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能力立体培养方案(儿童素质培养从书)
4458700000047

第47章 特殊能力培养(1)

⊙孩子有一技之长,总是为父母者所期望的。不难发现,有的孩子在绘画艺术上很有天赋,有的在音乐方面才华出众,有的则在体育方面出类拔萃……要重视对孩子特殊能力的培养,保护幼儿时期所闪现的智慧火花。天才不是偶然的,只有本身的天赋加上后天的努力和培养,才能有所成就。

特殊能力

特殊能力的表现

机械能力超常儿的表现这类儿童从小就对泥塑和折纸等活动很感兴趣,能独立制作一些精美的手工艺品。他们的想象力丰富,富有创造性喜欢拆卸玩具,也喜欢自己动手做玩具;喜欢自己修理玩具或其他机械,如钟表、手电或其他电动玩具等;对各种机械零件等十分感兴趣并常常乐意保存;对有关机器制造或技术发明方面的故事兴趣浓厚,常常能不厌其烦地听上好几遍或连续听很长时间;喜欢读一些有关科学和机械制造方面的书刊等。

世界发明大王爱迪生就属于机械能力超常的人物。

音乐表演超常儿童的表现这类儿童的智力不一定很高,因此,在一般的智力测验中不易表现出来,或者说用传统的标准化的智力测验测量他们,很难断定他们是超常儿童。但他们一般都有下列特征:节奏感很强,听觉敏锐,尢其对音乐的听觉很精确;识谱和记谱的能力很突出;对演奏有“天生”

的好感;喜欢各种乐器并有持久的兴趣;从小就能安静地听各种歌曲,乐曲;听到熟悉的乐曲或歌曲时常表现出兴奋的激动,常常会情不自禁地低声附和;喜欢合唱和演奏;能用歌曲或音乐表达自己的感情;能演奏一种或多种乐器;对弹练习有浓厚的兴趣;动作舒展优美,感染力强等。

绘画艺术超常儿童的表现与音乐表演能力突出的儿童一样,绘画艺术能力超常的儿童在智力测验中也不一定得高分,但他们有这样一些特点:对物体的性状、空间关系、色彩等的认识发展得早已对外界物体能形成清晰的表象;喜欢用图形或画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喜欢看画展;喜欢画各种自己熟悉的东西;很小就开始自己画意象画,而不只是模仿别人的画,在自己作画时对别人的打扰极为反感;喜欢画各种各样的东西,而不只是固定的几种常画的物品;能欣赏或评价别人的绘画作品,绘画作品的立体感强,比例关系处理得恰当。

领导才能超常儿童的表现组织才能强的儿童往往能敏感地发现别人细微的感情变化;喜欢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并在活动中负责;能与其他孩子处好关系;受到其他孩子的喜欢和推崇;在游戏活动中常担任领导者的角色;能合理地组织其他孩子活动;常常能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或规定以供游戏时使用;性格热情慷慨,乐于帮助别的小朋友,在班级集体中处于同学们的榜样的地位等。

体育才能超常儿童的表现对于体育才能优异的儿童,尽管对这方面才能早期表现的指标知道得尚不够,但一般认为体育才能突出的孩子的动作发展得早,动作灵活、敏捷、有力、身体强壮等。

当然,体育是一个非常广泛的领域,由于不同的体育项目所要求的素质和才能很不一样,因此,在考察儿童的体育才能时更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根据具体的项目评价不同的孩子。

例如,篮球和举重都是体育运动的项目,但篮球运动需要身材高大的人,因为高大有利于进攻和防守;而举重则对身矮体轻的有利,因为身体的重心越低对运动员越有利。

审美教育的重要意义

美是一种事物的表现形式,它具有使人赏心悦目,兴奋激动的功能。审美教育习惯上称美育,它是指培养孩子正确的审美观点和感受美、欣赏美、表达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它是通过美的欣赏和创造发展孩子认识世界的能力,丰富精神生活,陶冶道德情操的基本手段。我国著名学者郭沫若曾说:“人类社会根本改造的步骤之一应当是人的改造,人的根本改造应当从孩子的感性教育——美的教育入手”。美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要求,现代社会的人们都力求按美的规律来改造生活,要把孩子培养成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必须重视美的教育。

美育的基本任务有三个方面:一是培养孩子正确的审美观点和感受美、评价美的能力,使其懂得美与丑的区别;二是培养孩子进行音乐、美术等艺术活动的技能与技巧,发展其艺术创造;三是培养孩子高尚的情操和文明的习惯,使其在生活中能够表现美。

从孩子生理和心理特点来看,对孩子进行审美教育不仅必要,而且具有特殊的功能。儿童对世界的认识是直观的、感性的,离不开具体的形象,因此,过多的说理教育效果是不好的,而美育以形象的直观和情感的激励来实现它的教育目的,这正好符合儿童少年的心理特征。在美育过程中,孩子不断受到现实美、自然美的熏陶,受到艺术形象的感染和艺术技能的训练,他的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创造力,也会随之而提高,最终对于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有积极作用。美育熔化在德育中,形成心灵美;熔化在智育中,形成理智美;熔化在体育中,形成健壮美。美育、智育、务育和体育,相互影响、互相促进,成为子女进步的强大动力。因此,美育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必不可少的。

