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情若莲花的女子:林徽因传
4455600000014

第14章 我若离去,后会无期(3)

一个男人面对一个远比自己成熟的女子,就算他是中国的雪莱,在恋爱的季节,也不是一个乐观的兆头。所以,最终林徽因没有选择徐志摩,几乎可说是命中早巳注定的事情。

当胡兰成用一块砖头,把张爱玲变成被砸晕了的快乐女孩的时候,梁思成正在为林徽因清理前面路上所有可能绊倒她的杂木乱石,有时候,还会被林徽因用砖头砸一个两眼发黑。婚姻是一座城,它可以围困你,也可以守护你。

梁思成的宠爱和包容宛如青山一样坚挺豁达。他是山,林徽因是水,缠缠绕绕,不离不弃,他是陪伴林徽因一生的人,给了她最大的保护。最重要的是,他相信林徽因,相信她的自持,相信她对自己的感情和坦诚,更相信聪明如她,一定可以把握好这种微妙的距离。如果没有这毫无保留,难能可贵的信任与支持,像林徽因这样的女子,一定是众女人攻击的对象。

当年身在北平的冰心女士,就曾写下那篇《我们太太的客厅》,意欲讥讽林徽因。碰巧林徽因从山西考察唐朝古建筑回来,听闻此事,她无恼亦无怒,不动声色送了一坛子随身带回来的山西老陈醋过去,谢女士只能暗自叫苦。

后来被人询问,冰心女士说此文不是讥讽林徽因,而是暗示陆小曼的。林徽因更是摇头否决,她送山西老陈醋,是碰巧她在山西考古回来,她和冰心是朋友,就送过去表达心意。不记得谁讲过,文坛真有名女缺乏妇女幽娴的品德。林徽因一直比较穷困,但她的穷困,属于那种游移忧患之中的大气人格。包容着别人所不能包容的,无视着众人无法忍受的。她就是白莲,带着清新的香,风起风落,挺立依旧。

其实“太太的客厅”是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的一个聚会场所。是一个漂亮的家。这里经常聚会的人有新月社的诗人,也有《晨报》副刊的编辑和作者,比如沈从文、萧乾、金岳霖、李健吾,还有林徽因和梁思成学界的许多亲朋好友。当时,身在其中的费慰梅回忆说:“除了其他人以外,其中包括两位政治学家。张奚若是一个讲原则的人,直率而感人。钱端升是尖锐的中国政府分析家,对国际问题具有浓厚的兴趣。陈岱孙是一个高个子的、自尊而不苟言笑的经济学家。还有两位年长的教授,都在其各自的领域中取得了突破。在哈佛攻读人类学和考古学的李济,领导着中央研究院的殷墟发掘。社会学家陶孟和曾在伦敦留学,领导着影响很大的社会研究所。这些人都和建筑学家梁思成和老金自己一样,是一些立志要用科学的方法研究中国的过去和现在的现代化主义者。”

显然这是一群饱学之士,他们学贯中西,多才多艺。他们各有各的专业方向,又有共同的理想追求,后来都成为中国第一流的学者、专家,成为自己学科的带头人。他们独立于腐败的政权,绝不同流合污。但他们却是一些以天下为己任、关心国家大事、怀抱一腔爱国热血、具有良知和责任的知识分子。他们的目标是教育救国,通过奉献知识,传播现代思想,改造未来国民,达到将中国带入现代文明社会的目的。他们与梁启超、林长民的最终目标一致,通过自己的奉献期望一个民主、现代国家的诞生。但他们又都鄙视政治,不与政治同流合污,他们更愿意钻研自己的学问,为后世留下自己的探索成果。

试来想想,三五好友,聚集一处,坐在温软的沙发里,喝茶谈天,更像是魏晋时期的清谈。就是在这个1930年代北平文人墨客趋之若鹜的中国式文学沙龙里,女主人林徽因,仿似偶尔调皮被罚下人间,带着法术的仙女,诗意点点,脚步轻盈。扬起手中的绿柳枝条,轻轻一甩,就轻松布置了这一切。她是带着光来到这世上的,她婉丽的容貌、玲珑的心、横溢的才华、机巧的语言,五彩斑斓地装点了她的人生。没有人会不仰望,会不动心不失魂。

