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韩非子学院:韩非子的法制统治
4456300000017

第17章 让下属甘心为你服务——韩非子的领导术(3)

[大意]君主的忧患之处在于过分信任人,一旦过分信任了某人之后则会受制于此人。

韩非子说:“人生之患在于信人,信人则制于人。”意思是说如果你对某个人过分地信任,那么你会受制于这个人,同样,对于上司来说,过于相信某位下属,则极有可能造成下属的“专权”事件发生,甚至会造成下属的“谋反”,这样的例子在历史上并不鲜见。其中唐朝的安禄山对唐玄宗的反叛便是最著名的例子。

公元743年,安禄山任平卢节度使,入朝时玄宗常常接见他,并对他特别优待。安禄山竟乘机上奏说:“去年营州一带昆虫大嚼庄稼,臣即焚香祝天;我如果操心不正,事君不忠,愿使虫食臣心;否则请赶快把虫驱散。下臣祝告完毕,当即有大批大批的鸟儿从北飞下来,昆虫无不毙命。这件事说明只要为臣的效忠,老天必然保佑。应该把它写到史书上去。”

如此谎言,本来十分可笑,但由于安禄山善于逢迎,脸皮已厚至无形,唐玄宗竟然信以为真,并更加认为他憨直诚笃。

安禄山是东北混血少数民族人,他常对玄宗说:“臣生长若戎,仰蒙皇恩,得极宠荣,自愧愚蠢,不足胜任,只有以身为国家死,聊报皇恩。”玄宗甚喜。有一次正好皇太子在场,玄宗与安禄山相见,安故意不拜,殿前大监大声喝斥道:“安禄山见殿下何故不拜!”安禄山假意惊叫道:“殿下何称?”玄宗微笑说:“殿下即皇太子。”安禄山又假装不明白似地问道:“臣不识朝廷礼仪,皇太子又是什么官?”玄宗大笑说:“朕百年后,当将帝位托付,故叫太子。”安禄山这才装作刚刚醒悟似地说:“愚臣只知有陛下,不知有皇太子,罪该万死。”并向太子补拜,玄宗感其“朴诚”,大加赞美。

公元747年的一天,玄宗设宴。安禄山自请以胡旋舞呈献。玄宗见其大腹便便竟能作舞,笑着问:“腹中有何东西,如此庞大?”安禄山随口答道:“只有赤心。”玄宗更高兴,命他与贵妃兄妹结为异姓兄弟。安禄山竟厚着脸皮请求做贵妃的儿子。从此安禄山出入禁宫如同皇帝家里人一般。杨贵妃与他打得火热,玄宗更加宠信他,竟把天下一半的精兵交给他掌管。

安禄山的叛乱阴谋许多人都有察觉,一再向玄宗提出。但唐玄宗被安禄山“深藏不露”的假象所迷惑,将所有奏章看作是对安禄山的妒嫉,对安禄山不仅不防,反而予以同情和怜惜,不断施以恩宠,让他由平卢节度使再兼范阳节度使等要职。

安禄山的计策得手,唐玄宗对他已只有宠信毫不设防,便紧接着采取“乘疏击懈”的办法,搞突然袭击,燃起了“安史之乱”的大火。他的战略部署是倾全力取道河北,直扑东西两京长安和洛阳。

这样,安禄山虽然只有10余万兵力,不及唐军一半,但唐的猛将精兵,皆聚于西北,对安禄山毫不防备,广大内地包括两京只有8万人,河南河北更是兵稀将寡。且和平已久,武备废弛,面对安禄山一路进兵,步骑精锐沿太行山东侧的河北平原进逼两京,自然是惊慌失措,毫无抵抗能力。因而,安禄山从北京起程到袭占洛阳只花了33天时间。

