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拿破仑·希尔:一生的财富
4456800000041

第41章 拿破仑·希尔传(20)

等到1941年底,拿破仑·希尔重新找到了生活的目标和希望,也找到了自己的价值。与罗莎·李的那场婚姻及其对他的严重伤害已经成了一份遥远的回忆,他已经可以一笑置之了。尽管1941年时他的收入不算多,但生活中其他所有方面却都表明,这是他一生中度过的最美好的一段时光。在这一年里,他完成了相当多的工作:《智力炸弹》一书已经脱稿,他的讲座使他在本地声名鹊起,追随者日渐增多;与此同时,他和安妮·卢之间的浪漫爱情也有如鲜花怒放。

除此之外,希尔还找到了威廉·雅各布这样一个忠实盟友。雅各布发自内心地完全拥护希尔的成功哲学,还利用了自己在南方和联邦政府中的巨大影响,把希尔的思想广泛地传播开来。1941年3月27日,雅各布在美国参议院南方政策委员会上发表了一则讲话。在讲话当中,他非常巧妙地运用了希尔的哲学思想乃至专用术语——听众都是国家政权的显赫人物。他在开场白中讲道:“之所以选定‘多走几步路’作为今晚讨论的主题。是因为它体现的思想在当前的紧迫形势下是至关重要的。”他的讲话的中心大意是说,目前美国尚未在军事上卷入欧洲战场,但是在战略物资已经日趋紧张的形势下,南方应怎样为战略物资的生产做出自己的贡献。同时他谈及了在争抢国防生产合同的混乱之中,众多的个人、地区、企业和州都想“空手套白狼”,一毛不拔,然后他又建议,为了“为美国‘多走几步路’”,必须开展一场“反击这种风气的圣战”。

“在这个活动中我们的理想不仅是利人的,而且还是切实可行的,是有利可图的,”雅各布讲道,“人们必定会得益于增长回报法则和补偿法则。”

在将近一个小时的时间里,雅各布面对着满堂有权有势的参议员们滔滔不绝地讲演,极尽诱惑和鼓舞之能事,反复对他们讲述战争准备、国家观念、个人义务以及南方广阔而有待挖掘的潜在贡献等等有关的内容。他很善于把希尔的成功哲学理论同他本人对于生产力统计和生产发展趋势的专家论述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因此他的讲话极富感召力。

在拿破仑众多的良师益友中,只有一个人——W·克莱门特。斯通——才能像雅各布那样把显赫的社会地位和对希尔成功原理的献身精神完美地结合起来。在此期间,希尔最美好的回忆就是与雅各布有关,这一点丝毫不足为奇,因为在把北方工业界成功地吸引到南方来的努力过程中,希尔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从而帮助雅各布赢得了关键性的胜利。

在这个过程中,希尔本人所做的贡献,则是一份咄咄逼人的建议书。雅各布博士将这份建议书分别转交给了南、北卡罗来纳州的四家设备公司的董事会成员。这份建议书力图说服这四家公司为针对北方工业界开展的一次大规模的市场调查提供担保,调查的目的在于向北方工业界游说在南方拓展业务的好处,并且根据他们对调查的反应确定有意扩展业务的最佳企业。其中最棘手的部分是资金问题。按照雅各布和希尔的判断,整个调查项目要想有所收获,起码也得需要10万美元的预算资金——而在1941年的时候,即使是对于实力雄厚的财团来说,10万美元也是一笔数目相当惊人的巨款了。

有鉴于此,希尔使出浑身解数,充分发挥了他最拿手的推销文笔,起草了一份建议书的草稿。而雅各布在这个活动中又加上了他非常管用的一招:当董事们问起他“要多少钱”的时候,雅各布真心实意地答曰“20万美元”。董事们的反应完全在他意料之中:他们首先被这个天文数字吓了一跳;接下来又为这个计划所需的巨大资金和深远影响产生了新的敬意;最后又打了一半折扣,只答应给雅各布10万美元,而雅各布当然是欣然接受了对方的讨价还价。

1941年末,雅各布已经寄出了调查问卷,第一版《智力炸弹》也业已上市,希尔和雅各布正忙着在纺织厂和其他商业单位推广普及希尔的美国成功哲学课程。

然而好景不长,1941年11月7日凌晨,命运之神再一次插手干预了希尔的生活。一支日本航空母舰舰队尽情地发挥了它的攻击能力,将珍珠港的美国舰队摧毁。不到24小时,美国就结束了自二战开战以来历时几个月的中立立场,结束了无休止的内部争吵,正式加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政府突如其来地对轴心国宣战之后,全国上下发生了巨大变化。成千上万名役龄青年退出丫劳动大军和校园参军入伍;与此同时,国家工业体系也迅速全部转为专门生产军事物资,一度曾经十分繁荣的战略紧俏物资,限制的品种越来越多,措施越来越严。