萧乾在《一代才女林徽因》里说,“徽因得了很严重的肺病,还经常得卧床休息。可她哪像个病人,穿了一身骑马装。她常和费正清与夫人费慰梅去外国人俱乐部骑马。她对我说的第一句话是:‘你是用感情写作的,这很难得。’给了我很大的鼓舞。她说起话来,别人几乎插不上嘴。别说沈先生和我,就连梁思成和金岳霖也只是坐在沙发上吧嗒着烟斗,连连点头称赏。徽因的健谈,绝不是结了婚的妇人那种闲言碎语,而常是有学识、有见地、犀利敏捷的批评。徽因从不拐弯抹角、模棱两可,也从来没有人记仇。我常常折服于徽因过人的艺术悟性。”

在这个“太太沙龙”里,大家舒心,温馨,热闹,有趣,是一个灵魂交接,心灵停歇的地方,没人有会不喜欢。女主人的高贵洁净,闪耀诗样的光芒,梦样的旋律。梁思成醉在其中,他懂得自己给予的信任和支持是明智而值得的。梁思成的睿智和优雅就是一本书,而真正懂得感情,经历人生的人更愿意读一本温和的书,淡淡的墨香,深沉如海的情怀。

梁思成用大气的爱守护了林徽因最宁静的灵魂,当初结婚的时候,梁思成问她:“为什么是我!”林徽因说她会用一生来回答这个问题,曾经在沙龙上作为中心人物,被爱慕者如众星捧月般包围的她,后来在穷乡僻壤、荒寺古庙中不顾重病,不惧艰辛地与梁思成考察古建筑;名门之后,经历繁华,惯于被人称羡的玉叶,在战争七年,繁华落尽,困局李庄,亲自提了瓶子上街头打油买醋,寒风咧咧,凄雨凉茶,林徽因从没有退却过;当外国友人邀请他们定居美国的时候,这对苦难中的夫妇,想都没想一口拒绝了,他们说,中国在受难,他们要与自己的祖国一起受苦。此情此景,叫人敬服。

这位曾经长在碧波幽潭的白莲;这位能耐得风寒,历得风雪的红梅;这位亦柔亦刚的真情女子,果然用一生来报答了梁思成对她的爱宠。

品过方知茶香,醉过方知酒浓。人只有真切地爱过,才知道爱情的难能可贵。世间的爱亦有千种万种,每个人爱的方式不同,表达的方式亦不同。徐志摩是火,恨不得用燃烧的方式宣告他的狂热;梁思成是山,坚定踏实,可以叫你安静的依靠,安静的依守;金岳霖是水,静默真诚,他对林徽因无欲无求,他为林徽因痴守一生。

林徽因是让人嫉妒的。她的一生虽不是一路平坦,但在战火纷乱的年代巳是难能可贵的了。时光流逝,我们眼中的林徽因就是碧波里的睡莲,美好幸福,被三个才华横溢的男子深爱一生;被众人仰望的目光包裹,诗为骨,建筑为魂,她与梁思成研究的古代建筑在当时巳成为一道绚丽的风景。

1934年,中国营造学社出版梁思成的《情势营造则例》一书,林徽因为该书写了《绪论》,之后林徽因,梁思成同费正清夫妇,莫宗江去山西汾阳、洪洞等地考察古建筑,又应了浙江建设厅邀请,到杭州商讨六和塔重新修复计划,还去了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开封及山东历城、章邱、泰安、济宁等处作古建筑考察,几年来,他们的足迹遍布天涯,风为衣,尘为鞋,那种与天南地北尘土相遇的熟悉,让这个不食人间烟火的女人更加地深爱上人间烟火的味道。

那一年林徽因三十岁,女人最美丽的年华,典雅如娇艳的花,风韵似清新的茶,淡淡的余香沁人心脾。那一年,林徽因发表了代表作《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四月,一年中走过一半,一如人之三十岁,向柔嫩无邪的春天告别,走进华严清新的夏季,人生匆匆,岁月无痕,尽管还有光阴来享用,却亦不能恣意挥霍,林徽因很珍惜自己生命的时光,她走过的足迹,每一个印迹都认真坚定。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笑响点亮了四面风;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著变。

