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韩非子学院:韩非子的法制统治
4456300000020

第20章 统御臣民,富国强兵——韩非子的“法制”思想(1)

韩非子的“法制”思想与现代的法制思想是有所差别的,由于受时代的限制,韩非子的“法制”思想表现为其手段是“统御”之术,其目的是富国强兵,这里面涉及到统治者的手腕以及实现御民的途径,对统治者本身的修养,韩非子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虽然法家思想没有成为两千年来的正统思想,但实际上历史上的统治者基本上是遵循了“外儒内法”的治国方略来实现其统治的。

1.君主要威严但不可过度

[原文]爱多者则法不立,威寡者则下侵上。

[大意]君主过分仁慈的话法制就建立不起来;君主威严不足,就要受到臣下的侵害。

君主的地位和利益在韩非子的思想里是占主导地位的,强调君主的威严是韩非子的一贯主张,韩非子在《内储说上术》中提到要保持君主的威严是实现统治的重要条件之一。

秦国在春秋战国时代能够独霸一方,与秦国统治者强调建立自己的威严是不无关系的。让我们来看一个故事。

秦国郎中阎遏、公孙衍有一天外出办事,看见一些百姓在庙前杀牛。他们感到十分奇怪。心想:现在不是祭祀的时节,百姓们为什么要杀牛呢?于是,两人上前询问原因。百姓回答说:“我们杀牛祭祀老天爷,是为了还愿。”

两个郎中想进一步了解具体情况,又问:“还愿?还什么愿啊?”

“事情是这样的,”百姓解释说,“前些日子,听说襄王病了,我们就买了这头牛,来庙里祈祷,并向老天爷许愿:等襄王病好了,就杀这头牛祭天。现在大王的病已经好了,我们就来还愿了。”

两位郎中听了后恍然大悟。他们想,襄王要是知道这件事,说不定有多高兴呢。于是,他们兴冲冲地回到王宫,向襄王道贺说:“大王的功德已经超过尧、舜了。”

秦襄王听了,吃惊地问:“这话怎么讲?”

两位郎中回答说:“尧、舜虽是圣人,他们的百姓还不至于为他们祈祷。现在大王病了,百姓自动买牛为您祈祷;您的病好了,百姓就杀牛还愿。所以我们说,您的功德已经超过尧、舜了啊。”

秦襄王听后,非但没有露出很高兴的样子,反而很生气的说道:“怎么可以这样呢?你们快去查一查,看是哪里所为,寡人要处罚那里的官吏们各出两副铠甲。”

阎遏、公孙衍听后,惊讶地问:“大王为什么反而要惩罚他们呢?”

“你们为什么就不明白这个道理呢?”襄王解释说,“老白姓之所以为我所用,不是因为我爱他们,而是因为我有权势,他们才为我所用。现在,老百姓没有接到命令,就擅自为我祈祷,这是他们热爱我的表现。他们热爱我,我也必须爱他们,我一爱他们,就不能严格执法了。不能严格执法,就没有了威严,做不到令行禁止,将来就有以下侵上的危险,这是亡国之道。所以,我不如责罚那里的官史,使百姓不敢再爱戴我,我也不必示爱他们。这样以后就可以严格执法,依照法律来治理国家了。”

阎遏、公孙衍听后连连点头,他们这才理解襄王的良苦用心。

看完这个故事,我们不得不为襄王的奇异想法所迷惑,秦国是法家思想执行得最彻底的国家,也是自战国时代最强大的国家。正是靠着这严酷的法令,秦国才得以击败六国而一统天下。这是法家思想对历史的贡献之处,但物极必反,如此严酷的统治最终也导致了秦国的灭亡,这正所谓是成也法家思想,败也法家思想了。

2.明君要能辨忠奸

[原文]古者先王尽力于亲民,加事于明法。彼法明,则忠臣劝;罚必,则邪臣止。

[大意]古代的君主致力于亲近民众,从事于彰明法律。法律彰明,忠臣就能得到鼓励;有罪必罚,奸臣就会停止作恶。

忠奸从来都是存在的,作为君主来说应该擦亮眼睛,辨出属下的不良居心,中国历史上的韩昭信便是这方面的高手。

有一次,他用餐的时候发现菜里面藏有一块生肝。他没有把大厨师找来问罪,而是把厨师的副手找来,很突兀地厉声喝问道:“你为什么把这块生肝放在寡人的菜里?”

