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名门家训
4447900000021

第21章 司马光家训(2)

舍得让孩子吃苦。家长要知道,如果想要把孩子培养成有志向、有追求、有出息的人,就必须对他进行节俭方面的教育和观念的灌输,这是父母给孩子的永恒的财富。而要想让孩子养成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好习惯,就要让他们过一点“苦”日子,吃点“苦头”。哪个成功人士不是历尽艰辛才登上人生巅峰的?家长不舍得让孩子吃苦,让孩子在“蜜罐”里泡大,那等孩子走入社会之后,只能是一朵弱不禁风的小花,一阵风雨过后便会凋零了。

树立良好的家风,提倡节俭,反对浪费。父母以自身行动为孩子作出示范,让孩子受到良好榜样的熏陶和感染。家长要满足孩子们的日常所需,在吃、穿、住方面达到正常孩子需要的标准,但是要学会适可而止,不能大手大脚。有的家长出于疼爱孩子的心理,孩子要什么给什么,这样下去,孩子会越发娇惯,更加不利于培养孩子的艰苦奋斗思想。

让孩子做一些适当的家务劳动。一般农村的孩子可以在农忙时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在城市里的孩子平时可以在家里面打扫卫生,扫地刷碗,以免孩子产生懒惰的情绪,让他们体会体力劳动的艰辛。

让孩子从小事着手,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在生活细节上要注意让孩子养成节俭的习惯,比如平时随手关灯,节约用水,爱护衣物等。另外家长还要给孩子讲一些勤俭方能致富的道理,并让他们知道家庭的经济能力等,这样他们就会自觉地学会节俭,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浪费。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课堂

宋真宗天禧三年(1019年),司马光的父亲正在光州光山县(今河南光山县)任县令,司马光就出生于光州光山县官舍,因此他的父亲为他起名为光。

司马光童年时候急中生智砸缸救人的事迹远近皆知,因此,被人们看做是聪明早慧的“神童”。其实,司马光的成长跟他父母对他实行的家教密不可分。司马光家中的长辈,尤其是他的父亲,对他的为人处世的态度以及个人品行的形成,有着很大的影响,可以说,家庭对司马光的一生产生的影响是不可替代的。

司马光的父亲名叫司马池,为人通达,胸怀大志,爱读书,爱做学问,他家财万贯,但没有沉湎于此,而是一心读书、锐意进取。在成家立业之后,以做学问的认真态度和质朴品格为人处世、培养子女。

司马光的母亲聂氏,知书达理,德才兼备。司马光就诞生在这个书香门第和贵胄之家。他的少年时代就是在严父慈母的直接影响和教育下度过的。

司马光6岁开始读书。起初,他对所学的东西一知半解,背书时也总是丢三落四。父亲知道了,就告诉他:读书不能只是背,要多想,把其中的意思琢磨透。于是,其他的伙伴在一起玩耍时,他却一个人在清静的地方苦读,直到把书背得滚瓜烂熟为止。很快,他的学业取得了快速进步。此后,他就开始接触学习《左氏春秋》,往往听完老师的授课,他便能懂得其中大意,于是回到家便讲给家里人听,渐渐地,整个人对学习就像着了迷,常常因学习忘了吃饭睡觉。司马光的父亲不仅在他的学业上悉心指导,同时在做人方面也对他有着严格要求,以培养他的优秀品格。司马光五六岁时发生过这么一件事,有一天,他想吃青核桃,姐姐替他剥皮,却怎么也剥不开。姐姐走开后,一个女仆把青核桃放在开水里烫了一下,皮就很容易地被剥了下来。

姐姐回来一看,便问他是谁剥下来的,他说是自己剥的。正巧他的父亲看到了这件事情的全部过程,看到他小小年纪就撒谎,就严厉地批评他:“做人怎能这样撒谎!”虽然这不过是件小事,但却给他留下很 深刻的印象。从此,无论是为人处世,还是学习,他总是诚诚恳恳,不敢有半点虚假。就这样,在父母的谆谆教导下,司马光在他15岁的时候,就达到了“于书无所不通,文辞醇深,有西汉风”的水平。而且,学到的知识都很扎实,以至于“终身不忘”。后来,他经过19年的呕心沥血,终于完成了篇幅浩瀚、纪事广博的编年史巨着《资治通鉴》。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在形成全面、完整的意识之前,和父母的接触是最多的,父母的言行举止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孩子,而且会对他们今后的成长产生影响。很多家长知道这句话,但却很难意识到这句话的重要性。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小的时候没有什么记忆力,其实,家长的一言一行在孩子的潜意识里都会留下印象。孩子从最初的牙牙学语到开始学步,都是父母一手教会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因此,身为家长,我们要向司马光的父母学习,给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并以身作则,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将孩子带上正确的人生道路。