培养内容

音乐能力的培养

在婴幼儿家庭音乐艺术培养中,家长必须坚持“三多”的指导原则:多听、多练、多鼓励。

你有没有想过?一个听觉、发音器官发育正常的孩子,无论他处于何种民族文化下,为什么到二、三岁时都能说一口流利的本族语呢?原因即在于他处于自然的本族语言环境中。

因此在家庭音乐教育中,首要的是给孩子一个有音乐的自然环境。引导孩子多听音乐,就象教孩子说话时引导他多注意成人的发音一样,是基础而且是重要的一步。

多练包括多多练习耳朵(听同样的乐曲,反复体验),多练习唱歌以及在器乐学习中多多练手。多练就象学说话时要多开口多交流一样,以达到熟能生巧的目的。

多鼓励则是针对家长的培养态度而言。孩子天生爱音乐,喜欢用音乐的方式来表达情感。也许孩子最初“五音不全”,唱得不准,你也要及时鼓励他的热情。否则,成人的消极评价会使孩子“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再也羞于开口了。

器乐能力培养的原则

如果你深刻体会了器乐培养的含义,那么,也就不难领会出在教孩子学习乐器演奏时的根本原则了。

我们总结出了“三个有”六字方针,以便你在实际培养中易于牢记和指导具体行动。它们是:“有味、有劲、有病”。

有味,是指要使孩子觉得有兴趣学习乐器演奏,热爱这项活动。爱因斯坦说,“热爱是最好的老师”。由热爱所产生的兴趣虽然不能代替意志力,但它是进行某项学习、完成某项事业的基石,没有它,以后的过程会加倍艰难。学乐器在这方面不同于一般的音乐学习,孩子与音乐似乎有天生的不解之缘,所以开展一般的音乐活动比较容易。然而,孩子对乐器学习的兴趣却更需要正确教育方法来引导和环境的熏陶。

有劲,是指让孩子感觉到自己在进步,从学琴的过程中体会到进步的乐趣。这对于需要很大意志努力的乐器学习来说,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任何一种乐器演奏的学习都离不开勤学苦练,如果长时间看不到自己的进步,孩子很容易感到枯燥单调。

有病,是在以上两步的基础上,让孩子学会自己练习,自己发现并纠正问题,就象进行一项自己喜爱的游戏,“迷”上它。这一过程是培养专业人才的必经之途。

早慧阅读能力的发展

通常有传记或轶事报道,许多杰出人物常常在童年期表现出早慧阅读的能力。然而,也有一些成就显赫的著名人士在儿童时代表现出阅读滞缓的例子。因此,关于被确定为阅读早慧的儿童在成年期能否成名的预测,其有效性目前尚无明确的结论。心理学家德克因等做过一个比较研究,她把早期阅读良好的孩子与智商相当但无早期阅读行为的孩子做比较,结果发现。这两组孩子在小学几年里的学习都较好。但在另一个研究中,她把4岁的儿童随机地分成两组,一组入学前两年就开始教阅读,另一组则被安排在普通的幼儿园里,接受正常的幼儿管理。结果,接受早期阅读训练或教育的那组孩子在开始时表现出一定的优势,但到三年级时,优势逐渐消失。

德克因等人的研究指出,尽管不能肯定早慧阅读能力在儿童以后对成功是否起关键的作用,但也没有证据表明早期阅读对儿童以后的发展有任何害处。另一方面也应该指出的是,纵然早慧阅读的儿童可能在学业上继续有良好的表现,但对于为超常儿童设置的特殊课程,他们可能并不适合。因为,超常儿童的含义远比早慧阅读广泛得多,而且,设置超常班特殊课程的目的也不只是加速儿童阅读能力的发展。再者,早慧阅读能力与一般智力之间的中等相关还意味着在以后的几年里,一些早慧阅读的儿童在各种学习和推理上不一定特别优秀,而这种学习和推理能力却是儿童在许多超常班中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

另外,即使同样是阅读早慧的孩子,在具体的能力的侧重面也不一样。因此,家长或老师在作早期阅读指导时必须考虑到这一点。提起注意的是,早期识字指导本身并不一定十分重要(这里指的是具体的指导识字的形式。因为,有些家长认为自己坚持每天给孩子指导识字读书,但效果并不理想),更重要的是采取何种教育策略、运用什么指导方法。作为心理学研究工作者,我们能说的就是“任何只根据父母或指导者的主观意志采取的行动都可能对孩子的发展有害无益”。