厨师的副手以为韩昭侯已经知道了一切,吓得浑身发抖,叩头谢罪说:“小人该死,小人想陷害大厨师,想叫您撤他的职,好让我来接替他。”

还有一次,韩昭侯洗澡的时候发现澡盆里被人放上了一些石子。韩昭侯不动声色,私下问左右的人:“现在这位负责我洗澡的人如果免职了,有没有接任的人?”

左右的人说:“已经确定过一个接班人。”

韩昭侯说:“好!你去把这个人叫来!”

那人来了之后,韩昭侯便大声呵斥道:“你好大的胆子啊!为什么要在我的澡盆里放石子?”

那人面如土色,如实招供说:“我该死,我是等不及了,想让您把现任管洗澡的人免职,让我抢班上岗,早点得到这份工作才干出这等缺德事啊!”

这种“察奸”的方法和现代侦破案件的手段是有些相似,即寻找造成这种结果后的受益者。有了这种思维习惯,才不会轻易受蒙骗。

在中国历史上几个有名的明君中,若说有亲近老百姓的,以今日的标准来衡量,恐怕是没有的。这是因为时代环境变迁的关系,我们不能用今天的眼光去衡量它。在中国历史上比较“光明”的几个朝代里,唐太宗李世民应算一位。当唐太宗在位时,他底下的忠臣何其多,最有名的房玄龄、杜如晦、魏征等,其余的也多是良臣人才,所以他在位的二十几年中,才能开创出“贞观之治”的盛世来。至于之后的唐玄宗在执政初期也是人才济济,身边都是尽忠职守的官员,所以才有“开元盛世”的美称。但到了后期他开始荒淫堕落,小人趁机当道,国势便一蹶不振了。

可见君主能够辨别出忠奸对一个国家的命运直接有着直接的关系,可惜这种君主在中国的历史中实在是太少了。这也许就是中国历史“五百年而王者兴”的循环的原因吧!

3.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

[原文]法不阿贵,绳不挠曲。

[大意]国家制定的法令不能偏袒权贵,工匠划线的墨绳不能迁就弯曲。

中国自古就有“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说法,但实际操作起来却是颇为艰难,因为王子的老子是皇帝,而皇帝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威,谁得罪了皇帝,恐怕也就没有好日子过了。因此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只能作为一种平等的理想在明间流传了。中国历史上能够在太岁头上动土的人并不多,“黑包公”包拯算一个,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不阿权贵美名的“强项令”董宣也是其中著名的一个。

汉朝的董宣在北海(今山东昌乐)地方做官的时候,当地发生了一件豪强地主随便杀人的案子。

有个叫公孙丹的人,在北海新建了一所富丽堂皇的住宅。房子完了以后,占卜的人说房子盖得虽然好,可是触犯了凶神,住进去一定会死人。公孙丹听了很害怕,他决定牺牲别人的生命来免除自己的灾难。他的儿子站在门门等着,看到门口过路的人,随便抓几个来杀了,埋在住宅里,用这个办法来祭祀凶神,避免住进去以后死人的灾难降到自己的头上。

公孙丹父子随便杀人,当然是犯法的,依法当斩。可是公孙丹是地方上有名的豪强地主,平日里谁都不敢管他。

董宣却不怕这些,他认为自己既然是这里的地方官,就应当秉公办事,依法治理。他把情况了解清楚以后,立即派人把公孙丹父子抓来,判处死刑,并且立即就地执行。这样一来,北海一带的那些豪强地主大为震动,从此都不敢再为非作恶,随便杀人了。

董宣办理得最出色、因而使他获得“强项令”称誉的,是惩办湖阳公主管家的案件。

湖阳公主是光武帝刘秀的姐姐。有一次,湖阳公主家里的管家杀了人。当时正是董宣在洛阳担任县令,杀人犯害怕董宣治他的罪,就躲在湖阳公主家里不露面,靠着公主的庇护,逍遥法外。