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

黄昏吹着风的软,星子在无意中闪,细雨点洒在花前。

那轻,那娉婷,你是;鲜妍百花的冠冕你戴著;你是天真,庄严;你是夜夜的月圆。

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新鲜初放芽的绿,你是;柔嫩喜悦水光浮动着你梦中期待的白莲。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

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四月的诗里,飘散着淡淡花香;四月的时令里,黄昏晨星悄悄密集;四月的清风里,细雨蒙蒙,梁燕低喃。这般美景,这般温暖,让我们不能不怀念起青春来。青春是什么?是可以无所顾忌追求爱情的年龄;是可以做一切想做,想一切所想,念一切所念的年龄;是可以妄为挥霍,妄自闯荡的年龄。那时的笑最甜美,那时的伤最不长久,那时的我们以为世界永远这般。

时光流逝,岁月悄悄带走了轻快的脚步,青春气息变成风中菲菲的树叶,我们为生活奔波,为现实负累,为太多的责任压力买单,没了爱的勇气。我们会惶然失措,渴求寻找慰藉,而林徽因的四月天,像淡淡的风,拂过心灵,吹进灵魂,荡起温暖,柔柔的,梦样宁和。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春风一夜花唱响。他们说徐志摩带走了林徽因的诗情画意,以我看来未必。徐志摩在的时候,大家热衷于二人扑朔迷离的感情,徐志摩走了,众人关注于林徽因的如何自处,然而林徽因毕竟是洁雅的白莲,她追念徐志摩的诗文叫人感觉温暖,真挚却有礼。

1936年,林徽因发表了十余首诗,还有几篇散文和小说。在晨晓迷蒙的净空中;在午后慵懒的阳光下;在繁星点点,新月纤柔的夜色里,我们煮一杯茶,轻轻翻起书页,感觉她轻灵文字中的美好。这个淡泊的女子,静静走过拥挤人流,走过千山万水,走过凡尘俗世。将花的美,茶的香,云的淡,梅的烈留落。我们会记住她的名字,如荷莲般淡雅一一林徽因。

漂浮的云

人在遇到坎坷的时候,究竟会选择怎样的方式来消解呢?有的人会选择浓烈的酒,叫自己更醉,或叫自己更清醒;有的人会选择有声来宣泄,来到深幽蓝谷,用尽全身力气呐喊狂叫,试图把压抑驱散;亦有人选择用无声来抗议,自古以来,中国文化中有个意义深远的字,忍。有人说这是心上一把刀,忍了或许可以风平浪静;忍了,或许可以柳暗花明;忍了,亦或许会变本加厉,得寸进尺。

有人这样评论过那个硝烟弥漫时代的中国,是一条沉睡的东方巨龙。龙沉睡的时候,蚂蚁、蟑螂会得到一些好处。但龙清醒了,掀起惊涛骇浪,用无与伦比之势,翻天覆地,改写命运。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生命如草芥,步伐如履薄冰。花失去了鲜艳的颜色;柳丢弃了清新的味道;梦想终成渴望,缥渺在云端,化作凄凉苍测的细雨,飘零而下,打残了花,打湿了心,冰凝了欢乐,而浇不灭的只是灵魂深处残留的追求与渴望。

1937年,林徽因和梁思成应顾祝同邀请,到西安做小雁塔的继修计划,同时还到了西安、长安、临潼、户县、耀县等处作古建筑考察,之后林徽因、梁思成、莫宗江、纪玉堂赴五台山考察古建筑。林徽因意外发现榆次宋代的雨花宫及唐代佛光寺的建筑时代,这年七月卢沟桥事变,林徽因等一行人匆匆返回北平。

阴冷的风,萧然而至。东方巨龙在苏醒,宛如骄阳要蹦出地平线,

将光明来扬撒。但在这之前,天最黑,云最厚,风最为寒冷,若非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只有品尝过苦的滋味才能知道甜的悠长,当年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灭吴称霸而名垂万古。这古老的东方神龙沾满了血雨腥风,沾满了忍字的智慧与坚韧,它在觉醒,它在卧薪尝胆。

