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看来,似乎如此;但是环顾周围,我们又发现有些步入中年、甚至老年的人,依然充满青春的活力,朝气蓬勃地在人生路上,继续向前迈进。他们的秘诀是什么?就是让心灵世界与外在世界同步运作,同时让理想与现实之间保持张力与平衡。换句话说,他们在体会认识了外在现实世界的规则性与必然性之后,并不因而灰心丧气,却转过头来掌握了内在自我的自由性与自主性,由此确立明确的理想,充满奋斗的意志,走向成功的人生。虽然每个入的实际生命历程不尽相同,但是自我修养以步上成功的途径则是类似的。
你的父亲
阿尔伯特·哈伯德
(编译者语)当今时代,成功之路有千万条,如不提升自我修养,终将为时代所淘汰。
第一,确立目标:目标就像放大镜的焦点,可以把柔和的光线凝聚为强烈的热源。人生若无目标,则难免虚度光阴,浪费力气,最后一事无成。目标有阶段性,如高考、谋职、成家、立业等,都足以使人在某一时期心无旁骛,念念不忘。但是人还必须确立一个全程目标,作为自己终身的志向,不然很容易在阶段目标受挫时,产生愤世嫉俗或自暴自弃的念头。全程目标的确立,首先认识自我的兴趣及能力,找出自己能够把什么事都做得既胜任又愉快;其次就各种可能的目标,选择最有价值的一样。例如,孙中山先生原本行医救人,但是一旦发现革命救国的大业“舍我其谁”时,就毅然以之为终生志向,最后创建民国,成就一代伟人典范。各行各业的领袖大都是在青年时期就选定全程目标,结果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同时又能积极地造福人类。
第二,全力以赴: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我们虽有丰富的心灵资源与生理能量,但是只用了一小部分而已。”换句话说,我们只用了大约十分之一的潜能,就得到目前的成绩浔如果全力以赴的话,我们可以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呢?“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句话不是口号,而是无数成功者的真实心声。当然,为了全力以赴,我们必须牺牲眼前的一些逸乐与享受,谨守纪律与节制,但是如果目标真有价值,这一切牺牲又算什么?所有得奖的人在领奖的那一刹那,都体会了“含泪播种的必含笑收获”的快慰。更何况,我们只能活这一生一世,又怎么忍心任它轻易流逝?每当想起“韶光不再,青春已逝”,我们内心就会提醒自己继续努力攀登生命的高峰。
第三,自得其乐:确立目标之后,应该全力以赴;但是我们不能忽略奋斗的过程,因为生命内容正是由一点一滴的过程累积而成的,目标也就在过程之中一一实现。因此,“知足常乐”是十分可取的人生态度,只要它不诱使我们安于现状。我们需要的,无非是一种处世的智慧:在造次颠沛之际,仍旧保有内心宁静的一隅,以淡然和顺的眼光欣赏周围的一切。所谓“万物静观皆自得”,也可以用在自己的身上,充分体会自得其乐的妙趣。我们能否成功,难免受许多外在因素所影响;但是我们能否快乐,则完全在于自己。既然如此,我们至少可以度一个快乐的人生。快乐是随时随地在我们身边的,只要心念一转,即可当下自得。
第四,提升境界:随着阶段目标一一完成,我们逐渐迈向全程目标,这时就会体察内心世界日益充实圆满,因为我们的“自我实现”正随之获得进展。事实上,自我实现就是自我超越,超越自我中心的格局,然后以宽广的心胸对人群表示关怀,由亲亲而仁民而爱物。翻开历史,可以看到所有的伟人无不以众生的苦乐为苦乐,因为他们已经自我超越到一种无我的境界了,我们也应该以这种境界为最高理想。此外,我们可以根据这种境界来反省自己所选择的目标是否正确,这一目标使自己的心灵越来越闭塞,还是越来越开放?如果忽略这个准则,人生意义也将无从界定。
总之,青年以其敏感易觉的心,领悟世间美好的一面,因此倾向理想主义。这种理想主义必须经过考验,才能开花结果。凡是确立目标、全力以赴、自得其乐、提升境界的人,是因为珍惜青年时期的理想,并且要设法实践这一理想,以充实生命的意义。青年时期虽然只是人生的一个阶段,但是,人在心理上却可以永为青年。
人生札记(一)
一位和尚给我讲过这样一个关于禅的故事:一日,老小两个和尚出外化缘。来到一条河边,河不太深,二人挽起裤脚准备涉河。来了一位女子,也要过河,求和尚帮助。小和尚嗫嚅不前,老和尚则二话没说,上前抱起女子,涉过河去。过河之后,那女子道谢而去,二和尚继续赶路。小和尚憋不住话,说:“师父,你平日要我们守色戒,不近女色。今日你为何抱那女子?”老和尚看了一眼小和尚,答道:“我早已放下了,你怎么还抱着呢?”
我们且不谈这故事的禅意,只说说二人心地。老和尚助人,坦坦荡荡。而小和尚也可能想助人,但终于没做,是因为他心有杂念,或者说,有渣滓未除尽。
作为现实生活中的人,有着七情六欲,我们心中难免多多少少会有些鄙吝的渣滓。对他人的妒忌,猜疑,幸灾乐祸,暗藏的对邪恶享乐的欲念,对权势者的逢迎,在压力下的胆怯带来的口是心非,吝啬,贪婪,对色情事物的想入非非……有的,也许不那么严重,有的,也许一辈子也深藏不露,但我们自己心中最清楚。这是我们内心世界的隐秘角落,是心灵的垃圾场。我们有勇气清除它吗?