董宣知道了这件事,很是气愤,便决心要把杀人犯抓来,依法治罪。

这一天,湖阳公主因事外出,带了一大群家奴同行。那个杀人的管家以为风头已经躲过去了,也混在家奴里面一起外出。董宣听到这个消息以后,马上带了县衙门的人马,守候在湖阳公主必须经过的夏门亭一带。当公主的车马前呼后拥地来到夏门亭时,董宣突然往路当中一站,挡住了去路。他用刀往地上一指,大声地对公主说:“禀告公主,您的管家横行不法,杀了人,应当判处死罪,请您把杀人犯交出来!”

湖阳公主见董宣拦住她的车马,要她交出管家,觉得自己在众人面前丢了面子,很不高兴。她把脸一沉,斥责董宣说:“董宣!你身为县令,不要随便乱说。我的管家怎么会杀人?你有什么真凭实据吗?”

董宣说:“我当然有凭有据,您的管家杀人的时候,有许多人亲眼看见的。您要不相信,我可以找人来作证!”

公主一看情况不妙,赶快改变口气说:“董宣,你要知道,我的管家是我最信得过的人,就算他真的杀了人,你看在我的面子上,就饶了他这一回吧!”

董宣看到湖阳公主居然藐视法律,想要庇护杀人凶手,就板起面孔大声对公主说:“公主!您家法不严,管家才胡作非为。他既然犯了法,就应当治罪,您不应该替他求情。难道公主家里的管家就可以不遵守皇上的法律吗?”

湖阳公主被董宣一责问,竟然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了。那个杀人的管家一看情况不妙,赶快往人背后躲,可是董宣早已经认出他来了,命令手下人抓住他,拉到路当中,当场就把他斩了。

湖阳公主看到一个小小的县令居然敢冒犯她,当着众人的面杀她的管家,心里非常气恼。就跑到皇宫里去,找到光武帝,诉说自己的委屈,要求光武帝给她做主。光武帝听说董宣对姐姐这样无礼,也很生气,立刻下令把董宣抓来,要用乱棍把他打死。

董宣被押到朝堂,见光武帝要打死他,不慌不忙地说:“皇上要打死我,我当然不敢违抗。不过,请您允许我在临死之前讲句话!”

光武帝问:“你想说什么?”

董宣说:“陛下英明,所以才复兴了汉朝。如今公主的管家杀了人,公主置皇上的法律于不顾,想要庇护杀人凶手。我无非是公正地执行了法律,却要断送性命。陛下自己制订的法律却自己破坏了,这样怎么能把国家治理好呢?我看您不必打,我自己在这里撞死好了。”

说完,就用头去撞宫殿的柱子,头皮撞破了,流了满脸的血。光武帝赶快叫太监把董宣拉住。他仔细一考虑,觉得董宣的话说得很有道理,但是为了照顾姐姐的面子,就想叫董宣给姐姐赔个罪,把事情了结。他对董宣说:“你按照法律办事,的确是有道理的,但是你冒犯了公主,使公主受惊惊吓,实属不该。你现在去给公主磕个头,赔个不是,我就饶了你。”

董宣听说叫他给公主磕头赔罪,很不服气,说什么也不肯答应。光武帝叫人把董宣拉到湖阳公主面前,按着他的脑袋叫他跪下磕头。董宣一屁股坐在地上,用两手撑着地,挺着腰杆,犟着脖子,死也不肯低头。

湖阳公主看到董宣态度强硬,觉得自己实在有些下不了台,她对光武帝说:“早先陛下在乡下的时候,专门庇护那些亡命之徒,做官的都不敢到咱们家里来搜查。如今陛下贵为天子,难道连一个小小的县令也处治不了吗?”