不过,唐朝毕竟比安禄山实力雄厚,惊恐之余的仓促应变,也在潼关阻挡了叛军锋锐,又在河北一举切断了叛军与大本营的联系。然而无比宠信的大臣竟突然反叛,唐玄宗无比震怒,又被深深地刺伤自尊心,变得十分急躁。而孙子曰:“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安禄山的计谋已足以使唐宗失去了指挥战争所必须的客观冷静,愤怒焦急之中,忘记了当时最需要的就是先求稳住阵脚,赢得时间,待“勤王”之师到达后一举聚歼叛军之要义,草率地斩杀防守得当的封常青、高仙芝,并强令哥舒翰放弃潼关天险出击叛军,结果是大败而归。

幸好李唐王朝的根基尚在,当郭子仪、李光弼等大将率军反扑后,安禄山才兵败,从而保住了李唐江山,但从此盛唐之势也一去不复返了,可见过于信任属下,被属下蒙蔽、过分信赖下属所带来的灾难是多么的巨大。

7.以官爵之赐来收买下属的心

[原文]赏誉薄而谩者下不用,赏誉厚而信者下轻死。

[大意]奖励微薄而又不兑现的话,下属就不会为领导者所用;奖励重而又守信用,那下属就会为领导者卖命。

人大概都对权力有着一种天然的嗜好,作为一个上司来说,使下属甘心为自己服务仅仅靠感情和金钱的笼络还是不够的,必要时候用加官进爵来满足下属的权力欲,便能收到很好的效果了。

人对权力的欲望很大的原因是一个虚荣心的问题,官大了,能够成为人上之人,自然而然便有了一种优越感和成就感。作为上司来说应该好好利用一下这种人性的弱点,使下属能为己所用。

楚相相争中刘邦能够得到天下,很重要的一个原因便是他能用加官进爵的方式驾驭他的部下,为已所用。在楚汉相争这场大战中,项羽和刘邦这对立的双方,在力量的对比上其实是很不平衡的。项羽无论就个人的勇猛威武、名望的影响力、士卒的精锐、战功的卓著,都远远超过了刘邦,可是最后却败在刘邦的手下,这究竟是因为什么呢?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在官爵的封赏上,没有刘邦的手段高明。

韩信是刘邦取得胜利的一个关键性人物,可以说,没有韩信,便没有刘邦的江山,而韩信原来却是项羽的部下,为什么他要弃项而归刘呢?他在同刘邦谈到项羽时曾说过这样一段话:“项羽虽然对人也恭敬慈爱,同人说起话来,平易近人,如拉家常。谁要是有了疾病,他会急得流泪,将自己的饮食送给病人。可是,当别人立了大功,应该封官赏爵时,他把封赏的印鉴都刻好了,放在手上擵弄得印角都磨灭了,还是舍不得交给应受封赏的人,实在是太小家子气了。”

看来项羽不善于利用封赏官爵这个手段来激发别人为他效力,他的那些小慈小悲的举动,是所谓口惠而实不至,无怪韩信要弃他而去了。韩信向刘邦建议,要反项羽之道而行之,大胆任用天下强将,将天下城邑封赏给有功之人,这样便可以无往而不胜。

看来刘邦是接受了他的建议的。在这之前,他已破格将韩信这个投奔来的普通士卒一步登天地提升为大将,而且拜将的礼仪极为隆重。韩信果然很为他卖命,取得了一次又一次重大胜利,后来占据了山东的大片土地。为了稳定这一地区的人心,韩信向刘邦请求封自己为“假齐王”(即代理齐王)。当时刘邦正被困荥阳,盼着韩信来解救他,一接到韩信的请求,十分恼火,不由得破口大骂道:“我被困在这里,瞪大了眼睛盼他来救我,他倒想自己称王!”

这时,他的谋士张良、陈平暗暗地踩了一下刘邦的脚,附耳低声对他说:“我们现在处境十分困难,还怎么能够禁止不让韩言自己称王?不如顺势买个好,就立他为王,对他客气点,让他固守在齐地。要不然,会出乱子的!”

刘邦立刻醒悟了,他现在其实是控制不了韩信的,只有来个顺水推舟,答应韩信,才能将他笼络住。于是刘邦立刻改口道:大丈夫平定天下,要当就当真王,干吗当他妈的假王?”

