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铁血宰相:俾斯麦(创造历史的风云人物)
4489300000018

第18章 强国之路(4)

另外,俾斯麦又暗中扶植土耳其的新势力。在柏林会议中,他极力保全土耳其的欧洲领土,令土耳其国王大为感激,尤其在欧洲列强中,唯独德国对土耳其没有直接的利害关系。因此土耳其国王聘请德国的文武官员负责该国军事、行政、财务等各方面的内政改革之事。同时前往德国留学的土耳其青年也逐年增加。可惜俾斯麦死后,德国政治家无法善用他所扶植的土耳其势力,反而滥加破坏,最终造成德国的孤立,这成为后来欧洲第一次大战的导火线。

俾斯麦有先见之明,他不以孤立法国为满足,同时想到应让法国有所发展,因此建议法国向外获取殖民地。

柏林会议时,法国全权大使曾对俾斯麦开玩笑说,其他各国都获得土地,唯独法国未得到任何的好处。

俾斯麦当场答道:“那么你认为突尼斯一地如何呢?那块土地谁也不会去干扰。”

后来,法国侵占土耳其领地突尼斯时,俾斯麦毫不拦阻。因为他想让法国人的注意力转向非洲大陆,以缓解阿尔萨斯及洛林的胶着情势。法国果然以全副精力致力于海外拓展,使其国内的反德思想逐渐缓和。

俾斯麦的外交手法不仅是一石二鸟,有时甚至一石三鸟。他将突尼斯默许给法国,博得他们的欢心,同时则使一向垂涎突尼斯的意大利掀起反法运动。过去意大利的第一敌人是奥地利,第二敌人是法国,后因拿破仑三世援助意大利,使法、意两国关系得到改善。而如今,俾斯麦又用计使意大利和法国反目。

1881年,意大利国王伊曼钮访问维也纳,这表示奥地利与意大利两国间多年的仇视已消,同时也是意大利转而亲德的表现。果然,在1882年,意大利加入了德、奥同盟,成立了三国同盟。

这个三国同盟从成立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的三十年间,一直是欧洲外交的中心,维持着欧洲的和平。

此外,俾斯麦的视线又注意到了西班牙。

当时西班牙正陷于内乱,在一次小战斗中,叛乱者俘虏了西班牙国军的一支分队,其中有一位德国人,他是以战地记者的身份随军作战,叛军竟然误认他是密探而将其枪毙。

这件事如果发生在十几年前,德国也只好认了,可是现在不同,俾斯麦绝不会放弃这个机会。他马上派遣军舰,封锁了叛军占领的港口,使其无法从国外获得粮食,并且警告法国不可再帮助西班牙叛乱分子,进而通知欧洲各国承认马德里的西班牙政府。除了俄国之外,其他各国都赞成俾斯麦的主张,所以西班牙内乱很快就被平定,西班牙政府也因感谢俾斯麦的相助而实行亲德政策。

俾斯麦包围法国的政策在逐步完成。而此时,突然掀起的风暴是俄国皇帝与英国首相格莱斯顿在哥本哈根的会面。两国多年的对峙居然化解,如果这不是因为反德政策的共识,又是什么呢?因此德国上下惊惶不已。

不过俾斯麦却冷静地告诉德国国民说:“不要担心,格莱斯顿是个头脑冷静的人,虽然处于‘哈姆雷特’的鬼魅城堡中,但我相信他还不致于迷失自己。”

俾斯麦的意思是指当时哥本哈根郊外,有一座传说是哈姆雷特看见他亡父幽灵的城堡,而俾斯麦则是在比喻英国首相大概不会像哈姆雷特般失去理智。

自从俄国首相高柴可夫去世后,新首相采取的是亲德政策。在1884年秋天,与俄、德、奥三国皇帝会面于波兰,使一度战云密布的欧洲又恢复了和平。

和平之风不仅吹拂了德国东部,同时在德国西部的莱茵河畔也徐徐吹起。这就是德法两国缔结的新同盟协定。

俾斯麦的和平政策终于攻占了最危险的巴黎,一向彼此仇视的两国即将要缔结和平盟约。

自普法战争结束以来的六十年内,仅发生过一次俄国与土耳其的战争,此外欧洲一直未发生战祸。

这主要归功于俾斯麦和平外交的成功!