光武帝苦笑着说:“天子和老百姓不同。董宣是个‘强项令’,是为了维护皇家的法律才这样做的,我不能处治他。你再找一个能干的人做管家吧!”说完,他下令把董宣放了。并赐与了他“强项令”的称号。

董宣能够得到“强项令”的称号而没有被砍头还算他幸运,因为他碰到了比较开明的光武帝,如果碰到的是一个昏君,那么他的头恐怕早就落地了。看来“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理想只能寄托于真正的现代法制社会了。

4.信赏必罚,言出必践

[原文]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法莫而故,使民知之。

[大意]施行奖赏最好是丰厚而且一定能够兑现,使人们有所贪图;进行刑罚最好是严厉而且坚定,使人们有所畏惧;法令最好是一贯而且不可更改,使人们都能明白。

韩非子在这段话中阐述了奖惩与法令的重要性,提出奖赏要兑现,法令要严格执行,这样才能使老百姓信任,国家才能更好地得到治理。

战国时候,魏国的魏武侯在位时,吴起曾担任西河这个地方的太守。西河西边就是秦国,秦国有个岗亭靠近魏边境。驻守岗亭的秦国士兵经常来西河骚扰,或抢走农民的耕牛,或凌辱这一带的妇女,或偷割成熟的庄稼,西河百姓深受其害。因此,吴起一来,就决心拔掉这个钉子。可是,吴起手下兵力不足,临时征兵又很难征到。怎么办呢?他想了一个主意。

一天,吴起叫人把一根车辕子搬到北门外面,并把它斜靠在北门的一侧,旁边贴张告示:如果有人能将这根车辕子搬到南门外面,太守将赏给他良田二十亩,上等住宅一套,落款处是吴起的名字,并赫然盖着“西河太守”的大印。

消息很快传开了,许多人围着车辕子议论纷纷。有的说,车辕子那么轻,搬到南门也不远,赏赐怎么会这么厚呢?有的说,太守怕是在跟老百姓开玩笑吧?议论归议论,就是没有人动手去搬。

一直到傍晚时分,北门来了一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他看了看告示,又看了看车辕子,将信将疑地问那负责监守的士兵:“这是真的吗?”

那士兵回答:“你没看见有太守的大印吗?”

小伙子心里还有些狐疑,但他决定试一试。于是,他扛起车辕子,迈开大步,穿过繁华的闹市区,一直送到南门外面,小伙子身后跟着一大群看热闹的人,他们一方面嘲笑小伙子白日做梦,想得到天上飞来的横财,另一方面也想看看结果究竟如何。

负责监守的士兵看见车辕子送到了指定地点,就领着小伙子进了太守府。不一会儿,小伙子出来了,他满心欢喜,手里拿着太守赏给的田契和房契。看热闹的人这下便傻眼了。

第二天,吴起又叫人把一石豆子放在东门之外,出告示说:“如果有人把这石豆子送到西门外面,本太守将像昨天一样给予奖赏。”落款处依然是吴起的大名和西河太守的大印。

这一次,人们都争着去搬豆子了。搬运的人同样得到了赏赐。自此以后,西河百姓都知道了新来的太守言出必践,很守信用。

吴起看看时机已经成熟,就出了第三张告示:“本太守明天将领兵攻打秦国的岗亭,为西河百姓除害。现在大量征收壮丁,希望大家积极参军。攻打岗亭时,首先攻上去的,将封为国家的大夫,赏给上等的住宅和田地。”落款处当然还是吴起的大名和西河太守的大印。

百姓见了告示,都争着报名参军,不一会儿就征收了足够的兵了。第二天,吴起率领人马向秦国岗亭发起猛攻,将士们个个奋勇争先,一个早晨就把秦国的岗亭夺下来了。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严刑之下必无懦夫。其中还包含一个条件,那就是信赏必罚,言出必践。取得人民的信任,乃是执政者取得成功的一个基本条件。

5.执法不应避开权贵

[原文]罚不避亲贵,则威行于邻敌。

[大意]如果执行法令不回避皇亲国戚、达官贵人,那么不用打仗就能够威震敌国。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法令严明都能使国家得到很好的治理,尤其是在不胜即败的战场上,法令严明的军队一定会让敌军胆寒。

齐景公的时候,晋国和燕果同时攻打齐国。晋国进攻齐国的阿邑和甄邑,同时燕国侵略齐国黄河南岸的地方。

齐国的军队连吃败仗,齐景公为此十分担忧。这个时候,齐国宰相晏婴就把穰苴推荐给了齐景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