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来到世间,初时象太仓中的一粒米,那么渺小而令人喜爱。接着象耀眼的电光,划破长空。再接下来象悬崖上的一株朽木,生机不再。最终象一滴水消逝在大海的洪波之中。生命只不过是一个短暂的过程。知道这个道理,如何不令人悲欣交集?当一个人把生命看实了时,他就会珍惜生命而不虚度此生。当一个人把生命看虚了时,他就会看破尘缘而不贪恋此生。
那么人活着究竟为了什么?
在我看来——人生的本质就是追求超越!无论是谁,只要活着,就一定有追求。生命不止,追求不息!人生是一个征服的过程。长江后浪推前浪,这是征服;人生爬过了一座又一座山峰,这是征服;人类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这当然也是在征服!……
征服,换一种说法,就是在追求超越!吃饭是为了活着,但活着决不是为了吃饭;呼吸是为了生命,但生命决不是为了呼吸!人,都无时无刻不在追求更高更远更伟大的目标!说白了,人生的本质就是追求“做不到”,凡是做得到的,都不是他真正要的!
有人说,人生就是追求财富,那么许多亿万富翁为什么还坐立不安呢?有人说,人生就是追求名誉,那为什么许多功成名就的人也闲不下来呢?有人说,人生就是追求权力,那为什么许多权达至尊的人也还止不住呢?有人说,人生就是追求快乐幸福自由,那为什么许多人已经快乐幸福和自由了,他们还要去重新去折腾呢?
由此观之,人的一生,只要活着,只要还能动,就决不会停止下来,就还一定要去继续追求,继续去创造更大的奇迹。这种生命现象的本质,就是追求超越,追求无止境的超越。
人由于各自的时空背景不同,因此所处的追求层次也是不同的,正如马斯洛列出的追求层次一样,不同的人都在不同的目标追求努力着,折腾着。马斯洛前期的需求理论是不完备的,他认为人是动物人、经济人和社会人,人最后的追求是在为承认斗争,为面子而战。其实到后来,他自己都觉得不对,有些人已在为纯粹的超越而奋斗,而不是为了外在的虚荣和承认,因此,到晚年他又在五种需求层次中补进了——人在为天命赋予的超越本能而奋斗。
为超越而奋斗,其实,这就是人的宇宙属性的表现。宇宙的总法则是变,是没有休止的分分合合。人生的追求站在天地大背景下来看,也只不过是宇宙的臣民,也在干着分分合合的事而已,我们美其名曰“创造”或“超越”。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其本质都是在执行在完成宇宙的“求新求变求突破的命令”而已。
说白了,人生的本质就是必须不断地去折腾!没钱人,只要折腾,总有一天会有钱;没有知识的人,只要折腾,总有一天会充满智慧;反过来说,有钱人,总是决不会安分,他一定还会去折腾,直到惨败为止,直到谢世为止;人活在天地间,谁的生命都莫不如此。依此类推,无穷无尽。要说这世界真有永动机,人还真像一台自动自发的永动机,从小到大,都在用尽一切体力、智力去追求超越!
◎人生之中为何苦多乐少
超越,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无论是超越对手,超越他人,还是超越自我,都是十分折磨人的,都是十分令人头痛的。正因为超越难,而人人却又吊死在超越这颗树上,仿佛被“上帝”种了“符咒”一样,因此,我们绝大多数都是苦多乐少,这就十分容易理解了。
你不要看许多人表面上容光焕发,快乐自由,但你只要深入了解他,你就一定会得出所有的快乐都是假相,只有痛苦才是人生的内幕,才是人生的原材料。
这是一个冲突,人一方面不想苦多乐少,而另一方面却又身陷其中,乐此不疲。为了解决这一冲突,人类几乎所有的智者都思考过这个问题——人要怎样才能快乐的活着,而且活好?
在离苦得乐这个问题上,全球的智慧都显得幼稚和苍白。表面上看来,关于人生存生活得更好的智慧有许多许多,如哲学、经济学、心理学、宗教等等近万种学科,其实,真正能轻易解决人生苦乐冲突问题的,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有人说也许以后会有,但我并不那么认为。因为人生的前提是追求超越,是追求超越问题,是追求做不到,那么,在这一前提下,人类就不可能真正追求到他想要的快乐、幸福和自由,除非你不选择追求超越。
因此,也可以这么说,人生几乎就是在追求“痛苦”。因为只有痛苦更接近超越。世界上几乎最伟大的文学家、艺术家等等,都是饿出来的,无论是物质上的饿,如曹雪芹、路遥、马克思、巴尔扎克等;还是精神上的饿,如周文王、孔子、孙膑、司马迁等,都是如此。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在得奖后谁又出了更了不得的作品呢?几乎没有。大作家一旦扬眉吐气进入了喜剧,接踵而至的就是悲剧。
悲剧才是人生的基石。没有悲剧支撑的人生,一定不会厚重而更显价值。我们可以嘲笑一个皇帝的富有,但决不可嘲笑一个诗人的贫穷。
所以说,苦,并不可怕!我们要想超越,就要主动去追求苦,主动去吃苦。中国人,最能吃苦!所谓吃苦,就把苦“吃”到肚子里,让苦作为生命的必需营养,进入到四肢百脉之中去,这样,人生才能更快地超越,更好的超越!