不过在1887年春,德法之间有过开战的危机。那是因为德国的士兵在边界附近以军事侦探的罪名逮捕了一位法国士官,俾斯麦得知后马上向法国道歉并给予相应地赔偿金,才缓和了法国人的愤怒。

同年,俄国又突然反德,俄国上下对俾斯麦的权谋诈术深恶痛绝,指责他欺骗了俄国皇帝。这件事令俾斯麦百思不得其解。

1887年秋,俄国皇帝访问丹麦后返国,途经柏林时,俾斯麦获得觐见的机会。他终于从俄国皇帝口中得知原因所在,原来俄国人以为俾斯麦表面上声明援俄,但暗中却唆使保加利亚背叛俄国。

俾斯麦立即表示否认,并认为一定有人在从中挑拨。俄国皇帝相信了俾斯麦,前嫌尽释,两人相谈甚欢。

果然在数周后,误会都获澄清。原来是法国王室的一支,利用与保加利亚国王的亲戚关系伪造文书,欺骗俄国皇帝,企图煽动德、俄两国开战,而后借机恢复其王室的势力。

阴谋被公开后,全欧哗然。这也提醒了俾斯麦,其和平政策的前途是如何困难。因此,俾斯麦认为除了德、奥、意三国同盟之外,还得让俄国加入。他安排德、俄、奥三国皇帝会晤,缔结了秘密条约,成功地隔断了俄法的关系。

这时,威廉老皇帝的健康情况一日不如一日,俾斯麦希望在老皇帝去世之前,稳固德、俄的外交关系,以报答皇帝的知遇之恩。

五、威廉一世去世

自从1887年威廉老皇帝健康不佳的消息传开之后,人们就预料俾斯麦的政治生涯也快要结束了,因为继承老皇帝的是最厌恶俾斯麦的腓特烈亲王。可是俾斯麦还有一件事没有完成,那就是和俄国缔结同盟。因为德国位于欧洲平原的中央,被英、法、奥、俄四国所包围,随时有被围攻的危险。其中最可怕的是东方强国俄国,一旦俄国和法国联合,后果将不堪设想。

虽然他已和奥地利、意大利两国缔结三国同盟,但是在没有获得俄国的保证之前,德国实在无法高枕无忧。他很希望能在威廉老皇帝在位之年,完成德、俄同盟,以解除后顾之忧。

同时,当各国政界发现老皇帝的健康欠佳时,便逐渐不遵从俾斯麦的政策了。因为大家都认为听信一位随时都会垮台的首相之言,是极为危险的事情。

1887年末,俄国皇帝访问柏林,这是俾斯麦最后一次试探机会。他将老皇帝会见俄帝所要谈论的内容逐条写下,其要点在于说明如果德、法再度开战,而万一法国获胜。则民主主义思想必将风行全欧,到那时皇帝的地位势难保全。因此这一战并不仅仅是德、法两国政府之战,同时也是欧洲大陆的君主制度和民主主义的决战,请问俄国到时候能否袖手旁观呢?

俄国皇帝终于来到柏林,两国皇帝也会了面,而两国首相之间也完成了同盟条约的草案,现在就只剩下最后一步了。

但是,1888年在老皇帝迎接九十岁的生日时,大家都看得出老皇帝的日子已经所剩无几了。当天参加庆宴的王子腓特烈亲王因旧病突发,面容憔悴。看到这种情形,人们才知道继承威廉老皇帝的恐非王子腓特烈亲王,而是皇孙威廉亲王。那么这位血气方刚的年轻亲王在即位后,究竟会实行何种政策呢?

老皇帝临终之前,俾斯麦为了巩固德国的地位,断然宣布解散议会,而向新政府提出军事预算。他得到了数目庞大的长达七年的预算费用。德国有了这些预算后,国防也更加巩固了。今天我们应该保存我们的力量,以储备优于敌人的力量,我想我们是可以做到的。位于欧洲大陆中央的我国,三方受敌,而欧洲池中的梭鱼不可能成为温顺的鲤鱼,他们的牙齿随时会突袭我国的两侧。所以,举国上下团结一致是今天德国国民的当务之急……现在我们要以攻为守。因此,我请各位准备十亿或五亿的军费。同时,他在回应国外报纸批评他好战时说:各位,我们对爱心和善意都会很感激,但是我们决不会因受到欺负与威胁而退缩。虽然我们德国人敬畏神,但除了神以外,任何事物我们都不怕。正因为此我们才敬畏神,所以我们极力追求和平。1887年末,威廉老皇帝寄给俾斯麦一封亲笔函,其中包括一份任命俾斯麦的长子哈佛为大使的任命书,老皇帝在信函中说道:我很高兴能把这份任命书送给爱卿的长子,爱卿,还有爱卿长子和我都该为此庆贺。九十高龄的皇帝发觉自己的生命之火将尽。同时也知道王子的性命也危在旦夕,所以他把一切希望都寄托于皇孙威廉身上,他希望把皇孙交给俾斯麦。如此才能瞑目而终。因为在列强虎视眈眈之下,新兴德国的前途必然是充满险恶,而年轻的皇孙能否撑持大局,则是个未知数。

