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老爸的礼物
4455000000031

第31章 自然的礼物(4)

小时候和院子里的孩童玩游戏,自己永远想当赢家;我没有接受失败的勇气和胆量,一旦面临失败,便会毫无理性的暴跳如雷,或者垂头丧气。

这一切,父亲都看在眼里,他不会指责我,甚至也没有刻意的纠正过我。父亲用他无比的祥和、宽容,原谅了我所有的不可理喻。

等到稍稍懂事一点的时候,父亲在我书法练习簿上写下“宁静致远”四个字。我一笔一画临摹父亲的字迹,心里倒未必能确切把握这四个字的含意。

有一年二哥参加大学高考落榜,适逢父亲因公到外地出差,他写信回家劝慰二哥,也勉励我们。

父亲说:人生原本是苦乐3年,面对失意的到来,我们惟有处之以宁静、泰然。

父亲说:所谓宁静,并非轻易的妥协或放弃,而是全力以赴之后的心安理得;宁静也并非无所事事,而是要你们面对现实去接受一切生命的波澜,在惊涛骇浪中能把稳自己方向,不受干扰。

父亲还在信里告诉我们,不要那么轻易被失败击倒,也不要随便就被失败激怒,因而自乱方阵。宁静使你的心像一枚透明的晶体,你知道自己能力的极限,也了解造成自己失败的原因。

我清楚记得,二哥看完信后那份豁然开朗的表情;我更明白这些年来,自己受这番话的影响,有多么深远。熟识的朋友都感觉出我的改变,真的不再像过去那么心浮气躁。

生活中时常遇到挫折和困惑,只是我已经能够用比较理性的态度来思索、解决一些问题,而非一味的报怨与逃避。在人生的各种坎坷中,我仍然期望自己是个“赢家”,但我也深知失败不可避免,因为个人皆有其能力的极限,既无可强求,只能尽自己最大能力了。

我常想,一个修养到家的人,其心胸必然宽广,像无垠的宇宙,任白云舒卷,明月来去。那可能是平庸如我辈所无可企盼的。但只“宁静”二字,已经令我今生受用无穷了。

6.天壤无限

亲爱的哈伯德:

有一个朋友对爱默生说:“今晚世界就到末日了!”爱默生的回答是:“我依旧我行我素。”

这一段对话我最近又读了一遍,我觉得这是我找到的面对人生的最聪明的一种办法。大家如果抱着这样的哲学过日子,便能得到真的快乐。

爱默生揭破的奥秘,就是说在世上要图真正的享受,一定要不存得失之心。假使做不到这样,那么我们会被一种患失的焦虑所阻隔,便不能真正享受一切了。

例如:假使我们太重视所有权,那么我们对所享受的福利便会顾虑太多,就不能安然享受了;假便我们觉得青春消逝便不能生存,那么在没有过好日子以前便衰老了。假使我们认为没有健康便不能生活,那么小小的痛苦便会忧惧不已。只有懂得人家不向我欢呼,我仍能快活,才真正能体会到掌声雷动的快乐。最重要的是,即使我们要与所爱的人分手,我们一定要能自持,认为自己能活下去,也愿意活下去。

以往我总认为在国外旅行,钱是最重要的。可是有一次我在意大利那不勒斯旅行,钱被人家抢走了。我起初以为在这样言语不通,又没有亲友的异乡,一定过不下去。后来我想起我仍强健,我还有拇指,我可以在公路上向人挥手示意,人家便会停下车来,让我搭乘。

那一次在意大利的旅行应该是我生平最愉快的一次。人家让我搭车,给我吃东西,使我对“人生至善”的信心重又恢复。结果我搭车到佛罗伦萨,美国国内的汇票也寄到了。

由此我再一次告诉你,要享受人生中的任何东西,就一定要明白:即使是失去了这些,我们仍可以快乐的活下去。

你的父亲

阿尔伯特·哈伯德

(编译者语)儒家认为死亡是自然生命的完成。儒家一方面相信死亡与命运有关,另一方面相信死亡与使命有关。所谓使命,即是人对于自己之所以成为一个人的自觉:人要知道自己为何而生、为何而死;就可以选择某一理想,以成全其生命价值。当人一旦对死亡采取主动态度,就不再被动的被死亡攫获,生命态度遂豁然开朗。

这种对死亡采取主动的态度,会使儒家对死亡有哪些看法呢?在他们看来,死亡是一种安息。荀子大略篇记载子贡曾觉疲倦,想远离事君、事亲、养妻、耕种等责任,孔子否定他的看法。孔子认为人只要有一口气在,就不能逃避责任,子贡因而叹道:“大哉死乎!君子息焉,小人休焉。”对君子来说,人一生拼命奋斗,到死,终于可以安息了。曾子死前曾对他的弟子说,你们看看我的手,看看我的脚,是否都安好?这一生,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到这时候才总算可以“免”了!这句话,充分了表露儒家信徒这一生为实践其使命所付出的种种压力,直到死亡,才算卸下“任重而道远”的负担。