但谁又不想将“苦”字换成“甜”字呢?只可惜做不到。因为,人到目前为止,还可以说是几乎无知的,至少是幼稚和浅薄的,别看书店里码了如山的图书。你只要看看中国历史上有多少战争,就知道人生的主要智慧都在干什么,今天,世界的冲突更是令人担忧,一旦冲突暴发,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是更可怕的。实际上,人不是没有智慧,而是乐于将智慧歪用。全球最智慧的头脑,却是用来发明核武器的,发动战争的……人生为什么苦多乐少?最关键的原因就是智慧歪用。人都在相互折腾,相互损害,相互折磨,没完没了!
自从我们能记事起,我们就好象被痛苦包围着。我们想要的得不到,得到了又害怕突然失去。就这样我们时刻忍受着痛苦和煎熬。
其实我们降生到这个世上,表面上看是来想完成我们生命中未完成的使命。但我们却不知道今世的任务究竟是什么,而去盲目的追求不属于自己的东西,这样,你因为没有完成既定的任务而感到痛苦。而这种痛苦正是命运惩罚你的一种表现,就好象聪明绝顶的人类破坏了自然规律而遭到大自然的报复一样。我们应该象遵循自然规律一样遵循命运规律。其实,命运规律是自然规律的一个分支。而自然规律的本质是运动变化,是不断地分分合合,是不断地进化和超越!
那么,人如何才能遵循命运规律,那就是命运让你不断去超越!
具体说来,在这世界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都有自己的使命要完成。首先,每个人都得找到人生的位置,位置就是人生坐标,只有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才能完成今生的使命,才能享受生活的乐趣。不然,人生一无是处,又何乐可言?
⊙面对苦难的态度有哪些
面对人生的痛苦,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认识和态度,及行为方式,现具体例举几类最常见的对待痛苦的态度:
方法一——回避法——鸵鸟政策
方法二——推后法——接力棒政策
方法三——转移法——踢足球政策
方法四——残伤法——自残政策
方法五——自怨法——叹气政策
方法六——看穿法——解剖政策
方法七——解决法——枪毙问题政策
以上七大类面对痛苦的态度,是我从数千个不同之人中总结出来的。这些态度的好坏不证自明。问题出现了,许多时候,回避是没有用的,自怨自艾也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最佳的办法就是解决问题摆平这个问题,因为只有解决问题,我们才能成长,才能优生,才能共生、乐生、强生、才能持久生,否则,就过不了这一关,就不能超越,不能创造更大的价值。如今市场上开口闭口谈快乐就说——放下就是快乐。这是不负责任的说法,是没有吃透“生”之本质是解决问题的内涵。
我决不相信你饭都没得吃了,还能放下——别管肚子死活——你还能真有快乐。我决不相信某人父母刚出了车祸死亡,那人还能——放下这个不利信而快乐。我不否定有及个别这种境界的人,但我考虑的是绝大多数凡人,他们是做不到的。因此,面对问题,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干掉问题,这才是人生之正道。解苦之法有万万千千,中外的大师各有不同,但最直接的,最符合大众现实的就只有一条——解决问题。
苦难不同,感受不同,其态度也不同。也许因苦难而生,也许因苦难而死。
唐僧经九九八十一难而生,他的弟子们也因护驾有功被封成佛。这是凤凰涅磐式的好事多磨。打你入十八层地狱,也许经过苦难后会升天堂。但如若诅咒,如果失去抗争,也许就销声匿迹。
当然,谁都不愿自找苦吃。可当苦难无法拒绝时,也要笑对。殊不知,经过大苦大难的人,往往能做个大写的“人”。孟子的那段名言绝不是面对苦难的无奈自慰,而是一种走出苦难的应有的心态。于是圣人们在苦难中得到新生。
人与人成就的大小,都能从面对苦难的态度可以看出。每个人承受挫折的能力也有差异。有的人能忍辱负重,百折不挠,永远朝着成功、胜利的方向前进;有的人则遇到一点困难或打击便痛不欲生,意志消沉,有如病狗。苦难对于意志坚强的人来说,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动力;苦难对于意志薄弱的人来说,是一种灾难。
如果我们把苦难当作黎明前的黑暗,看成获得成功的前奏,那苦难对我们来说就是财富。所以古人说“自古雄才多苦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大凡在事业上有所成就的人,大多都能正确面对苦难。
面对苦难,最常见的应对方式基本上有两种:
一种是抱怨、不平、恼怒、怨恨,认为上天不公,恶人嚣张,为什么没有公道?公义何在?在这种情绪下,人们通常选择的方法是暴力,用暴力行动来安抚自己受伤的心。于是有人选择了杀人、放火等极端报复行为来平衡自己,达到满足自己个人公义的目的。
另一种是自怜、自悲、自责,最有可能选择的极端行为是自杀,用死来逃避现实的苦难。
这两种情绪都是可以理解的,也是苦难之中必须经过的两个非理性的感性阶段。但仅仅停留在这两个阶段,或在这两个阶段中做出一些极端行为都是错误的。
其实苦难的真正意义,是希望你能走过以上两种感性阶段,从而进入第三种理性阶段。
痛苦从何时开始?