在硝烟弥漫中,东方子女生活在彷徨、焦虑、悲愤、奋起等等复杂的情绪里。没有人可以漠视国难,更没有人能做到无视同胞亲人的死亡,草本尚有情意,何况以血化心的中国人。无论看过再多的生死,看着有人在自己面前倒下,鲜活的生命转眼而逝,心中的酸痛难以描绘。

8月,林徽因一家从天津乘船去烟台,又从济南乘火车经徐州、郑州、武汉南下。9月中旬抵达长沙。11月下旬,日机轰炸长沙,枪炮轰鸣,硝烟弥漫,林徽因一家险些丧生。这样的灾难让所有人更加懂得生命的可贵,在硝烟战火面前,任何力量都那么薄弱,不堪一击。

林徽因亲眼看见有人都还在那铿锵有力地谈救国,可转瞬间化为灰烬。

人人都说战争是残忍的,可没有真正经历过战争的人都不会知道,天是黑的,地是红的,人心是恐惧的,沉重的气息如漫天雾海,笼罩着所有的一切。每一声警笛都是一个灾难,每一次轰炸都有亲人倒下。人生无常,命运坎坷,生命匆匆,林徽因看得越多,懂得越多,她的世界再也不仅仅单纯地充满着诗意,充满着淡泊了。街头呐喊是爱国;扛枪抗日是救国;而保护中国古建筑,用知识教育亦是爱国。国难当头,儿女情长、诗情画意都被压在心口最洁净的角落,因为在血腥面前,我们担负不起,但日落西沉,短暂的宁静中,我们翻起被现实压黄的书页,在淡淡的墨香中寻找心中的净土。

灾难过后,林徽因离开长沙,几番辗转去了昆明。在动乱年代无论你多么想要安稳,都不可避免地颠沛流离,王朝更替,江山易主,世事山河都会变迀,我们去寻求安稳似乎成了痴人寻梦。

此时的林徽因,就像是被打落凡间的七仙女。环境困窘,深入农家,她不能哭泣,无法抱怨,只能入乡随俗,什么粗活累活都要干。从上流社会走向烟火之地,生活在最底层,林徽因没有因此一蹶不振,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身上有着坚韧的担当,宛如寒风中傲然坚挺的青松,飞雪飘零,青枝苍然,在斑斑白色中毅然挺立青针,他们面对生活的勇气,怎不令人动容?为了赚钱,林徽因去给云南大学的学生补习英语,每天她都必须翻过四个山坡,昆明海拔高,稀薄的空气对林徽因的肺,是个巨大考验,可她依旧坚持往来。

月底拿到钱,她第一个要买的,便是外出考察古建筑用的皮尺,价值二十三块,占了工资的一半。林徽因的买皮尺,让我想起张爱玲小时候得到五块钱稿费时第一时间便跑去买了支口红。这两者之间,相似之处,是她们对于所买之物,都有一种真的热爱;相异之处,是张爱玲是对生活之爱,有点负气的,林徽因是对事业之爱,她把事业视如生命。

曾经的林徽因跟林黛玉是同一世界的女子。同样娇贵的出身,同样的清冷洁净,同样的不食人间烟火。而此时此刻,现实的残忍,时局的动荡叫这个林家女子饱尝了生活的艰辛,无情的硝烟吸食了她眼中的宁静,生活的窘迫吹落了容貌上的红颜。林徽因披着微雨落花上路,坚持拖着一身病骨跟随梁思成奔走于各个城市之间,历经风霜,饱尝雨露,从无怨悔。她心中一直有着执著的信念。

人活着,都靠着一份信念来支撑,心里有了寄托才可以开出艳丽的花,长出翠绿的草,才可以维系深刻的思想和感情。否则这战火硝烟的时代,这风乱烟舞的红尘,早晚会将你的意志瓦解,精神消沉,让原本淡泊不再淡泊,清雅不再清雅,优美不再优美,时光的明镜下,映照你不光被年轮摧残的容颜,更是满眼惶恐惨恻。

我一直觉得林徽因的优雅是与生俱来的,不管在什么环境下,她都可以做到诗意美丽,宛如红梅,在烈风狂雪下恣意绽放最美的艳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