后大部队再跟上渡河,到了第二天部队都过了河。上岸后他又要求部队不得轻举妄动,派骑兵四处探察。赵充国能够做到慎重战事,先谋划再出兵,脚踏实地,因此也顺利地平息了先零羌的叛乱。
孙武的兵法十三篇,各有侧重,波澜起伏,分析透彻,见解精到,实用性强。为了使吴王能够任用他,他的兵法开篇就说:“吴王听我所陈之计而用兵则必胜,我就留在这里,如不听我计而用兵则必败,我也就要再到别的国家去。”为了使吴王读兵法感到亲切,他在兵法中经常运用当时吴、越两国冲突的战例,有针对性地进行阐述。有人曾说,中国古代帝王用心所为,不过“文治”和“武功”两件事。“文”主要靠的是孔孟的儒家学说,所谓“半本论语治天下”,那么,“武”就离不了孙子兵法了,说“一部兵书可为王者师”,一点都不过分。
四、泽被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