美国一参战,政府就将纸张列入了配给管制之中。留给民用的纸张少得可怜,价格极其昂贵。《智力炸弹》一书首当其冲,第一版发行的少量书已经基本销售一空,之后就再也无法继续发行下去了。于是乎,希尔这部洋洋十六章的作品就成了战争初期的牺牲品。紧接下来,美国成功哲学课程也告夭折,因为学生们大多都已应征入伍,学员的人数跟课本一样难得,因此这门课程无法继续开展下去了。尽管雅各布极力挽留希尔与其继续共事,保持他的酬劳和待遇不变,等战争结束以后再实施他们的计划。无奈希尔本人却认为这无疑是一种施舍,因此就委婉地拒绝了雅各布的好意。这样,就在美国突然卷入了战争旋涡的同时,拿破仑也再度失业——这时他已年满57岁。而且身处南方内地的乡郊地区。

由于战争的缘故,千百万美国人的生活中都发生了相同的令人震惊的突变,然而面对如此突如其来的冲击,恐怕没有人能比希尔有更充分的心理准备。他的一生中已经经历了太多类似的劫难,这次战争引起的突然变故对于他来说只不过是家常便饭而已——更何况这次的打击也并非全是坏事呢。希尔一直都热切地相信自己的追求一定会取得成功,他坚信生活中的巨大成就向来是以大灾大难作序曲的。当他坐下来与安妮·卢和莱拉一起考虑下一步的行动时,不管他对《智力炸弹》一书和美国成功哲学课程的不幸遭遇感到多么遗憾,都因为即将再度面临新的冒险时所产生的期望感而通通置之脑后了。在经历了上一次的世界大战之后,美国又一次在战场上遭遇到决定性的挫折,她惟一的希望就是在前线战场上不屈不挠地坚持战斗,同时后方的人民则尽最大努力充分发挥出国家的军事工业机器的全部潜力。现在希尔要做的事情很多,最难的是决定该从哪里开始着手。做什么有意义呢?有没有一种选择,能让他不远离安妮·卢,以便他们的爱情之旅能够顺利地发展下去呢?

正在此时,拿破仑·希尔的战斗召唤恰到好处地来到了他的身边,这一次的召唤来自于美国一位最富于理想主义和创新精神的大企业家,R·C·利特纽。他拥有一个庞大而分散的制造业帝国。此外还拥有许多其他企业。他的帝国和少数几个其他企业一起,生产了同盟国所需的大多数重型建筑机械,同时还生产了几乎为全美国使用的重型机械设备。

第二次世界大战突然爆发之后,利特纽公司收到的征订铲土机、起重机、翻土机、牵引机和压路机等重型设备的订单骤增,一下子变成了公司决策层的沉重负担。公司的生产设备本来是针对诸如修建道路、机场、桥梁和堤坝之类的大型建筑工程而设计的,为的是适应当时美国在国内以及国外百余处战略地区大兴土木的需要。数十年来,利特纽集团曾先后经历过多次大起大落,每一次危急时刻都是依仗了R·C·利特纽的创新天才才得以渡过了难关。他虽然连中学都没上过,但却是个天赋非凡的工匠,凭着自学成才的设计及工程师方面的杰出才能,利特纽一生之中总共获得了200多个专利。在他本人革新精神的率先垂范之下,他的公司先后设计生产了众多独特的机器设备,极大地提高了大型建筑工程的效率。现在这些机器对于盟军的战争也同样至关重要。

大批大批的订单如同雪片般不断飞来,利特纽设在伊利诺斯州、密西西比州和佐治亚州的各个制造厂同时都感到被压得透不过气来。在此之前,利特纽的公司已经花费了将近10年时间,下了很大力气,好不容易才把各个工厂的人数控制在恰好能够保证工厂正常运转的最基本的劳动人数范围之内;而现在突然之间因为订单猛增,公司又得发疯般的大量招募人手,增加工作班次,恳求骨干工人加班加点,同时还得在仓促之间四处寻求钢铁、机械部件和其他生产资料的可靠进货渠道,这都是因为现时生产所需的生产资料早已远远超过了公司以前生产所需的数量。

在接踵而来的一片混乱之中,利特纽在佐治亚州的托卡镇开设的一家大型工厂的形势显得最为严峻。托卡镇位于克林顿以西大约100英里处,大小与克林顿相仿。随着生产订单如同潮水般的不断涌来,托卡工厂中的劳资纠纷与日俱增,生产率和生产质量也出现了可怕的倒退。短短几个月内,全厂2000多名雇员中的旷工率就翻了一番。与此同时,工人们对于恶劣工作条件的投诉也呈指数趋势增长;曾经有一天,管理部门先后收到的投诉竞达30次之多。随着工人情绪的不安和骚动,工厂里还出现了一批工会组织者,这些人掌握了因为战争而带来的大量有利条件,企图利用这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在南方组建工会组织。

对于R·C·利特纽和他的经理们来说,托卡的形势已是岌岌可危。如果解决不了生产率和生产质量方面的问题,他们就将面对不折不扣的垮台命运。他们费尽了千辛万苦,好不容易才没在大萧条中饿死,没想到如今却眼看着就要被战争带来的丰盛菜单给活活撑死了!