内心的卑下念头、低级趣味,经常会戴上正经的假面具出现。这是因为我们常常会为它打掩护。我们由于忌讳别人批评,我们就会隐藏自己,越是装做高尚、正经,就越扭曲了自己的人格。
心灵的渣滓是有害的,它会使人言行显得卑下,使你在许多场合蒙受尴尬或羞惭。它绝对会损害你的人格,也损害你与周围世界的融洽关系。因为你不可能将鄙吝掩盖得天衣无缝,它像臭鸡蛋,会散发出臭味。谁会愿意和臭鸡蛋共处呢?
内心的渣滓不会安静地呆在那里,它一有机会就要表现自己。而社会环境、舆论、你的身份,这一切都不允许你放纵它,你要压抑它。这不是很痛苦吗?一些精神疾病就是这样诱发的。
不要对自己心灵的渣滓宽容,你一旦发现自己存有某些低级趣味,你就应该警觉了,要不留情地消除它们。这不仅对你的人格修养有益,使你成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高尚的人”,也有益于你的身体健康。
鲁迅说过:我的确时时解剖自己,我解剖自己并不比对别人留情。
法国思想家、文学家卢梭在五十多岁时写了自传《忏悔录》。在这部自传中,他没有关化自己,他以极其坦诚的态度,讲述了自己的种种恶行与隐私。他是这样说的:“请你把那无数众生叫到我跟前来!让他们听听我的忏悔,让他们为我的种种堕落而叹息,让他们为我的种种恶行而羞愧。然后让他们每一个人在您的宝座前面,同样真诚地披露自己的心灵,看看有谁敢对您说:‘我比这个人好。’”
是的,我们并非圣人,由于社会污浊的浸染,我们的心灵难免产生渣滓。问题在于我们要正视它,不要让它在心中安然存在。而对于阴暗的东西的根除,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让它暴露在太阳底下。这需要勇气,需要自己对自己的高要求。要知道,这样做,并不会损坏你的形象,只会提升你的自信,你的人品。卢梭没有因对自己心灵的解剖和赤裸的袒露而觉得无地自容,他忏悔了,他心灵净化了,他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纯洁的人。
化去心中的渣滓,让我们努力使自己高尚起来。记住:
“蚜虫吃青草,锈吃铁,虚伪吃灵魂。”
不管时代的潮流和社会的风气如何,人总可以凭借自己高贵的品质,超脱时代和社会,走自己认为正确的道路。
人生札记(二)
一个人经历一次忍让,会获得一次人生的重塑。尽管你坚持认为,丢什么也不能丢面子,失去什么也不能失身份。但是你总得思考事情的来龙去脉,分个孰轻孰重。其实,任何人之间的事儿想多小就有多小,想多大就有多大。
中国人发明了一个“忍”字,那是心字头上一把刀,言简意赅。从里到外透着一个理儿:没有勺子不碰锅沿的。人和人不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脾气秉性哪能一样?一旦产生摩擦,撸胳膊挽袖子地针尖对麦芒,日子还能消停吗?所以说:“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在这个世界上,没有解不开的疙瘩,也没有化解不了的矛盾。只要彼此都做到体谅,自然会拨云见日,雨过天晴。
但是,谁都知道,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冤家路窄的事儿我们不离开就能遇见。今天你让我不顺当,明天我就想尽办法让你穿小鞋;去年你媳妇骂了我老婆,今年我非得找个机会当众出你的丑。这样,本来没多大的事儿,却结了不小的冤家。你说这是何苦呢?更何况,这种事情从来都是让人身心俱疲的,双方受到的伤害都很大。医学早已证明,报复心理是铸成疾病的元凶之一。高血压、心脏病、胃溃疡等大都与长期积怨、高度紧张有关。
一个人经历一次忍让,会获得一次人生的重塑。
古时候有个叫杨翥的人,以忍让聪慧闻名。有一次,他的邻居丢了一只鸡,指骂姓杨的偷鸡不得好死。家人愤愤不平,他却非常淡然:“满世界又不只我一个人姓杨,随他骂去吧。”还有一次,屋外下着倾盆大雨,一个邻居把自己院中的积水排到了杨翥家中,全家深受潮湿之苦。他仍然很淡然:“不要斤斤计较,总是晴天的时日多,落雨的日子少。”久而久之,大家都被他的忍让打动了。后来,有一伙强盗密谋抢夺杨家的财宝,就是这些邻居们自发组织起来,避免了这场灾祸。
生活中的事情就是这样,只要不是什么原则问题,最好做到能忍则忍,特别是在日常工作中,“小不忍则乱大谋”。一时的冲动往往会导致日后的悔恨,实在有些得不偿失。与其说这是一种勇敢,还不如说是一种莽撞。人只要活着,就不可避免地受到一些有意无意的伤害,任何人都是如此。所以,聪明的人总是尽可能地迁就对方,这看似懦弱的举动其实正是生存的智慧。既能让你避免耿耿于怀地自我折磨,又能让你维持健康的人际关系,一石双鸟的事,你还固执什么?
可是,生活中还是有很多人坚持认为,丢什么也不能丢面子,失什么也不能失身份。当然,爱惜自己的尊严是极为必要的,但是,你总得思考事情的来龙去脉,分个孰轻孰重。
因此,我们完全可以得出“忍让如同金子一般可贵”的结论。拥有这样心灵的人不可能整天拿鸡毛蒜皮当回事儿,你别觉得我站着说话不腰疼,如果你整天琢磨着整人报复这点事儿,不仅腰疼心也疼。特别是那些这辈子的使命就是来报仇的人,他们的生活质量我实在是不敢恭维。其实,任何人之间的事儿想多小就有多小,想多大就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