当时便派了张良去到韩信那里,当面封他为齐王。

后来,到了楚汉相争的关键阶段,刘邦又一次受困,通知韩信及另一位大将彭越前来会战,这两个人都没能如约前来,刘邦一筹莫展,又是张良给他出谋划策:“楚兵眼看就要失败,而韩信、彭越没有得到划分的封地,他们不来,也是理所当然的了。君王如果能同他们共分天下,他们马上便会前来;如果不能,事情就很难预料了。君王如果将从淮阳到海边的这一片土地尽划归韩信,从睢阳以北到谷城这一片土地尽划归彭越,让他们各自为战,楚方很快便会失败了。”

刘邦接受了张良的建议,韩信与彭越便分进合击,大败项羽垓下,迫使项羽自刎乌江,而将刘邦推上皇帝的宝座。

刘邦的高明之处,在于他比项羽大方,为了掌权不吝封侯之赏,笼络住了人心,因而稳定了自己的权力,终使一代英雄更替,一个王朝新生。

刘邦是个农民,在起事之初,没有贵族出身的项羽那么多的霸气,而更多了一些农民的狡黠和精明。他看出来,在当时那个乱糟糟的形势下,群雄并起,有枪就是草头王,天下原本不是哪一姓一家的,韩信也好,彭越也好,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实力去称霸称王,根本用不着他的恩赐,他们让他授封,这是推崇他、抬高他,他不费一弓一矢,只用一个虚名,便拉住两位大将为他卖命,他何乐而不为呢?这个无赖皇帝的小算盘拨得是很精明的,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人才的辅佐他才得了天下。

8.不可使自己的下属过于显贵

[原文]有道之君,不贵其臣;贵之富之,备将代之。

[大意]懂得管理的领导者,决不会使他的属下过于显贵,如果属下过去于显贵,他们就会取而代之。

下属过于显贵于权力和地位,对于上司来说当然不是什么好事,因此聪明的领导懂得管好下属的技巧,在提升下属时能做到准而确之。

南宋初年,面对着金朝人的大举入侵,当时号称名将的刘光世、张浚等人,只会一味地避敌逃跑,而不敢奋起反击。这一方面因为他们天生患有“软骨病”,另一方面,也因为他们官已高,位已尊,以为即使立了大功,也没有更大的升迁。他们便安于现状,什么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在他们心目中根本不占什么地位。

当时岳飞入伍不久,虽然已崭露头角,但还没有太大的名望和地位。当时有个叫郡缉的人,上书朝廷,推荐岳飞,那封推荐书写得很有意思:

“如今这些大将,都是富贵荣华到了头,不肯再为朝廷出力了,有的人甚至手握强兵威胁控制朝廷,很是专横跋扈,这样的人怎么能够再重用呢?”

“驾驭这些人,就好像饲养猎鹰一样,饿着它,它便为你博取猎物,喂饱了,它就飞掉了。如今的这些大将,都是还未出猎都早已被鲜汤美肉喂得饱饱的,因此,派他们去迎敌,他们都不会太卖力的。”

“至于岳飞却不是这样,他虽然拥有数万兵众,但他的官爵低下,朝廷对他也未有什么特别的恩宠,是一个默默无闻的低级军官,这正像饥饿的雄鹰准备振翅高飞的时候。如果让他去立某一功,然后赏他某一级官爵,完成某一件事,给他某一等荣誉,就好像猎鹰那样,抓住一只兔子,便喂一只老鼠,抓住一只狐狸,就喂它一只家禽。以这种手段去驾驭他,使他不会满足,总有贪功求战之意,这样他必然会为国家一再立功”。

这位郡缉将岳飞看成一个贪功求利的人,实在是对我们伟大民族英雄的曲解、贬低。

但是,在其推荐书中所涉及到的两种封官手段却能让我们深思:

一是分割封官的过程,不能一步到位。封官如同商品交换一样,“得一兔则饲以一鼠,得一狐则饲以一禽”,立小功封小官,立大功封大官;要把封官的过程拉得特别长,使臣下的官欲永远不会有满足感,这样他才会总有立功的动力。火箭式的封官办法是不可取的。