除了工厂里的烦心事不谈,工会组织者给R·C·利特纽带来了纯粹个人感情角度的问题。利特纽跟当时其他传统的反工会分子不同,他之所以反对工会,并非出于经济上的考虑,而是起源于意识形态上的冲突。他本人虔诚地笃信宗教,富于乌托邦式的梦想,最终还将会把他的个人财富用于兴建医院和学校,援助在边远地区工作的传教士。他一直寄希望于把自己这个庞大的制造业帝国建设成为一个资本主义社会的理想典范——在这个社会里,人人都在为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工作,人人都享有公平的报酬、安全保障以及事业成功的满足感。

利特纽对工会的不满之处在于,无论工会成员诚实也好,腐败也好,但他们即便不是公开地煽动对公司的敌意,也总是鼓动工人们怀疑公司,进而忠于工会。利特纽对于这一点尤其难以忍受,以至于当地的一家工厂里终于成立了工会之后,他竟然干脆把工厂给卖掉了。然而后来多亏了拿破仑的努力,才使得他的帝国在近20年间再也没有重演过同样的事件。

利特纽设在托卡工厂的管理部门先后召开过多次常规性的圆桌会议,一直在努力寻求一种妥善的办法来解决日益加剧的危机。有一次开会时,人们详细询问了一位年轻经理许多问题,因为只有在他的部门里还没有出现过其他部门里所发生的骚动迹象。

利特纽的聘书正中希尔下怀。从个人感情的角度来说,托卡与克林顿相距不远,这样他就可以在周末返回到克林顿,同安妮·卢继续保持联系就会很方便。汽油的限额供应也不成问题,因为利特纽公司是一家大型国防生产厂家,肯定能够确保希尔在汽油供应方面享有优先权;另外,托卡与克林顿之间的公路只有109英里长的车程也着实令人感到惬意一一两个地区之间是美国上乘高速公路,而且由于汽油限额供给制的影响,路上的车流量也不大。

另外,从事业的角度来说,利特纽公司正面临的形势和问题也是希尔一生都在孜孜以求的机遇和挑战。尽管希尔的美国成功哲学此前已经成功地解决过许多商业问题,但那大部分都只是用于促进销售成绩而已。而现在他终于得到了一个机会,得以把他的理论运用到工厂中去,这样就可以向世界表明:他的理论既能适用于推销员和经理,也必将同样适用于男女工人。而且也同样会迅速取得良好的建树——而一旦工人们与管理部门有了共同语言,那么工厂就必定能无往而不利。

除此之外,利特纽公司的挑战也终于给了希尔一个大好机会,实现他在那个阴郁的一月下午带着离婚的伤痛来到克林顿时定下的目标。只要他能帮助托卡工厂的管理部门把工厂建设成为公司的模范企业,就等于是他为南方工业化运动争取到了一次重大胜利。更何况在此期间他还可以把他的美国成功系列讲座当作有力的工具,这样就能把他和威廉。雅各布共同努力的事业推向一个意义深远的光辉顶峰。《智力炸弹》一书也许已经成了战争的牺牲品,但是自我完善和追求成功的信条却必将成为这次为战争进行的努力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没花多少时间,希尔就查出了利特纽集团设在托卡的公司里所发生的种种问题的根本症结所在。自从1890年起,美国大陆开始进入大工业化时代以来,所有的美国公司企业都曾面临过与此相同的一系列问题的困扰。希尔以前也曾多次论述过这些问题,尤其是在《希尔黄金法则》和《拿破仑。希尔杂志》之中讲述颇多。这两份杂志的读者当中不乏劳动工人,许多工人纷纷找到希尔,向他咨询谋求美好生活的良策。而在指导他们的同时,希尔也了解到了他们渴望改变的生活现状。如今利特纽工厂中出现的情况只不过算是一则范例而已。

尽管R·G·利特纽本人抱有强烈的理想主义观念,而且他的公司里也实行公平工资制度,然而在托卡工厂里,经理们和计时工人们之间依然存在着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同美国当时的大多数企业一样,利特纽公司的经理们只管分析思考和下达生产指令,而工人们只管干活就行了。管理者一直把工人们想当然地视作劳动机器,直到现在,由于战争的需要,生产任务变得过度紧张时,工人们开始反抗了。因为在他们看来,他们整天累得腰酸背痛、头昏眼花,得到的却只不过是单调乏味的工作和身心的极度疲惫,另外还有丝毫不见减轻的工作压力——总是要求他们干得更多、更快、更好,除此之外他们一无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