儿童教育从体育开始

如今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了,想当然的,孩子的体质也应当随之增强。可是,实际状况却不尽人意。据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张发强介绍,目前全国7岁~9岁的学生中,贫血率达到30%;近视眼在初中生中达到55%,高中生达到70%,大学生达到77%。1999年高考学生身体检查完全合格率仅15%。在全国城市中,每10个男孩就有1个肥胖儿。据上海对小学生耐力和四肢爆发力、50米短跑、400米跑、投掷实心球等项目的测试结果发现,耐力指标逐渐下降,四肢力量也有所下降。

我国少年儿童体质亮红灯的现象,在全国各地普遍存在。因此,我们呼吁:儿童教育从体育开始。为什么这么讲呢?早在1917年,毛泽东同志就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说:

“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所以,毛泽东同志认为:“儿童入小学之时,宜专注于身体之发育,而知识之增进,道德之养成次之。”此外,当今的许多研究发现,成人对体育活动的喜爱、参与是和童年生活方式息息相关的。孩子小时候不爱运动,长大也难以具备运动的习惯,而运动是与人的健康幸福相联系的。

也许,有的父母认为,只有成绩好,能考上大学才是孩子成功的出路。让孩子参加体育活动耽误学习时间,不值得。殊不知,体育对人的心理健康有着积极的作用,首先,体育锻炼能促进人的智力水平的发展。大脑思维的灵活性与肢体的灵活性是相联系的。一个行为迟钝的孩子是不可能学习超群的。很多有学习问题的孩子,他们的视觉跟踪力差,阅读计算时常常出现丢字、串行、看错数,这和他们的眼肌控制能力差有关。而大脑对眼肌的控制,必须是在充分的活动中发展,像一些有追踪目标的运动和投掷类运动都对眼肌的发展有直接作用。很多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经测查,他们的内耳前庭发展不平衡,这导致孩子处于情绪不安稳的状态,严重影响了他们的上课听讲和作业。内耳前庭的发展,正是孩子在奔跑和悠荡中实现的。其次,人们通过体育活动可以培养和塑造良好的个性心理。因为参加体育本身就必须克服困难,遵守竞赛规则,制约和调控自己某些不利的个性品质。第三,体育能增进快乐,调节情绪。一些研究证明,经常进行体育活动的人,大脑会分泌一种叫做内哪肽的物质,科学家称之为快乐素,它能使人产生愉悦。第四,充分的运动也能在多方面为孩子的成长提供机会。运动中需要伙伴,孩子便能学会与他人沟通和相处。

作为父母,要培养孩子对体育的兴趣,让孩子养成爱好锻炼的生活方式。3~12岁是人形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期,此时孩子在生理上处于生长发育和素质发展的敏感期,人的可塑性大,最容易接受成人的引导与训练。所以,正是养成自觉锻炼身体习惯的好机会。如果错过了,随着人的年龄的增长,由于受旧习惯的干扰,新习惯就难以形成。

有很多父母把主要精力都放在孩子的学习上面了,认为孩子的身体有了足够的营养就可以保证了,实际上,营养是一个方面,而体育锻炼是更为重要的另一方面。

有的父母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且有计划地对孩子进行了锻炼。康康的父母就是这样做的。

康康是北京清华大学物理系的学生,这位身高1.80米、体格健壮、动作敏捷的男孩子,不仅学习成绩优秀,而且擅长多种体育运动,得到学校各类球队的青睐。康康的全面发展,得益于父母的用心良苦。《少年儿童研究》杂志社的记者采访康康的父亲、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的康健副教授时,他这样谈到:

从孩子刚会走路到初中毕业10多年的时间,我每天都带孩子进行至少1个小时的体育锻炼,从未间断。这期间,孩子入学是考验父母判断力的时刻。因为以后孩子的生活状态将有所改变,学习成为孩子的主要任务。我经过仔细考虑,觉得还是体育最重要。我认为,提早为孩子在智力上做选择,也就是让孩子学习某种特长,如美术、钢琴之类,是不明智的,这些应该让孩子长大后自己选择。

经过几年的体育训练,康康的体质明显增强。尤其是到青春期时,身体各个部位都发育得十分健壮,没有长得像某些孩子那样,纤细得如豆芽菜一般。有的父母看到孩子进入青春期了,身高明显增加,才意识到要给他又吃又补,但体质并没有根本改善。其实,好的做法是在孩子身体迅速发育之前就给予合理的营养,并进行充分锻炼。

那么,锻炼方法是什么呢?就是培养孩子的体育爱好,但不是用培养专门人才的方法。

儿童如果过早地陷入某种专业化的训练,有可能影响孩子整体协调能力的发展,如身高不足等等。体育锻炼重在参与,仅在家里和孩子一对一地玩是不够的。要经常带孩子到公共体育场所,观看其他人的锻炼活动,让他感受运动给人带来的活力,孩子自会从中获得熏陶和感染。有的场所要收费,这份钱该花,那里的气氛很不错,特别是能给男孩子带来阳刚之气,孩子也能意识到运动是人的一种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