痛苦起源于人的降生,胎儿本来生活在温暖、舒适的宫殿中,但是九个多月后他们硬被从一非常狭窄的通道给排挤出来,所以新生儿的第一反应就是啼哭,因为宫外和宫内的环境有着天壤之别,所有的新生儿都好象从一个王子降格为平民,他们太痛苦了。
随着人的成长,痛苦始终与人为伴:生病、受伤的痛苦,吃药打针的痛苦,参加考试的痛苦,辛勤劳作的痛苦,养家糊口的痛苦,父母的问题给自己带来的痛苦,子女的问题给自己带来的痛苦。所以,人生就是一个痛苦的历程,除了死亡,没有一个痛苦终结者。古人有首诗描述了这种命运:
莫道下岭便无难,
赚得行人空喜欢。
正在万山圈子里,
一山放过一山拦。
人生经历了这么多痛苦,那么痛苦的价值何在呢?
首先说皮肉之疼的痛苦,它是对人的一种保护。有一种孩子天生没有疼觉,无论发生什么事,他们都不会感觉到疼痛,但是这种孩子并不幸福,常常磕得头破血流都没有感觉,需要成人经常性的保护和观察,以免他们会在不知不觉中因流血过多而死亡。
另外,痛苦是人们关心别人的前提,如果你没有在某种境地中体验到切肤之痛,你是不会对处于这种景地的人给于恰当的同情和关心的。人们常说“猩猩惜猩猩,英雄爱英雄”,为什么呢?因为英雄知道成为英雄的困难和痛苦,他们有过切身体验,所以他们能够互相尊重,而那些习惯于目空一切的人,只表明了自己的浅薄和无知。
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而人类又是一种有感觉、有感情的动物,他们不断地从周围的世界中获得信息,世界中的一切也不断的汩汩滔滔向人迎面扑来。勇敢的人走出了封闭的安乐窝(如子宫),抓住现实这个最生动、最变动不居的东西,可是真实总会想从人的指缝中溜走,总会和人发生激烈的碰撞,需要人们顽强地与现状搏斗,以改变它,也需要人勇敢地改变自己,以适应它。在与现实搏斗和改变自己过程中,人自然会体验痛苦。也有一些人,对周围的一切熟视无睹、麻木不仁,他们死气沉沉,躲在一个安乐窝里,虽然他们可能躲避了痛苦,但是一切生动的东西也都离他们而去。
既然生活中充满了痛苦,那么为什么又有快乐这回事儿呢?
我们知道,父亲都是希望儿子快乐幸福的,如果可能的话,他们都会教给儿子一些取得快乐幸福的秘诀。那么我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智者的化身、蜀国丞相诸葛亮对他的儿子是怎么说的呢?诸葛亮在《诫子书》这样告诉儿子:“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上述这段话之所以广为流传,正是因为它符合了这样的一种生活哲理:人是一种有目标的理性动物;一个人只要有理想、有志向, 只要他在宁静淡泊地往前走,只要他忠于自己,忠于理想,他就是一个坦荡荡的快乐的人;那些丧失了理想、象无头苍蝇一样乱撞的人,那些急功近利的人,那些说一套、做一套的人,他们则处于“常戚戚”的状态,永远感到焦虑、绝望,不会有什么真正的快乐。
根据上面的讨论,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痛苦是一种尊重现实的生活感受,它伴随着人感知和适应现实的过程;快乐是一种忠于理想的生活态度,它伴随着积极的人生追求。痛苦的对立面不是快乐,而是麻木或虚伪;快乐的对立面也不是痛苦,而是绝望或疯狂。有一种流行的说法叫做“玩弄痛苦、炫耀痛苦”,殊不知痛苦是不能玩弄、炫耀的,因为痛苦与“玩弄”、“炫耀”这些虚伪的东西根本是水火不相容的,人们能够玩弄和炫耀的只是自己;还有一种说法叫作“疯狂地追求快乐”,殊不知这根本就是南辕北辙,人们能够疯狂地追求的只是刺激。
痛苦是自然的,是必然的,是正常的,而快乐则是我们的一种理性选择。鲁迅先生说过,“真正的勇士感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在这里,笔者斗胆加上一句,“真正的聪明人,善于苦中作乐,习惯于苦中作乐”。当然,我们也没有必要人为地为自己、为别人制造苦难,故意地给人、给己找罪受,以期塑造自己或锻炼别人;只要我们勇敢地面对生活,只有我们自自然然、心平气和地生活,其中的苦难已经足够我们“苦中作乐”了。
忠于理想的人是快乐的,尊重事实、向一切机会开放的人是痛苦的,那么快乐与痛苦的关系是什么呢?前面我们说过,快乐伴随着理想,痛苦伴随着真实;我们又知道,“正确的思想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人的理想也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根源于人对世界本质的认识和思考。