孔子虽说过“未知生,焉知死”的话,但并不表示儒家就不谈死亡。曾向孔子问及死亡的弟子是子路,子路是个鲁莽好勇不善思考的人;孔子为了因材施教,便答以“未知生,焉知死”,不愿跟他多谈死亡。

同时,回答这句话也有另一个含义。孔子认为死乃生的否定,一个人只有知道肯定,才能知道否定;知道开始,才能知道结束;所以,若不能弄清楚生是怎么一回事,也就不可能知道死是怎么一回事。

若再探讨更深一层意义,孔子所想表达的就是:一个人若不知道自己为何而生,就不可能知道自己为何而死,也惟有知道生命的意义与目的,才会知道死亡其实只是一个界限状况,这界限状况使生命的意义与目的得以实现。

儒家不仅谈死亡的意义,更极其重视死亡,因为儒家重视祭祀。中国到了春秋时代,已对祭祀产生了许多不正确的看法,对鬼神也有许多错误的了解。儒家出现以后,并非反对鬼神与祭祀,而是要引导人们对鬼神、祭祀有更正确的态度。

譬如说,儒家讲孝道,他们对孝的解释是:“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儒家认为应当视已故的先人如同仍活着一般,并且,自己的身体是祖先的遗体,既要小心谨慎不伤发肤,又要使自我人格不断长进以不辱先人。因此,人绝不仅仅是单独的个体,更是包容在祖先血统脉络中的一部分。从这个观点来看,儒家重视祭祀,自有其社会教育的意义。

孟子离娄篇下云:“养生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可以当大事。”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人这一生只能死一次,父母死,子女尽心竭力以送终,以后才不会有遗憾;若想省钱省时,而粗疏草率,将来是不可能再补办第二次的。孟子所谓的仁政,也就是要让众百姓“养生送死而无憾”!由此可见,儒家是多么的重视死亡,他们认为,父母故失,子女仍能谨慎戒惧好好过,不敢放僻邪侈为所欲为,所依循的也就是这种送葬、祭祀的观念,这既合乎人性人情,更会使民风归于淳厚。

儒家重视社会教育,所以说人生在世要“立德、立功、立言”,至于人死后要到哪里去?儒家就不多谈了,他们并不谈灵魂如何在身死之后存在的问题。

最后,我们来谈谈儒家这种死亡观,以及他们对自然生命与价值生命的看法,如何互为因果,形成他们特殊的生活态度。

儒家认为,人活在世上,当然要从事一种工作以养家糊口,也要做一些有意义的事以贡献社会,同时,人更要有休闲生活。譬如孔子就非常喜爱音乐,他曾经有过“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的经验,可见他是一个多么懂得欣赏音乐的人。当孔子的弟子们聚在一起各抒己见,曾子的父亲曾点说“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从孔子的回答:“吾与点也!”也可看出孔子非常喜爱展现活泼的生活情调,这种生活内容是十分丰富的。

孔子极其忧心的事有四项:一为德之不修,二为学之不讲,三为闻义不能从,四为不善不能改;这四项忧虑几乎全与个人德行的修养有关。除此之外,孔子的生活是极其坦然的,“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安贫乐道,知命顺命,愿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知其不可耐为之。这种在极人世的生活内容中,又展现出所以,年轻人应该珍惜生命、爱护生命,树立远大的理想,并为之奋斗不息,才是活出自己的风采,才是成功的人生。

人生札记

1930年3月27日,一位身高只有145厘米,体重只有52公斤的青年原一平以“不请自来的见习职员”身份敲开了日本明治保险公司的大门。当班经理用不屑一顾的眼神告诉他,你若想成为公司的正式职员,你每月必须推销保险一万日元。

于是,他踏上了征程。面对先天不足他绞尽脑汁、积攒勇气地一扇扇敲门,一遍遍解说,然而迎来的却是一次次的拒绝。这其中有白眼、有嘲讽,还有辱骂。

苍天有眼,一份耕耘终有一份收获。那一年岁末,他的业绩竟是16.8万日元。于是,他成了公司的一名正式职员。公司的主考官召见了他,并对其意味深长地说,你若想在保险推销中胜人一筹,你必须以表情制胜,务必通过自己真诚的笑容去征服顾客。

一句话擦亮了原一平的眼睛。从此后,他开始训练笑容。他对着镜子,开始做持续的、变幻的脸部运动。他练得走火入魔,以至于对身边一个不经意的过客都会发出几声迥异的笑声,以至被人称为“白痴”。

一天,他端详镜子,想感受一下自己究竟能发出多少种笑声。然而,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他竟能一气呵成发出40种声音。如大方的笑,开朗的笑,欣慰的笑,甜蜜的笑,含刺的笑,尖锐的笑,喜极而泣的笑,抑制辛酸的笑,折磨对方的笑,故作糊涂的笑,嗤之以鼻的笑等等。从此以后,笑成了原一平身上一道最亮丽的风景。

世上再没有比活着更值得庆幸的。明白了这个道理,人生才会充满欢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