1888年3月初,老皇帝已知自己的死期将至,于是传令召见俾斯麦。当俾斯麦来到时,皇帝对他托付道:“拜托你以后照顾我的皇孙。”俾斯麦跪下来向他发誓说:“我发誓一定会照顾好他的。”老皇帝便伸手握住俾斯麦的手,表示他已经安心了。躺在床上的老皇帝可能还以为皇孙也站立在身旁,便说:“今后,你要多接近俄国皇帝,千万不要和俄国交恶。”过了一会儿,皇帝好像清醒过来,并对俾斯麦说:“我看见你的脸了。”

翌日清晨,威廉老皇帝便崩逝了。当天正午,俾斯麦站在议会讲台前向国民报告皇帝崩逝的消息,他呜咽饮泣,数次语塞。

俾斯麦说:“此时此地,谈论私人情谊也许不太合适……不,我想没有必要,因为此刻我心中的感触便是所有德国人民心中的感触,所以我不需要把它说出来了……我相信陛下的勇气和他的名誉观念以及对祖国所尽的义务。这对我国国民而言,是如何的宝贵啊……”

说到这里,这位铁石心肠的英雄忍不住掩面而泣。

寒气未消的3月,俾斯麦和一代名将毛奇元帅,随在皇帝灵柩后面举行国葬。

因为新王腓特烈病重,所以由皇孙威廉亲王摄政。亲王还年轻,而所有的内阁阁员和武将也都很年轻,所以只有年老的首相是唯一一个连贯过去和未来的人。

1888年3月10日,皇太子——即将登基的腓特烈三世皇帝的专列抵达柏林。俾斯麦在莱比锡就上专列接驾。当载着太子夫妇的马车驰出车站,太子妃手执一份文件对围上来的记者和民众高声宣布:“我现在郑重地向大家宣读腓特烈三世皇帝的第一号公告《致我的人民》。”

“皇后陛下,公告应在皇宫中宣读。”俾斯麦说。

“这不是您指导我们‘挪开后’的时候了!”太子妃愤愤地对俾斯麦说了这么一句话便开始宣读公告。

“挪开后”这一掌故,只有太子夫妇和俾斯麦知道。已经过去多年了,一天俾斯麦到万湖太子的住处看望他们,太子夫妇正在下棋。太子打算用马吃太子妃的兵。然而,下一着太子妃便可以用车吃马并“将死”对方。太子正确的一着是“挪后”自保。俾斯麦性急地喊了一声:“挪开后,不要吃兵。”太子猛醒,太子妃很气。

各报评《致我的人民》为君主立宪制展示了光辉前景。3月31日,俾斯麦得知皇帝皇后旧事重提又要招废保王做女婿了。俾斯麦以辞职要挟,威廉太子也反对。但皇后决定一意孤行。不过,4月13日,英国大使对俾斯麦说,别操空心,没事。原来,巴登贝格亲王早和一位漂亮的女戏子打得火热,压根就不想娶霍亨索伦家的公主了。大使还告诉他,维多利亚女王将从佛罗伦萨来柏林,看望她很喜欢却生了重病的女婿。

4月22日,英国女王维多利亚大驾光临德意志首都。女王下车伊始,奉劝女儿为孙女一生幸福着想,不要将她嫁给那个好寻花问柳的小白脸亲王。女王还亲切地接见了俾斯麦。自三十余年前巴黎舞会以来他们再未见过面了。后来女王说“俾斯麦的风度慈祥潇洒”。俾斯麦说:女王是个“愉快的小个子”。维多利亚女王生于1819年5月24日,属汉诺威王室,父肯特公爵,母是德国公主。因其出生8个月丧父,母带其在德国家庭长大,早年在舅父(后为比利时国王)监护下学习。当女王时才18岁,她的第一个首相梅尔本勋爵起了父亲兼秘书的作用。初她从大臣们意见办事,随着年龄增长大臣们乐意听她的意见。1840年,正是英国对中国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她与表兄阿尔伯特成婚,后来生了9个孩子。夫妇把时间花在孩子身上。他们是英国的模范家庭。她自主安排孩子婚事,长女适普鲁士,一孙女为俄国末代女皇。19世纪末,她的皇亲国戚满天下都是,人称“欧洲奶奶”。1861年丈夫去世,她守寡隐居,深居简出。1876年她兼印度女皇。英国历史上,维多利亚统治时间最长。她才智非上乘,惟其能用人。此期间英国和平繁荣,工业革命大功告成,科学文艺日新月异。她于1901年去世,但所谓“维多利亚时代”却延续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1888年夏天,随着“愉快的小个子”女王的到来而无比快乐。然而乐极生悲。6月15日,腓特烈三世逝世。30岁的威廉太子登基,是为威廉二世。他是1888年4个月之内德国的第三位皇帝,德国史称该年为“三皇之年”。

毛奇于“三皇之年”辞职,1891年4月24日在来柏林的途中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