名门家训析要:其实,关于家长在家庭教育中重要性的问题,古代人就已经深刻地认识到了,古语云,“有其父必有其子”,司马光在其家训中也写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因此,家长要意识到,自己就是孩子的榜样,家长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孩子往往就会长成什么样的人。没有教不会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家长。家庭教育的成败,完全取决于家长。据有关研究显示,天资过人和天生愚蠢的人各占总人口的千分之三四,大部分人出生时智力都处在同等水平,那么,既然起点是同样高的,为什么孩子长大以后在能力以及综合素质方面的差距就逐渐拉开了呢?看看下面这个案例,估计您自然就明白了。

在美国,有两个都已经繁衍了八代子孙的家族。一个家族的始祖是200年前康涅狄格州德高望重的着名哲学家嘉纳塞·爱德华。他重视家教,从不放松对子女的教育,而且家庭教育代代相传,在他的八代子孙中共出了1位副总统、1位外交官、13位大学院长、103位大学教授、60位医生、20多个议员……在长达两个世纪中,竟没有一 人被拘押、被捕、被判刑的。而另一个家族的始祖是200年前纽约州的马克斯·菜克,他是个臭名昭着的赌棍加酒鬼,他只顾赌钱喝酒,从来没有重视过对子女的教育。在他的八代子孙中出现了7个杀人犯、65个盗窃犯、324个乞丐,因酗酒而夭亡或成为残废者的多达400多人。这两个家族的八代家史,告诉我们家庭是子女的第一个“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家庭教育会像和风细雨般对孩子产生影响,而这将会直接关系到子女的道德品质、法纪观念、人生观等的形成。

人的品行优劣和能力的高下,固然有先天因素的影响,但是,对人改变最大的,还是后天的影响,这些影响包括社会的影响、学校的影响,但是最重要的还是家庭的影响。一个家庭,如果想培养出综合素质超群的孩子,家长就要正确认识社会,正确认识人生,做人要堂堂正正,做事要勤勤恳恳,要知道怎样做才是一名合格的懂教育的家长,为孩子制订出正确的合理的家庭教育的目标和方略,并能认真实行。

每当谈到老舍先生能够取得如此成就时,他总是要归功于他的母亲。在老舍先生1岁半的时候,父亲在抵抗八国联军的战斗中阵亡。

这以后,母亲就给人家洗衣缝补以维持生计。母亲整天忙着赶活儿,没有多少时间逗他、哄他,于是只是扔给他一块面团,叫他捏个小鸡小鸟什么的,这他就可以玩半天。稍大一点了,老舍就帮着妈妈扫地、浇花、收拾屋子。老舍爱花,爱整洁,这些都是从母亲那儿学来的。

老舍的母亲性格坚强、豪爽,在兵荒马乱之中,在刺刀下,在饥荒里,挺着腰板儿,为保护自己的儿女而承受一切大悲大难。

1934年老舍在纪念母亲的文章中,充满感情地写到母亲对自己性格的影响:

“我对一切人和事,都取平和的态度,把吃亏当做是当然……母亲是我真正的教师,是她把性格传给了我。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成长链接:做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俗话说:

“小小孩子映八十。”也就是说,从孩子小时候表现出来的言语和举动,能推测出他以后会长成什么样的人。虽然这句话有些过于绝对,但是从实际生活中能够观察到,孩子小时候的言行的确对以后的成长有很大的作用。因此,家长要从孩子幼小时期开始就注重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比如生活起居的习惯、饮食习惯、读书学习的习惯等。为了能够让孩子健康成长,往父母理想的方向发展,父母就要做到以下几点。

塑造文明、健康的家风。学校有校风,班级有班风,社会上也有社会风气,因此一个家庭也要有家风。树立文明、向上、正气浩然的家庭风气,这种良好健康的家风会潜移默化地改变孩子,让他身上具备正直、坚强、乐观、积极的性格,使他思想上时时得到净化,处处得到升华。

父母要有乐观向上的精神。心态影响人生,因此父母要注重培养孩子的心态。孩子的心态源于父母、源于家庭,如果父母都比较悲观,孩子无形中就会受到影响,以悲观的眼光和态度思考问题;假如父母均天性乐观,那么培养出的孩子也会乐观向上,充满阳光。如果父母想要培养孩子乐观阳光的心态,首先就要从自身做起,改变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做一个乐观的父母,营造乐观的家庭环境。

父母要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情趣。父母要主动地养成一些文明健康的生活情趣,比如经常阅读报纸,关心时事、热爱科学、爱好文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提升自身文化修养等。对于一些不文明的或者黑暗的东西,父母要对孩子循循善诱,增强孩子对是非黑白的辨别力和自觉抵制力。在这些方面父母应该以身垂范,给孩子树立一个榜样。

塑造和谐的家庭环境。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最深刻,家庭生活在人心灵上留下的印迹会让他铭记终生,对孩子成长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在恶劣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对社会和人生往往会产生歪曲的认识。

现在青少年犯罪率居高不下,几乎都能从孩子的成长环境中找到根源。

良好的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十分重要的。因此,父母们应当效仿孟母,尽自己一切努力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促使孩子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