二是封官不仅不要一步到位,而且最好永远不要到位。官做大了,立功进取的意志便懈怠了;一旦官做到了头,不但立功进取的意志消失,而且还可能滋生野心。从历史上看,那些官职到了头的人,如王莽、曹操、司马昭等人,最后都变成了篡权者。

正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我们不能否认有视功名利禄为浮云的人物,但在职场中,身为上司的你却不能指望下属中有这样的人物出现,因此时刻要注意下属有“越权”的情况发生。

下属的“越权”一般说来有三种情况:一是由于对其职责权限不甚明了,或只是纸面上的明确,而在实践中“晕了头”,因而无意识地、不自觉地“越权”;二是由于对上级领导不满意,或为了显示个人才能而有意地、不正当地“越权”;三是在非常情况下的“越权”。管理人员要根据不同的“越权”情况,采取不同的防止下属“越权”的方法。

(1)明确职责范围

权力是适应职务、责任而来的。职务,是管理人员一定的职位和由此产生的职能、责任,是行使权力所需要承担的后果。有多高的职务,就有多大的权力,就要承担多大的责任。职、权、责一致是领导工作的一个重要原则。因此,只有职、权、责相统一,真正克服有责无职无权、有职有权无责、有职无权无责、无职无责有权等现象,才能防止“越权”现象。

因此,一定要明确职责范围,研究出若干办法,制定实施细则,根据已有的经验来定位、定人、定责、定标、定权。除规定常规决策、指挥、组织、管理等工作的分工外,明确可能出现的非常规问题由谁负责处理。防止出现对有些问题和临时发生的事情谁管都可以,谁不管都行的含糊不清的现象。

(2)进行一级管理一级的教育

除了对下属明确职、权、责的范围外,还要对下属进行分级领导原则的教育。分级领导就是分层领导,这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要求,任何事物都作为系统而存在,都有层次结构,它的发展变化都是有规律的,系统之间能否有效地运转是层次性决定的,同一层次的诸系统的功能联系须由各级系统之间自主地进行。只有在发生障碍,产生矛盾,出现不协调时,才提交上一层次的系统解决。这是分级领导的理论依据。

下属根据这一原则,要认真地做好本层次的工作,对上级领导负责,执行上级的指示,接受上级的指导和监督,主动经常地请示汇报工作,积极地创造性地完成上级领导交给的一切任务。不能见难就退,矛盾上交;也不能固执己见,擅自做主,独往独来。对下属的“越权”,尤其是对有意的“越权”,应提高到目无组织、目无领导,本位主义和闹独立性的高度来认识。

(3)为下属排忧解难

上级领导在决策的基础上,在给下级部署任务、提出要求的同时,要深入基层,为下属完成任务创造必要的条件。上级要为下属服务,支持、鼓励、指导、帮助下属,关心、爱护下属,为下属排忧解难,及时解决他们工作中自己难以解决的问题及不协调的关键问题。这样,也可以防止或减少下属由于来不及请示而出现的“越权”现象。

9.领导者不必事必躬亲

[原文]是以圣人不亲细民,明主不躬小事。

[大意]英明的领导者不会亲自管理普通民众,不会亲自处理小事。

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能力再强的领导者,也不能包办所有的事情。那种“事必躬亲”的人虽然精神可嘉,可到头来却未必有好的结果,诸葛亮的“鞠躬尽瘁”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因此作为领导者来说应懂得“抓大放小”,懂得轻重缓急,这样才能把事办好。

一说到“事必躬亲”,我们就会想到《三国演义》中那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军师诸葛亮。这个为了帮助刘备以及刘备的儿子恢复汉室而耗近毕生心血的诸葛亮,在刘备死后,为了使摇摇欲坠的蜀汉政权不至于加速灭亡,可以说做到了“事必躬亲”。

可惜的是,诸葛亮的本事再大,也没有能挽狂澜于既倒,最后也只能抱病死在了五丈原。不过,诸葛亮与其说是病死的,倒不如说是累死的,他就是让“事必躬亲”活活地累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