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老爸的礼物
4455000000020

第20章 时光的礼物(2)

因此,“天生我材必有用。”人若不用其所长,就是平白埋没了天赋的才能,尽管具有聪明才智,也与废物无异。其实,世界既是因为人而存在,外在的环境,纵然再艰窘,也绝对没有人类冲不破的难关,解不开的难结,超越不过的障碍,与克服不了的顽敌;问题是在于人的意志和决心,够不够坚强与刚毅。

一个人成就其伟大崇高的人格,并不一定在于辉煌的事业成果上面,重要的是能够面对艰窘,无畏困苦。事业成功,虽可证明其卓越创造能力;纵使不能有所成,只要表现了在创造过程中克服艰窘的毅力与不畏困苦的决心,就已完成其崇高人格的架构。

事实上,制造桂冠与王冕的材料,少不了坚忍的素质;坚忍比能力更高贵,比智慧更重要,人必须经过艰窘的实践教育,方能使智慧发光,能力放灿,而越是在艰窘形势下得到的成果与收获,也才最为宝贵。

你的父亲

阿尔伯特·哈伯德

(编译者语)艰窘之中固有困难存在,却又有所不同。移山填海,确实困难,然而在科学发达时代,实力富足的社会,却不难做到。如果在艰窘环境中,创造类似成果,则价值自又高出许多。抗战末期,我国开筑滇缅公路,以盟军工程师科学家的精密估计,利用现代化机械,最少五年,方能完成。而当时后方物资运输中断,情势万分严峻,终于在最高当局权衡取舍之下,决定自力更生,依赖我军民同胞万众一心的力量,和如火如荼的热忱,不过一年多的时间,竟然完成通车,不是奇迹吗?

不知艰窘为何物的人,根本不配谈事业成就。必须甩得掉学究式的虚矫体态,和纨绔子弟的浮华习气,流自己的血,淌自家的汗,或许可以谈得上真正的前途。传日:“筚路褴褛,以处草莽。”事业开创的艰窘,确非过来人不能尽知其底蕴。孟子说:“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人在艰窘之中,才能神志清明,殚精竭虑,奋发振作,迈向其自强不息的征途。

海明威的名言:“人可以被毁灭,不可被征服。”这话最能表达出人性的尊严,同时,也最能深切地体味出艰窘的真谛。他的小说《老人与海》中的主人公古巴渔翁圣提牙哥,在大海中跟一条大马林鱼作殊死搏斗,虽然终于捕获了它,缚在船舷边上拖回岸去,却被鲨鱼群吃了个精光,只剩一副鱼的骨架。老渔翁是胜利了,而胜利所带来的结果则是更加艰窘。

因此,艰窘,有时候其本身就是荣耀的象征。

艰窘可说是造物遣派前来人类世界的一位严厉的老师,千万年来,它教导、启迪人类功不可没。人的高贵气禀,非通过它的考验,不能显现,因此沾沐其恩惠之厚,也就无以复加。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被日军拉夫参战的李光辉,在躲人印尼丛林孤独地生活了30年之后,才被人发现,而有了重返文明世界的机会。其所表现的超绝的毅力,以及所发挥的应付环境的智慧,实可说全是出于艰窘这位老师所赐。李光辉即使未被发现,终老蛮荒之乡,他那永不熄灭的求生的意志与精神所为他带来的这份光荣,可与日月争辉。对他来说,即此一点,心中已应无憾。因此,艰窘环境对于人,岂能称之为冷酷的敌手,倒应该说是热情的玉成者才对呢!

人生札记

法国马赛有一名叫多梅尔的警官,为了缉捕一名强奸并杀害女童埃梅的罪犯,查了十几米高的文件和档案,足迹踏遍了四大洲,打了30多万次电话,行程80多万公里。几十年来,由于他把全部心思都放在了追捕凶犯上,结果两任妻子都离他而去。他仍矢志不渝,经过52年漫长的追捕,终于将罪犯捉拿归案。当他用手铐铐住凶手时,已经是73岁。他兴奋地说:“小埃梅可以瞑目了,我也可以退休了。”有记者问他,这样做值吗?他回答:“一个人一生只要干好一件事,这辈子就没有白过。”

“一生干好一件事”,这个标准似乎并不高,但要真正干好一件有意义、有价值的事,也不是那么简单。当年莱特兄弟为了让飞机飞上蓝天,一辈子忙得连结婚都没时间。为此,他们幽默地说:我们没时间既照顾飞机,又照顾妻子,只能干好一件事。

世事多磨难,如果我们没有毅力坚持到底,接受人生的考验,怎能有最后的成功与欣喜!

