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老爸的礼物
4455000000012

第12章 青春的礼物(3)

圣奥古斯丁解说信心,有一句最贴切的话:“信心即是相信我们所未见的事物,而它的报酬,便是看到我们相信的事物。”天下的奇迹,可以说百分之百是由信心创造出来的。信心的奇妙之处,便是能够使明明看来不可能的事,成为可能。1492年发现美洲新大陆的哥伦布,当他率领三叶扁舟,带着少数船员从欧洲海岸出发,既无航海地图,又无周全设备,他所有的只是信心,终于越过大西洋,抵达北美洲的巴哈马群岛,其后再接再厉,继续探险数次,终于发现了南美洲沿岸各地。

信心是无往不胜,无敌不克的。由于信心,才使人的精神有所寄托,使人的行动有所指引。也由于信心,才使人的生活意志蓬蓬勃勃,生活情趣盎然。因此,一个活在信心中的人,人生方能美满幸福。因为依循着信心的指引去行事,人生才有正确的目标,生命的内容才无缺憾。

你的父亲

阿尔伯特·哈伯德

(编译者语)信心,是人的生命所赖以依靠的灵魂。丧失了信心,也就是失去了灵魂,留下来的仅是一个躯壳。事实上,人的肉体可以被击倒、压碎、毁灭,人的信心依然存在于宇宙之间。换言之,信心也就是肉体的防腐剂,具有坚强的信心,人绝不会自暴自弃,自甘堕落。

因此,人生在世,一切身外之物,非关紧要,皆可有可无。惟有信心,始足宝贵。人什么东西都可以放弃,却不能抛弃信心。因为人生的终极目的,不是要活得好,而是要活得庄严。人一旦失去了信心,就必然会迷失生活的方向,必然乖悖百出,荒谬绝伦,纵然有高度的物质享受,对其生命的价值,也难以得到提升。

一件事情在有信心者眼中,纵属万难,仍是绝对可以完成。而在缺乏信心者看来,虽属最易,也似乎并无成功的可能。所谓“境由心造”,观念上对难与易的认定,对于一个人的能力,实在具有非常巧妙的作用。凡是拥有信心的人,那怕面临的环境是如何的艰难困苦,也决不会动摇其意志,丧失其理想,有所畏缩退避,反而更加勇猛前进,凌厉无比;所以终能冲破一切难关与障碍,掌握胜利的契机。

今天这个时代的人,为物质上的奇技淫巧所迷惑,大都漠视了精神作用的重要,确是人类的一大危机。

人生札记

曾因写过《红与黑》、《恋爱论》而着名的法国十九世纪文学巨匠司汤达(1783-842),在每本着作的扉页上都照例印上对读者的献辞。这句献辞非常简单,只是一行而已:“致幸福的少数人!”那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如果仔细推敲起来,它的含义就不简单了。

在那时代,司汤达所发行的每一本书都不是畅销书,当然也不至于变成只销一两本,无人问津的海内外“孤本”。但是与当时的畅销作家相比,显然是逊色得多了。司汤达绝对相信他所写的小说都是挖掘到人类精神领域的好小说,所以读到他这书的人应该属于“少数幸福的人”了!

你觉得司汤达是狂妄的人吗?或者是自命不凡的人?我想你的感觉的确没有错。有些写司汤达传记的人就是这么批评他的。譬如乔治·桑,这位法国女作家就是这么想的。

不过,当我们再进一步地想到司汤达的心情时,我们就不难明白,司汤达实在是用严肃的、真挚的态度写出来的;他是呕尽心血经营了这本书,他确信他的书将对人类辉煌的未来有所贡献;他成功地从人类的内心深处,解释了人类的行为。

如果对自己没有信心,司汤达绝不会写出如此令人觉得狂妄的献辞。

对自己抱有无上的信心,孜孜不倦地为达成自己的人生目标而力求上进,绝不中途而废,这是使你成为人上人的惟一条件。人类好比是那水边一棵脆弱的芦苇,一次狂风,一场暴雨足以毁灭它;但它却是个思考的芦苇,它的精神领域可以涵盖浩瀚无涯的整个宇宙;任何限制都不能消灭它的精神活动;除非它死亡。但是对思考的芦苇,死亡也是无能为力的;它仍能把它的讯息传到几百、几千年后的时代去;除非有崭新的、优越的新思想来代替它。

相信你自己吧!有充分的自信是很重要的。相信你是天才。相信你是优秀的思考芦苇,即使最后事实证明你不是,但那也足够了,至少你走了一段天才奋斗的路程啊!

5.自我约束

亲爱的哈伯德:

对于你,我似乎有讲不完的话题,你在父母身边的时候,我们说的大多是自由以及人生的追求。现在,我觉得还应该,跟你谈谈什么是约束与自我约束,约束是秩序的母体,组织的前提,是人类追求安宁繁荣的向上的要求。

人与一般动物的行为,不同之处,就在于人有自我约束能力。而这种约束能力衍变形成的为人所共同遵守的道德规范,实系文化的根本与文明的基础。所以,无论人类的社会体制如何变迁,人类的风习如何转换,自爱自重的君子,总会普遍的受人尊敬。而凡是能够行天下风气之先,造福人类、改造社会的志士仁人,虽然各有其本身的独特条件,但其共同的特征,必是能够不为卑下的情欲所左右,首先做到自我约束的人。