一个名叫维克多·弗兰克的精神病博士曾经在纳粹集中营中被关押了很多日子,饱受凌辱。弗兰克曾经绝望过,这里只有屠杀和血腥,没有人性、没有尊严。那些持枪的人,都是野兽,他们可以不眨眼地屠杀一位母亲、儿童或者老人。

他时刻生活在恐惧之中,这种对死的恐惧让他感到一种巨大的精神压力。集中营里,每天都有人因此而发疯。弗兰克知道,如果自己不控制好自己的心态,他也难以逃脱精神失常的厄运了。

有一次,弗兰克随着长长的队伍到集中营的工地上去劳动。一路上,他产生一种幻觉,晚上能不能活着回来?是否能吃上晚餐?他的鞋带断了,能不能找到一根新的?这些幻觉让他感到厌倦和不安。于是,他强迫自己不去想那些倒霉的事,而是刻意幻想自己是在前去演讲的路上,他来到了一间宽敞明亮的教室中,他精神饱满地在发表演讲。

他的脸上慢慢浮现出了笑容。弗兰克知道,这是久违的笑容。当他知道自己也会笑的时候,弗兰克就知道,他不会死在集中营里,他会活着走出去。当从集中营中被释放出来时,弗兰克显得精神很好。他的朋友不相信,一个人可以在魔窟里保持年轻。

这就是心境的魔力。有时候,一个人的精神可以击败许多厄运。因为对于人的生命而言,要存活,只在一箪食、一钵水足矣。但要存活下来,并且要活得精彩,就需要有宽广的心胸、百折不挠的意志和化解痛苦的智慧。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不是活在物质里,而是活在自己的精神里,如果精神垮了,没有人救得了你,包括上帝。

4.勇气的考验

亲爱的哈伯德:

每次跟你写完信之后,我都有一种轻松感,因为在我看来帮助你明白一些道理,是我应尽的责任,所以我越来越倾向于与你讨论一些严肃的、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折磨是对人类勇气的非常考验,造物主特意为具有大志壮怀的慷慨节烈之士所安排的试验,为英雄豪杰通往成功终极目标的必经之途。

凡是真正的强者,必是通过非常的折磨,历经千辛万苦而来的。百炼成钢,事实就是如此。激发一个人勇猛上进、奋发向前精神的,正是难以跋涉的崎岖路途;增强一个人屹立不倒、坚忍不拔的心志,也正是艰辛困苦的坎坷命运。志气胸怀,必须承受历练才能旺盛;意图决心,必须饱受折磨才能坚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劳兴国,逸豫亡身;证明几千年的人类历史,确实是丝毫不假。

忍受折磨的能耐,原是造物主赋予有生命的强者的特质。在温室中培育成长的花卉,总是纤柔孱弱,经不起风吹雨打,必须永远在外物的保护之下,才能生存;而生长在山野旷地中,饱受风霜的树木,反而茁壮成长,繁密茂盛,任何暴烈的气候,甚至雷电飓风,都不能摧毁它那独立不挠、坚强不屈的生命。

植物如此,动物也是这样。在动物中,野生动物与家畜对比,其忍受环境灾难打击考验的独立能耐,实不可同日而语。至于人类,更是如此:在温柔乡中过惯舒服日子的纨绔子弟、花花太岁,在太平岁月里成长的公子哥儿、无忧少年,从未受过折磨考验,这一类人不能承受重大的打击,自不待言。因此被无情的时间所淘汰的,都是这一类人。

因此,折磨对于人,是成就其坚韧品质的要素。对付折磨,惟有强忍,才能因环境所给予的困苦折磨中,练成忍所不能忍与不堪忍的本事,这是副不可摧毁的无形甲胄。即使恶劣环境,反使他愈挫愈勇,越磨越坚,这就是人世间种种旷世伟业,都是源出于此。

你的父亲

阿尔伯特·哈伯德

(编译者语)古今中外哲人,实亦认为忍耐与折磨之问,有其不可分割的关系。古罗马大哲加图即言:“人类的最高德性,总离不开忍耐的成分。”吃苦耐劳,承受折磨,是成就一切事业的根本要素。人如果缺少坚忍的意志,一旦横遭挫折,就会心灰意懒、趑趄不前、怀忧伤志、颓废萎靡;必然招致不可避免的失败,是极其自然的结果。

如果说忍耐是诸善之根,则折磨就是成善之源。人不经历折磨的锻炼,终难以养成忍耐的德性。打开重重危机难关的,是具有高度忍耐功夫的人物。但一个人忍耐功夫的高下,却要视其所承受过的折磨多少而定,绝非凭空而来,唾手可得的。

在恶劣危险的环境中受折磨,才能造成大有作为的坚忍之士。明儒洪自诚说得好:“居逆境中,周身皆针砭药石,砥节砺行而不觉;处顺境内,眼前尽兵刃戈矛,销膏靡骨而不知。”可见人生幸福,不经磨炼,怎能获得。而物质上的舒适享受,却正是使人蚀骨销膏而不自知的毒药。

其实,物质的丰俭,与肉体上的甘苦,对于志士仁人来说,黾从来不去计较的。而忍受精神上的折磨,远比忍受肉体上的折磨,要难上千倍。对于今天我们这一代致力于空前伟大神圣事业的炎黄子孙而言,显然并未遭受到什么物质上的缺乏,或是肉体上的痛苦;我们所承受的,却是精神上的无比折磨;我们能不能通过严酷的考验,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正视它而不作任何逃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