一个时代,无论它的其他方面的成就如何,如果蔑视道德,无视伦理,也就不值一提了。因为只有人性堕落到无可救药的地步,才会造成如此恶果。亚理士多德这位希腊大哲说得好:“道德的实践,乃人生主要之善。”人类若想创造和平安宁、幸福快乐的社会,实现美好的理想人生,舍此别无他途。

道德规范,完全是出于人性的要求。人的尊严,为人自造。禽兽的行为,皆出于本能,由于根本无所约束,所以全无尊严可言。因此人若不守万物之灵所应恪守的道德规范,而摧毁灵秀之体所宜维护的伦常藩篱,实无异于自贬身价,自弃尊严,自暴无知,实是不可救药。

你的父亲

阿尔伯特·哈伯德

(编译者语)自由诚可贵,但毫无约束的放恣邪辟行为,足以玷污神圣的自由。罗兰夫人曾说:“自由自由,多少罪恶假汝之名行之。”真是一针见血。不可讳言,今日社会,大都笼罩在一片邪风之中,人类的堕落程度,几乎到了自贬于禽兽地步。特别是色情的泛滥,在寡廉鲜耻之徒假借民主自由任意作为之下,公然向维护良风美俗,保障人性尊严的法律挑战,越是所谓进步的发达国家,人的败德乱行,也越是令人发指。实已超出正常的人性范畴,逾越了人之所以为人的应守尺度。

治乱相承的人类历史,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其症结之所在,即道德的约束力存在与否。所谓善恶不两立,人类由遵循道德规范所带来的文明果实及文明业绩,与由放任恣肆无所约束所造成的邪恶腐败的恶果,总是互为消长。人类如果理智未泯,终会明白放纵的害处。美国开国时代的大哲富兰克林说:“德性也许并不一定使人的脸孔变得漂亮,但邪乱之行必然会使它成为丑陋。”事实的确如此,人们体会不出道德的美誉,但由毫无约束所带来的邪恶行径,是绝对无法掩盖其使人类灵魂蒙垢的丑相的。

败德乱行的邪恶风气,乃是正常的进化过程中的一股逆流。换句话说,也正是造成良风美俗的道德约束力受人重新注视、唤醒沉睡中的良知的一项警告。邪恶与道德之战,最后胜利奏凯的一方,总是后者,否则的话,人类大概已不再留存在这世上,地球又将回到亿万年前的鸿蒙未开时期。

因此,源于人的良知、通过人的良能所形成的道德规范,实为人类肯定其存在,绵延其种族所必须恪守的要项。人若无界定其行为法则的道德规范可循,就会乖谬百出,荒诞不经,从而在放恣邪辟之下,自掘其堕落毁灭的陷阱,因此想要社会欣欣向荣,国家强盛壮大,怎么可能?

放眼世上,人心迷惘,由劣根性、破坏性、反叛性所汇成的混浊汹涌的逆流,几乎有淹没整个人类之势。要想在这个时代,生存下去,实在不能随波逐流,而是要以非凡的自我约束能力,来奠立自救救世的根基。人类的前途,光明与否,也就完全寄托在我们这一代人头脑的是否清醒上面了!

人生札记

时代快速的进步,使得人们在速度的冲击下,逐渐形成急躁的性格。在这种快速发展的社会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假快”的现象。

近几年来,在有事外出时,我常在人来车往的路上,看到这样的画面:

一部红色小轿车猛按喇叭,前面是一部速度较慢的车子,红色小轿车没踩一下刹车,只猛按喇叭往前开。一看就知道,他并不是有紧急要事赶时间,而只是为了快感而按喇叭,这就是一种假快。

这种社会现象,不禁令人想起老子的“不争哲学”:不争不是退缩,也不是放弃,要争要有所为的争。古话常说:先后有序。开在后面的车子猛按喇叭,而不踩刹车,这种没有自制的行为,有朝一日必会撞得车毁人伤,不但伤了别人也害了自己!因此,我们想到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也如同在车流的道路上一样,应该常踩刹车,而不要老按喇叭。把自己的速度减慢一点,总比争先恐后,发生伤害事故好些。

在人生道路上,希望你能常常踩一下刹车,反求诸己,礼让别人。在你慢下来的时刻,常会获得别人的尊敬。

人生本是一场奋斗,把握目标,奋勇前进,然而在奋勇向前之时,切莫忘了踩一下刹车。在宁静的反省中,此时你会发现,“一声尖锐的喇叭声”已侵犯了别人心灵的宁静与祥和。这是你应该常记心头的警句。

在你人生的历程中,希望你常记着踩刹车反求诸己,少按喇叭。要礼让别人,我们不做“假快”的事。如果我们能常记“刹车哲学”,必然会使生活过得宁静和谐,充满智慧。

6.内涵与修养

亲爱的哈伯德:

相信我能理解青年人的一切,青年时期是人生最美的一个阶段。青年以新奇的眼光看待世间万物,往往能突破僵化的表象,见到事物源源不绝的可能性,由此激发创意与美感。对于事物如此,对于他人亦然。因此青年视友谊与爱情值得珍惜,甚至不在生命之下。但是这一切的根源则是青年对于自我的期许,即肯定自我是创造未来价值之基础。这个自我不是一个徒具形式的纯粹主体,而是潜藏着丰富内涵的心灵世界。心灵世界需要开发与布置,就像外在世界需要经营与构划一样。“美”不是纯主观的,也不是纯客观的;它出于主客之间的呼应,亦即心灵世界与外在世界之间的共鸣。青年易于感受这种共鸣,自然倾心向往理想主义。然而,青年时期会消逝,理想主义会褪色,难道这些只是生命过程中的一场幻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